福州三坊七巷,衣錦坊前南后街

2021-02-27 詩意旅程

國慶第一天,和「左帥」結伴同遊三坊七巷。這是我第三次到三坊七巷,看到石門上大大的「南后街」三個字,立馬湧上一股熟悉感。

但是想到我這位天津朋友還是第一次來,我雖不是福州人,但生長於福建,在她面前算得上是正宗的「地主」,自然要盡一份「情誼」。


我們先就近參觀了冰心先生和林覺民烈士的故居。

一進院落,滿眼古式建築的精細和考究。無論是正堂還是偏廳,詩文對聯隨處可見,小池魚龜更是添了無限的情致。

此時再想起蘇杭的園林,真是不得不感嘆,先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細緻講究和審美追求實在有著深入骨髓的堅持,相比而言,如今的我們大多只能望洋興嘆了。

並非我們不再擁有亭臺樓閣、雕梁畫棟,而是我們的心早已經離那方風雅意蘊、詩情畫意太遠太遠。


進入內廳,在林覺民和妻子陳意映的臥室外間看到了《與妻書》。

原稿被小心地封存於一旁的玻璃臺內,另有一面牆上展示了放大後的版本。

暖黃的柔光從木縫裡透出,頗有一股懷舊的感覺。

讀著林覺民寫給妻子的這封書信,雖然時代相隔,那份深情與無奈依舊穿越時光打動人心。

在那個危難當頭的年代,愛情卻可以那麼珍貴和堅不可摧。如今這個文明和諧的時代,我們擁有最安穩的生活,卻很難獲得一份真摯長久的愛情。

它是這個時代最精緻的易碎品,像鑽石一樣昂貴,也如玻璃一般不堪一擊。

從林覺民的臥房出來,從後院的洞門繞向正堂左邊,這裡坐落著冰心兒時的紫藤書屋。

進門前首先被兩側的對聯吸引——「學如上水行舟不進則;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副對聯。

我們知道進學容易修心難,自古文人必闢出一個書房書屋。依我之見,倒不是專心只求學問的精進,更多的或許是在俗世之中給自己一個獨立寧靜的空間,讓心得以留白沉澱。

這就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我想到《紅樓夢》中探春書房之大,正是印證了她素日闊朗的心性。

再看這紫藤書屋內部,如今只是陳列著一些歷史展品和文獻資料,已然不復當年。

但站立在這泛舊的石磚地板上,似乎依稀感受到那愛的哲學在散發著能量,從腳心直竄顱頂。


從故居出來,開始真正的坊巷之行。

雖然來過兩次,但都是蜻蜓點水般草草一遊,到底沒留下多少的印象。因此,這也算我第一次真正走進三坊七巷吧。

郎官巷裡的嚴復故居,有二梅書屋前兩株梅花的清新雅淡;灰塑雪洞「七星洞」的幽邃意趣;一株百年荔枝樹橫斜在廳前的花園,古意綿長。


塔巷的印象不深,幾乎是不知不覺地就從嚴復故居的後門鑽到了那裡。

塔巷之南是黃巷,黃巷有個著名的小黃樓,很遺憾我們沒有上去看看,只記得入口處那個窄窄的旋梯倒是挺與眾不同的。

安民巷沒什麼意思,都是一些民居舊宅,所以沒有久留。


中午時分,早已逛得腿腳酸痛,飢腸轆轆,迫不及待找到那家頗有名氣的永和魚丸。店鋪有兩層,依然人滿為患。

我們非常執著地想要吃到這家的魚丸,於是就眼巴巴地等到其中一桌吃罷離席,才得以入座享受這得來不易的午餐。

原先設想在永和魚丸吃魚丸,再到同利肉燕吃肉燕,但店鋪比肩繼踵的「盛況」讓我們打消了這個念頭。於是直接在永和點了碗「五福臨門」(鰻魚丸、鯊魚丸、魚卷、魚滑和肉燕)。


吃飽喝足,我們繼續前面的行程。

轉入宮巷,這裡和安民巷差不多,不同的是這裡多是古代豪門之宅,房屋構造更為精巧考究,極富藝術之美。

坊主要逛了文儒坊和衣錦坊,裡面有一個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展館印象很深,看到海底出土的各種文物。

原本只存在於歷史書上的絲綢之路,在那一刻似乎極為真切地橫亙在我們的眼前。穿過閩越大地的沿海線,向茫茫四海延伸而去……

坊巷很多,其中的人文趣景更是無法一一細述,但留一股朦朧的歷史人文美感在心裡久久珍藏,足矣。


所謂「三坊七巷」,現在已經名不副實。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出於各種需要,吉庇巷、楊橋巷以及光祿坊如今被改為馬路,現在實際上就是二坊五巷。

這一點只要踏進南后街就能明顯感覺到。街邊林立的各種商鋪古香古色,讓人確有一種穿越感。

當看到諸如「星巴克」這樣的洋品牌店面也披著中國風的外衣時,那種穿越感就更加強烈了。


不管怎麼說,時代在變化,這片古街巷如今不可避免地被注入了現代元素。

和所有傳統的事物一樣,三坊七巷中新元素的參與幾乎是一種歷史必然。而這種參與帶來的是蓬勃的生機還是商業的荼毒,尚無定論。

這就需要後世人對它的命運走向報以關注,不要讓其任由商業氣息過度侵染,而最終失去它最本真的韻味。


走完三坊七巷,我們足足花了近一天的時間。

日暮時分,我們決定找個地方歇歇腳,等待夜幕降臨,一睹夜色燈影中的南后街。

進了一家叫做「貓的天空之城」的書店,在店內尋了一個和風樣式的裡間,喝咖啡,吃下午茶點心,到書架尋書看。


我們彼此沉默,只關心各自書中的情節,在這裡靜靜地等待天黑,直到怡揚把一整本東野圭吾的《悖論十三》看完,我們才開始聊天。

我們聊決定去死的維羅妮卡,聊她對生命一成不變的內容產生的厭倦.我用王爾德的一句話來詮釋維羅妮卡的故事——「人的悲劇有兩種,一種是求之不得,另一種是求而得之,後一種更可悲。」

我們還想起少年時讀的三毛,那時對於自由和流浪文學的單純暢想竟是如出一轍。


我很慶幸,一直到現在我們依舊對撒哈拉、對丹納麗芙島有著少女時期那股簡單而熱烈的嚮往。

也不知怎麼的,我們談到了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故事,最後竟很自然地將話題引到了各自的愛情往事上。

儘是一些懵懂青澀的校園暗戀或被暗戀史,真正的戀愛卻只是寥寥。

也許是時代真的變化太快,年輕一代越來越早的成熟,即便沒有過的經歷,一樣能夠說出如許滄桑的話來。

那麼心呢?是否和偽裝出來的氣質一樣,殘舊不堪了呢?

不知不覺,夜已至。

我們收拾好今日滿滿當當的心緒與感慨,一前一後踏進南后街如水的夜色……

·END·

→如果喜歡,請分享給你的朋友←

歡迎長按條形碼關注詩意旅程

相關焦點

  • 【行走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
    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這兩句詩中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出了福州南后街以前的歷史文化風貌。福州南后街北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巷和澳門路交叉路口,全長千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線。
  • 福州三坊七巷中的「三坊」是石雕牌坊的意思嗎?
    在福州的三坊七巷的門口,大家可以看到屹立在那裡的很大的石雕牌坊,這個牌坊可以說是比較的好看,而且還透著一些些的古韻,說到這裡就要來說石雕牌坊的建築特點了,這個特點是包含了許多的方面的,但是在大致上還是可以分為三類的,但是在三類當中其實分的並不是那麼的分明,這三者之間是有著很好的聯繫的。
  • 福州「三坊七巷」,是哪三坊?哪七巷?很多海內外遊客都慕名而來
    福州的「三坊七巷」,保留了中國傳統民居的特色。民 國版《福建通志》的總纂、近代詩家《石遺室詩話》作者 陳衍就是住在「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三官堂」。他曾自吟一聯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都位於「八一七北路」(舊稱「南街」)以西,南后街東西兩邊的一大片居民區,舊屬侯官縣的轄地。 所謂「三坊」,是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這三坊都位 於南后街的西面。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 此,遂名「祿錦」。後又有裡人王益詳任江東提刑,始更名 「衣錦坊」。
  • 福州三坊七巷,明清建築博物館,活的博物館
    福州三坊七巷,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這個從唐末五代開始形成的古老街區,就嵌在福州市最繁華的市中心,一千多年過去了,這裡儼然成為中國現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南后街是最熱鬧的一條街,百年老店同利肉燕、永和魚丸、木金肉丸等都在這條街,愛好美食的人們可千萬不能錯過。老街的古建築保留得很好,時間充裕的話一定要慢悠悠地在小巷子裡閒蕩穿梭一下,會時不時得有驚喜發現。
  • 三坊七巷:福州的驕傲!
    如果你沒有仔細走完三坊七巷就不要說福州不好玩,有很多外地的茶友問我福州好玩好吃的東西有沒有?我笑著回答她:你最少要準備7天時間才夠玩一次三坊七巷,而且就周邊美食也可以不重複的吃一遍。三坊七巷因為地靈人傑,一句話總結就是: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
  • 福州文化之根、歷史之源——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中心城區(老城區),有38公頃的完整保護範圍,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興盛於明清,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三坊七巷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三坊指的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指的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南后街是其主幹道。從地圖上看,三坊七巷十分規整,不愧是「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臺、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
  • 福州三坊七巷增臺灣元素 到南后街體驗"臺灣味"
    作為福州的活名片,三坊七巷是外地朋友遊覽福州的固定節目。在三坊七巷街區裡,攬吃喝玩樂於一身的則當屬修復一新的南后街。「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在這裡不僅可以快速閱讀老福州的前世今生,十多家臺灣小店的進駐,也讓南后街增添了一種別樣的風味。入了街,先來找杯奶茶喝喝。
  • 福州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歷史名人輩出之地
    提到福州的三坊七巷,首先有必要了解南后街,「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裡偷閒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這是清末舉人王國瑞描述南后街的一首詩,詩中作者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生動體現了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風貌。
  • 福州三坊七巷中的「三坊」是石雕牌坊的意思嗎?
    在福州的三坊七巷的門口,大家可以看到屹立在那裡的很大的石雕牌坊,這個牌坊可以說是比較的好看,而且還透著一些些的古韻,說到這裡就要來說石雕牌坊的建築特點了,這個特點是包含了許多的方面的,但是在大致上還是可以分為三類的,但是在三類當中其實分的並不是那麼的分明,這三者之間是有著很好的聯繫的。
  • 中國現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裡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三坊七巷
    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故事就是街頭裡坊花邊緋聞,《我們太太的客廳》將冰心與林徽因兩個福州女人連在一起,她們是同鄉,都和這「三坊七巷」有關係。三坊七巷是全國十大古街之一,三個坊七條巷組成,有嚴復故居,林覺民故居,林徽因祖居,冰心故居……在火車站乘K1路和20路公交車到東街口,下車走點點路就是。這裡的古建築與皖南的徽派相比,都是很高的牆,不同的是庭院小巧,門窗造型樸素。
  • 福州「三坊七巷」,是哪三坊?哪七巷?很多海內外遊客都慕名而來
    福州的「三坊七巷」,保留了中國傳統民居的特色。民 國版《福建通志》的總纂、近代詩家《石遺室詩話》作者 陳衍就是住在「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三官堂」。他曾自吟一聯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都位於「八一七北路」(舊稱「南街」)以西,南后街東西兩邊的一大片居民區,舊屬侯官縣的轄地。 所謂「三坊」,是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這三坊都位 於南后街的西面。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 此,遂名「祿錦」。後又有裡人王益詳任江東提刑,始更名 「衣錦坊」。
  • 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國都市中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的活化石」
    福州是中國東南名城,福州的三坊七巷有著福州的歷史之源與文化之根,早已名聞海內外。從唐五代開始,福州古老的坊巷格局基本保留的非常完整,這裡被叫做中國都市中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的活化石」。她保存著200多座古民居,是非常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 福建有座「裡坊制度活化石」,打卡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比較有名的地方,所以來福州的我們當然也要到這裡打個卡!三坊七巷起源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街坊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還有「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
  • 福州三坊七巷,認真走一走這些巷子,尋找福州舊時的模樣
    這裡走出了多少課本裡的人物,留下了多少偉人功績,林則徐、嚴復、沈葆楨、林覺民、冰心、林徽因……三坊七巷,可以追溯到晉,在唐五代得到完善,明清時期達到鼎盛,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改造過),這裡是「裡坊制度活化石」,也是「明清建築博物館」,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 福州三坊七巷具體指哪些?你都能記下來嗎?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它是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譽,當然,還是國家著名的5A級旅遊景區。遊覽三坊七巷,我們首先就要先來了解三坊、七巷各是什麼嗎?據說,這個坊巷格局早在閩王王審知那時候就已經定格下來了。
  • 福建省福州市城市標誌:三坊七巷
    福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此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福建福州著名景點三坊七巷譽為我國明清時期建築的博物館
    福建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州唯一的一個5A級景區,從名字上看,顧名思議這個街區是三條坊和七條巷組成的,三坊指的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古庇巷」; 這個古建築群,並不是後來新修的,它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古代是當地的貴族和士大夫居住的地方
  • 定福州三坊七巷了,商務部特別「點名」
    水榭戲臺的插屏門則為黑色,是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禁止民間使用朱紅色,所以明朝建築使用的插屏,多為黑色。主體建築用材碩大,三面環廊,當中天井,全用條石鋪砌;牆簷下灰塑「八仙過海」、「雙獅戲球」等圖飾;花廳小巧玲瓏,古為書齋。後牆與宮巷相鄰。
  • 福州,有著地道小吃和地道風情文化的三坊七巷
    上一期還沒有跟大家介紹完福州那些好玩的景點,那麼接下來小妙就來講講那個非常讓小妙喜歡的三坊七巷吧。這個地方是有三個房,7條巷和一條中軸街是南街組成的。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小妙還特地去搜索了一下,遊覽三坊七巷的一些攻略,不過小妙不是完全按照步驟來的,中途也是有自己的一些變動的。一般遊覽三坊七巷的大概步驟,首先就是南后街大門進入,沿著南后街,從左到右遊郎官巷、塔巷。好像出來右轉後可以去買杯飲品,然後端著飲品繼續遊黃巷、衣錦坊。
  • 福州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歷史名人輩出之地
    提到福州的三坊七巷,首先有必要了解南后街,「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裡偷閒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這是清末舉人王國瑞描述南后街的一首詩,詩中作者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生動體現了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