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的三坊七巷的門口,大家可以看到屹立在那裡的很大的石雕牌坊,這個牌坊可以說是比較的好看,而且還透著一些些的古韻,說到這裡就要來說石雕牌坊的建築特點了,這個特點是包含了許多的方面的,但是在大致上還是可以分為三類的,但是在三類當中其實分的並不是那麼的分明,這三者之間是有著很好的聯繫的。
大家都知道,在古時候,人們很喜歡住在小巷子當中,或者說是胡同當中,但是在一個地點的大門口那是能夠看到一個聳立的石雕牌坊的,因為那是一個標誌,一個標誌著大家住的地方的地名,方便大家不會認錯地方,當然了,石雕牌坊的建築特點就是來源於此了,大家在三坊七巷這個例子當中就能夠看得出來,這個牌坊裡這是因為要標明這條街的重要性,但大家在遊玩路過的時候,可以很方便的知道自己是在什麼位置,不用老是尋找著路標。
第一次去福州三坊七巷的時候,已入眼帘便是那座寫著南后街的石雕牌坊,當時那時候其實我還對其並不是很了解,而今回想起來才不禁感嘆其建築。說起三坊七巷,一般沒來過的人都會和我一樣,都會問到,是哪三坊哪七巷?這個坊字是牌坊的意思嗎?要說清楚這些,得從三坊七巷的南后街說起,也就是說,三坊七巷不僅是由三個「坊」和七條「巷」組成,還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一條街,叫南后街。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而三坊中的「坊」,有牌坊之意,也有巷子的意思,這也是古代所建設的意義,很多時候人們將一個景區或者各種大街小巷,都採用這種坊作為一個入口標誌性建築物。那麼我們就來大概了解下這三座石雕牌坊的由來。
衣錦坊,是位於南后街西,舊名為通潮巷,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裡,而坊內有人在外出做官,後來衣錦還鄉邊將其改名。這是一個四柱單開間,正面為閣樓,中隔天井。這個巷子是因為不斷有人出人頭地,得享錦衣玉食,而將其命名為衣錦坊,也是將一份榮宗耀祖的榮譽表現出來,這也是早期建立石雕牌坊的很重要的意義。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相傳這個名字在宋時期就有了,此巷早期為「儒林」是國家以為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居住,叫鄭穆。在清代名將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也是居住在此,等等不止這些人居住過,可以說居住過很多名人,也因此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在早期,光祿坊內有一座法詳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有一位曾任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遊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臺」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此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