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哈薩克斯坦特派記者孫力本報特約記者章名豈吳巖
一嘲顏色革命」讓吉爾吉斯斯坦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其戲劇性的變化讓整個國際社會措手不及。正當學者和專家對吉劇變的原因和發展趨勢展開熱火朝天的討論時,許多讀者仍然對吉爾吉斯斯坦這個中亞山地國家感到十分陌生。吉爾吉斯斯坦到底是怎樣一個國家呢?
再回比什凱克:首都在流淚
當本報記者孫力3月26日再次走進吉首都比什凱克時,就像進入了一個無人管理的城市:所有的國家機關停止運轉,商店關門,學校停課;過去街道上嚴格執法的交通警察已不見蹤影,一些年輕人組織起了「人民糾察隊」在人群較多的地方維持秩序。吉總統府周圍每天都有大批人駐足觀望:有身披各種彩帶的人們,他們心裡想的是怎樣保護「勝利果實」;有滿臉茫然的市民,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市民在接受採訪時,周圍總圍著很多披著彩帶的人,當受訪者說「錯話」時,他們都會及時「糾正」。目前,比什凱克市物價大幅上漲,一張大餅由5個索姆(1美元兌換35-36索姆),漲到了現在的10個索姆,人們的生活受到了嚴重威脅。
從中國《史記》中找到歷史
吉爾吉斯共和國位於中亞地區東南部,總面積19.85萬平方公裡,人口約500萬。記者曾多次參觀位於比什凱克市中心的國家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每次都熱情地介紹說,是中國人讓吉爾吉斯人了解到了自己最早的歷史。在公元前3世紀,吉爾吉斯斯坦土地上的活動就有了文字記載,而這一記載是吉史學家在中國史書《史記》中查找到的,在歷史博物館二樓的展窗內就展示著《史記》書頁。吉官員談起與中國的聯繫時都津津樂道地說,中國著名詩人李白就出生於吉爾吉斯斯坦,其誕生地在距比什凱克60公裡處託克馬克市附近的碎葉城。
在吉爾吉斯斯坦的80多個民族中,主體民族吉爾吉斯人以及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塔吉克等當地民族主要居住在吉南部、西部和東部山區的廣大農村,而由於歷史原因遷徙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等斯拉夫族則主要集中在生活條件優越的北部谷地和城鎮地區。吉爾吉斯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最初生活在亞洲北部的葉尼塞河上遊。受沙俄的壓迫,吉爾吉斯人於16世紀大批遷移到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繁衍生息至今。1876年被沙俄併吞。1917年,吉爾吉斯斯坦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24年成為一個自治州,1936年成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1991年8月31日宣布獨立,改國名為吉爾吉斯斯坦,並於同年12月21日加入獨立國協。
經濟發展落後,南北差異大
吉爾吉斯斯坦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佔國土面積的80%左右,其經濟一直處於低水平發展階段,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吉獨立後為發展經濟借了大量的外債,到今年1月,累計外債額已相當於2004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吉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農業和畜牧業,農業人口佔全國人口的60%以上。因為多山的緣故,吉礦產和水電資源豐富。原煤產量在中亞國家中首屈一指,被譽為「中亞煤鬥」。
吉適合人們居住的地區集中在北方以首都比什凱克為中心的楚河谷地和南部靠近費爾幹納的平原地區,吉爾吉斯山脈、費爾幹納山脈等將這兩個地區分割成相對獨立的地域,並形成了吉爾吉斯斯坦政治文化傳統上的南北差異。南部的奧什州和賈拉拉巴德州是在吉爾吉斯斯坦處於非主體民族地位的烏茲別克族聚居區,這裡的居民與毗鄰的烏茲別克斯坦往來密切,受到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影響甚至大於來自本國的影響。2002年春,造成吉政府辭職的大規模遊行示威和流血衝突就發生在南部地區。
吉爾吉斯斯坦南北兩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差異。去年,吉國內人均工資為每月53美元,而吉南部的人均月工資只有20美元左右。記者不久前踏訪了吉「南都」奧什,當地一位計程車司機告訴記者,他的妻子沒有工作,一家三口都靠一輛計程車生活,家裡很少吃肉,電視和冰箱都是靠貸款買來的。相比之下,住在首都比什凱克的阿廖莎一家的生活則顯得稍微富裕一些,他和妻子的工資每月有幾十美元,他每天工作之餘都開計程車去賺錢。最近,由於局勢不穩,來採訪的記者比較多,阿廖莎的包車生意也好了起來,這幾天他的收入每天可達到幾十美元。一位在比什凱克的中國留學生告訴記者,他曾到幾位當地同學家做客,感到當地人的生活差距很大,生活條件差的只能用土豆來招待客人。
軍事力量薄弱,反恐要靠外援
獨立初期,吉政府對國防建設採取了忽視態度,這為吉軍隊的發展埋下隱患。由於受經濟實力影響,吉的軍費預算水平較低,近年來還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吉2003年的軍費預算只有2400萬美元,僅相當於1994年的65%。《簡氏防務周刊》評論指出,在中亞五國中,吉軍隊是力量最弱的一支。
由於經費緊張,吉爾吉斯斯坦軍隊武器裝備差、訓練水平低、作戰能力弱。吉軍的武器裝備是上世紀70年代的老裝備,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之後,許多已經嚴重破損。吉軍工企業也處於癱瘓和半癱瘓的狀態,甚至連軍裝都生產不足。老舊的裝備使吉軍的訓練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無法產生和應用新的作戰理論,直接導致了吉軍戰鬥力低弱。像「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之類的恐怖組織經常從邊境地帶滲透進吉爾吉斯斯坦,但吉軍隊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清剿,需烏茲別克斯坦派兵進入本國境內協助打擊。
左右逢源的外交讓吉受制於人
在蘇聯解體後,中亞各國領導集團紛紛不同程度地採取了以大國平衡為特徵的務實外交政策。由於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建國的政治、經濟資源較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大國貧乏得多,它不得不採取更加靈活多變的對外政策。這就像一個體格單薄的雜耍藝人走在鋼絲繩上,不停地左右搖擺,不知會被哪來的一股勁風吹落。獨立後,吉爾吉斯斯坦首先標榜自己將成為中亞的「民主之島」,效仿西方多黨制、三權分立等政治制度。同時又繼續依靠俄羅斯,抓住獨立國協不放,積極參與「歐亞經濟共同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活動。尤其在「9·11」事件後,吉爾吉斯斯坦左右逢源的表現越來越突出,但其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活動的夾縫卻越來越校2001年12月,吉爾吉斯斯坦政府同意美國在「瑪納斯」國際機場建立甘西空軍基地,而在2002年12月又與來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京籤署了在坎特機場建立獨立國協集體安全組織快速反應部隊空軍基地的協定。兩個空軍基地相距僅30公裡,甚至連空中飛行管理都有麻煩。因為擔心會得罪「闊朋友」,吉爾吉斯斯坦始終處於受制於人的地位。
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
吉爾吉斯斯坦雖然是一個只有500萬人口的小國,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吉爾吉斯斯坦邊界線全長約4170公裡,北部和東北部與哈薩克斯坦接壤,南面與塔吉克斯坦隔山相望,西南部與烏茲別克斯坦銜接,東南與東面與中國新疆毗鄰。今天吉爾吉斯斯坦所處的地域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是中國經中亞通往歐洲古代商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吉爾吉斯斯坦已經成為國際反恐鬥爭的重要陣地,上海合作組織的反恐中心就設在比什凱克。上世紀90年代前期,中亞地區恐怖主義活動一度猖獗,與阿富汗境內國際恐怖主義組織有聯繫的中亞極端主義分子將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當作連接大本營與前沿陣地的中間地帶。1999年至2000年間,臭名昭著的中亞地區恐怖主義組織「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叫囂要回到自己的祖國,「解放被卡裡莫夫關在監獄中的穆斯林兄弟」,曾企圖打通由塔吉克斯坦經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到烏茲別克斯坦的山區通道,引發了令整個中亞地區乃至歐亞各國警覺的「巴特肯事件」。現階段,隨著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和反恐部署的深入,中亞形勢已經大為改觀。有分析指出,如果吉爾吉斯斯坦政局持續動蕩,中亞地區恐怖主義勢力可能捲土重來,這是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不願看到的局面。▲
附:吉爾吉斯斯坦的貧窮與腐敗
(一)吉爾吉斯斯坦在蘇聯時期就是經濟最落後的加盟共和國之一,蘇聯解體後,持續的經濟衰退給吉爾吉斯斯坦造成的社會災難更加嚴重。2002年吉爾吉斯斯坦的貧困人口佔52%,70%的鄉村沒有自來水,41%沒有醫院和保健機構,60%沒有交通設施,吉爾吉斯斯坦的經濟狀況近於赤貧。可以說是「貧窮趕走了阿卡耶夫(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統)」。
(二)貧富差距拉大,兩極分化加劇2003年吉爾吉斯斯坦人均GDP為377美元,人均月名義工資為23美元,比2002年增加6.7%。吉爾吉斯斯坦工資差別較大,金融業人均月工資為147美元,而衛生部門人員月工資為23.4美元,農業部門為20.3美元。職工最低月工資為2.2美元。
經濟轉軌伊始,蘇聯時期的官員搖身一變成了今日的資本家、商人,佔人口3%~4%的極少數人在經濟轉軌過程中暴富起來。他們多為權力要害部門的領導及其親朋,成為吉爾吉斯斯坦新貴。而大多數民眾則深深陷於貧困之中。
據吉爾吉斯斯坦有關資料透露,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統夫人阿卡耶娃是國內販賣官職的龍頭老大,吉爾吉斯斯坦的所有官職都有明碼標價,每年賣官鬻爵職的收入,約佔GDP的20%。在阿卡耶夫執政期間,阿卡耶娃的親戚和同學佔據了大多數的政府要職。此外,據報導,烏茲別克斯坦的貪汙腐敗、行賄受賄問題也十分嚴重。
根據國際透明組織公布的獨立國協國家2003年廉政指數排名資料顯示,白俄羅斯、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喬治亞、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廉政指數排名分別為4.2,53;2.4,100;2.3,106;2.1,118;1.8,124;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