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島石窟(Elephanta Caves,也音譯作:埃勒凡塔石窟),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石窟,位於印度孟買以東10公裡的阿拉伯海的象島上,地屬印度的馬哈拉施特拉邦。象島石窟藝術屬印度教建築中的馬拉他派,即利用石材或巨大巖石鑿成,其建造時間較長,整個石建與雕刻裝飾渾然一體,十分壯觀。
象島是一個幽靜而美麗的地方,印度名為加拉普利(Gharapuri,意為石窟城),源自該島南部一村莊的名字。16世紀葡萄牙人上島時,在登陸地點發現了一頭石雕大象,所以將此島取名為象島(Elephanta)。隨潮水漲落的不同,象島的面積也在10-16平方公裡之間變化。象島被一個小山谷分成兩個小山丘,菩提樹、芒果樹、棕櫚樹、阿育王樹、鳳凰樹等遍布山谷,景色十分秀麗。但它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島上一座座歷史悠久的石窟。
象島石窟寬宏雄偉,大多由巖石外部向內開鑿,形成了一座座巧奪天工的地下神殿。雕刻的題材多與印度教有關,表現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溼婆神的傳說故事,也有表現古印度人民的生活情景。島上一共有兩組石窟,第一組規模較大,由5座印度教組成;第二組規模較小,有2座佛教石窟組成。其中列入文化遺產的是5座印度教石窟。
石窟建築群內共有兩條主軸線,南北方向的軸線從主門延伸到石窟內,東西方向軸線從偏門一直延伸到石窟內的神殿。南北軸線塑像群是石窟南北方向建築的核心,在南北沿線上分布著許多加粗的長柱,頗為壯觀。沿東西軸線分布的大部分建的築是一些風格獨特的浮雕,形成了該方向建築的一大特色。東西軸線恰好穿過象島石窟內的神殿。
石窟中最大的是一號窟,約建於8世紀,為一鑿空山巖的溼婆廟,窟平面呈十字形,列柱林立,邊長約40米,西端另鑿一供奉林伽的獨立式方形祠堂。祠堂四門兩旁各立有兩尊高浮雕守門神巨像,石窟門廊兩側及窟內巖壁上有9幅巨大的高浮雕嵌板,所刻內容為印度教大神溼婆的各個不同側面。
象島石窟是印度石窟中的一朵奇葩,儘管石窟開鑿於公元450年到750年佛教衰落,印度教興起的階段,雖然經歷了葡萄牙侵略者和英國統治者的蓄意破壞,但象島石窟的規模、景觀,以及藝術感染力仍然可以和世界上任意一處最出名的石窟相媲美。石窟內的大量的浮雕、神像、雕飾具有高超技巧,為印度石窟藝術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