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群是印度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遺址。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孟買東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德幹高原的文達雅山懸崖上,距離奧蘭加巴德縣阿旃陀(Ajinta)村3.5公裡處,在一個林木茂盛的馬蹄形溪谷中。
「阿旃陀」一詞源於梵語「阿謹提那」,意為「無想」。阿旃陀石窟群大約建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後7世紀期間建造。石窟始建時,正值阿育王時代。從建築形式上,石窟主要包括舉行佛教儀式的支提(chaitya,塔廟,9,10,19,26,29號窟)與供僧侶修行用的毗訶羅(vihara,精舍、僧房之意)兩種類型,共有29座石窟,整個石窟群長500多米,從東到西依次編號為1-29。
石窟內有石雕佛像、藻井圖案和壁畫等,因建成時間不一,各具特色。現存最多的是壁畫,主要表現釋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宮廷生活,包括山林、田舍、戰爭、樂舞以及勞動人民狩獵、畜牧、生產等場面,內容十分豐富。阿旃陀石窟群的壁畫及雕塑被視為是佛教藝術及世界繪畫藝術裡的經典。
阿旃陀石窟作為佛教徒的禮拜聖地將近9個世紀,後來突然被廢棄。從此石窟一直靜靜地沉睡在撒哈丹山脈中,直到1819年一群狩獵的英國官員在追捕獵虎的時候,才無意間發現了這片古老的藝術天地。
石窟群的每個石窟大小不一,最大可達52英尺。一般是方形的,內部裝飾差別很大,有的簡單有的富麗,有的帶有門廊。每個石窟都有一個廳堂,在早期部派佛教時期的洞窟裡不一定有佛龕,因為那時洞窟主要用於居住和集會;後期,佛龕常見於後牆,一般塑有說法相(又稱持法輪印)的佛像;在最近期的洞窟裡,兩側的牆上、門廊上、前庭也出現了佛像。洞窟的正面一般都裝飾有雕刻,內牆和天花板則裝飾有壁畫。
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築、雕刻和繪畫之大成,融三者於一體。它雖然取材於佛的生平事跡,但卻如實地反映了當時印度古代宮廷生活和社會風貌。壁畫和雕刻的優秀藝術,不僅對後來印度的美術產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對東方佛教所曾傳布的國家和地區也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