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豔絕倫的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圖片來源:資料圖)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斯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以北阿旃陀村旁的瓦古爾納河畔,共有高低錯落的29個石窟,在溫德亞山的陡崖上環抱成新月形,綿延550多米,為印度現存最大的石窟遺址。它集古代建築、雕刻、繪畫之大成,融佛教信仰、文化變遷、社會生活於一體,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又飽含深厚的歷史底蘊。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溫迪亞山的懸崖上,歷時1000年之久。中國唐代僧人玄奘曾對它作了最早的記載。1819年英國人又重新發現。該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訶羅兩大類,以後者居多。支提窟內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巖鑿成,內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顯的仿竹木構造痕跡,且裝飾簡樸;至中晚期後則趨於精美。毗訶羅窟內部有石床、石枕、佛龕等,陳設較簡單。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始鑿於公元前2世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現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從東到西長550米,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除5窟(即第9、10、19、26、29窟)為供信徒禮拜的支提窟外,餘皆為僧房。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圖片來源:資料圖)

阿旃陀以其壁畫藝術著稱於世,是現存最早的印度古代壁畫遺蹟,多用暈染法,使人物形象立體化,這種手法對敦煌壁畫有很大影響。 由於洞窟開鑿年代分屬三個不同時期,所存16窟壁畫亦呈現出三種不同風格。第9、10窟壁畫涉及佛教的小乘形式。繪製於公元前後,以本生故事為主。佛教認為,佛陀是已入涅槃、徹底擺脫業報輪迴的聖人,是不能再生的,所以多以象徵性手法來表現,如法輪、蓮花、小白象等。第16、17窟為第二期壁畫,約繪製於6世紀左右。以人像和建築圖案的配合為特色,構圖富於變化,線條流暢,筆法洗鍊,色彩絢麗,內容多為佛教宣傳。第1、2窟為第三期壁畫,約繪製於7世紀左右。世俗性題材增多,與外來的中國、波斯風格融合混雜,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所表現,如帝王宮廷歡宴、狩獵、朝覲的場面,飛禽走獸、奇花異卉等等,構圖活潑,栩栩如生。《波斯使節來朝圖》記錄了波斯和印度的聘問通好。

中國高僧玄奘古曾在7世紀初朝聖阿旃陀。隨著佛教的衰落,這裡門庭冷落,逐漸被人忘卻,成為狐兔窟穴。直到19世紀初才被重新發現,引起世人矚目。

涅槃佛像,玄武巖,印度境內現存最大佛像,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到過這尊佛像。據日本學者宮治昭的研究,古代印度橫臥姿勢分三種:仰臥,是「死者臥」;左脅臥,是「愛欲臥」;右脅臥,是「獅子臥」。涅槃佛都採用「獅子臥」,這與希臘羅馬棺蓋浮雕「死者的休憩」是一致的。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圖片來源:資料圖)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佛教跨地域傳播的歷史產物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中印度,因得到大批商人和多位國王的支持並贏得大量民眾的皈依而迅速紮根。公元前5世紀前期,釋迦牟尼剛剛涅槃不久,佛教便進行了首次經典結集,從而確保了教團的組織性與凝聚力,增強了教義的統一性與明晰化,既為佛教迎來了一百年的穩定發展,也為佛教後來的跨地域傳播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4世紀前期,印度佛教發生了部派分裂。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侵入印度西北部地區,印度與希臘的文化交往迅速擴大,而佛教的思想爭鳴也因為外來因素的增加而與日俱增。在不同部派的努力下,佛教從原來的恆河中遊地區擴展到整個恆河流域以及周邊其他一些地方。

公元前271年,孔雀帝國的阿育王繼位,他繼續實行前兩位國王的軍事擴張政策,除了南邊很小的地區外,整個南亞次大陸在歷史上實現了第一次空前統一。阿育王在徵服南印度羯陵伽國之後,皈依佛教,並以佛教為國教,以佛法為治國之道,在對佛教進行大量經濟支持的同時,組織高僧對佛教經典進行再次結集,以上座部奉行的小乘佛教為正統,統一整個佛教思想,隨後派人到四面八方傳教,佛教徒的傳教熱情伴隨著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的提升而極度高漲。從此,佛教真正突破了恆河流域的範圍,不但盛傳於南亞次大陸各地,而且在次大陸以外的地區開始傳播。

公元前185年,孔雀帝國被巽伽王朝所取代。儘管新王朝對佛教有所遏制,但阿育王時代奠定的佛教跨地域傳播態勢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上座部佛教將觸角伸到德幹高原西部的阿旃陀,並經過近百年的努力,造就了阿旃陀石窟的第一次輝煌。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圖片來源:資料圖)

阿旃陀石窟見證了印度佛教寺院建築模式的重大突破

從印度佛教寺院淵源來看,最早的佛教修行方式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沒有固定的修行場所。後來在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舍衛國波斯匿王和很多商人與貴族的支持下,出現了竹林精舍和祇園精舍。釋迦牟尼涅槃之後,經過佛教徒的多方努力,寺院逐漸遍布恆河中下遊。儘管寺院不斷增多,但都屬於磚木結構的地面建築模式。

到公元前3世紀,孔雀帝國的阿育王開創了鑿山造窟的先例,他於即位的第十二年為邪命外道在巴拉巴爾山開鑿了兩座石窟,其後他的孫子十車王也延續這種做法,開鑿石窟,至今在那伽峻尼和錫達默裡等地依然遺存有那個時代的八座洞窟。這種寺院建築模式的出現,與早期磚木結構的寺院建築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是印度佛教寺院制度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石窟寺院模式與亞歷山大入侵之後印度同西亞所建立起來的文明交往有直接關係,阿育王時代的印度石窟寺院受到了伊朗阿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330年)帝王陵的創意與形制的直接影響。當然,還有佛教經典的支撐,據《十誦律》規定,開鑿石窟並於窟中造塔、施柱、塗色等都屬於符合佛說的行為。於是,當佛教突破恆河平原向南方山區推廣之後,開山造窟活動也傳到了德幹高原。

而阿旃陀之所以成為開鑿石窟寺院的地點,除了馬蹄形自然地貌的美妙絕倫之外,還與其地理位置有主要關係。這裡地處西印度最重要的商道附近,西印度通往中印度以及通往西方和北方的交通要道就從附近經過,因而贏得了眾多商人與貴族的支持。另外,該地表面多為水平層理的暗色巖,質地鬆軟,易於雕鐫。於是,在各類信眾的支持下,通過僧人的不懈努力,阿育王時代開創的單體石室在此演變為彼此連接的石窟群,突破地面磚木寺院的單一模式,新增巖體石窟寺院模式真正成為現實。

相關焦點

  •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阿旃陀石窟
    印度著名景點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 阿旃陀石窟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位於馬哈拉斯特拉邦境內,背負文底耶山,面臨果瓦拉河。始鑿於公元前2世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現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從東到西長550米,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
  •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印度阿旃陀石窟(中)
    前期石窟結構簡單,其中第9、10窟為支提窟(caitya),形制與早期薩塔瓦哈納王朝的其他支提窟類似,正面有支提窗,窟內平面呈馬蹄形,兩排貫穿大廳的列柱支撐著仿木結構的拱頂,後部雕鑿的窣堵波結構簡單。窟內殘存有印度最早的壁畫遺蹟。阿旃陀石窟第9窟佛陀度化三迦葉圖位於阿旃陀石窟(AjantaCaves)第9窟大廳壁面。
  • 【文談】阿旃陀石窟:重現失落的寶藏
    阿旃陀石窟擁有驚人的財富,是個被遺忘了近1500年的佛教聖地。喬納森·格蘭西為你撥開重重迷霧,一窺阿旃陀石窟的真相。1819年,一次偶然讓阿旃陀石窟(The AjantaCaves)重現人間。阿旃陀石窟位於孟買(Bombay)東向450千米(約280英裡)印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state),隱於深山密林中。阿旃陀石窟群巖壁呈馬蹄形,共30窟,包括佛殿及僧院,其精雕細琢,渾然天成,宛若魔咒,令人著迷。早於公元500年,阿旃陀石窟誕生於世。
  • 印度泰姬陵,阿旃陀石窟,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等景點你了解多少
    2、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奧蘭加巴德縣阿旃陀村的瓦古爾納河谷,是一座在懸崖峭壁上鑿成的佛教寺廟。阿旃陀石窟是印度佛教藝術文化的珍寶,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有佛像、壁畫和藻井圖案等藝術品,是宗教信仰者和其他遊客想去的印度旅遊景點之一。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和壁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不僅影響印度國內的美術創作,甚至對東南亞其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
  • 阿旃陀石窟群—印度壯觀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阿旃陀石窟群是印度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遺址。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孟買東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德幹高原的文達雅山懸崖上,距離奧蘭加巴德縣阿旃陀(Ajinta)村3.5公裡處,在一個林木茂盛的馬蹄形溪谷中。「阿旃陀」一詞源於梵語「阿謹提那」,意為「無想」。
  • 走進印度阿旃陀石窟(1)
    新華社照片,新德裡,2018年12月24日(國際)(6)走進印度阿旃陀石窟這是12月22日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拍攝的阿旃陀石窟內景。坐落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市東北104公裡處的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文化遺址,198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阿旃陀石窟鑿於一座山的一處馬蹄形暗色巖陡崖上,共有30個洞窟,其形成年代主要分為兩個時期: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和公元5至6世紀。印度古代繪畫在阿旃陀石窟保存得最多,水準也最高,因而這裡被稱為印度古代繪畫的寶庫。
  • 馳譽遐邇的阿旃陀石窟藝術(上)
    在印度足以和它媲美的,為阿旃陀石窟藝術。阿旃陀的壁畫、建築與雕刻,馳譽遐邇,也同為世界藝壇所重視。並且兩者都是古代佛教藝術的遺存,不論研究宗教、考古、民俗、藝術諸端,都在古代文化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世界上的著名學者,多往考察研究,發表不少專門的著作。我國訪印文化代表團也曾往參觀,致以極大的讚美。
  • 馳譽遐邇的阿旃陀石窟藝術(下)
    阿旃陀石窟雕塑(圖片來源:資料圖片)阿旃陀石窟的營造形式,模仿竹木構造的痕跡,非常顯著。如果看一看中間的一兩個天井的構造,就可以證明。第16號洞中的本尊,最具有拔卓的技法,力量充沛,足為阿旃陀石佛的代表。而且屬於這一期的雕刻遺物,在第19號洞內外,和第6號的上層洞,留下不少優秀的作品。尤其第19號洞外的龍王象,在藝術上有很高的評價。到第3期,遺物更多。
  • 被譽印度「敦煌石窟」,唐玄奘曾親自去膜拜,卻由英國人無意發現
    在印度,也有一個石窟可以跟它媲美,那就是阿旃(zhān)陀石窟。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德幹高原英德亞裡山的山谷裡,此地丘陵起伏,溪流縱橫,彎環作馬蹄的形狀。公元640年前後,我國唐朝高僧玄奘曾經到達阿旃陀石窟,並在《大唐西域記》中首次對它進行了描述:「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障,重巒絕巇(xī),爰有伽藍,基於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臺,背巖而壑。阿折羅(唐言所行)阿羅漢所建。」阿旃陀石窟代表著古印度佛教藝術的最高水平,並對東南亞乃至中國的佛教石窟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比中國敦煌的莫高窟還古老,唐僧曾經來過
    阿旃陀石窟,英文名為Ajanta Caves,位於印度中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之一,阿旃陀石窟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阿旃陀石窟現存30窟,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米到30米不等的崖面之上,場面非常壯觀。
  • 印度有個佛教石窟,比敦煌莫高窟還古老,大多數中國遊客卻不知道
    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了,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的「阿旃陀石窟」現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時也是印度非常重要的「佛教聖地」之一,每年都吸引大量的佛教徒前來朝聖。「阿旃陀石窟」現存29個洞窟,每一個洞窟內都有大量珍貴的佛教壁畫與佛像造像,令人震撼,就連我們大家熟悉的唐僧玄奘
  • 埃洛拉石窟群—印度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奇觀
    埃洛拉石窟群位於印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重鎮奧郎加巴德西北約25至30公裡,境內有34座的石窟,其中佛教石窟12座,印度教石窟17座,耆那教石窟有5座,全長約2公裡。埃洛拉石窟群是公元7世紀至11世紀時期,也就是早期遮婁其王朝、羅溼陀羅拘陀王朝時期的宗教建築。
  • 從印度到中國的石窟藝術
    在古印度,不僅僅是佛教開鑿石窟,耆那教、印度教等宗教都有開鑿石窟進行修行和禮拜的習慣。公元1-5世紀時期,石窟的開鑿達到了一個高潮,阿旃陀石窟(Ajanta)、埃羅拉石窟(Ellora)這些著名的石窟已形成一定規模,而石窟的形制也已經完備。
  • 全球最著名的十大石窟,中國就佔了一半
    其實,石窟就是古時候沿著山崖開鑿的一種寺廟建築,包含有有佛像或者是佛教故事的壁畫和石刻。所以這次要說的就是全球最出名的十大石窟,這十大石窟當中有一半就是來自於中國,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1、吳哥窟吳哥窟位於柬埔寨,是柬埔寨的國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 印度「很古老」的佛教石窟,比莫高窟還要早幾百年,唐僧曾經到訪
    印度佛教石窟的名字是「阿旃陀石窟」,英文名是Ajanta Caves,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之一,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一直持續到7世紀中葉,位於印度中部的馬哈拉什特拉州領土,現存的30個洞穴,都在離地面10米到30米的懸崖上,非常壯觀。
  •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唐僧曾經來過,很多中國遊客卻不知道
    印度的這個佛教石窟名字叫做「阿旃陀石窟」,英文名為Ajanta Caves。「阿旃陀石窟」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之一,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延續至7世紀中葉,位於印度中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現存30窟,全部在離地面10米到30米不等的崖面之上,非常壯觀。
  • 印度九大石窟奇觀TOP榜
    中國佛文化中有四大巨型石窟為代表,分別是: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那麼作為佛教的起源地印度是否也有代表佛教文化的石窟呢?當然是有的,印度有九大石窟群,這些石刻石窟群代表著印度的雕刻工藝和宗教信仰。以下是印度9大佛教石窟群TOP榜。TOP9.
  • 璀璨的石窟藝術
    石窟藝術淵源流長,人類通過在石窟中作畫、雕刻來記錄文明。石窟藝術是人類文明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其中那些恢弘壯闊的藝術群體,尤為引人注目。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吳哥窟......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些雄奇而瑰麗的石窟藝術。
  • 比甘肅敦煌人少,山西這座世界聞名的石窟,門票僅莫高窟的0.6倍
    在山西的旅行中,如果你對於文物感興趣的話,那麼一定不會錯過大同的雲岡石窟,雖然在眾多遊客的心目中,敦煌莫高窟才是石窟中的代表作。但作為我國四大石窟以及石窟文明的遺存,即便雲岡石窟的欣賞價值比起莫高窟稍遜一籌,但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以其5-6世紀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也同樣立於世界石窟前列,要知道它還和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並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
  • 中國與印度學者探討石窟藝術
    新華社孟買3月2日電(記者佘勇剛)中國敦煌研究院與印度索邁亞大學1日晚在孟買舉辦石窟藝術論壇,中印兩國學者就佛教石窟藝術進行了交流。  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比較分析了中國莫高窟和印度阿旃陀石窟的異同,介紹了敦煌研究院在石窟監測與保護、文物數位化、佛教美術史研究等領域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