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圖片來源:資料圖)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斯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以北阿旃陀村旁的瓦古爾納河畔,共有高低錯落的29個石窟,在溫德亞山的陡崖上環抱成新月形,綿延550多米,為印度現存最大的石窟遺址。它集古代建築、雕刻、繪畫之大成,融佛教信仰、文化變遷、社會生活於一體,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又飽含深厚的歷史底蘊。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溫迪亞山的懸崖上,歷時1000年之久。中國唐代僧人玄奘曾對它作了最早的記載。1819年英國人又重新發現。該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訶羅兩大類,以後者居多。支提窟內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巖鑿成,內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顯的仿竹木構造痕跡,且裝飾簡樸;至中晚期後則趨於精美。毗訶羅窟內部有石床、石枕、佛龕等,陳設較簡單。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始鑿於公元前2世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現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從東到西長550米,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除5窟(即第9、10、19、26、29窟)為供信徒禮拜的支提窟外,餘皆為僧房。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圖片來源:資料圖)
阿旃陀以其壁畫藝術著稱於世,是現存最早的印度古代壁畫遺蹟,多用暈染法,使人物形象立體化,這種手法對敦煌壁畫有很大影響。 由於洞窟開鑿年代分屬三個不同時期,所存16窟壁畫亦呈現出三種不同風格。第9、10窟壁畫涉及佛教的小乘形式。繪製於公元前後,以本生故事為主。佛教認為,佛陀是已入涅槃、徹底擺脫業報輪迴的聖人,是不能再生的,所以多以象徵性手法來表現,如法輪、蓮花、小白象等。第16、17窟為第二期壁畫,約繪製於6世紀左右。以人像和建築圖案的配合為特色,構圖富於變化,線條流暢,筆法洗鍊,色彩絢麗,內容多為佛教宣傳。第1、2窟為第三期壁畫,約繪製於7世紀左右。世俗性題材增多,與外來的中國、波斯風格融合混雜,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所表現,如帝王宮廷歡宴、狩獵、朝覲的場面,飛禽走獸、奇花異卉等等,構圖活潑,栩栩如生。《波斯使節來朝圖》記錄了波斯和印度的聘問通好。
中國高僧玄奘古曾在7世紀初朝聖阿旃陀。隨著佛教的衰落,這裡門庭冷落,逐漸被人忘卻,成為狐兔窟穴。直到19世紀初才被重新發現,引起世人矚目。
涅槃佛像,玄武巖,印度境內現存最大佛像,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到過這尊佛像。據日本學者宮治昭的研究,古代印度橫臥姿勢分三種:仰臥,是「死者臥」;左脅臥,是「愛欲臥」;右脅臥,是「獅子臥」。涅槃佛都採用「獅子臥」,這與希臘羅馬棺蓋浮雕「死者的休憩」是一致的。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圖片來源:資料圖)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佛教跨地域傳播的歷史產物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中印度,因得到大批商人和多位國王的支持並贏得大量民眾的皈依而迅速紮根。公元前5世紀前期,釋迦牟尼剛剛涅槃不久,佛教便進行了首次經典結集,從而確保了教團的組織性與凝聚力,增強了教義的統一性與明晰化,既為佛教迎來了一百年的穩定發展,也為佛教後來的跨地域傳播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4世紀前期,印度佛教發生了部派分裂。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侵入印度西北部地區,印度與希臘的文化交往迅速擴大,而佛教的思想爭鳴也因為外來因素的增加而與日俱增。在不同部派的努力下,佛教從原來的恆河中遊地區擴展到整個恆河流域以及周邊其他一些地方。
公元前271年,孔雀帝國的阿育王繼位,他繼續實行前兩位國王的軍事擴張政策,除了南邊很小的地區外,整個南亞次大陸在歷史上實現了第一次空前統一。阿育王在徵服南印度羯陵伽國之後,皈依佛教,並以佛教為國教,以佛法為治國之道,在對佛教進行大量經濟支持的同時,組織高僧對佛教經典進行再次結集,以上座部奉行的小乘佛教為正統,統一整個佛教思想,隨後派人到四面八方傳教,佛教徒的傳教熱情伴隨著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的提升而極度高漲。從此,佛教真正突破了恆河流域的範圍,不但盛傳於南亞次大陸各地,而且在次大陸以外的地區開始傳播。
公元前185年,孔雀帝國被巽伽王朝所取代。儘管新王朝對佛教有所遏制,但阿育王時代奠定的佛教跨地域傳播態勢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上座部佛教將觸角伸到德幹高原西部的阿旃陀,並經過近百年的努力,造就了阿旃陀石窟的第一次輝煌。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圖片來源:資料圖)
阿旃陀石窟見證了印度佛教寺院建築模式的重大突破
從印度佛教寺院淵源來看,最早的佛教修行方式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沒有固定的修行場所。後來在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舍衛國波斯匿王和很多商人與貴族的支持下,出現了竹林精舍和祇園精舍。釋迦牟尼涅槃之後,經過佛教徒的多方努力,寺院逐漸遍布恆河中下遊。儘管寺院不斷增多,但都屬於磚木結構的地面建築模式。
到公元前3世紀,孔雀帝國的阿育王開創了鑿山造窟的先例,他於即位的第十二年為邪命外道在巴拉巴爾山開鑿了兩座石窟,其後他的孫子十車王也延續這種做法,開鑿石窟,至今在那伽峻尼和錫達默裡等地依然遺存有那個時代的八座洞窟。這種寺院建築模式的出現,與早期磚木結構的寺院建築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是印度佛教寺院制度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石窟寺院模式與亞歷山大入侵之後印度同西亞所建立起來的文明交往有直接關係,阿育王時代的印度石窟寺院受到了伊朗阿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330年)帝王陵的創意與形制的直接影響。當然,還有佛教經典的支撐,據《十誦律》規定,開鑿石窟並於窟中造塔、施柱、塗色等都屬於符合佛說的行為。於是,當佛教突破恆河平原向南方山區推廣之後,開山造窟活動也傳到了德幹高原。
而阿旃陀之所以成為開鑿石窟寺院的地點,除了馬蹄形自然地貌的美妙絕倫之外,還與其地理位置有主要關係。這裡地處西印度最重要的商道附近,西印度通往中印度以及通往西方和北方的交通要道就從附近經過,因而贏得了眾多商人與貴族的支持。另外,該地表面多為水平層理的暗色巖,質地鬆軟,易於雕鐫。於是,在各類信眾的支持下,通過僧人的不懈努力,阿育王時代開創的單體石室在此演變為彼此連接的石窟群,突破地面磚木寺院的單一模式,新增巖體石窟寺院模式真正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