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前期為部派佛教時期,約開鑿於公元前二世紀至二世紀,相當於早期薩塔瓦哈納王朝時期(Satavahana,約200 BCE~ 250),包括第8、9、10、12、13、15A等窟。前期石窟結構簡單,其中第9、10窟為支提窟(caitya),形制與早期薩塔瓦哈納王朝的其他支提窟類似,正面有支提窗,窟內平面呈馬蹄形,兩排貫穿大廳的列柱支撐著仿木結構的拱頂,後部雕鑿的窣堵波結構簡單。窟內殘存有印度最早的壁畫遺蹟。
阿旃陀石窟第9窟佛陀度化三迦葉圖
位於阿旃陀石窟(AjantaCaves)第9窟大廳壁面。該窟為公元前二世紀開鑿的馬蹄形支提窟(caitya),沿壁豎立列柱,大廳後方置窣堵波。此畫為五世紀中葉至下半葉期間增繪,畫於窣堵波後方之窟壁。
據佛傳載,佛陀初轉法輪後弘化至摩揭陀國,其時信奉事火外道之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三兄弟,領弟子千人住於該國。三兄弟為當時有名望之長老,故四方歸信雲集。後佛陀示現種種神通度化,遂成為佛弟子,將祭火器具投入尼連禪河。此圖即描繪佛陀向三兄弟說法的情景。
畫面多處剝落,唯主要人物仍依稀可辨。佛陀五官莊嚴肅穆,著金黃色袒右袈裟,手結轉法輪印,呈倚坐之姿。二脅侍菩薩立於佛陀身後兩側,皆神態沉穩,上身嚴飾瓔珞,手持拂塵。佛陀身旁的迦葉三兄弟均作結髮修行者之裝扮,著袒右條紋衣衫,虔敬恭立,向佛陀合十禮拜。畫面右邊繪一佛塔,與圖中佛陀等高,敷金黃色,於深色背景中顯得分外醒目。
1819年英國軍官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到此地狩獵,追蹤一頭老虎來到溪谷,在斷崖上舉槍瞄準之際,老虎在布滿植物的巖壁上消失不見。史密斯仔細觀察巖壁,終於阿姜陀石窟重見天日。第十窟的巖壁上至今刻著「約翰史密斯,1819」。
阿旃陀石窟第10窟六牙象王本生圖
位於第10窟左壁。屬於阿旃陀石窟前期壁畫,為印度年代最早的本生故事畫之一。取材自南傳《本生經》。描繪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曾為六牙象王,擁有諸多后妃。一日,象王贈送巨蓮予一名象妃,另一象妃自覺不得寵,懷恨自盡前立誓報復,轉生為人後成為某國王妃。王妃唆使國王派人獵殺象王割取象牙,卻於獵人獻上象牙之際突然暴斃。
畫幅全長約11公尺左右,以十個畫面表現了此則本生故事。諸多場面並不按故事發展的先後順序排列,而是以傳統的一圖多景手法構圖。總體上按照故事發生的地點來安排畫面。此圖為故事最終的場景,描繪獵人取得象牙獻予王妃,王妃當下暴斃,身旁國王伸手攙扶。畫面褪色剝落嚴重,但仍可看出繪畫技法上的某些特點,如高光法等。
阿旃陀石窟第10窟佛立像
位於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第10窟大廳列柱。八角柱每面均繪倚坐、趺坐或側立等不同姿勢之佛像。圖中柱子上方繪佛倚坐於獅子座上,足踏蓮花,手結說法印,帶橢圓形頭光。下為佛側立於蓮花上,左 手在上握衣角,右手在下掌心向前,作與願印;右腿微屈,似在行進中,後 有橢圓形背光。再下為佛結跏趺坐於蓮座上,手結說法印。諸佛皆螺發肉髻,眉彎,鼻高,唇厚,著袒右式袈裟。
此窟約開鑿於公元前二世紀,為阿旃陀石窟最早的支提窟(caitya)。 大廳平面呈馬蹄形,沿壁列三十九根八角柱,後方置窣堵波。該窟壁畫 分為兩期繪製,前期約為一世紀,後期約為五至六世紀大乘佛教興盛時,列柱上之彩繪屬後期之遺存。
第17窟
第17窟位於阿旃陀石窟中段。根據銘文記載,為伐卡塔卡(Vakataka,約250~550)國王訶利斯那(Harisena,約475~510在位)的一名封臣所捐資,開鑿於五世紀下半葉。洞窟主要有門廊、大廳、過廳和佛龕。門廊寬19.5公尺,進深3公尺,前方列六根石柱,後壁設正門及二側門,門廊左右各闢一小室。大廳寬及進深均為19.2公尺,沿壁豎立二十根列柱形成迴廊。三壁鑿十七間小室,正壁中央鑿過廳,進深達5.6公尺。後方佛龕寬約5.5公尺,進深約5.9公尺,內供奉高大的佛說法像。
阿旃陀石窟第17窟以精彩的壁畫著稱,為阿旃陀石窟群中壁畫保存最多及最完好者。
17窟位於阿旃陀中段。開鑿於五世紀下半葉。洞窟主要有門廊、大廳、過廳和佛龕。門廊寬19.5公尺,進深3公尺,前方列六根石柱,後壁設正門及二側門,門廊左右各闢一小室。大廳寬及進深均為19.2公尺,沿壁豎立二十根列柱形成迴廊。三壁鑿十七間小室,正壁中央鑿過廳,進深達5.6公尺。後方佛龕寬約5.5公尺,進深約5.9公尺,內供奉高大的佛說法像。
阿旃陀石窟第17窟獼猴本生圖
位於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第17窟大廳正壁右側,為阿旃陀石窟眾多壁畫中保存最完好者。故事出自南傳《本生經》第五一六則,描繪佛陀於過去世生為獼猴時,曾拯救誤墜懸崖的梵志,卻反被其加害,忘恩負義的梵志終招致遍身長滿膿瘡的果報。
全圖多個情節鋪排緊密。此畫面大半覆有綠葉,營造出森林中樹木繁密的效果。右角為獼猴奮力拯救困於陷阱中的梵志;中央為獼猴救出梵志後倦極而眠,飢餓的梵志高舉石塊欲殺之果腹;左側為獼猴受傷驚醒,責備梵志不應忘恩負義。
畫面許多細部描繪至今清晰可見,如梵志行兇時面目猙獰,被獼猴教訓時則神色懊悔。獼猴俯身救人、蜷伏休息、受驚坐起等姿勢形態皆活靈活現。
第19窟
19窟位於石窟中段。約開鑿於五世紀下半葉,屬於後期支提窟(caitya)。平面呈馬蹄形,窟外設庭院。洞窟形制與前期支提窟相同,所不同的是後方的窣堵波基座正面設龕,內雕立佛像,大廳和側廊間的列柱柱身、柱頭及窟頂橫梁鑿有許多佛龕,壁面飾彩繪,這些與前期支提窟有很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