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印度阿旃陀石窟(中)

2020-12-11 禪林網

阿旃陀石窟前期為部派佛教時期,約開鑿於公元前二世紀至二世紀,相當於早期薩塔瓦哈納王朝時期(Satavahana,約200 BCE~ 250),包括第8、9、10、12、13、15A等窟。前期石窟結構簡單,其中第9、10窟為支提窟(caitya),形制與早期薩塔瓦哈納王朝的其他支提窟類似,正面有支提窗,窟內平面呈馬蹄形,兩排貫穿大廳的列柱支撐著仿木結構的拱頂,後部雕鑿的窣堵波結構簡單。窟內殘存有印度最早的壁畫遺蹟。

阿旃陀石窟第9窟佛陀度化三迦葉圖

位於阿旃陀石窟(AjantaCaves)第9窟大廳壁面。該窟為公元前二世紀開鑿的馬蹄形支提窟(caitya),沿壁豎立列柱,大廳後方置窣堵波。此畫為五世紀中葉至下半葉期間增繪,畫於窣堵波後方之窟壁。

據佛傳載,佛陀初轉法輪後弘化至摩揭陀國,其時信奉事火外道之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三兄弟,領弟子千人住於該國。三兄弟為當時有名望之長老,故四方歸信雲集。後佛陀示現種種神通度化,遂成為佛弟子,將祭火器具投入尼連禪河。此圖即描繪佛陀向三兄弟說法的情景。

畫面多處剝落,唯主要人物仍依稀可辨。佛陀五官莊嚴肅穆,著金黃色袒右袈裟,手結轉法輪印,呈倚坐之姿。二脅侍菩薩立於佛陀身後兩側,皆神態沉穩,上身嚴飾瓔珞,手持拂塵。佛陀身旁的迦葉三兄弟均作結髮修行者之裝扮,著袒右條紋衣衫,虔敬恭立,向佛陀合十禮拜。畫面右邊繪一佛塔,與圖中佛陀等高,敷金黃色,於深色背景中顯得分外醒目。

1819年英國軍官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到此地狩獵,追蹤一頭老虎來到溪谷,在斷崖上舉槍瞄準之際,老虎在布滿植物的巖壁上消失不見。史密斯仔細觀察巖壁,終於阿姜陀石窟重見天日。第十窟的巖壁上至今刻著「約翰史密斯,1819」。

阿旃陀石窟第10窟六牙象王本生圖

位於第10窟左壁。屬於阿旃陀石窟前期壁畫,為印度年代最早的本生故事畫之一。取材自南傳《本生經》。描繪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曾為六牙象王,擁有諸多后妃。一日,象王贈送巨蓮予一名象妃,另一象妃自覺不得寵,懷恨自盡前立誓報復,轉生為人後成為某國王妃。王妃唆使國王派人獵殺象王割取象牙,卻於獵人獻上象牙之際突然暴斃。

畫幅全長約11公尺左右,以十個畫面表現了此則本生故事。諸多場面並不按故事發展的先後順序排列,而是以傳統的一圖多景手法構圖。總體上按照故事發生的地點來安排畫面。此圖為故事最終的場景,描繪獵人取得象牙獻予王妃,王妃當下暴斃,身旁國王伸手攙扶。畫面褪色剝落嚴重,但仍可看出繪畫技法上的某些特點,如高光法等。

阿旃陀石窟第10窟佛立像

位於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第10窟大廳列柱。八角柱每面均繪倚坐、趺坐或側立等不同姿勢之佛像。圖中柱子上方繪佛倚坐於獅子座上,足踏蓮花,手結說法印,帶橢圓形頭光。下為佛側立於蓮花上,左 手在上握衣角,右手在下掌心向前,作與願印;右腿微屈,似在行進中,後 有橢圓形背光。再下為佛結跏趺坐於蓮座上,手結說法印。諸佛皆螺發肉髻,眉彎,鼻高,唇厚,著袒右式袈裟。

此窟約開鑿於公元前二世紀,為阿旃陀石窟最早的支提窟(caitya)。 大廳平面呈馬蹄形,沿壁列三十九根八角柱,後方置窣堵波。該窟壁畫 分為兩期繪製,前期約為一世紀,後期約為五至六世紀大乘佛教興盛時,列柱上之彩繪屬後期之遺存。

第17窟

第17窟位於阿旃陀石窟中段。根據銘文記載,為伐卡塔卡(Vakataka,約250~550)國王訶利斯那(Harisena,約475~510在位)的一名封臣所捐資,開鑿於五世紀下半葉。洞窟主要有門廊、大廳、過廳和佛龕。門廊寬19.5公尺,進深3公尺,前方列六根石柱,後壁設正門及二側門,門廊左右各闢一小室。大廳寬及進深均為19.2公尺,沿壁豎立二十根列柱形成迴廊。三壁鑿十七間小室,正壁中央鑿過廳,進深達5.6公尺。後方佛龕寬約5.5公尺,進深約5.9公尺,內供奉高大的佛說法像。

阿旃陀石窟第17窟以精彩的壁畫著稱,為阿旃陀石窟群中壁畫保存最多及最完好者。

17窟位於阿旃陀中段。開鑿於五世紀下半葉。洞窟主要有門廊、大廳、過廳和佛龕。門廊寬19.5公尺,進深3公尺,前方列六根石柱,後壁設正門及二側門,門廊左右各闢一小室。大廳寬及進深均為19.2公尺,沿壁豎立二十根列柱形成迴廊。三壁鑿十七間小室,正壁中央鑿過廳,進深達5.6公尺。後方佛龕寬約5.5公尺,進深約5.9公尺,內供奉高大的佛說法像。

阿旃陀石窟第17窟獼猴本生圖

位於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第17窟大廳正壁右側,為阿旃陀石窟眾多壁畫中保存最完好者。故事出自南傳《本生經》第五一六則,描繪佛陀於過去世生為獼猴時,曾拯救誤墜懸崖的梵志,卻反被其加害,忘恩負義的梵志終招致遍身長滿膿瘡的果報。

全圖多個情節鋪排緊密。此畫面大半覆有綠葉,營造出森林中樹木繁密的效果。右角為獼猴奮力拯救困於陷阱中的梵志;中央為獼猴救出梵志後倦極而眠,飢餓的梵志高舉石塊欲殺之果腹;左側為獼猴受傷驚醒,責備梵志不應忘恩負義。

畫面許多細部描繪至今清晰可見,如梵志行兇時面目猙獰,被獼猴教訓時則神色懊悔。獼猴俯身救人、蜷伏休息、受驚坐起等姿勢形態皆活靈活現。

第19窟

19窟位於石窟中段。約開鑿於五世紀下半葉,屬於後期支提窟(caitya)。平面呈馬蹄形,窟外設庭院。洞窟形制與前期支提窟相同,所不同的是後方的窣堵波基座正面設龕,內雕立佛像,大廳和側廊間的列柱柱身、柱頭及窟頂橫梁鑿有許多佛龕,壁面飾彩繪,這些與前期支提窟有很大的區別。

相關焦點

  •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阿旃陀石窟
    印度著名景點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 阿旃陀石窟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位於馬哈拉斯特拉邦境內,背負文底耶山,面臨果瓦拉河。始鑿於公元前2世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現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從東到西長550米,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
  • 驚豔絕倫的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
    550多米,為印度現存最大的石窟遺址。它集古代建築、雕刻、繪畫之大成,融佛教信仰、文化變遷、社會生活於一體,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又飽含深厚的歷史底蘊。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溫迪亞山的懸崖上,歷時1000年之久。中國唐代僧人玄奘曾對它作了最早的記載。1819年英國人又重新發現。該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訶羅兩大類,以後者居多。
  • 走進印度阿旃陀石窟(1)
    新華社照片,新德裡,2018年12月24日(國際)(6)走進印度阿旃陀石窟這是12月22日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拍攝的阿旃陀石窟內景。坐落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市東北104公裡處的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文化遺址,198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阿旃陀石窟鑿於一座山的一處馬蹄形暗色巖陡崖上,共有30個洞窟,其形成年代主要分為兩個時期: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和公元5至6世紀。印度古代繪畫在阿旃陀石窟保存得最多,水準也最高,因而這裡被稱為印度古代繪畫的寶庫。
  • 阿旃陀石窟群—印度壯觀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阿旃陀石窟群是印度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遺址。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孟買東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德幹高原的文達雅山懸崖上,距離奧蘭加巴德縣阿旃陀(Ajinta)村3.5公裡處,在一個林木茂盛的馬蹄形溪谷中。「阿旃陀」一詞源於梵語「阿謹提那」,意為「無想」。
  • 馳譽遐邇的阿旃陀石窟藝術(上)
    我國的敦煌千佛洞壁畫藝術,馳名世界,在古典藝術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在印度足以和它媲美的,為阿旃陀石窟藝術。阿旃陀的壁畫、建築與雕刻,馳譽遐邇,也同為世界藝壇所重視。並且兩者都是古代佛教藝術的遺存,不論研究宗教、考古、民俗、藝術諸端,都在古代文化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世界上的著名學者,多往考察研究,發表不少專門的著作。
  • 阿旃陀石窟:印度佛教歷史變遷的縮影-光明日報-光明網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斯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以北阿旃陀村旁的瓦古爾納河畔,共有高低錯落的29個石窟,在溫德亞山的陡崖上環抱成新月形,綿延550多米,為印度現存最大的石窟遺址。
  • 印度泰姬陵,阿旃陀石窟,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等景點你了解多少
    印度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其境內有絢麗多彩的文化遺蹟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去印度旅遊,您不去看看下面幾個知名印度旅遊景點是說不過去的哦。1、泰姬陵,在印度首都新德裡200多公裡外的阿格拉城,有一座精美的陵墓——泰姬陵。
  • 馳譽遐邇的阿旃陀石窟藝術(下)
    根據洞窟的營造式樣,當洞窟開掘的時候,西印度的佛教建築,除了石窟以外的還可以因此推測得到。這一群石窟的建築和它的構造與裝飾的意匠,顯示出印度的古代文化,在世界上輝煌燦爛的成就。就是其中所存留的多數雕刻,也是印度雕刻史上最可寶貴的遺物。石窟中的雕刻品,大致可分為佛教造象與裝飾藝術的雕刻。這些雕刻,到第2期而興起,到了第3期,藝術達到精美的程度,顯示出許多美好的製作。
  • 【文談】阿旃陀石窟:重現失落的寶藏
    阿旃陀石窟擁有驚人的財富,是個被遺忘了近1500年的佛教聖地。喬納森·格蘭西為你撥開重重迷霧,一窺阿旃陀石窟的真相。1819年,一次偶然讓阿旃陀石窟(The AjantaCaves)重現人間。阿旃陀石窟位於孟買(Bombay)東向450千米(約280英裡)印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state),隱於深山密林中。阿旃陀石窟群巖壁呈馬蹄形,共30窟,包括佛殿及僧院,其精雕細琢,渾然天成,宛若魔咒,令人著迷。早於公元500年,阿旃陀石窟誕生於世。
  • 藝術瑰寶之印度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
    印度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位於印度德幹高原的馬哈拉施拉邦,是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期開鑿的,到7世紀完成,歷時1000餘年。代表作是第19石窟的《蛇王與蛇後》,石窟的壁畫富有豔情味,以及佛教的慈悲精神。
  • 從印度到中國的石窟藝術
    在古印度,不僅僅是佛教開鑿石窟,耆那教、印度教等宗教都有開鑿石窟進行修行和禮拜的習慣。公元1-5世紀時期,石窟的開鑿達到了一個高潮,阿旃陀石窟(Ajanta)、埃羅拉石窟(Ellora)這些著名的石窟已形成一定規模,而石窟的形制也已經完備。
  • 被譽印度「敦煌石窟」,唐玄奘曾親自去膜拜,卻由英國人無意發現
    坐落在甘肅敦煌的莫高窟,700多個洞窟規模巨大,壁畫內容豐富,在世界佛教藝術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在印度,也有一個石窟可以跟它媲美,那就是阿旃(zhān)陀石窟。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德幹高原英德亞裡山的山谷裡,此地丘陵起伏,溪流縱橫,彎環作馬蹄的形狀。
  • 中國與印度學者探討石窟藝術
    新華社孟買3月2日電(記者佘勇剛)中國敦煌研究院與印度索邁亞大學1日晚在孟買舉辦石窟藝術論壇,中印兩國學者就佛教石窟藝術進行了交流。  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比較分析了中國莫高窟和印度阿旃陀石窟的異同,介紹了敦煌研究院在石窟監測與保護、文物數位化、佛教美術史研究等領域取得的成就。
  • 印度有個佛教石窟,比敦煌莫高窟還古老,大多數中國遊客卻不知道
    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了,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的「阿旃陀石窟」現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時也是印度非常重要的「佛教聖地」之一,每年都吸引大量的佛教徒前來朝聖。,都曾經在7世紀初造訪過「阿旃陀石窟」,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裡就有相關的記載,可見其歷史的悠久與地位的重要。
  • 印度「很古老」的佛教石窟,比莫高窟還要早幾百年,唐僧曾經到訪
    印度佛教石窟的名字是「阿旃陀石窟」,英文名是Ajanta Caves,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之一,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一直持續到7世紀中葉,位於印度中部的馬哈拉什特拉州領土,現存的30個洞穴,都在離地面10米到30米的懸崖上,非常壯觀。
  •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比中國敦煌的莫高窟還古老,唐僧曾經來過
    阿旃陀石窟,英文名為Ajanta Caves,位於印度中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之一,阿旃陀石窟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阿旃陀石窟現存30窟,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米到30米不等的崖面之上,場面非常壯觀。
  • 印度九大石窟奇觀TOP榜
    中國佛文化中有四大巨型石窟為代表,分別是: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那麼作為佛教的起源地印度是否也有代表佛教文化的石窟呢?當然是有的,印度有九大石窟群,這些石刻石窟群代表著印度的雕刻工藝和宗教信仰。以下是印度9大佛教石窟群TOP榜。TOP9.
  •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唐僧曾經來過,很多中國遊客卻不知道
    印度的這個佛教石窟名字叫做「阿旃陀石窟」,英文名為Ajanta Caves。「阿旃陀石窟」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之一,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延續至7世紀中葉,位於印度中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現存30窟,全部在離地面10米到30米不等的崖面之上,非常壯觀。
  • 印度千年石窟,唐玄奘曾經遊歷於此,建造技術成世界未解之謎
    一方面洞穴清淨,適合高僧閉關修養,另一方面洞穴受外部幹擾小,適合保存佛教經典聖物。這種石窟建築在古代很受青睞,比如我國就有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並且都是仿造古印度的風格。阿旃陀佛教石窟恢弘的佛教石窟成為珍貴歷史資料
  •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比中國敦煌的莫高窟還古老,唐僧曾經來過
    阿旃陀石窟,英文名為Ajanta Caves,位於印度中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之一,阿旃陀石窟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阿旃陀石窟現存30窟,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米到30米不等的崖面之上,場面非常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