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譽遐邇的阿旃陀石窟藝術(上)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我國的敦煌千佛洞壁畫藝術,馳名世界,在古典藝術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在印度足以和它媲美的,為阿旃陀石窟藝術。阿旃陀的壁畫、建築與雕刻,馳譽遐邇,也同為世界藝壇所重視。並且兩者都是古代佛教藝術的遺存,不論研究宗教、考古、民俗、藝術諸端,都在古代文化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世界上的著名學者,多往考察研究,發表不少專門的著作。我國訪印文化代表團也曾往參觀,致以極大的讚美。

阿旃陀石窟群(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阿旃陀石窟寺,位置在印度德幹高原的一端,丘陵蔓衍,山路幽寂,中有溪流,彎環作馬蹄的形狀。此山古時稱為文達雅山,在臨流的懸崖,開鑿石窟,作為佛殿僧房,排列在谷中。就現在所知道的,計共29窟。雖然沒有我國的鳴沙石室營造數量之多,但它的藝術精工,卻是同樣非常可貴的。石窟寺今屬海德拉巴德尼茲母土邦管理。阿旃陀的名字,起於古代的梵語「阿謹提耶」,義雲「無想」。現距石窟寺四英裡,有一小鎮,即名阿旃陀,有如敦煌之與千佛洞一樣。當石窟寺尚未發現以前,這個鎮也寂寂無聞,本地的居民,都稱這個石窟寺叫萊那,「萊那」為古代巴利語,也就是「洞」的意思。因為這個石洞的發現,阿旃陀的名字,才傳播於世界,現在就以鎮的名字作為這一群石窟的名稱,藝術考古的學者們,開始稱它為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因為地處閉塞,在百餘年以前,還不大為外人所知道,也象我國的敦煌石室一樣。雖然它的藝術寶藏,都極可珍貴,但直到近代,才被重新發現,為學術界所重視。

阿旃陀石窟,其早見於中國古代記錄中的,為唐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玄奘法師在公元629年至645年,遊學印度,於唐貞觀12年,即公元638年,到了南印度的摩訶刺佗國。記中說:「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嶂,重巒絕(左邊山+右邊獻),愛有伽藍,基於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臺,背巖面壑。阿折羅(唐言所行)阿羅漢所建。羅漢,酉印度人也,……感生育之恩,懷業緣之致,將酬厚德,建此伽藍。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石佛象,高七十餘尺,上有石蓋七重,虛懸無綴,蓋間相去,各三尺餘。聞諸先志曰:斯乃羅漢願力之所持也。……精舍四周,雕鏤石壁,作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諸因地事,證聖果之禎祥,入寂滅之靈應,巨細無遺,備盡鐫鏤。伽藍門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聞之土俗曰:此象時大聲吼,地為震動。昔陳那菩薩,多止此伽藍。」這個記文在一千多年前,敘述了石窟的地位、造象、雕刻、建築等等,以及土俗的傳說,對於阿旃陀的研究,甚關重要。因此文獻,而給探險者以誘導,並供給考古者以探查的根據,石窟的古代藝術,遂能夠重顯於世。歐洲學者布格斯等研究此文獻,都以玄奘法師所記述的,就是現在的阿旃陀石窟。

最初將這個石窟壁畫臨摹展覽的,為馬達拉斯軍隊中的羅伯臺•蓋爾,費時20餘年,臨寫壁畫,在1860年時展覽,因為不慎,幾乎都毀於火。他所臨的壁畫,僅存五幅,今藏於英國南堪新吞博物館中。當蓋爾以後,在1875年時,更為孟買藝術學校校長格力福斯和他的學生,臨寫壁畫,約費十年,以他的成績,送陳南堪新吞博物館的,有125幅,其他被毀於火的87幅。此外格力福斯氏自臨56幅,至今尚陳列於倫敦維多利亞博物館。另有兩幅,存於孟買藝術學校。

阿旃陀藝術,可分為建築、雕刻、繪畫三部分。關於建築方面,阿旃陀石窟,在印度的古建築上,甚佔重要地位。它的雕刻也具特色,因系藏於洞窟中,多未被自然侵蝕和異教徒的損毀。其中以繪畫尤為可寶。

阿旃陀石窟,計29所,它的編號順序,系1839年福格孫氏調查時,按照順列所定,僅取便於記錄,並無學術上的意義。各窟開鑿年代,約佔700年的時間,並非一時所造。其中早期的到公元前一二世紀,晚期的到公元六七世紀,按它的開鑿年代,可以分為3期。第1期即最早期的洞窟,即中央部的一群,以第13號洞為最古。它的開鑿年代,大概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世紀;第13號洞之外,第12、第10、第9和第8諸洞,都屬於第1期。推測這些洞窟,大概都在公元前150年,就已經開鑿,但是它內中的藝術工作,或者到公元後三世紀時才完成。

屬於第2期的是與第1期相鄰接的諸洞,大概從第四世紀到第六世紀的中期所開鑿,即第11、第7、第6以及第5的一群。第14號到第20諸洞,大概也可屬於第2期。屬於第3期的,更為以前的左右鄰接各洞,排列在兩端,這即是第21到第29號洞和第1到第4號洞。這些第3期的洞窟,它的時期都屬於第六世紀的後半期到第七世紀。

阿旃陀石窟群,從它的建築形式,加以區別,可分為支提洞與毗訶羅洞兩種。所謂支提洞,梵語叫做Caitya,意為藏舍利的塔,或譯「窣堵婆」,意也相同。現在可譯為「塔廟」,也就是佛殿。在中間雕造佛教崇敬禮拜的塔,用來藏佛骨。洞中心開鑿為祠堂,從平面看,作馬蹄形,它深入後方的部分為矩形,在其中起塔。洞內石壁的周圍,雕造壯麗的列柱,可以分為內進與外進。內進為圓形的天井,作龍骨狀,前面開一大穹窿形。阿旃陀石窟的第9、第10、第11、第26及第28諸洞,都是支提洞,頗呈壯觀。這中間的第9和第10兩洞,屬於第2期,第26洞屬於第3期,都足以發揮當時藝術的特色。

所謂毗訶羅洞的,梵語叫做Vihara,玄應一切經音義說:「毗訶羅,此雲遊行處,謂僧所遊履處也。」求法高僧傳說:「毗訶羅是住處義。」現在可譯為「僧房」,為僧侶的居處而營造,以作修道、講學、會集的地方。屬於第2期和第3期的毗訶羅洞,在祠堂正面的後方,雕刻佛象,造一佛龕,以為禮拜的對象,比第一期的較為宏大。在阿旃陀,所有毗訶羅洞的平面,一概作方形。中間為廣場,圍以僧房,中有列柱,區劃內外。天井都為平面,按它的構造意匠,飾以藻畫。毗訶羅洞,都有前廊,洞內與前廊,與洞窟的大小相適應,在外開闢三門。阿旃陀石窟,除上所說的四支提洞外,其他都是毗訶羅洞,但它們在形式上也有多少的差異。(未完待續)

【頭條】:中國五大宗教代表相聚廬山祈福國泰民安

【觀點】:張美云:佛教的環保理念實踐是如何折射的?

【兩岸】:華人佛教獨家對話星雲大師:兩岸佛教交流及人間佛教

【覺悟】:著金縷衣的嬰兒 因功德力所感投生富貴之家

【影音】:學誠法師:苦樂人生第十二講

【圖片】:圖說釋迦本生傳(中)

【朝聖】:堪稱「第二敦煌」的薩迦古寺

【眾生】:羅大佑獻唱《印象普陀》主題曲《心經》

【一日禪】:境界的好壞不是絕對的 內心能夠轉境

【素食】:素食新說:蛋算不算素?為什麼我不吃雞蛋?

【禪茶一味】:一茶一禪 天下至清本色

【心靈物語】:螞蟻和魚兒 誰是弄潮兒

【慈善】:上海各界迎新慈善晚會舉行

【佛藝】:馳譽遐邇的阿旃陀石窟藝術(上)

【佛教常識】:和尚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法訊】:靜安寺隆重舉行「11.15」火災遇難者「六七「大型超度法會

【書店】:星雲大師:迷悟之間

【讀書連載】:財富:財富要從心頭來

相關焦點

  • 馳譽遐邇的阿旃陀石窟藝術(下)
    阿旃陀石窟雕塑(圖片來源:資料圖片)阿旃陀石窟的營造形式,模仿竹木構造的痕跡,非常顯著。如果看一看中間的一兩個天井的構造,就可以證明。第16號洞中的本尊,最具有拔卓的技法,力量充沛,足為阿旃陀石佛的代表。而且屬於這一期的雕刻遺物,在第19號洞內外,和第6號的上層洞,留下不少優秀的作品。尤其第19號洞外的龍王象,在藝術上有很高的評價。到第3期,遺物更多。
  •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阿旃陀石窟
    印度著名景點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 阿旃陀石窟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位於馬哈拉斯特拉邦境內,背負文底耶山,面臨果瓦拉河。始鑿於公元前2世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現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從東到西長550米,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
  • 【文談】阿旃陀石窟:重現失落的寶藏
    阿旃陀石窟擁有驚人的財富,是個被遺忘了近1500年的佛教聖地。喬納森·格蘭西為你撥開重重迷霧,一窺阿旃陀石窟的真相。1819年,一次偶然讓阿旃陀石窟(The AjantaCaves)重現人間。阿旃陀石窟位於孟買(Bombay)東向450千米(約280英裡)印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state),隱於深山密林中。阿旃陀石窟群巖壁呈馬蹄形,共30窟,包括佛殿及僧院,其精雕細琢,渾然天成,宛若魔咒,令人著迷。早於公元500年,阿旃陀石窟誕生於世。
  • 驚豔絕倫的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圖片來源:資料圖)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斯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以北阿旃陀村旁的瓦古爾納河畔,共有高低錯落的29個石窟,在溫德亞山的陡崖上環抱成新月形,綿延它集古代建築、雕刻、繪畫之大成,融佛教信仰、文化變遷、社會生活於一體,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又飽含深厚的歷史底蘊。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溫迪亞山的懸崖上,歷時1000年之久。中國唐代僧人玄奘曾對它作了最早的記載。1819年英國人又重新發現。該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訶羅兩大類,以後者居多。
  •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印度阿旃陀石窟(中)
    前期石窟結構簡單,其中第9、10窟為支提窟(caitya),形制與早期薩塔瓦哈納王朝的其他支提窟類似,正面有支提窗,窟內平面呈馬蹄形,兩排貫穿大廳的列柱支撐著仿木結構的拱頂,後部雕鑿的窣堵波結構簡單。窟內殘存有印度最早的壁畫遺蹟。阿旃陀石窟第9窟佛陀度化三迦葉圖位於阿旃陀石窟(AjantaCaves)第9窟大廳壁面。
  • 走進印度阿旃陀石窟(1)
    新華社照片,新德裡,2018年12月24日(國際)(6)走進印度阿旃陀石窟這是12月22日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拍攝的阿旃陀石窟內景。坐落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市東北104公裡處的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文化遺址,198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阿旃陀石窟鑿於一座山的一處馬蹄形暗色巖陡崖上,共有30個洞窟,其形成年代主要分為兩個時期: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和公元5至6世紀。印度古代繪畫在阿旃陀石窟保存得最多,水準也最高,因而這裡被稱為印度古代繪畫的寶庫。
  • 阿旃陀石窟群—印度壯觀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阿旃陀石窟群是印度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遺址。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孟買東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德幹高原的文達雅山懸崖上,距離奧蘭加巴德縣阿旃陀(Ajinta)村3.5公裡處,在一個林木茂盛的馬蹄形溪谷中。「阿旃陀」一詞源於梵語「阿謹提那」,意為「無想」。
  • 印度泰姬陵,阿旃陀石窟,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等景點你了解多少
    印度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其境內有絢麗多彩的文化遺蹟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去印度旅遊,您不去看看下面幾個知名印度旅遊景點是說不過去的哦。1、泰姬陵,在印度首都新德裡200多公裡外的阿格拉城,有一座精美的陵墓——泰姬陵。
  • 璀璨的石窟藝術
    石窟藝術淵源流長,人類通過在石窟中作畫、雕刻來記錄文明。石窟藝術是人類文明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其中那些恢弘壯闊的藝術群體,尤為引人注目。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吳哥窟......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些雄奇而瑰麗的石窟藝術。
  • 中國與印度學者探討石窟藝術
    新華社孟買3月2日電(記者佘勇剛)中國敦煌研究院與印度索邁亞大學1日晚在孟買舉辦石窟藝術論壇,中印兩國學者就佛教石窟藝術進行了交流。  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比較分析了中國莫高窟和印度阿旃陀石窟的異同,介紹了敦煌研究院在石窟監測與保護、文物數位化、佛教美術史研究等領域取得的成就。
  • 從印度到中國的石窟藝術
    在古印度,不僅僅是佛教開鑿石窟,耆那教、印度教等宗教都有開鑿石窟進行修行和禮拜的習慣。公元1-5世紀時期,石窟的開鑿達到了一個高潮,阿旃陀石窟(Ajanta)、埃羅拉石窟(Ellora)這些著名的石窟已形成一定規模,而石窟的形制也已經完備。
  • 被譽印度「敦煌石窟」,唐玄奘曾親自去膜拜,卻由英國人無意發現
    坐落在甘肅敦煌的莫高窟,700多個洞窟規模巨大,壁畫內容豐富,在世界佛教藝術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在印度,也有一個石窟可以跟它媲美,那就是阿旃(zhān)陀石窟。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德幹高原英德亞裡山的山谷裡,此地丘陵起伏,溪流縱橫,彎環作馬蹄的形狀。
  • 印度有個佛教石窟,比敦煌莫高窟還古老,大多數中國遊客卻不知道
    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了,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的「阿旃陀石窟」現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時也是印度非常重要的「佛教聖地」之一,每年都吸引大量的佛教徒前來朝聖。,都曾經在7世紀初造訪過「阿旃陀石窟」,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裡就有相關的記載,可見其歷史的悠久與地位的重要。
  •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比中國敦煌的莫高窟還古老,唐僧曾經來過
    阿旃陀石窟,英文名為Ajanta Caves,位於印度中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之一,阿旃陀石窟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阿旃陀石窟現存30窟,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米到30米不等的崖面之上,場面非常壯觀。
  • 印度「很古老」的佛教石窟,比莫高窟還要早幾百年,唐僧曾經到訪
    印度佛教石窟的名字是「阿旃陀石窟」,英文名是Ajanta Caves,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之一,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一直持續到7世紀中葉,位於印度中部的馬哈拉什特拉州領土,現存的30個洞穴,都在離地面10米到30米的懸崖上,非常壯觀。
  •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唐僧曾經來過,很多中國遊客卻不知道
    印度的這個佛教石窟名字叫做「阿旃陀石窟」,英文名為Ajanta Caves。「阿旃陀石窟」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之一,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延續至7世紀中葉,位於印度中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現存30窟,全部在離地面10米到30米不等的崖面之上,非常壯觀。
  • 印度九大石窟奇觀TOP榜
    安得拉邦比哈爾加亞區巴拉巴石窟安得拉邦巴拉巴山上的巴拉巴石窟是印度現存最古老的巖石切割洞穴。這些石窟建於公元前200年阿育王統治時期。巴拉巴的四個石窟刻在巨大的花崗巖上,命名為洛馬斯·裡希、蘇達馬、卡倫·查巴爾和維薩瓦·佐普裡。巴拉巴石窟的碑文顯示,這些石窟是供阿吉維卡(印度古代的一群佛教僧侶)的佛教僧侶使用的。
  • 全球最著名的十大石窟,中國就佔了一半
    全球最著名的十大石窟,中國就佔了一半文/旅者心心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石窟藝術是人類歷史上的瑰寶,這是一種藝術珍品,更是一段時期的體現。這裡大概有將近八百個石窟,每個窟洞都繪有壁畫,構圖相當豐富,富於變化,而是窟內的佛像最高的高達53米,氣勢雄渾,神態莊重,雖然在歷史上這個石窟遭到了極大破壞,但是,它在當地人心目中還是佔據著重要的地位。4、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這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的重要體現之一。
  • 國內外著名的石窟
    據統計,國外的石窟主要是在印度、巴基斯坦、蘇聯,阿富汗以及中亞其他一些國家,有佛教石窟二、三十處。著名的有印度境內的阿旃陀、愛蘿拉、巴雅、納西克、康希利等石窟,阿富汗境內的巴米羊、海巴爾、白沙瓦、哈扎爾斯姆等石窟。國外石窟的主要時代在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八世紀。
  • 「三大石窟」,三大石窟藝術寶庫,「雲岡石窟」探秘
    雲岡石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合稱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印度阿旃駝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並稱「世界三大石窟藝術寶庫」。雲岡石窟依山開鑿的雲岡石窟,氣勢磅礴、東西長達1公裡。雲岡石窟由東、中、西三部分組成;主要洞窟達51個,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個,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達17米,最小佛像僅有2釐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米。「曇曜五窟」是最雲岡石窟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