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敦煌千佛洞壁畫藝術,馳名世界,在古典藝術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在印度足以和它媲美的,為阿旃陀石窟藝術。阿旃陀的壁畫、建築與雕刻,馳譽遐邇,也同為世界藝壇所重視。並且兩者都是古代佛教藝術的遺存,不論研究宗教、考古、民俗、藝術諸端,都在古代文化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世界上的著名學者,多往考察研究,發表不少專門的著作。我國訪印文化代表團也曾往參觀,致以極大的讚美。
阿旃陀石窟群(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阿旃陀石窟寺,位置在印度德幹高原的一端,丘陵蔓衍,山路幽寂,中有溪流,彎環作馬蹄的形狀。此山古時稱為文達雅山,在臨流的懸崖,開鑿石窟,作為佛殿僧房,排列在谷中。就現在所知道的,計共29窟。雖然沒有我國的鳴沙石室營造數量之多,但它的藝術精工,卻是同樣非常可貴的。石窟寺今屬海德拉巴德尼茲母土邦管理。阿旃陀的名字,起於古代的梵語「阿謹提耶」,義雲「無想」。現距石窟寺四英裡,有一小鎮,即名阿旃陀,有如敦煌之與千佛洞一樣。當石窟寺尚未發現以前,這個鎮也寂寂無聞,本地的居民,都稱這個石窟寺叫萊那,「萊那」為古代巴利語,也就是「洞」的意思。因為這個石洞的發現,阿旃陀的名字,才傳播於世界,現在就以鎮的名字作為這一群石窟的名稱,藝術考古的學者們,開始稱它為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因為地處閉塞,在百餘年以前,還不大為外人所知道,也象我國的敦煌石室一樣。雖然它的藝術寶藏,都極可珍貴,但直到近代,才被重新發現,為學術界所重視。
阿旃陀石窟,其早見於中國古代記錄中的,為唐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玄奘法師在公元629年至645年,遊學印度,於唐貞觀12年,即公元638年,到了南印度的摩訶刺佗國。記中說:「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嶂,重巒絕(左邊山+右邊獻),愛有伽藍,基於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臺,背巖面壑。阿折羅(唐言所行)阿羅漢所建。羅漢,酉印度人也,……感生育之恩,懷業緣之致,將酬厚德,建此伽藍。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石佛象,高七十餘尺,上有石蓋七重,虛懸無綴,蓋間相去,各三尺餘。聞諸先志曰:斯乃羅漢願力之所持也。……精舍四周,雕鏤石壁,作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諸因地事,證聖果之禎祥,入寂滅之靈應,巨細無遺,備盡鐫鏤。伽藍門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聞之土俗曰:此象時大聲吼,地為震動。昔陳那菩薩,多止此伽藍。」這個記文在一千多年前,敘述了石窟的地位、造象、雕刻、建築等等,以及土俗的傳說,對於阿旃陀的研究,甚關重要。因此文獻,而給探險者以誘導,並供給考古者以探查的根據,石窟的古代藝術,遂能夠重顯於世。歐洲學者布格斯等研究此文獻,都以玄奘法師所記述的,就是現在的阿旃陀石窟。
最初將這個石窟壁畫臨摹展覽的,為馬達拉斯軍隊中的羅伯臺•蓋爾,費時20餘年,臨寫壁畫,在1860年時展覽,因為不慎,幾乎都毀於火。他所臨的壁畫,僅存五幅,今藏於英國南堪新吞博物館中。當蓋爾以後,在1875年時,更為孟買藝術學校校長格力福斯和他的學生,臨寫壁畫,約費十年,以他的成績,送陳南堪新吞博物館的,有125幅,其他被毀於火的87幅。此外格力福斯氏自臨56幅,至今尚陳列於倫敦維多利亞博物館。另有兩幅,存於孟買藝術學校。
阿旃陀藝術,可分為建築、雕刻、繪畫三部分。關於建築方面,阿旃陀石窟,在印度的古建築上,甚佔重要地位。它的雕刻也具特色,因系藏於洞窟中,多未被自然侵蝕和異教徒的損毀。其中以繪畫尤為可寶。
阿旃陀石窟,計29所,它的編號順序,系1839年福格孫氏調查時,按照順列所定,僅取便於記錄,並無學術上的意義。各窟開鑿年代,約佔700年的時間,並非一時所造。其中早期的到公元前一二世紀,晚期的到公元六七世紀,按它的開鑿年代,可以分為3期。第1期即最早期的洞窟,即中央部的一群,以第13號洞為最古。它的開鑿年代,大概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世紀;第13號洞之外,第12、第10、第9和第8諸洞,都屬於第1期。推測這些洞窟,大概都在公元前150年,就已經開鑿,但是它內中的藝術工作,或者到公元後三世紀時才完成。
屬於第2期的是與第1期相鄰接的諸洞,大概從第四世紀到第六世紀的中期所開鑿,即第11、第7、第6以及第5的一群。第14號到第20諸洞,大概也可屬於第2期。屬於第3期的,更為以前的左右鄰接各洞,排列在兩端,這即是第21到第29號洞和第1到第4號洞。這些第3期的洞窟,它的時期都屬於第六世紀的後半期到第七世紀。
阿旃陀石窟群,從它的建築形式,加以區別,可分為支提洞與毗訶羅洞兩種。所謂支提洞,梵語叫做Caitya,意為藏舍利的塔,或譯「窣堵婆」,意也相同。現在可譯為「塔廟」,也就是佛殿。在中間雕造佛教崇敬禮拜的塔,用來藏佛骨。洞中心開鑿為祠堂,從平面看,作馬蹄形,它深入後方的部分為矩形,在其中起塔。洞內石壁的周圍,雕造壯麗的列柱,可以分為內進與外進。內進為圓形的天井,作龍骨狀,前面開一大穹窿形。阿旃陀石窟的第9、第10、第11、第26及第28諸洞,都是支提洞,頗呈壯觀。這中間的第9和第10兩洞,屬於第2期,第26洞屬於第3期,都足以發揮當時藝術的特色。
所謂毗訶羅洞的,梵語叫做Vihara,玄應一切經音義說:「毗訶羅,此雲遊行處,謂僧所遊履處也。」求法高僧傳說:「毗訶羅是住處義。」現在可譯為「僧房」,為僧侶的居處而營造,以作修道、講學、會集的地方。屬於第2期和第3期的毗訶羅洞,在祠堂正面的後方,雕刻佛象,造一佛龕,以為禮拜的對象,比第一期的較為宏大。在阿旃陀,所有毗訶羅洞的平面,一概作方形。中間為廣場,圍以僧房,中有列柱,區劃內外。天井都為平面,按它的構造意匠,飾以藻畫。毗訶羅洞,都有前廊,洞內與前廊,與洞窟的大小相適應,在外開闢三門。阿旃陀石窟,除上所說的四支提洞外,其他都是毗訶羅洞,但它們在形式上也有多少的差異。(未完待續)
【頭條】:中國五大宗教代表相聚廬山祈福國泰民安
【觀點】:張美云:佛教的環保理念實踐是如何折射的?
【兩岸】:華人佛教獨家對話星雲大師:兩岸佛教交流及人間佛教
【覺悟】:著金縷衣的嬰兒 因功德力所感投生富貴之家
【影音】:學誠法師:苦樂人生第十二講
【圖片】:圖說釋迦本生傳(中)
【朝聖】:堪稱「第二敦煌」的薩迦古寺
【眾生】:羅大佑獻唱《印象普陀》主題曲《心經》
【一日禪】:境界的好壞不是絕對的 內心能夠轉境
【素食】:素食新說:蛋算不算素?為什麼我不吃雞蛋?
【禪茶一味】:一茶一禪 天下至清本色
【心靈物語】:螞蟻和魚兒 誰是弄潮兒
【慈善】:上海各界迎新慈善晚會舉行
【佛藝】:馳譽遐邇的阿旃陀石窟藝術(上)
【佛教常識】:和尚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法訊】:靜安寺隆重舉行「11.15」火災遇難者「六七「大型超度法會
【書店】:星雲大師:迷悟之間
【讀書連載】:財富:財富要從心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