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自古就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和歷史文化名城,千百年來,這座充滿江南風韻和詩情畫意的古城,以其迷人的風光吸引了無數遊客。來到無錫,最值得一看的景點,是坐落在惠山東麓錫惠公園內的寄暢園,作為與南京瞻園、蘇州留園、拙政園齊名的江南四大名園之一,寄暢園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據記載,寄暢園最初為附近惠山寺的僧舍,明嘉靖初年(1527年),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的秦金購得此處房產,修建成私人園林。由於園林地處山谷,以山林野趣為主,故命名為「鳳谷行窩」。1591年,秦金的後代,湖南巡撫秦耀取王羲之的《答許掾》:「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將其更名為「寄暢園」。
作為無錫唯一的明代古典園林,寄暢園深受清朝康熙、乾隆兩代帝王的喜愛。據記載,康熙和乾隆都曾六下江南,分別到訪寄暢園七次。在園林大門附近的牆上可以看到2塊匾額,分別為康熙皇帝題寫的「山色溪光」和乾隆皇帝題寫的「玉戛金樅」(玉戛指流泉,金樅指假山)。
臥雲堂,是寄暢園的主體建築,也是康熙、乾隆皇帝遊園時的接駕處。廳內懸掛的「山色溪光」匾額為康熙皇帝御書。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對園內景色推崇備至,曾點評「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據統計,乾隆皇帝創作的關於寄暢園的詩篇多達169首。
園林內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小橋流水交相輝映,也許是水源來自於附近的「天下第二泉」,寄暢園的池塘清澈見底。除了別具一格的人造景觀,設計師更將錫、惠二山的自然風光融入進園林景致之中,其「山水雖非我有,若為我備,納千裡於咫尺間,使咫尺有千裡之勢」的借景手法令人嘆為觀止。
此外,設計師還將黃石假山堆疊成引水山澗,讓泉水沿著八個曲折彎道順流而下,注入園內池塘。因水流處寬窄不一、深淺交替,可使泉水發出8種不同的聲音,宛若古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發出的八音,所以人們也叫它「八音澗」。這處景觀雖為人工堆砌,卻宛若天開,堪稱構思精妙之作。
寄暢園的景色,圍繞著一泓池水「錦匯漪」而展開,這片水域每到秋季,紅葉絢爛,倒影斑斕,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色彩豐富的圖畫,因此得名「錦匯漪」。康熙和乾隆皇帝非常喜歡它自然得體的設計,在北京頤和園中也仿建了一座「諧趣園」。
寄暢園內形狀各異、通靈剔透的太湖石隨處可見,其中矗立於凌虛閣前的一塊,宛如美人倚牆而立,故得名「美人石」。據說乾隆皇帝當年因沒看出該石的美人模樣,下詔將其改名「介如峰」。其實乾隆當時走的是御道,從正面看確實不像美人,而老百姓走牆邊小道,從側面看,美人就會展現在眼前。
相比蘇州拙政園的奢華,寄暢園雖然規模不大,卻真正做到了移步換景,處處皆有景,景景都不同。古代造園師的精妙設計,使這座江南園林在精緻秀美中不失大氣,堪稱一幅「淡抹濃妝總相宜」的山水畫卷,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