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書選摘丨中國茶文化|謝安|茶道|茶藝_網易訂閱

2021-01-20 網易

  茶書庫

  茶藝師網

  好書選摘,一起讀

  

  《中國茶文化》選摘

  歷史上,中國人飲茶並不像現在這樣簡單。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體系,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中國人是最講精神的。尤其是中國茶文化中所體現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質形式與意念、情操、道德、禮儀結合之巧妙,確實讓人嘆為觀止。我們研究茶文化,就是要重新發掘這古老的文化傳統,而且加以科學的闡釋與概括。中國人不喜歡把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截然分開。白天把自己變成一架機器,晚間再尋找純精神的享受;韭菜、肉餡、麵包,半生不熟吃進肚去了事,講營養而不論品味,中國人是不習慣的。在中國傳統中,物質生活中滲透文化精神是很常見的事。但是,像茶文化這般完整而又深沉的內容與形式,也並非很多。所以說,中國茶文化是一枝奇葩,它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財富。

  中國茶文化包括哪些內容呢?

  首先,是要研究中國的茶藝。所謂茶藝,不僅僅只是點茶技法,而是包括整個飲茶過程的美學意境。中國歷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飲藝術的,講究選茗、蓄水、備具、烹煮、品飲,整個過程不是簡單的程式,而是包含著藝術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僅要鮮嫩,而且根據形狀起上許多美妙的名稱,引起人美的想像。一芽為「蓮蕊」,二芽稱「旗槍」,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著自然科學的道理,又有人們對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學的意境。水,講究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稱「無根水」,同樣要求自然與精神的和諧一致。茶具,不僅工藝化,而且包含著許多文化含義。烹茶的過程也被藝術化了,人們觀其色,嗅其味,從水火相濟、物質變換中體味五行協調、相互轉化的微妙玄機。至於品飲過程,便更有講究,如何點茶,行何禮儀,賓主之情,茶朋之誼,要盡在其中玩味。因此,對飲茶環境,是十分講究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環境飲茶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這個過程,被稱為「茶藝」。也就是說,要從美學角度上來對待飲茶。

  中國人飲茶,不僅要追求美的享受,還要以茶培養、修煉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飲茶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係,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潔、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賓等,都屬於這個範疇。通過飲茶,佛家的禪機,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與和諧,都能逐漸滲透其中。通過長期實踐,人們把這些思悟過程用一定的儀式來表現,這便是茶儀、茶禮。

  茶藝與飲茶的精神內容、禮儀形式交融結合,使茶人得其道,悟其理,求得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個人與群體,人類與自然、宇宙和諧統一的大道,這便是中國人所說的「茶道」了。中國人不輕易言道,飲茶而稱之為「道」,這就是說,已悟到它的機理、真諦。讀至此,也許人們會說:「你把茶說玄了,哪有這樣高深的東西?」但如果你能認真讀下這本書去,真正領會中國歷史上的茶文化精神,就會感到筆者此論並不為過。

  茶道既行,便又深入到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於是產生宮廷茶文化,文人士大夫茶文化,道家茶文化,佛家茶文化,市民茶文化,民間各種茶的禮俗、習慣。表現形式儘管不同,但都包含著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又與其他文化相結合,派生出許多與茶相關的文化。

  茶的交易中出現茶法、茶榷、茶馬互市,既包括法律,又涉及經濟。文人飲茶,吟詩、作畫,民間採茶出現茶歌、茶舞,茶的故事、傳說也應運而生。於是茶又與文學、藝術相結合,出現茶文學、茶藝術。隨著各種茶肆、茶坊、茶樓、茶館的出現,茶建築也成為一門特殊的學問。而各種茶儀、茶禮又與禮制,甚至政治相聯繫。茶,成為中國人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你又可以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去看待飲茶。茶走向世界,又是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內容。

  綜合以上各種內容,才是完整的中國茶文化。它包括茶藝,茶道,茶的禮儀、精神以及在各階層人民中的表現和與茶相關的眾多文化現象。

  從這些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茶文化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門類不同,它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第一,它不是單純的物質文化,也不是單純的精神文化,而是二者巧妙的結合。比如,中國人講「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剋」。這種高深的道理,在哲學家那裡,是靠純粹的思辨,在道家而言,要通過練功、靜坐中用頭腦的意念來體會。但到茶聖陸羽那裡,卻是用一隻風爐,一隻茶釜。不僅在爐上築了代表水、火、風的坎卦、離卦、巽卦八卦圖樣,而且通過爐中的火、地下的風、釜中的水和整個煮茶過程,讓你感受五行相生、相互協調的道理。細緻地觀察茶在烹煮過程中的微妙變化,通過那沫餑的形狀,茶與水的交融,以及茶的波滾浪湧與升華蒸騰,能體會天地宇宙的自然變化和那神奇的造化之功。又如文學家、政治家是通過讀書、作詩、思想鬥爭來增進自己的修養,而茶人們則要求在飲茶過程中,通過茶對精神的作用,求得內心的沉靜。即使在民間,親朋至,獻上一杯好茶,也比說無數恭維的話語更顯得真誠。所以,中國茶文化是以物質為媒介來達到精神目的。

  第二,中國茶文化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又隨著歷史發展不斷變化著內容,它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兩晉南北朝時,茶人把這種文化當作對抗奢靡之風的手段,以茶養廉。盛唐之世,朝廷科舉把茶叫作「麒麟草」,用以助文興,發文思。宋代城市市民階層進一步興起,又出現反映市民精神的市民茶文化。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文人士大夫的茶風也走向狹小的茶寮、書室。而當封建社會徹底瓦解之後,中國茶文化又廣泛走向民間,走向人民大眾之中。因此,中國茶文化研究不應該是簡單的「翻古董」,而應該在吸取傳統茶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不斷有所創造。近年來,無論在大陸還是海外華人中間,茶事頻興,這是好兆頭。中國茶文化應該與時代的脈搏、世界的潮流相合相應,使老樹開出新花,這才符合這門學科固有的特徵。

  

  二、兩晉南北朝的奢靡之風與「以茶養廉」

  中國茶文化確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一開始出現就不同凡響。現在一提起茶文化,有人立即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山林消閒避世之舉,或者清末茶館裡鬥蛐蛐的八旗子弟、遺老遺少。其實,茶文化產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南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奢侈之風,便是一個明顯的佐證。

  我國兩漢崇尚節儉,西漢初,皇帝還乘牛車。東漢國家已富,但人際交往和道德標準,仍崇尚孝養、友愛、清廉、守正,士人皆以儉樸為美德。東漢人宋弘家無資產,所得租俸分贍九族,時以清行著稱。宣秉分田地於貧者,以俸祿收養親族,而自己無石米之儲。王良為官恭儉,妻子不入官舍,司徒吏鮑恢過其家,見王良之妻布衣背柴自田中歸。儘管在封建社會中這樣的官吏是少數,王公貴族也很奢侈,但整個社會風氣仍以清儉為美。漢末與三國雖門閥日顯,但尚未盡失兩漢之風。故曹操雖有銅雀歌舞,仍要做出點節儉的姿態,「親耕籍田」,並臨逝遺言:以時服入殮,墓中不藏珍寶。

  兩晉南北朝時尚大變。此時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美,多效膏粱厚味。晉初三公世胄之家,有所謂石、何、裴、衛、荀、王諸族,都是以奢侈著名。《晉書》卷三十三載,何曾性奢,「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每天的飲費可達一萬錢,還說沒什麼可吃的,無法下筷子。何曾之子何劭更勝乃父,一天的膳費達兩萬。石崇為巨富,庖膳必窮水陸之珍,以錦為障,以蠟為薪,廁所都要站十幾個侍女,上一趟廁所就要換一套衣服。貴族子弟,閒得無可奈何,以賭博為事,一擲百萬為輸贏。玩夠了又大吃大嚼,乃至「賈豎皆厭粱肉」。東晉南北朝繼承了這種風氣。南朝梁武帝號稱「節儉」,其弟蕭弘卻奢侈無度。有人告發蕭弘藏著武器,梁武帝怕他作亂,親自去檢查,看到庫內皆珍寶綺羅,還有三十間專門用來儲存錢幣,共有錢三億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的故事。

  《茶經》和《晉書》都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陸納任吳興太守,將軍謝安常欲到陸府拜訪。陸納的侄子陸椒見叔叔無所準備,便自作主張準備了一桌十來個人的酒饌。謝安到來,陸納僅以幾盤果品和茶水招待。陸椒怕慢怠了貴客,忙命人把早已備下的酒饌搬上來。當侄子的本來想叔叔會誇他會辦事,誰知客人走後,陸納大怒,說:「你不能為我增添什麼光彩也就罷了,怎麼還這樣講奢侈,玷汙我清操絕俗的素業!」於是當下把侄兒打了四十大板。陸納,字祖言,《晉書》有傳。其父陸玩即以蔑視權貴著稱,號稱「雅量宏遠」,雖登公輔,而交友多布衣。陸納繼承乃父之風,他做吳興太守時不肯受俸祿,後拜左尚書,朝廷召還,家人問要裝幾船東西走,陸納讓家奴裝點路上吃的糧食即可。及船發,「止有被袱而已,其餘並封以還官」。可見,陸納反對侄子擺酒請客,用茶水招待謝安並非吝嗇,亦非清高簡慢,而是要表示提倡清操節儉。這在當時崇尚奢侈的情況下很難得。

  與陸納同時代還有個桓溫也主張以茶代酒。桓溫既是個很有政治、軍事才幹的人,又是個很有野心的人物。他曾率兵伐蜀,滅成漢,因而威名大振,欲窺視朝廷。不過,在提倡節儉這一點上,也算有眼光。他常以簡樸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他問陸納能飲多少酒,陸納說只可飲二升。桓溫說:我也不過三升酒,十來塊肉罷了。桓溫的飲茶也是為表示節儉的。

  南北朝時,有的皇帝也以茶表示儉樸。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在位十年,朝廷無大的戰事,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齊武帝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多麻煩百姓,靈位上千萬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飲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想帶頭提倡儉樸的好風氣。這在帝王中也算難得。以茶為祭品大約正是從此時開始的。

  我們看到,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已不是僅僅為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當此之時,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且已進入精神領域。茶的「文化功能」開始表現出來。此後,「以茶代酒」「以茶養廉」,一直成為我國茶人的優良傳統。

  

  四、宋代市民茶文化的興起

  宋以前,茶文化幾乎是上層人物的專利。至於民間,雖然也飲茶,與文化幾乎是不沾邊的。宋代城市集鎮大興,市民成為一個很大的階層。唐代的長安,居民大多為官員、士兵、文人以及為上層服務的手工業者,商業僅限於東西兩市。宋代開封,三鼓以後仍夜市不禁,商貿地點也不再受劃定的市場局限。各行業分布各街市,交易動輒數百千萬。耍鬧之地,交易通宵不絕。商賈所聚,要求有休息、飲宴、娛樂的場所

  END

  來源網絡,如因內容、圖片問題,我們會及時更正或作刪除處理。

  推文精選:

  版本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茶書精選丨茶藝與茶道 能簡要快速了解茶文化精髓的圖書。
    茶書庫 茶藝師網 最新/人氣/經典/文化/教材 茶書精選每天推送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深深地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之中。中國人最先發現茶樹並對其加以利用,人工栽培茶樹、制茶也始於中國。
  • 茶道、茶藝、茶文化之間的關係
    身邊大多都是喜歡喝茶的朋友,都知道些皮毛的茶道茶文化以及茶藝,有幾個真正了解這裡面的含義呢?對於剛接觸茶的小萌新,其實就是知道花茶能美容養顏,綠茶清熱解毒,大紅袍貴,也許你只是知道了表面,正真含義的茶道、茶藝 、茶文化你真的了解到了嗎?
  • 茶藝、茶道、茶文化分別是什麼,有何區別?
    隨著我們深入茶的世界,茶藝、茶道、茶文化隨之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每當講到茶藝、茶道時又會講到茶文化,說茶文化的時候又不免提起茶藝、茶道,總感覺很繞,總感覺要搞混淆了;別急,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的捋一捋茶藝、茶道、茶文化到底是什麼,各有什麼區別!
  •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藝與茶道
    茶文化的核心是有形的茶藝與無形的茶道相結合而構成。茶藝有形看得見,說得清,它包括了採茶,制茶,泡茶,敬茶,飲茶一系列茶事活動中的技術,技巧,技藝。茶藝是茶文化的形骸,是茶道的載體,無藝則難以示道,茶道無形,它看不見,摸不著,也說不清,茶道是茶文化的靈魂,無道則茶藝無精神,無靈氣。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則,本源,本質,雖看不見摸不著,但你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感受去體會。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作者:蔣敏,青年茶文化學者,茶文化碩士,中國茶葉學會會員。中國茶文化縱觀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儘管茶文化在中晚唐時期已經漸趨成熟,其後出現了各類茶書與茶文(如序跋、論說、奏議等)、茶文學與藝術作品(如茶詩詞、茶畫、茶歌謠等)以及各種茶文化事象
  • 茶道、茶藝、茶文化~都有哪些說道與門道?
    茶~古老的綠色健康飲品,在中華大地上是枝葉繁茂,種類眾多,人人皆知,老少皆宜。經過歲月的洗禮,千年的歷練其自身已被人們賦予了種種人文現象與風情,茶道,茶藝,茶文化應運而生,與時俱進。茶道、茶藝、茶德,是茶文化的三大核心點。茶道並不複雜,一語言之,品飲者對茶的感悟稱為茶道。具體形式由茶禮、茶規、茶法、茶技、茶藝、茶心構成,統稱茶道六事。修習茶道就是通過對六事的親力親為來證悟其中的一種精神,重點在於心而不在於技。
  • 中國茶道和茶藝的區別是什麼?
    茶藝是中國臺灣的說法,茶道日本提的比較多,下面就來簡單介紹「茶道」和「茶藝」的概念。本人於2017年在美國擔任漢語志願者教師,在教授文化課時發現,美國學生對中國的茶文化一點都不了解,只是聽過日本的茶道。筆者通過閱讀新聞報導、知網論文和學術專著發現,很多記者和學者將茶文化、茶道、茶藝這三者混為一談。
  • 煎茶道的茶藝、茶禮、茶境與茶修 名師專欄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中國茶道是以養生修心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茶修四要素。
  • 茶之書解讀|日本是如何擺脫中國茶文化影響
    關於《茶之書》其中,岡倉天心的《The Book of Tea》(翻譯:茶書;茶之書),讓我對日本審美,東方精神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思考。這本書是岡倉天心在美國波斯頓用英語寫的,1906年出版,本書影響遍布全球,薄薄一百多頁,通過公眾號和大家分享,來填補這個漫長的假期。
  • 茶道與茶藝,一茶一世界,一味一人生!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精髓。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這就是書中所說的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很喜歡茶,中國的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家裡來客人,喝茶聊天、聊人生,節日送親朋好友。茶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被稱為美的哲學。每個地方的茶文化是不同的。一起來看下臺灣文化中,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吧。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
  • 茶中千百味,一篇弄懂中國茶文化的起源和涵義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 4700 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 茶文化之茶藝,茶道,茶俗,泡茶的概念
    對於許多愛茶人來說,什麼是茶藝什麼是茶道什麼是茶俗等這些問題一直都難以區分明白,這些之間又有些什麼聯繫呢茶藝:這裡的茶藝講的是中華茶藝,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飲茶藝術,它包括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等一系列技藝和程式
  • 茶藝不等於茶道,茶藝和茶道有聯繫也有區別
    茶藝和茶道在茶文化發展史上相互影響,喝茶的養生功效是聯繫他們的紐帶,並未他們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群眾基礎。因為有了茶藝和茶道的存在,飲茶活動的目的才具有更高的層次。茶藝和茶道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在品茶的不同側重是這種區別的最直接表現。
  • 茶藝,觸手生春!......茶藝、評茶開課公告
    >二、招生對象  1.茶文化愛好者、愛茶之人  2.希望提升茶藝、茶學專業素養者  3.喜愛傳統文化、品味高雅人士  4.茶行業從業者或即將從業者三、報名須知  1.年齡16歲以上,學歷初中以上皆可報名,小班教學,每班限招10人。
  •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茶藝博大精深,品茶悟道,修身養性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5000多年前的神農也稱「神農氏」,作為農業之神的神農也是中國醫藥的發明者。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利用和人工栽培茶樹最早的國家,也是最早加工茶葉的國家。中國是茶類最為豐富的國家,被譽為茶的祖國和茶文化的發源地。
  • 茶文化 | 臺灣的茶藝及其發展
    等到陸羽、有記都辦茶藝講座的時候,開始有人邀日本的、韓國的茶道人士來臺灣,這時候我們就沒有相對應的接待團體了,記得第一次邀請韓國茶道人士來臺,還是由婁子匡先生的中國民俗學會邀請,由陸羽茶藝中心出面接待;婁子匡先生也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辦展覽時,出面邀請了韓國茶文化人金明培先生。
  • 原來除了喝茶之外,茶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當代中國茶思想或由於立場不同,或由於訴求對象互異,或由於理念差別,故旨趣相差甚遠,茲枚舉四家略作說明中國的茶道精神: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清、敬、怡、真』;陸羽茶藝中心『美律、健康、
  • 茶、茶道和佛教禪宗——王瓊新著《茶修》讀後
    筆者學歷史出身,長年從事佛教歷史研究,對茶學、茶藝、茶道、茶文化可謂外行,過去尚未深入考察了解。讀過《茶修》一書概要介紹和主要章節之後,頗受啟發。聯繫以往在閱讀佛教經史資料中看到的關於茶、茶道與佛教特別是與禪宗關係的記述,並參考對茶葉、飲茶的文史圖書有關茶學、茶道的記載,決定結合自己的體會,隨筆寫出關於茶、茶道和佛教禪宗的一些想法,算是《茶修》一書的讀後感吧。
  • 燕郊燕靈路茶藝香道價格-智真茶文化培訓(茶道、古琴、插花、香道)
    智真首席茶道老師:楊壹平老師,國家高級評茶員,茶修十餘年。將太極、中醫融入茶道。提倡道、武、醫、藝、結合。2015年受邀代表中國為各國駐華大使講解中國傳統文化。多次在各大大學及小學做茶道講座和開展系列課程。現任多個大學的做客教授,弘揚中國茶文化,致力於傳承茶文化,將茶文化融入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