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書庫
茶藝師網
好書選摘,一起讀
《中國茶文化》選摘
歷史上,中國人飲茶並不像現在這樣簡單。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體系,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中國人是最講精神的。尤其是中國茶文化中所體現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質形式與意念、情操、道德、禮儀結合之巧妙,確實讓人嘆為觀止。我們研究茶文化,就是要重新發掘這古老的文化傳統,而且加以科學的闡釋與概括。中國人不喜歡把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截然分開。白天把自己變成一架機器,晚間再尋找純精神的享受;韭菜、肉餡、麵包,半生不熟吃進肚去了事,講營養而不論品味,中國人是不習慣的。在中國傳統中,物質生活中滲透文化精神是很常見的事。但是,像茶文化這般完整而又深沉的內容與形式,也並非很多。所以說,中國茶文化是一枝奇葩,它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財富。
中國茶文化包括哪些內容呢?
首先,是要研究中國的茶藝。所謂茶藝,不僅僅只是點茶技法,而是包括整個飲茶過程的美學意境。中國歷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飲藝術的,講究選茗、蓄水、備具、烹煮、品飲,整個過程不是簡單的程式,而是包含著藝術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僅要鮮嫩,而且根據形狀起上許多美妙的名稱,引起人美的想像。一芽為「蓮蕊」,二芽稱「旗槍」,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著自然科學的道理,又有人們對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學的意境。水,講究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稱「無根水」,同樣要求自然與精神的和諧一致。茶具,不僅工藝化,而且包含著許多文化含義。烹茶的過程也被藝術化了,人們觀其色,嗅其味,從水火相濟、物質變換中體味五行協調、相互轉化的微妙玄機。至於品飲過程,便更有講究,如何點茶,行何禮儀,賓主之情,茶朋之誼,要盡在其中玩味。因此,對飲茶環境,是十分講究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環境飲茶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這個過程,被稱為「茶藝」。也就是說,要從美學角度上來對待飲茶。
中國人飲茶,不僅要追求美的享受,還要以茶培養、修煉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飲茶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係,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潔、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賓等,都屬於這個範疇。通過飲茶,佛家的禪機,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與和諧,都能逐漸滲透其中。通過長期實踐,人們把這些思悟過程用一定的儀式來表現,這便是茶儀、茶禮。
茶藝與飲茶的精神內容、禮儀形式交融結合,使茶人得其道,悟其理,求得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個人與群體,人類與自然、宇宙和諧統一的大道,這便是中國人所說的「茶道」了。中國人不輕易言道,飲茶而稱之為「道」,這就是說,已悟到它的機理、真諦。讀至此,也許人們會說:「你把茶說玄了,哪有這樣高深的東西?」但如果你能認真讀下這本書去,真正領會中國歷史上的茶文化精神,就會感到筆者此論並不為過。
茶道既行,便又深入到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於是產生宮廷茶文化,文人士大夫茶文化,道家茶文化,佛家茶文化,市民茶文化,民間各種茶的禮俗、習慣。表現形式儘管不同,但都包含著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又與其他文化相結合,派生出許多與茶相關的文化。
茶的交易中出現茶法、茶榷、茶馬互市,既包括法律,又涉及經濟。文人飲茶,吟詩、作畫,民間採茶出現茶歌、茶舞,茶的故事、傳說也應運而生。於是茶又與文學、藝術相結合,出現茶文學、茶藝術。隨著各種茶肆、茶坊、茶樓、茶館的出現,茶建築也成為一門特殊的學問。而各種茶儀、茶禮又與禮制,甚至政治相聯繫。茶,成為中國人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你又可以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去看待飲茶。茶走向世界,又是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內容。
綜合以上各種內容,才是完整的中國茶文化。它包括茶藝,茶道,茶的禮儀、精神以及在各階層人民中的表現和與茶相關的眾多文化現象。
從這些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茶文化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門類不同,它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第一,它不是單純的物質文化,也不是單純的精神文化,而是二者巧妙的結合。比如,中國人講「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剋」。這種高深的道理,在哲學家那裡,是靠純粹的思辨,在道家而言,要通過練功、靜坐中用頭腦的意念來體會。但到茶聖陸羽那裡,卻是用一隻風爐,一隻茶釜。不僅在爐上築了代表水、火、風的坎卦、離卦、巽卦八卦圖樣,而且通過爐中的火、地下的風、釜中的水和整個煮茶過程,讓你感受五行相生、相互協調的道理。細緻地觀察茶在烹煮過程中的微妙變化,通過那沫餑的形狀,茶與水的交融,以及茶的波滾浪湧與升華蒸騰,能體會天地宇宙的自然變化和那神奇的造化之功。又如文學家、政治家是通過讀書、作詩、思想鬥爭來增進自己的修養,而茶人們則要求在飲茶過程中,通過茶對精神的作用,求得內心的沉靜。即使在民間,親朋至,獻上一杯好茶,也比說無數恭維的話語更顯得真誠。所以,中國茶文化是以物質為媒介來達到精神目的。
第二,中國茶文化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又隨著歷史發展不斷變化著內容,它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兩晉南北朝時,茶人把這種文化當作對抗奢靡之風的手段,以茶養廉。盛唐之世,朝廷科舉把茶叫作「麒麟草」,用以助文興,發文思。宋代城市市民階層進一步興起,又出現反映市民精神的市民茶文化。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文人士大夫的茶風也走向狹小的茶寮、書室。而當封建社會徹底瓦解之後,中國茶文化又廣泛走向民間,走向人民大眾之中。因此,中國茶文化研究不應該是簡單的「翻古董」,而應該在吸取傳統茶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不斷有所創造。近年來,無論在大陸還是海外華人中間,茶事頻興,這是好兆頭。中國茶文化應該與時代的脈搏、世界的潮流相合相應,使老樹開出新花,這才符合這門學科固有的特徵。
二、兩晉南北朝的奢靡之風與「以茶養廉」
中國茶文化確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一開始出現就不同凡響。現在一提起茶文化,有人立即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山林消閒避世之舉,或者清末茶館裡鬥蛐蛐的八旗子弟、遺老遺少。其實,茶文化產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南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奢侈之風,便是一個明顯的佐證。
我國兩漢崇尚節儉,西漢初,皇帝還乘牛車。東漢國家已富,但人際交往和道德標準,仍崇尚孝養、友愛、清廉、守正,士人皆以儉樸為美德。東漢人宋弘家無資產,所得租俸分贍九族,時以清行著稱。宣秉分田地於貧者,以俸祿收養親族,而自己無石米之儲。王良為官恭儉,妻子不入官舍,司徒吏鮑恢過其家,見王良之妻布衣背柴自田中歸。儘管在封建社會中這樣的官吏是少數,王公貴族也很奢侈,但整個社會風氣仍以清儉為美。漢末與三國雖門閥日顯,但尚未盡失兩漢之風。故曹操雖有銅雀歌舞,仍要做出點節儉的姿態,「親耕籍田」,並臨逝遺言:以時服入殮,墓中不藏珍寶。
兩晉南北朝時尚大變。此時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美,多效膏粱厚味。晉初三公世胄之家,有所謂石、何、裴、衛、荀、王諸族,都是以奢侈著名。《晉書》卷三十三載,何曾性奢,「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每天的飲費可達一萬錢,還說沒什麼可吃的,無法下筷子。何曾之子何劭更勝乃父,一天的膳費達兩萬。石崇為巨富,庖膳必窮水陸之珍,以錦為障,以蠟為薪,廁所都要站十幾個侍女,上一趟廁所就要換一套衣服。貴族子弟,閒得無可奈何,以賭博為事,一擲百萬為輸贏。玩夠了又大吃大嚼,乃至「賈豎皆厭粱肉」。東晉南北朝繼承了這種風氣。南朝梁武帝號稱「節儉」,其弟蕭弘卻奢侈無度。有人告發蕭弘藏著武器,梁武帝怕他作亂,親自去檢查,看到庫內皆珍寶綺羅,還有三十間專門用來儲存錢幣,共有錢三億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的故事。
《茶經》和《晉書》都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陸納任吳興太守,將軍謝安常欲到陸府拜訪。陸納的侄子陸椒見叔叔無所準備,便自作主張準備了一桌十來個人的酒饌。謝安到來,陸納僅以幾盤果品和茶水招待。陸椒怕慢怠了貴客,忙命人把早已備下的酒饌搬上來。當侄子的本來想叔叔會誇他會辦事,誰知客人走後,陸納大怒,說:「你不能為我增添什麼光彩也就罷了,怎麼還這樣講奢侈,玷汙我清操絕俗的素業!」於是當下把侄兒打了四十大板。陸納,字祖言,《晉書》有傳。其父陸玩即以蔑視權貴著稱,號稱「雅量宏遠」,雖登公輔,而交友多布衣。陸納繼承乃父之風,他做吳興太守時不肯受俸祿,後拜左尚書,朝廷召還,家人問要裝幾船東西走,陸納讓家奴裝點路上吃的糧食即可。及船發,「止有被袱而已,其餘並封以還官」。可見,陸納反對侄子擺酒請客,用茶水招待謝安並非吝嗇,亦非清高簡慢,而是要表示提倡清操節儉。這在當時崇尚奢侈的情況下很難得。
與陸納同時代還有個桓溫也主張以茶代酒。桓溫既是個很有政治、軍事才幹的人,又是個很有野心的人物。他曾率兵伐蜀,滅成漢,因而威名大振,欲窺視朝廷。不過,在提倡節儉這一點上,也算有眼光。他常以簡樸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他問陸納能飲多少酒,陸納說只可飲二升。桓溫說:我也不過三升酒,十來塊肉罷了。桓溫的飲茶也是為表示節儉的。
南北朝時,有的皇帝也以茶表示儉樸。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在位十年,朝廷無大的戰事,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齊武帝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多麻煩百姓,靈位上千萬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飲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想帶頭提倡儉樸的好風氣。這在帝王中也算難得。以茶為祭品大約正是從此時開始的。
我們看到,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已不是僅僅為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當此之時,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且已進入精神領域。茶的「文化功能」開始表現出來。此後,「以茶代酒」「以茶養廉」,一直成為我國茶人的優良傳統。
四、宋代市民茶文化的興起
宋以前,茶文化幾乎是上層人物的專利。至於民間,雖然也飲茶,與文化幾乎是不沾邊的。宋代城市集鎮大興,市民成為一個很大的階層。唐代的長安,居民大多為官員、士兵、文人以及為上層服務的手工業者,商業僅限於東西兩市。宋代開封,三鼓以後仍夜市不禁,商貿地點也不再受劃定的市場局限。各行業分布各街市,交易動輒數百千萬。耍鬧之地,交易通宵不絕。商賈所聚,要求有休息、飲宴、娛樂的場所
END
來源網絡,如因內容、圖片問題,我們會及時更正或作刪除處理。
推文精選:
版本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