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年前這群最早定居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

2020-12-26 上遊新聞

水稻,世界三大主糧之一,養活了全球約一半的人口。那麼,誰是世界上最早的種稻人?這個問題要作出解答,可費去了考古學家近百年的心血。

21世紀之初,中國浙江一片不起眼的小土包,忽然吸引了全世界研究水稻起源學者的目光。原來,這片叫做上山的地方,埋藏著解開稻作文化起源乃至文明起源的諸多密鑰……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內發掘原址上的考古現場情景再現 韓傳號 攝

最早種稻的人

自然生長的野生稻變為適宜農作的栽培稻,在考古學看來是典型的馴化過程,可以作為文明發祥的重要標誌。這一進程最早發端於何時何地?

近40年,「長江中下遊起源說」成為主流。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的發現提供了一系列實證。人們不禁進一步追問:在這樣一片廣闊區域中,有沒有可能找到一個真正的「起點」呢?

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蔣樂平研究員,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浦陽江流域的一處河流衝積盆地中,發現了上山遺址,遺址出土的石器經分析確認,具有收割加工水稻的功能,發現的夾炭陶片則羼雜著稻殼。據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測定,這些稻殼距今已經有11400至8600年的歷史。蔣樂平說:「它們應該算是最早的糠。」

有萬年前的糠,是不是就該有萬年前的米呢?

2005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趙志軍研究員等,在上山遺址終於找到了一粒「萬年米」。如今,這粒早已炭化的稻米,已是上山遺址考古公園展示廳的焦點,「一萬年前誰種稻」的疑問,由此初獲確解。

2006年,上山文化作為長江下遊及東南沿海地區最久遠的新石器文化終獲命名。從2000年至今,可歸於上山文化的考古遺址在錢塘江上遊及相鄰靈江流域已發現19處。多處都有稻作農業遺存出土。

如何證明上山先民已著手馴化水稻?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雲飛研究員說,稻穀與稻稈小枝梗的連接部位「小穗軸」可以作為重要證據。野生稻穀成熟後自然脫粒,稻穀脫落後,小穗軸和稻穀的接觸面還很光滑,我們的祖先要做的就是設法讓栽培稻「忘記」自然脫粒,以便收割,因此,接觸面上就有了人工脫粒的「疤痕」。上山遺址群出土的水稻小穗軸,其接觸面既有光滑的,也有帶著疤痕的,正是人類馴化水稻過程具體而微的展示。

最近,研究人員又在上山遺址發現了距今3萬年的野生稻痕跡。趙志軍認為,馴化完成之前,人類肯定已經嘗試種植野生植物,並逐步探索改良土壤、集中播種等耕作技術,以提高產量,發現野生稻,讓上山的水稻種植史圖景更為完整。

更奇妙的是,上山不但有種植稻穀的遺存,還有利用稻穀的遺存,也就是說,這裡具備了觀察稻作農業起源充足而完整的考古證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助理教授鄧振華指出,目前中國境內距今9000年前的稻屬資源利用證據,僅在上山文化諸遺址可以找到。

最早定居的人

作為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上山遺址帶給我們的驚喜還不止於稻田。

「上山遺址『現身』之前,早期新石器時期遺址基本都是在洞穴中發現的。」蔣樂平介紹,上山遺址的坐落相比就顯得特別——它位於兩個小土丘上。上山文化的其他遺址也多半分布於起伏和緩的沿河階地或河漫灘。正是在這樣的平緩地帶,考古學家發現了柱洞及由柱洞構成的建築遺蹟,其中更有一處由3列平行柱洞構成,當年其上很可能蓋起了木結構建築。

在與浦江相鄰的另一處上山文化重要遺址——義烏橋頭遺址,蔣樂平發現了環壕遺蹟。而在仙居縣的下湯遺址,蔣樂平的同事仲召兵同樣確認了「中心臺地+環壕」的聚落特徵。蔣樂平說:「上山遺址一帶的發現證明,這裡的新石器先民已經走出洞穴,過上了定居生活。」

基於豐富的文明起源比較研究經驗,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李新偉研究員表示,上山遺址無疑可躋身最早出現定居跡象的考古遺址之列。在結束不久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進一步認定,上山文化遺址群構成了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上山文化可視為中國農耕村落文化的源頭。用資深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的話說,上山遺址堪稱「遠古中華第一村」。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教授傅稻鐮(Dorian Fuller)在了解到上山考古的收穫後,興奮地作出判斷:「長江下遊的定居時代無疑從上山文化開始,此後的持續發展,最終催生了文明。」他感慨說,同舊石器社群相比,上山文化聚落的規模有了飛躍式的升級,這樣的人口長久聚居,有理由相信可以促生新的社會組織形態。

「耕作和定居,既是栽培稻馴化的前提,也是稻作農業社會形成的先決條件。因此,上山文化可以視為稻作農業社會的一個起點。」趙志軍說。

最早燒制彩陶的人

在橋頭遺址,多件精美的彩陶也引起了學者們的興趣。大家普遍認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應當是中國彩陶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

「這是獨樹一幟的彩陶。」中科大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張居中注意到彩陶上的太陽紋符號,它在中國東部地區分布非常廣,最北可見於山東大汶口遺址。「這不會是人們隨意的繪畫,可能有太陽崇拜的意涵,非常值得進一步研究。」

另一件彩陶上形似八卦的白色線條,在面世後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張居中認為,是不是八卦另當別論,但是,它與先秦時期的數畫現象、卦象文字和佔卜文化間的關係需要高度重視。「彩陶、定居、水稻、太陽紋、數畫……這說明上山先民不是『野人』,上山文化是有來路可尋的。」

彩陶文化的發現,讓學者們對上山文化的壯闊圖景有了更多遐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吳小紅教授當年曾為上山夾炭陶測年,她認為,上山文化對理解人類社會的新石器轉型具有「界標」意義。

「新石器考古有兩大課題,始於農業起源,歸於文明起源。」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教授趙輝認為,上山文化研究要有大格局,下一步應該對它的聚落和社會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時,對於剛剛揭開面紗的許多上山文化遺址而言,重要的是保護與發掘並舉,讓上山文化帶著無盡奧秘與今天的世界和諧共處,成為這片土地寶貴的文化遺產、不滅的文化記憶。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萬年前的最早彩陶與稻源,浙博新年首展「上山文化考古展」
    上山遺址陶雙耳罐這就是浦江上山遺址,迄今這樣的遺址已經發現了19處,它們分布在錢塘江及附近區域,考古學界將這一史前文化定名為上山文化。儘管稻米在他們的飲食結構中所佔比例並不是很大,但也出現了早期人們試圖馴化野生水稻的證據。野生稻為了傳播種子,穀粒極易脫落,而人工馴化的水稻為了保證穀物收穫,其穀粒會相對不易脫落。上山文化時期,人們對水稻的馴化尚在初期階段,不同遺址中出土的野生稻比例更大,水稻野生特徵也更為明顯。但不可否認的是,上山文化的先民是迄今為止錢塘江流域最早種植水稻的群體。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 11月13日拍攝的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及周邊農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韓傳號攝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草地·考古
    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
  • 浙江餘姚發現世界上最大最早的「大規模水稻田」
    浙江寧波餘姚發現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水稻田。日前,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召開,與會專家宣布了這項史前考古新發現。施岙遺址古稻田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距河姆渡遺址約7.5公裡。
  • 寧波人的這隻碗,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碗!
    讓人驚奇的是,碗的口沿有一截彎耳形的柄,像一隻小耳朵。那是什麼用?用來吊掛嗎,還是用來拎?沒有人知道。許多史前文物都是這樣,沒有答案,只留給人無窮想像。河姆渡木胎漆碗。資料圖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過一件著名的木胎漆碗,距今6300年左右,作為國內最早的木碗,曾被印上郵票。而井頭山的木碗,年代可能在8300年前,比河姆渡木碗還早2000年。
  • 荷花山遺址研究:萬年前浙江人愛住「山頂富人區」
    有稻作、有陶器,有住房痕跡,這是目前上山文化保存完好、內涵豐富的重要遺址。  它,也是繼上山遺址和小黃山遺址之後,第三處正式發掘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而如今,考古人員在以金衢盆地為中心的錢塘江地區,共發現了16處遺址群。  它們意義重大——是至今見到的浙江省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群,距今1萬年至9000年左右。
  • 寧波餘姚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水稻田
    專家認為,施岙遺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施岙遺址南部古稻田道路系統施岙古水田遺址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東南距田螺山遺址約400米。
  • 中華稻香,萬年前從金華這裡飄起~
    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
  • 世界上種植量最多的農作物,不是小麥,也不是水稻,而是玉米!
    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吧,世界上種植量最多的農作物是什麼?估計很多人都會說小麥,或者水稻,甚至大豆之類的。當然,這些都不是,而是玉米。玉米是世界上種植量最大的農作物,同時,玉米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之一。
  • 中華稻香,萬年前飄起一條大河邊考古專家認為,錢塘江上遊的「上山...
    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 中華稻香,萬年前飄起一條大河邊
    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
  • 最早的996:農業,萬年前打工人放棄狩獵的舒適,是自己的選擇
    最早的穀物:二粒小麥所以是為什麼一萬年前的智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要選擇發展農業而漸漸減少捕獵呢,我們從農業的發展、人類的選擇和人類的追求三個方面來討論下。農業發展史農業為什麼發展?這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01:農業出現在一萬年前我們知道穀物被人類馴化是在一萬年前左右的智人時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間線呢?7萬年前的時候智人從非洲來到亞洲,5萬年前到達澳大利亞,15000年前到達美洲。所以馴化小麥並不是一個單點的發明,而是在差不多的時間裡人類都出現了相應的技術,然後發展出了農業。
  • 中國農業(一)水稻大米篇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產國和消費國。生產和消費世界大米的三分之一,每年約2億噸。 引入高產矮化水稻後,中國的稻米產量急劇增加。它是約30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一半)的主要食物來源,佔人類消耗的所有卡路裡的20%。在亞洲,超過20億人依靠大米消耗其熱量的60%至70%。如果繼續保持消費趨勢,那麼到2025年將有46億人食用大米,而產量必須增加20%才能滿足需求。 水稻的歷史
  • 浙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一粒稻」走向「遠古中華第一村」
    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國內大學、著名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認為,分布於錢塘江上遊和靈江流域河谷盆地的19處上山文化遺址,共同構成了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我國考古學泰鬥嚴文明稱之為"遠古中華第一村"。此外,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
  • 江西有個縣,文明始於萬年前,是世界稻作文化的發源地
    說起「萬年」兩個字,很多人可能會想到萬年青、萬年曆,很少將其與地名聯繫起來。可能有些人精通歷史,知道唐朝時期的長安城,作為國都,以朱雀大街為界,東側由「萬年縣」管轄,西側由「長安縣」治理,寓意長安萬年。然而在江西東北部有一個萬年縣,雖建縣只有500年,但在一萬多年前,在這片土地上就有人開始種植水稻了。
  • 澳大利亞巖群恐為最早天文臺
    澳大利亞巖群恐為最早天文臺)
  • 廣東三大民系,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誰最早來到廣東定居?
    民系,一般是指民族內部有同類語言、文化、風俗,並互相認同的分支,最早見於羅香林教授的《客家學導論》,當前對於漢族內部民系的劃分,學術界並無統一的觀點,有學者提出八大民系的說法,但也有人認為應該分為十六個民系更加合理。
  • 廣東三大民系,廣府人,潮州人,客家人,誰最早來到廣東定居?
    民系,一般是指民族內部有同類語言、文化、風俗,並互相認同的分支,最早見於羅香林教授的《客家學導論》,當前對於漢族內部民系的劃分,學術界並無統一的觀點,有學者提出八大民系的說法,但也有人認為應該分為十六個民系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