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一)水稻大米篇

2020-12-26 騰訊網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產國和消費國。生產和消費世界大米的三分之一,每年約2億噸。

引入高產矮化水稻後,中國的稻米產量急劇增加。這些科學育種,育種的小麥與來自中國的寒冷天氣水稻之間的雜交-已經非常成功,以至於農民能夠在更少的土地上種植更多的水稻。多餘的土地已被用來種植更多有利潤的作物,例如棉花,水果和蔬菜。一些土地已被用來飼養牛和牛的飼料,以滿足對乳製品和肉類的新需求。

稻瘟病是影響稻米作物的有害疾病。穿插兩個水稻品種在雲南的單產翻了一番,稻瘟病發生率降低了93%。

在過去十年中,由於農民改種其他作物和廢棄邊緣土地,稻田縮水了1900萬公頃

水稻作為農作物,雲南的水稻梯田水稻是植物家族的一員,有超過12萬種不同的水稻品種。

稻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飲食主糧,排在世界第一,領先於小麥,玉米和香蕉。它是約30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一半)的主要食物來源,佔人類消耗的所有卡路裡的20%。在亞洲,超過20億人依靠大米消耗其熱量的60%至70%。如果繼續保持消費趨勢,那麼到2025年將有46億人食用大米,而產量必須增加20%才能滿足需求。

水稻的歷史

人們認為稻米最早是在中國或大約在一萬年前在東亞其他地區種植的。稻作農業的最早具體證據來自中國浙江省長江下遊村莊附近一個有7000年歷史的考古遺址。當發現米粒時,發現它們是白色的,但是暴露在空氣中僅需幾分鐘即可變成黑色。現在可以在當地的博物館裡看到這些穀物。

在中國北方河南省黃河附近的河南省附近發現了大米的歷史證據。目前尚不清楚水稻是耕種還是簡單收集。在湖南省的長沙發現了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的水稻。在2000年代初期,在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米粒的遺蹟,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0年。

野生稻生長在森林砍伐中,但適應於在淺水田中生長。稻田農業的引入極大地改變了整個地區的景觀和生態。

在公元前300至100年之間,灌溉技術,農業(主要是水稻種植),編織以及鑄鐵和青銅技術從韓國和中國傳入日本。

稻田

種苗 溼稻生長在丘陵和山坡的低地和梯田的稻田中。大多數稻田和梯田都灌溉有大米生長地上方的水。在大多數情況下,水從一個稻田排入另一個稻田。當土壤乾燥時必須收割水稻,因此收穫前必須將稻田中的水排空,並在準備種植新作物時再次將其填滿。

典型的稻田系統由一個池塘和一個由運河,溝渠和木製或竹製管道組成的網絡組成,以將水運入和運出稻田。蓄水池通常在山谷的頂部,收集從周圍的山坡自然滲出的水。水從蓄水池流出,沿著狹窄的溝渠向下傾斜,與稻田並排。這些溝渠始終保持在略高於稻田的水平。

田地周圍築有堤防,以保持稻田中的水分。簡單的水閘通常由厚板和幾個沙袋組成,沿水渠間隔開。可以通過打開和關閉這些閘門來調節進入稻田的水量。排水渠通常沿山谷的中央流下。新的創新措施包括混凝土邊的運河,從地下水源抽水和放棄蓄水池。

維持稻田也很費力。傳統上,增加堤防和清理灌溉系統是男人的工作,而種植和除草通常是女人的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流體力學知識,以確保將水引導至需要去的地方。

水稻種植

綑紮幼苗 雨季來臨前準備田地,並進行一些耕作,通常使用水牛和。播種大約一周或之前,因此會部分排乾水稻,留下半乾狀泥。水稻幼苗可以在苗圃中種植,可以通過手工或機器進行移植。

在大部分地區,水稻種植仍然是手工完成的,所使用的方法是種植者一次用腳和中指將幼苗長入泥漿中,每次種植幾顆幼苗。

機械化水稻種植

農民現在使用小型柴油動力旋轉拖拉機耕作稻田,並使用冰箱大小的機械式水稻插秧機播種水稻。在過去,要花25到30人才能移植一種稻田的幼苗。現在,單個機械式水稻插秧機一天就能在幾十個稻田中完成這項工作。

幼苗放在帶孔的塑料託盤上,該託盤直接放在插秧機上。它使用鉤狀裝置從託盤上摘下幼苗,然後將其種植在地下。大約十個託盤裝有足夠的秧苗,以供一畝稻田使用。

水稻收割

隨著水稻幼苗的生長,水稻中的水深會增加,然後逐漸降低,直到準備收割水稻時田地變幹。有時,在生長季節會排乾水,這樣就可以除草田地並給土壤疏鬆,然後將水放回去。

稻米中的水完全排乾後,稻米周圍的土壤變幹了幾周後,收成米黃色的米。在許多地方,大米仍用鐮刀收割,捆成捆,然後將莖杆拍在支撐板上,以除去穀物。大米放在大片地上,在地面上乾燥幾天,然後送到工廠進行加工。農民通常會互相幫助收割莊稼。

也有收割機。一些帶有機動附件的柴油動力旋耕機-拖拉機和水稻插秧機也可提供。大型機器不用於收割水稻,因為它們無法在稻田周圍操縱而施展不開。另外,大多數稻田很小,而且被堤防分開。大型機器需要很長的均勻土地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

水稻收割後,經常將麥茬和收割後的廢秸稈還田施肥。

大米加工

大米收割後,通常會帶到當地的大米加工廠,在那裡,兩層的大型機器配有傳送帶和振動器,可以去除果殼和其他雜質,然後裝在袋子裡準備食用。稻殼和其他殘留物被餵給豬或其他動物。

提高水稻產量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水稻植物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植物育種者創造的植物可以在110天而不是160天後成熟,這意味著氣候溫暖的地區可以種植三種作物,而不是兩種。矮化品種後,意味著植物養分進入稻米的穀粒,並且不會因為過多的重量而「浪費」在傾斜的莖上。此外,水稻植物已經過育種和生物工程改造,能夠抵抗細菌性枯萎病。

用機器播種 目前正在研究來自南方的種植,特別是雲南山區的植物,以用於耕作作物。其中包括在溫差較大的氣候溫度,高海拔或乾燥的土壤中壯成長的水稻品種,以及富含鈣,維生素和鐵的水稻。這些品種正與流行的食品品種雜交,以生產可食用的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作物,這些作物在惡劣的條件下生長。科學家還想出了如何從山區品種中提取耐寒基因,然後放置其他品種以提高其耐寒性的方法。

到2022年,世界水稻產量將再增加60%。當前的矮變種有15個有生產能力的圓錐花序,或者說每根莖有種子簇(總共有25根左右的莖),每根產生約100粒(種子)。新品系的秸稈將更少,但結實而粗壯,每根將產生200個或更多的穀物。將提高產量做出最大貢獻。

相關焦點

  • 日本農業(一)水稻大米篇
    水稻是日本的主要農作物。在過去時代,稻米產量是財富的衡量標準。日本通常生產過量的大米。即便如此,日本的大米產量在過去十年中也下降了20%。日本有180萬水稻種植家庭。
  • 農業機械化助力水稻穩產豐收 臺山大米品牌價值獲認可
    近年來,臺山市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水稻從種植到收割再到餐桌實現全程機械化,大大減少了種植成本,縮短了上市時間,有力保障農業穩產豐收。目前,臺山市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7.06%。日前,國家農業農村部公示了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臺山市榜上有名,成為廣東省唯一入選的示範縣。
  • 中非賽賽農業合作項目完成第四季水稻種植
    圖為員工操作機械收割水稻。中鐵二十局供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訊(記者田士達)經過3個月的艱苦努力,在莫三比克加扎省首府賽賽市,中國鐵建下屬中鐵二十局合作管理的中非賽賽農業合作項目日前圓滿完成了第四季水稻種植工作。  本種植季中,該項目在修復上一季3.7萬畝農田的基礎上,新增復墾農田3000畝,使水稻種植總面積突破4萬畝。
  • 中國最好吃的十種大米,你吃過幾種
    大概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去超市買大米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好大米,不知道哪種大米好吃,通常都是隨便拿一袋子就走。五常水稻種植面積佔全省的十分之一,佔哈爾濱市的四分之一,被譽為張廣才嶺下的"水稻王國"響水大米響水大米,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響水大米米粒青如玉、晶瑩剔透。2007年1月1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響水大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 在日中國留學生學習水稻收割 體驗日本傳統農業
    在日中國留學生學習水稻收割 體驗日本傳統農業   據《每日新聞》消息,9月22日,山口市市民團體為當地的外國留學生組織了一場日本傳統農業見習交流會。這也是當地為外國留學生創造的一次與日本傳統文化親密接觸的機會。  活動吸引了來自中國、印度尼西亞、義大利等10個國家的留學生及當地居民,共計70餘人參加。稻田裡,成熟水稻的稻穗重重地低垂下來,讓人倍感秋實的喜悅。
  • 五常市六穀水稻種植農業專業合作社 唱響農業科技的悠揚牧歌
    黑龍江素有「天下糧倉」的美譽,糧食總產實現「十一連增」五常市六穀水稻種植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也走在了全國水稻種植的前列,五常市六穀水稻農業的發展在黑土地上奏響了悠揚的牧歌,為龍江水稻業的科技振興作出了突出貢獻。
  • 看日本越光大米,中國農業需要學習4點
    「越光」水稻品種於1956年在日本福井縣培育成功,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優質水稻品種,是粳米中的極品,又被稱作「白雪米」。越光大米盛名世界除了獨特的自然環境之外,其當地農民的精心栽培、管理和加工,每一環節做到極致,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越光大米,不但在稻子栽培環節精心侍弄,其精米製作都是在接到客戶訂單才開始脫殼加工。這樣的做法確保了大米的口感、營養不流失、不受外界汙染。
  • 國內水稻價格大降為何還要進口外國大米?國內稻農怎麼辦?
    東北水稻價格大降三分之一,為什麼還要進口大量進口外國大米呢?國內的水稻種植戶該怎麼辦呢?我們是否應該首先考慮國內農民的利益呢?東北農業觀察出品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產糧大國,但是同時也是一個,消費大國我們國家每年的糧食都需要從外國大量的進口。我們知道我們國家每年都要從外國大量的大豆,這也是我國進口糧食的主要主要品種。大米這些年進口的其實並不多。
  • 中國著名的水稻之鄉——吉林萬昌
    水質PH值在6.9—7.2之間,達到生活飲用水標準,水量充沛,適合大面積綠色水稻種植,水質清潔無汙染,水中富含水稻生長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形成了萬昌大米獨特品質。1985年農村人均生產水稻1115公斤,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水稻2703公斤。萬昌大米以其色、香、味、形,打入吉林、長春兩市的農貿市場,並享有盛譽。2000年8月,萬昌大米被評為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會金獎產品。
  • 中國農業科學家在阿聯沙漠中種出海水稻(圖)
    資料圖片  在熱帶沙漠裡種水稻?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農業科學家們硬是完成了,其中一種水稻的單產還超過520公斤/畝。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變不可能為可能,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
  • 2020「通河大米」產業發展論壇暨「通河大米」中國行品牌推介會...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土地是農民的根本,發展農業經濟是富農的第一要務。黑龍江省通河縣作為全國名列前茅的水稻生產大縣,素有『稻穀之鄉』和「水稻王國」的美譽。在品牌勢能的經濟時代,通河縣以綠色有機水稻種植為代表的綠色農業快速發展,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通河大米」品牌價值達88.5億元。
  • 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新聞發布熱點
    對我省大米產業有何積極作用?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最全的熱點在這裡。一、2018年成功舉辦了首屆國際大米節,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年舉辦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主要目的是什麼?有哪些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黑龍江水稻生產優勢突出,大米品質好、口感好、市場銷路好。要發揮優勢,穩定發展水稻生產,完善水稻生產、科技、市場服務體系,做大做強水稻產業經濟。」
  • 水稻產業大會告訴你廣東水稻有多牛!
    中國現代稻作源於廣東過去,中國水稻在國際上並不具有今日的地位,國際上甚至有了「中國栽培稻起源於印度」之說。改變這一局面的,一名來自廣東茂名的農家子弟,他就是後來被稱作「中國稻作學之父」的丁穎。「當今之血性青年,當為農夫溫飽盡責盡力!」中學畢業後的丁穎,就決心要解決中國人的飢餓問題。
  • 國家大米標準黑龍江優質水稻生產標準發布
    本報10日訊(記者王彥)10日,在2018中國·黑龍江首屆國際大米節開幕式上,國家大米標準正式發布。同時發布的還有黑龍江省優質水稻生產標準、五常大米標準和響水大米標準。
  • 什麼樣的大米最好吃?給你介紹中國的特色大米
    什麼樣的大米最好吃?給你介紹中國的特色大米中國人最離不開的食物就是大米了,和麵食一樣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最主要的主食,中國的大米也是非常優秀的,在世界上還獲得了許多獎項,這也離不開袁隆平老爺子做出的貢獻。那麼中國哪裡的大米最好呢?
  • 區農業農村局召開2020「太平洋杯」通州好大米評選活動新聞發布會
    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區農業農村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張達世,區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馬小莉,區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科負責人奚建,區作栽站負責人吳永軍。 今天的發布會共有兩項議程:一是活動情況通報;二是回答媒體記者提問。 首先,請區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馬小莉為大家通報2020「太平洋杯」通州好大米評選活動的有關情況。
  • 東北大米真的是日本大米嗎?
    說起東北大米,五常稻花香,還有北大荒等都是家喻戶曉,因為東北地區土壤肥沃、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中國從南到北都有水稻種植,但水稻最初在東北是不適合種植的,即使種植,產量也極低
  • 都說這個農業龍頭企業生產的「綠色大米」很牛!一起來看看~
    貴州新中一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於2013年入駐金沙,建設綠色水稻生產基地及配套優質大米加工廠,傾力打造「冷水河」優質大米品牌,以滿足廣大消費者對優質安全大米的需求,是一家集「育、繁、推」於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
  • 中國農業專家在象牙海岸開展水稻種植技術培訓
    新華社阿比讓8月5日電(記者鄭揚子)2019年象牙海岸水稻技術海外培訓班5日在科經濟首都阿比讓舉行開班儀式。來自科水稻種植行業120名代表將接受中國水稻專家提供的為期45天水稻技術專業培訓。據介紹,今年共有4名中國水稻專家在科南部的格格杜墾區現場授課。格格杜墾區是中科兩國農業合作示範基地,經過20餘年的農業技術合作,墾區內每公頃土地稻米產量大幅提高,稻農直接收入顯著增加。
  • 中國頂級大米排行榜
    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綠色米都」稱號的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地處烏蘇里江、松花江、黑龍江衝積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與富錦、同江、撫遠、饒河三市一縣毗鄰。當年因開發建設者旨在把三條大江環繞的地域建設成「塞外米糧倉」而得名。建三江大米米質上乘,是因為這裡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建三江草炭資源豐富,草炭也稱泥炭、草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