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10日訊(記者王彥)10日,在2018中國·黑龍江首屆國際大米節開幕式上,國家大米標準正式發布。同時發布的還有黑龍江省優質水稻生產標準、五常大米標準和響水大米標準。 開幕式上,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大米分會會長郄建偉宣讀了修訂後的國家大米標準,並宣布此標準將於2019年5月1日開始施行。黑龍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張琢發布了包括《優質水稻生產技術規程》《億畝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優質水稻生產技術規程》《綠色食品水稻生產技術規程》《有機食品水稻生產技術規程》4項黑龍江省優質水稻地方性標準。五常市和寧安市分別發布了五常大米標準和響水大米標準。 業內人士稱,大米標準的發布,對引導推動中國大米行業的健康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據了解,我國現行的大米國家標準是2009年制定的,而現在的生產、消費形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組織就大米標準進行了反覆調研,認真修訂。新修訂的大米國家標準在加工精度和雜質分類等方面有所發展,以限制過度加工,促進節糧減損。新的國家標準還調整了產業等級,簡化了定等標準,強化了純度指標等。 我省根據大米產業發展的實際,由省質監局聯合省農委及相關大米生產部門和單位,共同制修訂了4項相關地方標準。這4項與大米相關地方標準的制定發布,進一步體現了我省地方特色。通過上述4項標準的制修訂,將進一步促進和推動我省大米生產標準的統一,以標準引領和規範優質糧食生產,逐步實現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市場化,使生產出來的大米具有良好的品質保障,以此全面提升龍江大米的品牌形象,不斷提高龍江大米的知名度。同時,優質水稻生產標準也將規範企業生產經營,提高大米行業整體質量,助力龍江大米抱團走向市場,加快水稻生產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促進水稻產業經濟轉型升級。以系統化的種植、收穫、加工模式,全面提高黑龍江的大米品質,讓好糧賣上好價錢。 五常市和寧安市是我省優質稻米的主產區。據了解,在省農委、哈爾濱市農委、哈爾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支持下,五常市制定了8個方面標準,梳理出27個流程、99道工序,旨在打造優質、綠色、高端水稻生態種植基地,促進五常稻米產業提檔升級,加快五常大米向品牌集群化、集群標準化、標準國際化邁進的步伐。而寧安市也早已啟動了響水大米品牌標準建設工作,由牡丹江市質監局聯合寧安市政府及省、市、縣相關部門共同制定了響水大米系列地方標準,於今年10月10日實施。響水大米標準的發布與實施,將推進響水大米從品種、栽培到儲藏、加工等全過程的標準化,讓消費者吃上生態、營養、安全、放心的響水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