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多舉措強化傳統建築保護利用 為文化遺產系上「安全帶」

2020-12-12 瀟湘晨報

泉州多措並舉強化傳統建築保護利用 為文化遺產系上九條「安全帶」

保留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脈。記者從泉州市住建局獲悉,為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泉州市政府辦近日印發通知,明確要落實9項工作機制,推動各地各有關部門切實保護好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落實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各縣(市、區)政府,泉州開發區、泉州臺商投資區管委會負責推動轄區歷史文化遺產普查,推薦或認定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重點區域推薦或認定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

落實城市更新改造中文化遺產先普查後徵收制度。嚴禁在城鄉建設中大拆大建,破壞各類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各地在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組建專家組或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專業機構,對改造區域內50年以上的建築進行普查甄別並出具項目歷史文化資源評估意見或報告,提出文化遺產和風貌保護的具體措施,作為作出征收決定的要件。未開展普查等工作的,不得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落實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管控機制。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片區開發建設等項目的聯審聯批機制,完善聯審聯批制度。地方政府在土地儲備時,對於可能存在文物遺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不得入庫。

落實專家技術審查機制。建立健全市、縣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服務團、專家庫)及工作制度。各地開展文化遺產普查認定、歷史文化資源評估、保護規劃技術評審、保護傳承和環境整治提升項目方案等技術審查時,邀請的省、市專家委員會(服務團、專家庫)專家應各不少於三分之一。

落實定期評估監測機制。各地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工作機制,對轄區內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名鎮、名村和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保護情況進行評估監測,市直相關部門定期組織檢查和跟蹤監測。

落實傳統構件回收利用制度。各地在推進建設項目徵遷時,應落實專家技術審查機制要求,責成建設項目業主組織專家或專業機構現場踏勘甄別,標記有價值的傳統構件,配合拆遷單位制定拆除方案,並將傳統構件分類處置要求列入拆遷發包合同。傳統構件由泉州文旅集團通過徵調、收購等方式徵集,並進行回收利用,經甄別有研究保護價值的,移交專業部門(單位)進行研究。

落實創新活化利用機制。每年採取競爭性評審或會商方式,重點支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通過微改造、微更新等方式,推動鎮村歷史空間復興,承擔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改善提升人居環境。市級財政每年安排預算用於中山路騎樓建築等歷史建築及周邊設施等保護修繕、發展利用和管理提升,展示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活化利用方式。

落實預警退出機制。各地要建立轄區瀕危歷史文化遺產名錄及應急處置機制,及時採取補救措施,確保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價值不受影響;要結合定期評估監測機制的落實,探索通過提前預警、臨時「摘牌」等方式,責成相關責任主體限期整改。

落實問題線索移送機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及時發現破壞文化遺產問題線索,認真組織甄別,屬於職責範圍內的,相關部門立即督促整改;綜合運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1+X」監督機制,加強與紀檢監察機關的問題會商、協同聯動。(泉州晚報記者 謝曦)

【來源:泉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泉州多措並舉強化傳統建築保護利用 為文化遺產系上九條「安全帶」
    據福建泉州市住建局消息,為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泉州市政府辦近日印發通知,明確要落實9項工作機制,推動各地各有關部門切實保護好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 蘇州吳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不斷邁上新臺階
    他們大力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加快制定完善重點文保單位保護規劃,強化科學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不斷邁上新臺階,受到了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和好評。     吳中區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
  • 泉州市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城市記憶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全市上下長期以來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圍繞「找出來、亮出來、保下來、用起來」,積極開展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傳承泉州城市記憶,還原歷史風貌,既能留住「鄉愁」,也能留住「城愁」。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為全國「城市雙修」試點,隨著泉州「古城雙修」試點工作的推進,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取得的階段性成效。
  • ...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九條措施的通知
    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重要論述,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從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與發展經濟同等重要。為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經省政府同意,制定以下措施:  一、建立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
  • 分類施策留住鄉愁 泉州加強閩南傳統建築保護
    閩南傳統建築是城市記憶的延續,承載著無數遊子的鄉愁。在全市房屋安全「百日大整治」行動中,面對星羅棋布的傳統民居、建築,如何有效加以保護,延續文脈,留住鄉愁?自3月中旬以來,泉州市在排查整治中嚴禁「一拆了之」等做法,各地因地制宜,根據實際分類施策,為保護傳統建築探索出不少好辦法。
  • 福建出臺措施加強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保護利用
    據國家文物局官方消息,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九條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了九條措施。一是建立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
  • 活態保護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聚焦泉州文化保護經驗成效
    兩天時間裡,採訪團深入泉州的大街小巷,市鎮鄉村,在金魚巷、中山中路和閩南技藝展示館等老宅舊街巷中探訪歷史文脈的清晰延續,在晉江梧林傳統村落中體會尚未商業化的閩南特色歷史風貌,在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中感受舊工廠園區如何煥發新活力,了解泉州在傳統文化活態保護方面的成效與先進經驗。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新聞沙龍》邀請...
    以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用傳統工藝、選傳統材料、下繡花功夫,用心用情做好興化府和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莆禧古城歷史文化風貌區等區域的保護,修繕維護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創新活化模式,拓寬融資渠道,充分利用「福建省傳統村落建築海峽租養平臺」,引進社會資本,植入新業態,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
  • 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兩部文化遺產基本法,到有關遺產保護利用創新的一系列特定領域的專項發展條例、指導意見、管理辦法,我國形成了各種專項政策和法律法規互補兼容、相互推進的制度化網絡,構建了文物保護利用、非遺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創新三條主線的保障體系,為高效率、高質量的遺產保護發展事業提供了制度支撐。 二是「大遺產」理念創新。
  • 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浙江這樣保護傳承利用
    大運河浙江段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區、緩衝區,以及省政府公布的大運河浙江段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範圍,主要包括6個河段的18項遺產要素,河道總長約327公裡,保護面積約130.17平方公裡。在此基礎上,為大運河沿線未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新發現或新認定為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大運河遺產合理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 海峽兩岸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實踐與探索— —第八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觀察
    以「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第八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於11月1日在貴陽召開,此次論壇既有兩岸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交流,還有一部分來自高校和在地實踐的聲音。持續兩天的論壇發言,20餘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分享了當下傳統村落保護實踐和對鄉村振興方面的探索。就在論壇召開前一天,國家文物局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現場會在貴州肇興落幕。
  • 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兩部文化遺產基本法,到有關遺產保護利用創新的一系列特定領域的專項發展條例、指導意見、管理辦法,我國形成了各種專項政策和法律法規互補兼容、相互推進的制度化網絡,構建了文物保護利用、非遺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創新三條主線的保障體系,為高效率、高質量的遺產保護發展事業提供了制度支撐。    二是「大遺產」理念創新。
  • 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弘揚城市記憶
    以白雲山、珠江和歷史城區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地域空間框架,塑造「山、江、林、城、田、花、海」並存、特色鮮明的城市風貌,建立起層次清晰的保護體系,形成了包括1個歷史城區、26片歷史文化街區、19片歷史風貌區、7處名鎮名村、91處傳統村落、3839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17處歷史建築、7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一大批傳統風貌建築在內的保護名錄,實行全要素保護。
  • 「保護+利用」煥發新生機——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建設...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今年以來,秀嶼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工作方針,統籌做好文物古蹟和歷史風貌保護,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係,努力實現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等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城市建設開發和諧共贏,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保護傳承歷史文脈。
  • 泉州推動傳統文化「古為今用」剪影
    近年來,為保護好絢麗多姿的戲曲文化,泉州設立500萬元戲曲扶持專項資金,制定激勵辦法,大力扶持優秀戲曲作品創作,推動了一大批精品力作湧現。   「在保護傳承和創新之外,我們還建立完善常態化演出機制,讓群眾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汲取精神營養、樹立正確價值觀。」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 歷史建築如何保護和利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給出答案
    各區政府和歷史建築的所有權人、使用人,均有保護責任。各區政府,各司其職。修訂草案要求,對於東城區和西城區人民政府來說,禁止破壞各類保護對象及成片傳統平房區,實現應保盡保;推動歷史文化街區及成片傳統平房區的保護和有機更新,保護傳統風貌;推動重點文物、歷史建築騰退,強化文物保護及周邊環境整治,促進合理開放利用。
  • 馮鐵宏: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任重道遠
    近年來中國越來越關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投入越來越高,政策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這直接推動國內文化遺產保護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因此,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進一步向前發展,依然也離不開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支持。因為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社會性和專業性都非常強的事業,而由於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中國的文化遺產類型非常豐富,如古建築、古遺址、石窟寺、壁畫等,不同遺產類型的保護需要不同專業背景的人來做。我們國家文化遺產類型多、數量大,但遺憾的是,具備相應專業素質要求的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人才特別是技術人才還太少。為此,政府、高校等正在努力,國家文物局也組織了很多專業培訓活動。
  • 保護傳統建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建築保護措施有待強化落實傳統建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和重要載體。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傳統民居保護、傳統建築保護等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面對這些問題,盧天錫建議,國家儘快出臺一部專門的傳統建築保護法規,制定傳統建築認定標準,並且要求各地出臺進一步細化政策標準,明確部門職責,落實保護舉措,為規範傳統建築保護、查處破壞傳統建築的違法違規行為提供制度依據。同時,全面開展傳統建築資源普查,進一步摸清傳統建築的數量和現狀,為每處傳統建築建檔造冊,建立完善的電子檔案及資料庫,並做好掛牌保護各項工作。
  • 福建省出臺9條措施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出臺9條措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建立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將普查對象分類認定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將文化遺產特別豐富、古建築集中成片分布的重點區域認定公布為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或傳統村落,確保應留盡留、應保盡保。建立城市更新改造中文化遺產先普查後徵收制度。各類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不得大拆大建。
  • 《微課堂》丨日本文化之旅—日本文化遺產的保護舉措
    上一節我跟大家分享了有關日本文化保護的立法史(《微課堂》丨日本文化之旅—日本文化保護立法史),這一節,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文化財保護法》實施過程中有哪些舉措。(一)處理好法律和教育的關係,立法與教育並重     立法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保障。日本政府十分重視法律的規範管理作用,制定出全面、系統的《文化財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