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江西代表團和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盧天錫分別帶來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進一步加強傳統建築保護的建議。盧天錫建議,從加大宣傳力度、出臺政策標準、壓實工作責任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傳統建築保護。江西代表團建議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建立健全傳統村落保護相關法律體系,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協同推動相關工作。
傳統建築保護措施有待強化落實
傳統建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和重要載體。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傳統民居保護、傳統建築保護等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分五批公布了6799個中國傳統村落,先後開展了傳統建築掛牌保護、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建館、遴選傳統建築名匠、編印《傳統建築解析與傳承》等工作,傳統建築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於政策法規不全、掛牌標準不明、建築底數不清、保護措施落實不力等原因,造成了傳統建築仍以驚人的速度消亡。
2017年以來,江西省組織開展傳統建築調查工作,共調查登記1萬餘處傳統建築。通過深入調查和分析,一些地方對傳統建築保護工作認識還不夠到位,存在重申報輕管理、重建設輕保護、「等靠要」等問題;由於傳統建築保護措施落實不力,傳統建築資源普查還不到位,掛牌保護的數量嚴重不足,應掛牌保護的傳統建築未掛牌,目前各地仍然存在破壞和擅自拆除傳統建築的行為。
面對這些問題,盧天錫建議,國家儘快出臺一部專門的傳統建築保護法規,制定傳統建築認定標準,並且要求各地出臺進一步細化政策標準,明確部門職責,落實保護舉措,為規範傳統建築保護、查處破壞傳統建築的違法違規行為提供制度依據。同時,全面開展傳統建築資源普查,進一步摸清傳統建築的數量和現狀,為每處傳統建築建檔造冊,建立完善的電子檔案及資料庫,並做好掛牌保護各項工作。此外,國家有關部門將傳統建築納入督察考核範疇,壓緊壓實各方責任,狠抓傳統建築的資源普查、掛牌保護等各項工作落實。
加大對傳統建築的保護力度,要自上而下開展傳統建築調查、登記、掛牌保護工作,依法打擊傳統建築異地遷建、傳統建築構件盜賣等非法行為,加大對瀕危傳統建築的搶救性保護修繕力度,加大資金投入。盧天錫還建議,在具體的落實中,要注意廣泛宣傳傳統建築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政策規定等,讓社會充分認識到保護傳統建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人人保護傳統建築的良好氛圍。要加強對基層業務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傳統建築工匠的交流培訓,不斷提升基層管理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提高傳統建築工匠的技術水平,並且鼓勵傳統建築工匠積極參與傳統建築的保護修繕。
傳承紅色文化 做好革命遺址村落保護
江西紅色文化聞名中外。2017年7月,江西省開展首批省級傳統村落申報評定,經省政府批准公布了248個省級傳統村落。這些傳統村落覆蓋了90%以上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縣,保留了大量的革命遺址。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登記在冊的革命遺址達2000多處,如青原區橫坑村、金谿縣後龔村、井岡山茅坪村等都是典型的「革命遺址村」。這些重要的革命遺址,承載了豐富、鮮活和生動的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201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範圍內啟動傳統村落調查工作,公布了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江西省共登記上報800餘個傳統村落,有343個村落入選,列全國第八位。
據了解,目前,江西省傳統村落大多按要求均編制了保護規劃,制定了較完善的保護措施,但由於鎮、村規劃管理機構不健全,缺乏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難以對規劃實施有效管理。同時,由於傳統村落改善提升的資金缺口較大,基礎設施水平仍然比較落後,尤其是傳統建築保護的投入嚴重不足,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再加上傳統村落保護是一項綜合性的複雜工程,需要各部門統籌推進。目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僅靠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甚至鄉鎮單打獨鬥,沒有整合資源和力量,保護發展任重道遠。
為此,江西代表團建議,建立健全傳統村落保護相關法律體系,從國家層面出臺加強傳統村落的法律法規,為規範傳統村落保護、規劃、建設、管理行為以及嚴厲查處破壞傳統村落的違法違章行為提供法律依據。在資金方面,繼續加大對傳統村落的資金投入,設立國家、省、市、縣各級傳統村落保護財政專項資金並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由縣級人民政府統籌用於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和環境改善、傳統建築的保護維修等;省、市、縣共同籌集資金,建立傳統村落保護基金,專門用於保護傳統村落,為古村落保護提供堅強的資金保障。
江西代表團建議,要整合各方資源協同推動工作。建立多個部門共同參與的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定期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督察評估。堅持保護為主、活化傳承的工作思路,整合資源,共同推動傳統村落、傳統建築(革命遺址)的健康發展,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農村環境整治和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將傳統建築和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與紅色陣地建設和紅色旅遊發展結合起來,不斷延伸和拓展傳統村落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