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經粽子簡史

2021-02-08 詩人美食家
 

每臨端午,龍舟競渡,粽葉飄香。作為一個已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節日,它的內涵和儀式感其實一直在變化。但不管時代怎麼變遷,端午的「詩和美食」始終不變,它也是端午傳承千年的生命力所在。

有媒體發起的關於端午節民俗習慣的調查顯示,93.2%的受訪者表示,在端午節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事。但是說到粽子,其實它一開始和屈原以及端午節並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關於粽子的最早記載,來自於東漢時期《說文解字》:「粽,蘆葉裹米也。」,這裡的粽就是「粽」的古體字。而粽子的實際誕生時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春秋時期,比屈原投江要早那麼些年。

古時的人們,由於對糧食的依賴,產生了對農作物的崇拜,崇拜的方式就是每年搞祭祀。那時北方由於產黍,就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南方產稻米,就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這就是粽子最早的原型。

所以關於粽子的南北派別,其實很早就開始了。由於是用來祭祀的,所以古人也很注重衛生,就用草木灰摻和來了煮得爛熟,以保證祭品的純淨。

不過經過草木灰煮過的粽子,吃起來口感欠佳,並不怎麼適合食用。但這種古老的做法,依舊保存到了現在。如今在貴州一些地區,依然有將草木灰加入粽子的做法。

粽子的做法,一直到漢朝時都沒啥大的變動,直到晉朝,粽子才開始成為端午節的食品。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使用的原材料上,也有了變化,南方開始用糯米,北方開始用秫米,這兩種都是容易發粘的品種。

不過,粽子真正和屈原開始扯上關係,還要等到南北朝。當時南朝蕭梁,有個搞文學的小公務員叫吳均,寫了一本奇幻小說集《續齊諧記》,裡面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說東漢建武年間,屈原忽然在長沙顯靈,說你們祭祀我,我很感激,但是你們祭祀的竹筒飯經常被蛟龍偷吃。你們要用楝樹葉包著米,用五彩絲線纏繞在外面,蛟龍害怕這兩個東西,肯定不敢偷。從此人們就用這種辦法祭祀屈原,久而久之,就成了粽子。

吳均寫這本書時,屈原死了都快八百年了,他顯然是在扯淡,不過偏偏很多人信,用粽子祭祀屈原這事兒就順利的被大眾接受了。同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也提到了粽子的由來,也與蛟龍偷吃祭品有關。

隋唐時期,由於風氣開放,人們對於節日活動少了很多嚴肅的禁忌避諱,粽子不再僅僅是用來祭祀,也落到了大眾口中,吃粽子開始盛行。

當時的端午節,除了老百姓踴躍參加端午節活動,詩人文豪們也爭相歌頌,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君王參與。關於粽子最有牌面的一首詩,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裡寫道「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奢華盛景,引人遐想。

詩裡這個「九子粽」,也很有牌面,要用九種顏色的絲線,將大小不同的九隻粽子,按照「大的在上,小的在下」的規矩紮成一串,錯落有致,很是好看。據說唐代皇宮裡還有一種射粽遊戲,桌上擺著許多粽子,人們用角弓射擊,誰射中哪只就吃哪只,非常有趣。

除了九子粽,唐朝在粽子的形制上花樣翻新,還有角粽、菱粽、筒粽、秤砣粽、錐粽、庚家粽、百索粽等,但是關於粽子的口味,變化似乎不大,除了「白瑩如玉」,沒有特別的其他特點。

罕見的例外是《韋巨源燒尾宴食單》中,倒是有過一種「賜緋含香粽」,以糯米摻紅花香料製成,食用時切片,淋上蜂蜜裝盤。韋巨源不愧是在武則天時期四次官拜宰相的人,吃起粽子來也是相當講究,而且這粽子應該是甜的,如今西安的粽子就頗得韋巨源遺風。

賜緋含香粽

宋朝時,由於市民經濟極度繁榮,文化發達,端午節也演變成全民娛樂狂歡為主的節日,端午節食粽習俗在這一時期的史料記載很多,光是描寫粽子的詩詞,就有近30篇多篇。

這些詩詞裡面,有直接描寫製作流程的,如白玉蟾的《端午抒懷》,「羹鵝鱠鯉辦華筵,冷浸水團包角黍」,生動描寫了用冷水浸泡黏米,然後成團製作粽子的過程。

浸泡糯米

從顏色上看,宋朝的粽子不再局限於白色,反而很流行金黃色。羅公升《端午夫人閣》裡寫「黃金角黍照盤明,秋月弓彎鬥彩贏」;丘葵《端午》也寫「空存蒲長綠,不見黍包金」。

從口味上看,甜粽子在宋朝時大放光彩。著名詩人兼吃貨的蘇東坡,寫過「不獨盤中見盧橘,時於粽裡得楊梅」。那時的粽子,已經開始流行將一些蜜餞果脯加入其中,叫「蜜餞粽」。

根據《歲時雜記》《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載,當時的粽子幾乎都是甜口的,有加紅棗、松子兒的,也有加板慄、胡桃的,甚至還有加生薑、麝香這樣重口味的。

尤其是在夏季,汴京城流行一種加砂糖製成的粽子,吃的時候用冰水浸泡,吃起來甘甜涼爽。這款「冰糖涼粽」,可以說是當時汴京城裡的人氣網紅甜品,甚至一度影響到西夏和遼國的中京大定府。

元朝統治者雖然是蒙古人,可大家的端午節照過,粽子照吃,一點兒都沒耽誤。帶了明朝時,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是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等,品種變得更加豐富。

甜粽子在這個時代雖然大行其道,不過到明朝中期,它的挑戰者出現了。根據《竹嶼山房雜部》記載,當時海量的甜粽子中,突然出現了「豬肉醢(hai)料」,也就是豬肉醬的鹹粽子。

等到了清朝,粽子的各種口味都有,形狀也基本已經定型了,甜鹹爭霸也進入了一個白熱化的時期。

乾隆十八年(1753年),農家樂審美的乾隆皇帝,在端午節搞了一個「粽席」,在膳桌上擺了1276個粽子。從食材清單來看,也都是甜的。

同時代身為乾隆才子、詩壇盟主、著名吃貨的袁枚,在他的《隨緣食單》裡,也記載了在江南一帶非常流行的洪府粽子,將好火腿切碎成丁包在糯米中,封鍋悶煨一天一夜,出鍋後香味四溢,吃起來滑膩柔軟。

在清代小說裡,還提到一種「五福粽子」。嘉慶年間的《三續金瓶梅》裡,有個叫碧蓮的僕婦,娘家是開蘇式點心鋪的,會做五福粽子:餡兒是桂圓、豆沙、芝麻酥、肥膘丁、火腿丁,配上各式乾果,再加上玫瑰、桂花,搭配上好的糯米,文武火蒸熟。聽上去,倒有點像五仁月餅!

到了現代,粽子新增加了許多新品種,比如冰皮粽、抹茶粽、涼粽等,口味也日益增多。沒有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不過,卻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般情況下中國人的口味都是南甜北鹹,但粽子的卻是南鹹北甜。從餡料看,北方多包紅棗、豆沙;南方則有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

北京粽子個頭較大,雖然大多數是糯米粽,但有不少保持傳統的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喜甜的人還會在粽子煮熟後蘸糖,並加上一點玫瑰汁木樨滷,味道香氣宜人。

陝西地區最為傳統和流行的是蜂蜜涼粽子。蜂蜜涼粽子與別的粽子不同,既不包餡,也不包粽葉,全用糯米製成,形似菱角,白瑩如玉,吃時用絲線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裡,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漿,清涼解暑。

山東黃米粽子是粽子裡資格最老,輩分最大的之一,選用黃黏米,夾以紅棗,風味獨特,食用時一般會加白糖,增加甜味。

廣東粽子個頭較大,會將鹹蛋黃、冬菇、叉燒肉、雞肉、瑤柱、綠豆作為餡料包成鹹香的粽子。裹蒸粽餡料足得不像話,糯米儼然變成了配角,經過一晚慢慢煲煮,最後變成豐厚濃鬱、無人能擋的餐桌美味。

川渝地區的椒鹽豆粽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麵、辣椒、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再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食之,吃起來焦裡嫩,香辣適口,風味獨特。

閩南的燒肉粽精工巧作,豬肉擇三層塊頭,先滷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滷肉湯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不膩。熱食則更有風味。

江南的粽子名聲最盛,做法也複雜,尤其是餡,甜鹹口味雜糅,變化多樣,因此也產生了眾多名粽。如杭州地區的塘栖粽、蘇州的四角菱形粽、湖州的枕頭粽、浙江嘉興粽、上海粽等。

杭州的塘栖粽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斧頭粽、枕頭粽、尖角粽、豬腳粽等;湖州粽子有豬油豆沙餡,加豬板油後蒸熟口感十分香滑,韋小寶都稱讚「入口甘美,無與倫比」;嘉興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鹹甜適中而著稱……

南方人喜歡吃鹹粽,北方人偏愛吃甜粽,甜鹹粽黨唇槍舌戰、互不相讓,鹹派吐槽甜粽甜而不香,甜派抱怨鹹粽肥而油膩。其實大可不必,因為畢竟真論起源頭來,大家都得吃草木灰粽子。

粽子既是端午節的一個符號,也早已成為中華幾千年飲食文化的重要載體,正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所解說的:「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技術的進步,使得粽子不再局限於地域和時令。」

如今一年四季,人們隨時可以享受粽子的美味,但端午食粽,別忘了其中豐富的文化記憶與濃濃的情感表達,在味道中涵養我們的家國情懷,這既是端午節的生命力和價值所在,也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所在。

參考文獻

 

[1] 錢鍾書. 談藝錄·詩分唐宋 [M]. 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排印版.

[2] 錢鍾書. 宋詞選注 [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3] 陳久經、盧蓮蓉. 中國節慶及其起源 [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版.

[4] 孫正國. 端午節 [M].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版.

[5] 孫永義. 「端午」食粽祭屈原說源流考 [J].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6.

[6] 晏波. 端午節的歷史淵源於民俗的初步形成 [J].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5.

[7] 宋穎. 端午節研究:傳統、國家與文化表述 [J]. 中央民族大學,2007.

[8] 況曉慢. 宋代詩歌與端午節 [J]. 河北大學,2009.

[9] 莫菲. 食粽風俗的流變及其文化思考 [J]. 教育觀察,2012.

[10] 潘銀珠. 粽子冷卻冷藏技術研究 [D]. 天津商業大學,2014.

今日互動話題

文末留言說說「你最喜歡哪種口味的粽子

端午將至,詩人美食家祝大家小長假快樂!

記得也要和家人一起品嘗美味的粽子哦~

 

—————————————————————————————

—————————————————————————————

—————————————————————————————

—————————————————————————————

—————————————————————————————

—————————————————————————————

| 商務合作:陸女士 15086690270

| 投稿通道:674445230@qq.com

| 詩妹:18580255251(更多福利,歡迎來撩)

| 聲明: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扒一扒那些「不正經」的粽子,到底誰能在無錫吃貨心裡C位出道?
    端午節是中華傳統節日之一也稱端五,端陽端午前後,最受歡迎的美食當然是粽子啦就在我們還在為了鹹甜粽子鬥爭不停的時候一群「不正經」粽子偷偷笑出了聲星冰粽應該算是「不正經」粽子裡最著名的一員了吧每年到端午,時髦精們必須打卡來一發今年星冰粽一共5種口味每一種都很!好!看!
  • 粽子發展簡史:古稱 「角黍」 晉代加入中藥材
    原標題:粽子發展簡史:古稱 「角黍」 晉代加入中藥材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上官雲)端午節快到了,一般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得吃上幾個粽子。在北方,像北京粽子一般個頭較大,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在南方,像廣東粽子則個頭較小,餡料則有冬菇、五花肉等,口感鮮美。
  • 這裡有一本不正經的人類簡史,一起來看看?
    是不是該想起《世界史》和《人類簡史》了,從人類的出現,講到科技的進步,居住環境的變化。但這些,如果給一個孩子講的話,會不會都太嚴肅了點?難道你指望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老老實實坐那聽你講西藏、土地改革、蒸汽機、青銅時代、印刷術?至少我是不指望的,我都這把年紀了,還聽不進去一本正經的的歷史呢。
  • 泰國粽子,越南粽子,日本和中國粽子,哪一種讓你「垂涎欲滴」?
    其實,端午吃粽子,並不僅僅是品嘗粽子的香甜軟糯,而更多的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包粽子情懷。粽葉飄香,香飄四海,粽子不僅僅中國吃,而泰國、越南和日本也都吃粽子,而且不同的國家因為飲食文化的不同,粽子的形狀、口味、餡料和顏色也各不相同,今天我們就一起扒一扒粽子那些事。
  • 端午節特輯:吃粽子、飲雄黃,粽子還得沾白糖!
    屈原生平簡史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我們也來花一分鐘時間了解下屈原的生平。公元前340年中原發生了很多大事:趙武靈王出生(胡服騎射那位)、楚威王繼位(羋月傳中羋月他爹)、屈原在楚國降生。
  • 葉,不正經!
    有一付對聯說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終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橫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幾何?我欣賞曇花。巜人類簡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新世紀的口號,快樂來自於內心」。蜜多時,每年花開時節,我邀約朋友來家共賞。賞花只讓識花人。我們有時在露天,有時搬到客廳,有時搬進陽光房,輕鬆音樂,焚香品茗,談天說地;瓜果佐酒,漫論詩書。
  • 《五萬年中國簡史》:大咖雲集,披著八卦外衣,「不正經」歷史書
    這些年,有無數本「簡史」「漫畫史」「圖說經典」被出版。但是這些書的品質良莠不齊,甚至與其名氣不太相稱。戲說與簡化,似乎更容易被市場接受。而對於經典的誤讀與曲解,不僅不太容易被察覺,甚至還會被追捧。我們需要這樣的「簡史」,因為中國的史書汗牛充棟,讀也讀不完;但我們更需要真正嚴肅的歷史讀物。
  • 經常說誰正經誰不正經,到底什麼是「正經」?做正經人真不容易
    客人看著說:咱就不能吃點正經牛肉嗎?那人說:最後一個是燉牛肉,不過牛肉肯定是牛肉,正經不正經我就不知道了。笑話利用了正經這個詞的歧義。正經的意思是作風正派態度莊重,可總是不明白為什麼叫正經呢?其實「正經」是有具體所指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朝。當時官方規定一般學校都要以教授儒家經典為主。
  • 一家叫正經小魷魚的餐廳,正經不正經,吃過了才知道!
    妹子往這一坐,攬著三大份正經小魷魚說「看看,這都是朕的天下」 正不正經不知道,開心最重要。 老闆叫阿正,原來是位程式設計師,因為喜歡吃魷魚,就想開餐廳,被人調侃說不正經,於是老闆就給店取名正經小魷魚,表示是要正正經經的開餐廳,講真,正經不正經,吃過了才知道!
  • 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賽龍舟?聽民俗專家解釋
    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賽龍舟?那麼,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和賽龍舟呢?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說,粽子古稱筒粽、裹粽、角黍、黏黍。關於粽子的源起,人們普遍認為是為了追念偉大詩人屈原。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愛國為民,被讒言所害,於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羅江。楚國人沿江苦尋屈原蹤影,又害怕江魚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 正經和不正經原來指的是書,正經人讀什麼經,不正經人又讀什麼經
    引言:現在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品行端正,就會被說是正經人,如果行為輕浮就會被說不正經,那么正經和不正經是從哪裡來的呢?「正經」最開始也不用來形容人,而用來形容儒家的書經。在唐代的時候,統治者規定除了音樂、數學等專門性學科以外。其他教學內容必須是儒家經典,並且將儒家經典分成「正經」和「旁經」。
  • 臺灣吃的粽子和我們有啥不一樣?
    幾乎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共識:一個沒有假期的節日,不是正經節日法定節日一個沒有美食的節日,感覺幾個意思差點意思於是在我們的期待下,「好好節日」端午君,便左手攜著假期,右手挽著粽子,向我們款款走來(滿意的點了點頭)圈重點:粽子。如果你是一個熱愛吃的人,那麼一定不可以錯過臺灣的粽子。
  • 《歡樂頌》:「正經與不正經」的現實值得一看
    《歡樂頌》中曲筱綃說道:做人太正經自己最累,比如關雎爾;假正經別人累,比如樊勝美;不正經所有人累,比如白渣男;做人沒正經但有真本事,別人都說你真性情,比如安迪。關關,文靜溫柔,是一個家境良好的乖乖女,同時也是前五百強企業實習生。
  • 粽子簡史,愛看不看,有點長
    坐標:湖南|寧遠@小古湖南寧遠,端午節不吃粽子,中秋吃粽子,粽子是道時令美食,不時不食,端午節還沒有新米,中秋節新鮮稻穀剛剛收入倉,稻草也新鮮,燒成灰,過出鹼水,把糯米泡得黃燦燦的,再從大山裡摘回青青綠綠粽葉,包出來的粽子,晶瑩剔透,糯軟甘香,回味無窮煮粽子的水也是用稻草灰鹼水,每家每戶都會包上一兩在鬥米以上,,吃不完泡在鹼水裡,能放上個把月不會壞。
  • 畫說閘北|除了龍舟和粽子,端午節還有什麼被遺忘的正經事?
    俗話說:「八裡不同鄉,十裡不同俗。」在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裡,民間亦有佩戴香囊、束五彩線、包粽子、插蒲艾、賽龍舟等習俗。端午裹粽之來由,相傳詩人名屈原。忠國愛民鬥邪惡,剛正不阿投汨羅。周到君老家即為湖北荊門,小時候聽奶奶說起過,農曆五月初五為「頭端陽」,五月十五為「大端陽」,五月二十五為「末端陽」。
  • 拍照、品茶、吃粽子……粽子店開出新創意!
    一個有福利的公眾號 又要到周末了,想必好多人每到周五的時候都想要趁著雙休好好出去玩玩,結果每次都在家裡浪費了兩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知道去哪裡好玩。今天,我們要給大家推薦個地方,記者已經去看過了,真的不錯。
  • 沒有粽子的端午節是不完整的,好吃的粽子怎麼做
    角粽纏著五色新絲菖蒲美酒斟滿了酒杯窗外的黃鸝鳥婉轉鳴叫端午的氣氛撲面而來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吃粽子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深受大家的喜愛。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你是甜粽黨還是鹹粽黨呢?過端午怎能沒有粽子吃?這個假期,我們一起包粽子吧。包粽子這個事情嘛,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是甜粽還是鹹粽,做法都是一樣的,只是換個食材而已。
  • 白粽子,紅粽子,甜粽子,肉粽子,好吃的才是好粽子
    用剪刀剪開白色的線後,順著粽子葉滾動了兩圈,粽子就出來了。這個粽子是純白色的,一股濃濃的粽子味。「一看就是白味的,老公你幫我吃吧。」「你自己先吃幾口嘛,嘗嘗味道。」於是,我便吃了一個被咬掉了幾粒米的白味粽子。(確實不太好吃)回想起,粽子老有南北之分,甜鹹之分,但你們卻忘記了,粽子還有中性味道,這味道,不提了......在我正對著白味粽子難以下咽的時候,妻子又拿起了剪刀。「紅線的我再試試看。」
  • 你愛讀「簡史」嗎
    在北京從事圖書出版工作的詹輝(化名)覺得現在市面上的「簡史」類圖書非常多,「我自己也翻看過一些『簡史』,比如《人類簡史》《信息簡史》」。  在重慶某銀行工作的喬伊(化名)本科讀的是政治學專業,上學時閱讀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簡史」。在她看來,「簡史」有助於讀者在短時間內增強對一個領域知識的了解,「相對一些敘事更為宏大的書,這類書的內容比較通俗易懂」。
  • 首南•端午節丨在登高順陽的好日子裡,咬一口粽子才是正經事~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不知道大家吃粽子了沒有,還是已經屯了一堆?有沒有收到香囊呢?或者早已把期待已久的假期安排地滿滿當當?                           在端午節,粽子是必不可少的角色。首南街道的社區居民們齊聚一團包粽子已成為社區年年的節日文化特色活動,今年亦不例外。6月3日,陳婆渡社區舉行了「濃情端午 粽享歡樂」為主題的端午趣味包粽子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