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記者從國家統計局貴陽調查隊獲悉,2019年貴陽市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年度增速首次「跑贏」GDP,收入增速繼續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值均位居全省首位。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24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75元,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A、收入年度增速首次「跑贏」GDP,工資性收入仍然是主要支撐
數據顯示,2019年,貴陽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240元,比上年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75元,比上年增長10.4%。全市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與GDP(7.4%)相比分別高1.5、3.0個百分點,「兩收」年度增速首次超過GDP增速。
2019年,貴陽市城鄉居民收入增速繼續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城鎮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7.9%高1個百分點;農村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9.6%高0.8個百分點。2019年,城鎮居民收入絕對值較上年增加3125元,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增加值(3108、2812)17元、313元;農村居民收入絕對值較上年增加1627元,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增加值(1404、1040)223元、587元,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值均位居全省第一。
與此同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繼續高於城鎮,2019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於城鎮1.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24:1下降為2.21: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從結構來看,2019年城鎮居民四大項收入增速呈現「全面上升」,農村居民四大項收入呈現「三升一降」,工資性收入仍然是主要支撐。 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24151元,同比增長9.5%,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63.2%,較上年同期增加了0.4個百分點;經營淨收入4762元,同比增長11.8%;財產淨收入4312元,同比增長9.6%;轉移淨收入5015元,同比增長3.1%。 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為9870元,同比增長9.9%,佔可支配收入的57.1%,較上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經營淨收入5857元,同比增長11.0%;財產淨收入377元,同比下降8.0%;轉移淨收入1173元,同比增長19.2%。
B、五大因素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
據了解,受宏觀經濟運行、就業政策、減稅降費政策、惠民政策、農村經濟優化升級等五項因素的促進,2019年貴陽市城鄉居民收入得以穩定增長。
宏觀經濟方面,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039.6億元,同比增長7.4%,經濟增速已經連續多年位於全國省會城市前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0.4億元,同比增長6.2%;新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綠色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5%,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7%,物價水平保持平穩。
就業方面,貴陽市積極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一是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18.5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81萬人,充分就業社區(村)創建率達90%,城鎮登記失業率2.96%;二是個人所得稅起徵點由3500元提高到5000元,及個稅6項專項附加扣除的實施,工薪層稅負減輕,工資收入增加。三是積極推進鄉村振興計劃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培育省級返鄉農民工創業示範企業17家,發放貸款1200萬元,帶動就業1400餘人,帶動農民工工資性收入增長。
減稅降費各項政策落實落地,有效助力增收。普惠性的增值稅減免政策惠及貴陽市轄區內115579戶個體工商戶,受惠佔比99.55%;普惠性的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惠及貴陽市轄區內24684戶小微企業。減稅降費的落實,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激發市場活力,帶動經營性收入增長。
惠民政策持續發力,拉動轉移收入增加。一是2019年5月,完成了2018年度穩崗補貼發放工作,對全市符合規定的1278家企業發放2018年度穩崗補貼共計3605萬元; 二是2019年5月1日起,貴州省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降至16%,居民轉移性支付負擔減輕;三是全市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已完成調整,涉及36.59萬退休人員,貴陽市增發養老金63408萬元(三季度已經全部到位);四是全市進一步提高低保標準,6個區統一執行城市低保標準685元/月,比去年提高12元/月;修文、開陽、息烽、清鎮三縣一市城市低保標準為650元/月,比去年提高14元/月;三縣一市農村低保標準為350元/月(4200元/年),比去年提高4元/月。五是7月全市失業保險金標準統一調整為875元/人/月,比之前增加了154元,增幅達21.4%。全市新增發放失業金14056.52萬元,共104463人次領取到失業金。六是5月份在食品價格指數破「6」以後,及時啟動社會救助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截止到11月份為低保、特困供養對象及優扶安置三類人群共計發放臨時補貼5000餘萬元,切實保障城鄉低收入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
農村經濟加快優化升級,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精準選擇蔬(食用菌)、果、茶、藥(石斛)、畜牧「五子登科」主導產業為主攻方向,以42個創建壩區為重點,全面建設5萬畝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20萬頭生豬、1000萬羽肉雞、5萬畝稻田養魚等重點項目,共計調減低效作物30.82萬畝,調增經濟作物22.3萬畝,建成2.5萬畝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達到900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帶動15萬農民增收。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工作,實施城鄉「三變」改革項目208個,惠及城鄉居民11.8萬人。
李玲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嶽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