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二杯咖啡」看增長的邏輯

2020-12-12 同花順財經

你會買第二杯半價的咖啡嗎?

大多數會分成兩種情況:如果兩個人去有可能買,一個人去就不一定了,喝得了就買,喝不了就不買。如果你是商家的話,肯定希望他買第二杯半價咖啡,但是如何讓用戶購買第二杯呢?

我們看看「711」超市怎麼樣解決的?非常簡單,在你小票上蓋個章下次來取就行了,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用戶喝不了的顧慮。這樣一來,到店率能夠增加,同時會刺激你第二次到店裡。為什麼第二次到店?因為你會取那杯咖啡。取咖啡的很多時候不只是把咖啡拿走,還會買其他東西。會買關東煮,或是買「脈動」,或者是買方便麵、火腿腸等,這是一種用戶留存的方法,我們稱之為價值預留,為用戶下一次消費留一個鉤子。

其實平時有大量這種場景出現,比如說存酒卡,你喝不了的茅臺自己帶回去又不方便,幫你存起來。還有很多茶館幫你把茶葉存起來,表面看起來是很好的服務,其實想要的是讓你下次再來,下次再來的時候不會捧著半瓶茅臺幹喝,肯定會買盤花生豆喝著茅臺,叫作下次再來……

這一切的背後都關乎「增長」,而增長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學生希望自己的分數增長,員工希望自己的收入增長,企業希望自己的業績增長,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今天企業的競爭越來越難。

隨著信息傳播效率的提升,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越來越高,優秀人才的跨行業流動越來越頻繁,行業的邊界逐漸模糊,跨領域的競爭成為常態。過去我們制定企業戰略時還要研究「競爭態勢矩陣」,可是今天,你都已經說不清誰是你的競爭者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做增長呢?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這是營銷問題,有人認為這是技術問題,對於增長研習社發起人、混沌大學領教李雲龍來說,更願意從供需邏輯看增長,而這也是其新書《增長思維》的獨到之處。

當其他人都在從「術」的層面研究增長時,這本書把增長理解為實現供需平衡過程中的自然現象。換句話說,增長的本質是使供需趨於平衡的資源再配置過程。在資源的再配置過程中,被提高了權重的領域就會發生增長,被降低了權重的領域就會出現衰退。因此,企業做增長的核心就是找到行業的核心供需失衡問題,然後想辦法解決。

作為阿里AI賽道明星班導師,業界知名的品牌專家,李雲龍在書中將他為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及獨角獸企業合作案例融入其中。

那麼問題來了:增長跟營銷的區別是什麼呢?如果沒有區別,為什麼我們要新造一個詞叫「增長」,而不是沿用過去的「營銷」一詞呢?

而今,滴滴、今日頭條、VIPKID(在線少兒英語教育公司)、新世相、水滴籌、美團、摩拜等公司都設有專門的用戶增長部門。和傳統的市場部門更關注外部「獲客」不同,增長團隊會更加深入產品層面,注重對用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增長人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面似乎也更廣一些。這個圈子在快速擴大,人們對增長的理解也開始變得五花八門:有人說,增長黑客就是以技術的方式做大眾網際網路產品的營銷;有人說,增長黑客就是技術變現;有人說,增長就是考量效果的營銷;還有人說,增長就是數據驅動的營銷……

這些理解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正確的,只是總讓人感覺沒有直擊本質,我們應該從更宏觀和更底層的角度來理解增長,由此生發出來的增長方法論的普適性才會更強。

學營銷專業的朋友應該都記得一個「天條」:營銷要從用戶的需求出發。我們很少懷疑這一點,即便已經出現了很多反例:在賈伯斯的蘋果手機出現之前,用戶很難說自己想要一部像蘋果手機一樣的手機,他們只想要一部更抗摔的諾基亞手機;在汽車出現之前,人們也很難想像一輛福特汽車是什麼樣的,他們只想要一駕跑得更快的馬車。蘋果手機和福特汽車的案例告訴我們,在某些時候,市場是由供給而非需求驅動的。營銷研究的場景更多是由需求驅動的,它默認市場是供大於求的,我們要與競爭對手爭搶同一個用戶。而增長是比營銷更寬泛和更底層的概念,它包含營銷,是研究供給和需求的。市場上如果存在增長的機會,一定首先是存在供需不平衡。調節供需,使其趨向於平衡,增長就會實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許多由供給驅動的場景。大家都有過打車的經歷,平時滴滴經常會給我們發紅包或者打車券,刺激我們打車。別的平臺也會來爭搶滴滴的用戶,「易到」就推出過「買100送100」的充值活動,這些都是營銷行為。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場景,比如雨天,滴滴是一定不會給我們發紅包或者打車券的,它不但不發,還會漲價。因為這個時候打車的需求根本不需要被激發,需要被激發的是供給側:讓更多的司機出車。這就是通過調節供給的方式來實現增長。

共享單車市場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經歷了大風大浪,我們「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在無序競爭的那些日子裡,出現了很多經典的營銷行為,比如「一元月卡」「免費騎行」「明星代言」,共享單車的訂單數最高曾經衝到每天3000萬單。然而,對摩拜和ofo來講,他們最好的一個促進增長的方法——把車擺在地鐵口——也是通過調節供給來實現的。

把視角從「獲客」轉移到「供需平衡」,本書對增長的概括就是:以供需分析為基礎,從用戶全生命周期尋找增長點的方法論。成甲等

來源: 新華日報

相關焦點

  • 瑞幸咖啡「燒錢」的正確邏輯
    以咖啡為商業抓手  眾多消費品中,瑞幸選擇了咖啡這個品類,那麼咖啡為什麼是一個好市場呢?  第一,它具有非常大的市場前景,與日、韓等相同消費趨向和文化背景的國家相比,中國人喝咖啡才剛剛開始;第二,咖啡是一個非常高頻的消費品類。
  • 雨夕美文 《第二杯咖啡》
    某間小店,一杯咖啡。窗內有溫暖的燈光,窗外有僕僕匆忙的人群。一切剛剛好。緩緩的有音樂流淌著,似是打開記憶之門的鑰匙。我像是塊巧克力在這音樂聲中一點點溶化,與杯中的咖啡融合。某個點的思念成了心事,只能任它駐留在某座城,某個角落,落地而成某盞燈。似這杯咖啡既苦又甜,香氣依然濃久。這首歌來得剛剛好,但是似乎沒人發現,眼睛裡雖波瀾不驚,心中卻似萬馬奔騰。
  • 咪咕推出一杯「5G數位化咖啡」,背後是「觸點邏輯」
    消費一杯咖啡只是一個觸點,而後端行為才是重點。咪咕咖啡代表的是一種更先進的模式。而今天的消費環境,消費者到底需要怎樣的咖啡體驗?在我們看來,未來的咖啡一定是載體,其要成為新體驗、新文化、新社交的觸角,咖啡正在「破圈」。而咪咕咖啡推出全新的5G數字菜單,背後正是「觸點邏輯」的一個重要突破。
  • 為什麼全家的第二杯咖啡半價
    原標題:趣味經濟小講堂:為什麼全家的第二杯咖啡半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飯店裡的米飯經常是免費加的,全家和星巴克的第二杯咖啡都是半價。他們樂意推出,也有很多人樂得享受。但是這其中的經濟學原理卻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今天嘉豐瑞德理財師就來解釋一下,關於「第二杯半價,氣死單身狗」的問題。
  • 買貓爪杯的第n個理由:揭秘星巴克真正的底層邏輯
    貓爪杯營銷的底層邏輯首先,我們要使用一個內容營銷框架,方便理解貓爪杯營銷事件的底層邏輯。內容營銷框架的邏輯分為4層:給商業注入產品基因;給產品注入內容基因;給內容注入社交基因;給社交注入商業基因。2019年,星巴克一口氣推出了粉粉嫩嫩豬豬杯、春日限定櫻花杯兩大系列近70款杯子。這些杯子保持了日常的營銷溫度,事先誰也沒想到「貓爪杯」會大火。2、給產品注入內容基因:貓爪杯大火的偶然與必然貓爪杯是星巴克眾多杯子中的一個。它的大火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
  • 「第二杯半價」,背後的商業邏輯,戳中了不少人的心弦
    分享職場生活、職場攻略、領導同事相處技巧和創業資源對「第二杯半價」的營銷手法,相信並不陌生,最熟悉的莫過於肯德基等飲料品牌。「第二杯半價」幾乎不會過時,且年年有新意,天天有創意。「第二杯半價」這一營銷手段,如今幾乎在任何地方的餐飲店都能看到,譬如賣奶粉的第二罐8折,買衣服的第二件7折等。「第二杯半價」背後到底有什麼邏輯?
  • 進擊的便利店咖啡:連續5年翻倍增長,累計售出2億杯!
    現磨咖啡市場,正在被便利店「爭奪」。7-11、全家、喜士多、羅森,以及便利蜂,都在爭相布局。6年前開始入局的全家湃客咖啡,連續5年翻倍增長,累積售出了2億杯咖啡。在陸家嘴咖啡節上,我發現,這個從便利店走出來的咖啡品牌,正在開始精品化。中國年輕人的「咖啡自由」,會不會通過便利店咖啡實現?
  • 美團、完美日記、瑞幸咖啡,都在告訴運營人哪些增長的底層邏輯?
    本文作者將會從增長認知的層面,通過美團、完美日記、瑞幸咖啡等案例,解析不同階段的產品,其增長背後的底層邏輯。你看到某家產品刷屏了,你以為可以照搬做法,最後發現效果遠低於預期,於是你會去復盤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但或許這種玩法不適合你們現狀,從根本上來說,你選擇錯了增長的方法。所以,今天我將會從增長認知的層面,通過美團、完美日記、瑞幸咖啡等案例,解析不同階段的產品,其增長背後的底層邏輯。
  • 一杯好咖啡的定義,加盟開店的正確邏輯
    一杯好咖啡的定義知乎上,關於這個問題的高贊回答是:如果你某一天去喝咖啡,覺得這杯咖啡非常好喝,那麼,此刻對你來說,它就是「好咖啡」。我願意花錢買這杯咖啡,並且全部喝完就是好咖啡。 ——藍蓮咖啡熊棘同仁堂的養生咖啡就挺好,只要是好喝就好。
  • 陸正耀:堅信瑞幸咖啡的商業模式和商業邏輯是成立的
    來源:新浪美股5月20日凌晨消息,針對瑞幸咖啡被納斯達克要求退市的消息,瑞幸咖啡董事長陸正耀今日發布聲明稱,我堅信瑞幸咖啡的商業模式和商業邏輯是成立的,瑞幸咖啡自運營以來每年的營收都在持續增長。瑞幸咖啡今日宣布,已收到納斯達克證券市場上市資格工作人員發出的書面通知,稱工作人員已決定將瑞幸咖啡股票從納斯達克市場摘牌。該公司計劃要求納斯達克聽證會小組舉行聽證會,但不能保證聽證會小組批准其繼續上市的請求。
  • 中國咖啡消費量12年增長近500% 一杯咖啡的全球價值鏈實現之旅
    咖啡進口「三國演義」中國本身為咖啡生產國之一,但在咖啡貿易領域存在不小的逆差。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從巴西進口的咖啡、茶、馬黛茶及調味香料的總價值較2017年增長了266.4%,同期中國從哥倫比亞進口的咖啡、茶、馬黛茶及調味香料總價值同比增長了83.1%。現磨咖啡:從1美元變為1000元的「魔法」那麼從當地咖農種植的咖啡豆到中國消費者手中的一杯現磨咖啡,要經歷怎樣的一條產業鏈和價值實現鏈條?
  • 天貓第二大咖啡消費品品牌,鷹集咖啡全新"小罐咖啡"
    鷹集咖啡作為天貓第二大咖啡消費品品牌,在近幾年的咖啡銷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縱觀現在的咖啡行業發展,在過去十五年中,中國咖啡消費量經歷了加速增長的過程,這與星巴克的拓店步伐高度關聯,這證明市場可被教育。
  • 一杯咖啡的網際網路含量:瑞幸咖啡正喝下年輕一代
    資本市場也看到了這家新生代品牌的潛力,頂級投行高盛近期對瑞幸咖啡發布專題研究報告,指出目前瑞幸咖啡門店數超過英國品牌COSTA位居行業第二。更顯示出增長潛力的是,其年輕用戶佔比超過了星巴克。高盛的報告數據顯示,截止5月8號,4個月的試運營期間,瑞幸咖啡為130萬用戶供應了500萬杯咖啡。五月底,瑞幸咖啡將完成525家門店的布局,這一數量超越在華布局12年的英國老牌咖啡Costa。
  • |惠|全場冰咖啡第二杯半價!!
    憑此信,全場冰咖啡第二杯半價!!機會就在身邊,看準時間哈~7月15日前,每日11:00~18:00 ,用咖啡照耀你充滿力量的一天!少年之夢休閒站——▶◀——··•站內提供咖啡、甜茶、休閒、講座、公開課、開放式影院等社會服務,
  • 中國咖啡消費量12年增長近500%!但人均消費仍不足5杯/年,咖啡市場...
    哥倫比亞咖啡在中國的年銷售量12年前約為400噸,預計今年將超過2000噸。」哥倫比亞貿易投資旅遊局局長Flavia Santoro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如上表示。也就是說,中國的咖啡消費量在12年中增長了近500%。
  • WMF助力 | 全家湃客咖啡Par Café便利店咖啡成功運營背後的邏輯
    便利店開始售賣咖啡並非是新鮮事物,但銷售現磨咖啡卻是近幾年便利店咖啡最大的改變,而且,這種改變一經開始,以價格親民、口味性價比高的方式,強有力的開拓和佔據了市場,迅速改變了整個現磨咖啡的市場格局,在總體咖啡門店數量呈現負數的過去幾年,由於便利店現磨咖啡的加入和迅速成長,這一負面影響正在縮小。
  • 點一杯咖啡,看新零售到底是怎麼樣的?
    中國/亞太區市場作為星巴克的第二大市場,被星巴克視為救命稻草。2017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突破1000億人民幣,增速高達15%。相比之下,全球咖啡市場的增速僅為2%。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巨大增量市場,星巴克竟然發現,業績竟然開始出現9年來的下滑。
  • 咖啡新零售的春天來了?
    誘人的咖啡作為全球排名第二的大宗商品,咖啡在世界各地有著大量擁躉,在中國誘人的市場裡,咖啡消費也在不斷增長。倫敦國際咖啡組織統計顯示,中國的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 15% 的速度增長,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 2%。市場年增長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數倍,在一些一線城市甚至能達到30%左右。
  • 趣味經濟小講堂:為什麼全家的第二杯咖啡半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飯店裡的米飯經常是免費加的,全家和星巴克的第二杯咖啡都是半價。第一個包子我願意花最多的錢,我吃的感覺也最滿足;第二個包子我不大願意花錢了,但是吃著也還行…越往後我願意付的錢越少,也越痛苦,滿足感越來越少,這種現象就叫做「邊際效用遞減」——對同一樣東西的滿足感隨著反覆享受越來越低,所以說,男女關係到後來拼的都是雙方有沒有進步,兩個人是不是都有新鮮的東西,要不然,根據「邊際效用遞減」原理,凡夫俗子們厭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 「機器+場景+人」萊杯咖啡宣布完成新零售進化
    以該領域頭部品牌萊杯咖啡為例,品牌曾在9個月獲得了來自險峰長青、青山資本、梅花創投和真格基金3輪明星基金青睞,發展至今已在北京、上海、廣州等40多個城市投放了1000多個點位(今年拓展點位數較去年增長75%),現已全面實現正向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