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科學家繪製首幅海底地質交互電子地圖

2020-12-13 巖土在線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科學家們在經過長達半個世紀搜集研究船隻的15000多個樣本後,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描繪出地球海底的第一張電子地圖,揭示了深海盆地遠比之前預想的更加複雜。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科學家們在經過長達半個世紀搜集研究船隻的15000多個樣本後,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描繪出地球海底的第一張電子地圖,揭示了深海盆地遠比之前預想的更加複雜。上一張完整的地圖是20世紀70年代手繪的。這張發表在最新版地理學上的地圖提供了世界上海洋深度的新見解——海洋佔據了地球表面的70%——也揭示了它是如何受到氣候改變的影響的。至關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海底並不是由泥土覆蓋,而是被「複雜的微體化石殘餘物拼綴物」覆蓋。

最新海底地質地圖

為了強調這一數據之龐大,首席研究員阿德裡安娜·杜特凱維奇(Adriana Dutkiewicz)博士與澳大利亞國家信息通信技術(NICTA)大數據專家合作,使用特殊算法繪製了這張交互性地圖。

「冥王星冰凍表面的近期圖片非常壯觀,但是揭示地球深海平原隱藏的地質學秘密的過程也是同樣充滿驚喜。」研究合作作者、NICTA的西蒙·奧卡拉漢(Simon O'Callaghan) 博士這樣說道。

最新海底地質地圖

雖然研究人員近期嘗試了使用衛星數據建立地球表面圖像,但這種方法——船隻發出的聲波束——被證明更加精確。杜特凱維奇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的主要益處在於提高我們對氣候變化的理解。

「為了理解海洋的環境變化,我們必須更好的理解海底地質記錄裡保存了些什麼。」 杜特凱維奇博士說道。「深海海底是一個墳墓,它包含了名為浮遊植物的微型海洋生物的殘骸,浮遊生物在陽光照射的海洋表面較為常見。這些殘骸的組成可以幫助解譯在過去海洋針對氣候變化是如何作出回應的,我們迫切的想要理解海洋的應對方式。」

這還為「旨在更好理解海洋碳循環的工作原理和歷史」的海洋研究鋪平道路,杜特凱維奇博士補充說道。有些人懷疑它還有助於石油勘探。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西側,被大量的矽酸泥包圍,後者是由浮遊植物外殼組成的沉積物。

最新海底地質地圖

澳大利亞的地形成為這一項研究的重點,因為數據很快反駁了很多科學家們自認為是正確的事。他們發現海底非常複雜深邃且被微化石殘餘物所覆蓋。根據這幅地圖——它顯示澳大利亞附近有淺藍色光環——海底主要是由鈣質軟泥組成,即自由漂浮有機物組成的鈣碳酸鹽。研究小組目前將調查這一部分海底與表面水之間的關係,從而理解其中的重要性。「澳大利亞的最新研究可以進一步調查環境變化對硅藻生產力的影響。」 杜特凱維奇博士這樣說道。

「舊地圖表明澳大利亞附近的南大洋大部分被泥土覆蓋,而我們的地圖顯示這片地區其實是複雜的微體化石殘餘物拼綴物。南大洋的生命遠比我們之前預想的更加豐富多彩。」

這張數字地圖產生於2014年一項裡程碑式的研究,當時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使用衛星建立了山巒——「海底山」的印象圖,這些海底山位於海底沉積物下方幾英裡。但2014年這項研究缺少被埋葬的地質構造的信息。之前未被發現的特徵包括南美洲和非洲之間的大陸連接,以及1.5億年前非常活躍的墨西哥灣海底山脊的新證據。

相關焦點

  • 豎版世界地圖啥樣?我國科學家繪製,美國跑到了我們北邊!
    目前世界上的地圖版本有兩種,一個是太平洋版的地圖,另一個則是以大西洋為中心的地圖,這兩個版本雖然中心不同,但是卻遵循了地圖的編制原則。豎版地圖在這兩幅地圖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地球表面的大致情況,各個大洲的地形和海洋的面積,這些都清晰的躍然於紙上。
  • 全球五分之一的海底已完成地圖繪製
    全球五分之一的海底已完成地圖繪製2016年,由日本東洋銀行資助的「海底2030項目」啟動,當時,僅有6%的全球海底被調查,現在,1/5的海底已經完成地圖繪製,也就是19%。項目主任傑米·麥克麥可·菲利普斯表示:「這意味著我們還有81%的海洋需要勘測,需要繪製地圖。這是一個面積約為火星面積兩倍的區域,我們必須在未來十年內完成這一目標。」
  • 首幅"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周邊地區地圖"繪製完成
    東方網9月14日消息:據澳門日報報導,首張由廣東、澳門合作測繪,詳細反映澳門與周邊地區地理分布現狀的「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周邊地區地圖」完作繪製,下月公開發售,每張十五澳門元。   粵澳雙方期望新地圖能為兩地提供具權威性和參考價值的地理信息,為兩地旅遊、商業及人員交往提供最新的地理分布信息。
  • 首幅「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周邊地區地圖」繪製完成
    華夏經緯網9月14日訊:據中新網報導,首張由廣東、澳門合作測繪,詳細反映澳門與周邊地區地理分布現狀的「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周邊地區地圖」完作繪製,下月公開發售,每張十五澳門元  粵澳雙方期望新地圖能為兩地提供具權威性和參考價值的地理信息,為兩地旅遊、商業及人員交往提供最新的地理分布信息。  澳門地圖繪製曁地籍局代局長張紹基昨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澳門回歸以來,經濟發展迅速,近年與廣東省之間的聯繫日趨緊密。
  • 中國科學院天文學家陳孝鈿等人繪製出首幅銀河系三維精細地圖
    然而,根據澳大利亞雪梨的麥考瑞大學理察·德·何銳思和中國科學院天文學家陳孝鈿等人最新研究繪製的首幅銀河系3維立體精細地圖顯示:銀河系並不是先前認為的那樣扁平而穩定,而是呈現離銀河中心愈遠、扭曲愈嚴重的情況。這項關於銀河系形狀的新發現,將有助於天文學家進一步了解銀河系內的恆星運動以及星系盤的起源。相關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天文期刊上。
  • 日本研究人員提新海洋探測技術:利用黃貂魚繪製海床地圖
    據外媒報導,雖然我們可能已經很好地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但對於海底則完全是另一回事。據稱人類對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也要比對海底的了解要多,為此,科學家們正在開發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幫助填補這一空白。其中一項新技術是利用深海鰩魚來探測海底,它甚至還可能可以為所需的硬體提供動力。資料圖截止到現在,約80%的海洋仍未被測繪到,所以人們對擴大對海底的了解有著極大的興趣。使用多波束聲吶探測儀自動繪製海底地圖的無人駕駛船隻或反射水下物體聲納信號的機載平臺以及安裝了相應硬體的光線都可以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 科學家繪製出「地球末日地圖」,日本和菲律賓全部淪陷
    然而有科學家則認為隕石撞擊並不會直接影響到地球的板塊,隕石的撞擊會導致地球的自轉軸發生偏移,地球的磁場可能會反轉,引起全球變暖加劇,在磁場和海平面上漲的影響下,南北兩極的海水將會更多的湧入到赤道區域,最終的結果就是海平面升高人類將很難在陸地上生存。有科學家就為此建模繪製了一張「世界末日」的地圖,讓我們來看看到時候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吧!
  • 武警黃金部隊成功繪製震區首張地質災害評估地圖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作者:郭正平、趙波 等 責任編輯:柳晨8月13日,武警黃金部隊地質災害調查隊運用三維建模技術,成功繪製了九寨溝震區首張地質災害排查評估地圖,為震區災後重建和預防次生災害,提供了科學數據支撐。
  • 世界上最早的古地圖究竟是何人繪製出來的?
    可是一幅幾千年前的古地圖的發現打破了現代人的認知,這幅地圖的出現說明了幾千年以前就已經有人類對南極洲進行過探險並且繪製成了地圖。這是多麼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啊。最早的古地圖是皮瑞雷亞斯地圖,它不是任何騙局,而是1513年在君士坦丁堡繪製而成,1957年送到了美軍海軍製圖專家汗南姆那裡,經過極其科學的分析研究,這幅地圖不僅精確到描繪了地球的外貌,還包括了現在都沒有發現的地方,這幅古圖被稱為「古地圖之謎」是世界重大奇蹟之一。那麼那最奇在哪裡呢?
  • 全球海底地圖繪製完成近20%
    【新華社微特稿】在一個繪製海底地圖的國際合作項目努力下,地球海底19%的地圖已經繪製。據路透社報導,「海底2030」的項目研究人員21日說,全球海底19%的地圖已經繪製,高於一年前15%的水平。慈善機構日本財團和非營利的「大洋地勢圖」組織2017年發起「海底2030」項目時,全球海底只有6%有地圖。項目負責人傑米·麥克麥可-菲利普斯說:「今天的水平是19%,意味著我們還有81%的海洋要測量、要繪圖。這個區域是火星(表面)的兩倍大,我們要在未來10年內完成。」
  • 首張澳大利亞地圖
    「首張澳大利亞地圖」這張古地圖的原版本是1547年成書於法國迪耶普的《尼古拉斯·瓦拉爾地圖集》中的一幅「大爪哇島
  • 行星科學家繪製了火星整個古代河流系統的地圖
    在河流中導航和繪製地圖一直是人類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鮑威爾(Powell)探索科羅拉多峽谷還是皮亞羅(Pizarro)亞馬遜河(Amazon)試圖找到埃爾多拉多(El Dorado),河流以及我們對河流的探索都非常重要。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繪製出了一個全新的獨特流域。
  • 加拿大重新繪製北極地圖 擬將北極納入領土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12月10日報導,雖然加拿大地圖並未涵蓋北極,也無完整的科學證據證明北極屬於加拿大,但加拿大正在繪製納入北極的新地圖,且擬宣布北極為加拿大領土的主張。據報導,加拿大上周已向聯合國大陸棚界限委員會提交了一份正式科學報告。這份科學報告涵蓋加拿大大西洋12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主張。
  • 武警黃金部隊繪製完成震區地質災害排查評估地圖
    武警黃金部隊繪製完成震區地質災害排查評估地圖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06 21:35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 (王林琳、張東波)記者從武警黃金指揮部獲悉,武警黃金部隊專家組已經繪製完成首張震區地質災害排查評估地圖。
  • 首幅西方人繪製的武昌地圖亮相 1748年巴黎出版
    法國測繪家繪製的湖廣武昌府地圖(局部),1748年在巴黎出版  本報訊(記者黃徵 通訊員龔敏 覃斌)昨日,由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管委會、武漢市檔案館共同主辦的「武漢與法國——『布衣參事』陳勇文物文獻收藏展」在武漢檔案館展出,展品中1748年在法國巴黎出版的武昌城地圖,是第一幅由西方人繪製的武漢現代城市地圖。
  • 百年前福州地圖現身澳大利亞 洋人繪製原因成謎
    百年前福州地圖。蔣濱建供圖■記者 徐文宇福州晚報(微博)訊 近日,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蔣濱建通過旅澳友人石先生,在澳大利亞圖書館,發現1905年洋人繪製的福州地圖。這張111年前的福州地圖為棕紅色描繪,全圖完整。地圖為長方形,英文標註。經福州外語外貿學院老師翻譯,蔣濱建與歷史老師鄭巧鵬對照相關福州老地圖及圖上的英文說明進行分析解讀。
  • 科學家繪製有史以來最大3D宇宙地圖
    科學家繪製有史以來最大3D宇宙地圖 (1/4) "← →"翻頁
  • 讓新的海底地圖告訴你
    導語:繪圖人員整合各石油勘探公司提供的數據,繪製出了有史以來解析度最高的墨西哥灣地圖。這是一張關於墨西哥灣海底的高解析度新地圖。現在,它終於公布於眾。在這幅引人注目的海底地圖中,描繪了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薩斯州海岸周圍的情況。繪製者是你可能從未聽說過的政府機關:海洋能源管理局(BOEM)。他們的工作是管理國家海上礦產和能源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因此,他們能夠獲得私人公司收集的所有調查數據。勘探公司利用3D地震波成像技術來繪製自己感興趣的海灣地圖。具體做法是,在船後面拖著一個高性能水下氣槍。
  • 全球科學家合作製造首個海洋3D地圖:每個單元清晰可見
    該生態海洋單元(EMU)可顯示愛爾蘭海岸水質情況的變化。這一幅新的3D地圖將全球海洋水體分為37個類別,如又黑又冷的極地水域、缺少氧氣的黑海等。這幅地圖還將具有相似溫度、鹽度、氧氣含量和營養物質的海洋區域歸結在一起。到如今,這個地圖公布不過幾個月,科學家們還在努力研究如何利用它。不過研發它的國際團隊已經設想了美好未來,這個地圖將幫助環保人士、政府官員等更深入的理解海洋生物地理學,並提出更好的方法來保護海洋。
  • 科學家們已經繪製出新的「世界地圖」了
    自從人們發現地球是圓形的以來,地圖繪製者們一直在努力創建一個能夠以2D精確顯示我們的行星的地圖。但是非洲看起來其實比實際上要小得多,而其他地區顯示出來的則比實際大得多。不過現在科學家已經繪製了一個新的二維地圖,可以準確地顯示地球的實際陸地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