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人員提新海洋探測技術:利用黃貂魚繪製海床地圖

2020-12-11 cnBeta

據外媒報導,雖然我們可能已經很好地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但對於海底則完全是另一回事。據稱人類對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也要比對海底的了解要多,為此,科學家們正在開發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幫助填補這一空白。其中一項新技術是利用深海鰩魚來探測海底,它甚至還可能可以為所需的硬體提供動力。

資料圖

截止到現在,約80%的海洋仍未被測繪到,所以人們對擴大對海底的了解有著極大的興趣。使用多波束聲吶探測儀自動繪製海底地圖的無人駕駛船隻或反射水下物體聲納信號的機載平臺以及安裝了相應硬體的光線都可以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來自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科學家、該項研究的論文合著者Yo Tanaka指出:「電鱝和黃貂魚(電鰩)都是底棲動物,這意味著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海底深處遊泳。通過將簡單的聲波發射器技術和數位相機以及跟這種自然行為的結合,我們認為我們可以使用鰩魚來繪製海底地圖並同時收集關於海洋野生動物、生物群和資源的有意義的數據。」

這裡提到的聲波發射器技術是一種發射超聲波的小裝置,它可以被特殊的接收器接收到。接收器的位置和探測超聲波所需的時間可以用來確定脈衝發射器的位置,這可以通過跟攝像機鏡頭的結合創建出一個精確的空間地圖。

Tanaka和他的團隊對這個想法進行了探索。他們首先把相機固定在電鱝和黃貂魚身上,然後讓它們在一個大魚缸裡遊泳。這些動物收集到的圖像質量足以讓科學家們推進到項目的下一階段--海洋實驗。

於是研究人員它們帶到日本衝繩海岸附近一個相對平坦的海床,約20米深。黃貂魚和電鱝都裝有脈衝發射器,連同四個接收器一起被發射到海底。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科學家們記錄下了這些魚在活動時聲波發射器的位置並利用這些數據編制出了一張海床地圖。

之後,研究人員將這幅圖跟現有的海底地圖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數據基本一致,精確度約能達到10釐米。重要的是,研究小組能區分黃貂魚是在水中快速遊動還是在海床上緩慢掠過,這對於它們在深海中移動時收集可靠的地圖數據至關重要。

Tanaka表示:「在我們的海洋實驗中,除了聲波定位儀的定位之外,我們還能確認 電鱝確實在海底移動。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對該系統的長期監測展開測試。」

據悉,這些後續實驗將包括使用電鱝自身電的電子射線來為脈衝器提供能量--該團隊表示他們在之前的實驗中已經證明了這點。另外,他們還將為黃貂魚使用可穿戴式電池,從而讓這些動物能在更長的時間內繪製出更加不平坦的海床地圖。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SN Applied Sciences》上。

相關焦點

  • 日本開發出城市地圖繪製新技術
    日本開發出城市地圖繪製新技術   城市的街道和建築物日新月異,使得汽車導航系統必須不斷更新地圖。
  • 美海洋探險隊勘探亞特蘭蒂斯山發現海床新構成
    亞特蘭蒂斯海底山脈位於一處海洋延展中心的側翼,下沿至大西洋中部。這支名為海洋綜合鑽探計劃(IODP)的探險隊——「探險340T」,選擇的探測對象集中在該山脈海床下800米至1400米被海流或斷層滑動所改變的狹窄區域。另外,他們還對迄今為止未被改變的輝長巖進行了探測。結果發現,所測得的兩者屬性不同。
  • 研究人員利用探地雷達技術繪製出羅馬古城的完整地圖
    據外媒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雷達掃描技術繪製了古羅馬古城--Falerii Novi的完整地圖。據了解,研究人員騎著一輛裝有探地雷達儀器的四軸自行車在這個位於羅馬首都羅馬以北50公裡的義大利鄉村裡穿行並由此揭開這座城市的秘密。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海洋探測技術是水下考古的基石「目前我們對考古學的大致定義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
  • 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海洋探測技術是水下考古的基石「目前我們對考古學的大致定義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
  • 迄今為止最精確,南極冰蓋下,陸地等高線地圖出爐!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地球系統科學副教授、主要作者馬修·莫裡赫姆(Mathieu Morlichem)說:非洲大陸周圍有很多令人驚訝的地方,特別是在以前沒有用雷達繪製過詳細地圖的地區。歸根結底,BedMachine南極洲呈現出一幅喜憂參半的圖景:一些地區冰流受到其底層地面特徵的相對較好的保護。而其他位於逆行床上的冰流,被顯示出更容易受到潛在海洋冰蓋不穩定的影響。
  • 海洋裡最危險的動物TOP10中排名第一的居然是黃貂魚
    科學家們認為它們這只是對一種新獵物的好奇而採取的一種嘗試,因為這些鯊魚通常都只是咬一下就遊走了。並且他們不認為這些鯊魚有明確的要捕殺人類的意圖。TOP9 海蛇當科學家們剖開虎鯊的胃來做研究的時候,他們經常會看到像黃貂魚和海豹這樣的危險生物,還有鳥、烏賊和海蛇等。有一些虎鯊會吃海裡的垃圾,有的竟然在它們的胃裡發現了舊輪胎!虎鯊不是瀕臨滅絕的生物,但卻非常嚇人。一些虎鯊被捕當食物和營養補劑。人們認為其魚肝油的營養成分是維他命和民間藥物二者之和。然而如果你只試圖用魚叉來叉死虎鯊的話,後果會得不償失的。
  • 《星露谷物語》1.5黃貂魚在哪裡釣 黃貂魚釣取方法
    導 讀 星露谷物語黃貂魚釣取方法 1.5黃貂魚在哪釣 星露谷物語黃貂魚釣取方法。
  • 美國快速繪製城市三維地圖技術
    美國快速繪製城市三維地圖技術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5/11 13:03:00
  • 全球五分之一的海底已完成地圖繪製
    全球五分之一的海底已完成地圖繪製2016年,由日本東洋銀行資助的「海底2030項目」啟動,當時,僅有6%的全球海底被調查,現在,1/5的海底已經完成地圖繪製,也就是19%。項目主任傑米·麥克麥可·菲利普斯表示:「這意味著我們還有81%的海洋需要勘測,需要繪製地圖。這是一個面積約為火星面積兩倍的區域,我們必須在未來十年內完成這一目標。」
  • 日本研發新技術 幫助自動駕駛車輛識別150米外的交通燈
    (圖片來源:金澤大學) 為此,據外媒報導,日本金澤大學(Kanazaw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就研發出一種新方法,可以可靠地幫助自動駕駛車輛處理城市中複雜的交通狀況以及指示方向的不同箭頭
  • 吃魚的好處你了解嗎?教你黃貂魚家常做法
    魚是一種物美價廉的食物,人類自古就有吃魚的習慣,在我們中華飲食文化裡,八大菜系中都有各自烹飪魚的方法,不同的魚類烹飪方法也不相同,有的魚黃燜好吃,有的魚熬湯好吃,在各大城市裡以魚為主打菜的酒樓飯館,隨處可見,不管是農村人還是城裡人,就沒有誰沒吃過魚。
  • 韓研究人員利用WiFi信號強度開發室內地圖
    【搜狐IT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韓國科學技術院(以下簡稱「KAIST」)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開發室內導航應用的新途徑,即使是在沒有GPS(全球導航系統)信號的地方。  對於缺乏方向感的司機而言,支持轉彎提示功能的Google Maps無異於天賜之物。
  • 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還不及月球,海床圖幾百年來終獲突破,繪製20%
    其實人類對月球表面的了解,比對地球海洋的了解還要多,不過,近日終於成功縮小了差距,因為目前全球海床已知地形的比例已經上升到了 19%,比起 2017 年剛啟動海床 2030 計劃(GEBCO The Seabed 3030 Project)時的 6% 躍升不少,乃一大突破。
  • 芬蘭研究人員繪製出人體「情感地圖」
    芬蘭阿爾託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最近繪製出了一張人體的「情緒地圖」。  這項已發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雜誌調查了超過700名來自芬蘭、瑞典和臺灣的參與者。實驗中參與者會接受包括帶有情緒的話語、故事、電影或是小說的刺激,然後被要求用顏色標出他們感覺到身體活躍度增加或減少的部位。
  • WMO繪製全球大氣汙染物沉降圖,日本研發強風預測系統|國際
    世界氣象組織繪製全球首批大氣汙染物沉降圖世界氣象組織(WMO)正在全球召集研究大氣汙染物沉降模擬和觀測方面的專家繪製首批全球大氣汙染物沉降圖。日本氣象廳研發強風預測系統 圖片來源:JMA官網日本氣象廳(JMA)研究所開始研發人工智慧系統,擬用於預測可能影響陸地和航空運輸安全的強風天氣。
  • 外媒:科學家利用探地雷達和衛星導航技術繪製出羅馬古城3D圖像
    據法新社巴黎6月8日報導,長埋在臺伯河谷的新法萊裡的輝煌是在沒有翻開一塊石頭的情況下顯現出來的。英國劍橋大學和比利時根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探地雷達和衛星導航技術,繪製出了這座曾經消失的城市的複雜3D圖像。
  • 馬航搜索探測迄今無果 海洋衛星專家談中國海洋遙感探測之困
    馬航失聯時海洋一號衛星正在做軌道調整,調整之後馬上投入對疑似海域的水色環境監測。但由於解析度較粗,未發現海面上的可疑物。   海洋二號衛星數據提供海上動力環境信息,為海洋環境預報服務,每天獲得的信息通過業務系統為預報中心、海警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提供服務。   其他高解析度衛星主要用於發現相關海域的疑似目標。
  • 全球海底地圖繪製完成近20%
    【新華社微特稿】在一個繪製海底地圖的國際合作項目努力下,地球海底19%的地圖已經繪製。據路透社報導,「海底2030」的項目研究人員21日說,全球海底19%的地圖已經繪製,高於一年前15%的水平。慈善機構日本財團和非營利的「大洋地勢圖」組織2017年發起「海底2030」項目時,全球海底只有6%有地圖。項目負責人傑米·麥克麥可-菲利普斯說:「今天的水平是19%,意味著我們還有81%的海洋要測量、要繪圖。這個區域是火星(表面)的兩倍大,我們要在未來10年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