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2020-12-20 澎湃新聞

近日,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遺址保護區域劃定論證會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舉行。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這些年,水下考古成果豐碩,從「南海一號」到江口沉銀,從「華光礁一號」到甲午沉艦,水下考古不但讓眾多珍貴文物浮出水面,而且為歷史研究點亮了一盞明燈。那麼,究竟什麼是水下考古?它與陸上考古相比有哪些不同?進行一次水下考古要經歷哪些步驟?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海洋探測技術是水下考古的基石

「目前我們對考古學的大致定義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獲取資料的手段和方法是區別于田野考古學的,主要依託於海洋探測方法和潛水技術的發展,但是兩者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學科。

「水下考古由於使用了更多新的設備、探測技術和研究手段,應該說完善和深化了考古學的方法論,從整體上擴充了考古學知識領域。」王澤冰說。

水下考古和陸上考古的最大區別在於獲取資料的環境不同,人類必須依靠專用潛水設備在水中或水下長時間的活動,水下考古工作者在潛水裝備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開展獲取相關考古資料的活動。我國有160多位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目前在一線工作的可能不足80人。

另外,相比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對遺蹟遺物的探測方法也不同。田野考古主要通過人工調查和考古鑽探的方式獲得地表或地下文化遺存的基礎資料;而水下考古調查多以海洋探測技術為支撐,依靠聲學和磁學設備探尋水下遺存,採用精準的GPS設備獲取準確位置,然後再通過人工潛水和水下機器人探查,最終獲取確切的實物及影像資料。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曾表示,水下考古離不開科技進步。首先,人類的潛水能力有限,水下考古作業深度通常不超過30米,而藉助載人深潛技術,可大大拓展水下考古的空間範疇。其次,中國海岸線水體能見度不是很好,特別依賴探測技術如聲吶、光學、磁力方面的設備。只有在探測技術方面不斷突破,才能實現水下考古由淺海向深海的邁進。第三,出水文物的保護處理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有些水下文物非常脆弱,這對保護技術及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關鍵在於尋找到一個準確的點

在王澤冰看來,水下考古主要採用海洋探測的方法和潛水技術,同時也囊括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當然海洋探測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水下考古的效果,畢竟水下考古更多的是探尋一個準確的點,而這個點在海洋探測中往往會被忽略掉。我們常用的設備一般有多波束探測聲吶系統、旁側聲吶、海洋磁力儀和淺地層剖面儀。」王澤冰說。

例如,近幾年開展的「威海灣清甲午沉艦水下考古調查研究課題」,主要是針對甲午沉艦進行物探掃測。研究中首先使用磁力儀對劉公島灣進行覆蓋式掃測,從中探測到磁異常點區域,然後再以探測到的磁異常點為中心,在四周劃出一定的範圍,使用多波束、側掃聲吶系統和淺地層剖面儀對這個小區域範圍進行更加精細的海床面和海床底部探測,這樣我們就基本擺脫了「大海撈針」式的工作,能夠更加及時、準確地探測到某一個未知水下遺存點的位置。

那麼,在確定了一個遺存點之後,就馬上下水進行考古嗎?還不能。王澤冰指出,首先需要對擬開展的水下考古項目進行前期調研,搜集儘可能全面的史籍資料,包括地方志、海事檔案、家族檔案及官方記錄等;然後再派出專門的調研人員到現場進行走訪,主要尋找口碑資料、搜集相關出水實物,以及地方文博部門或者檔案部門保存的實物資料等;還需要調研人員到實地水域查看一下水域現狀,儘可能收集相關水域的所有信息,包括擬開展水域的權屬問題、水文資料、潮汐情況及周邊社會習俗等詳細信息。

「正式的水下考古步驟與田野考古步驟一樣,調查勘探是第一步,試掘或者發掘是第二步。」王澤冰說。

水下考古時,由水下考古隊員潛水探摸中發現的零散文物,會首先做好位置的標註,包括方位、埋藏現狀、距離搜索點的距離等,拍照繪製水下位置圖後,方可將文物帶離出水,然後由現場的出水文物保護組人員立即對其開展出水文物保護程序。「對於體型較大的文物,先由考古隊員在水下將其用繩索固定好,確保起吊過程中不會出現意外滑落或磕碰,然後採用提升浮力帶或者使用甲板上吊機將其打撈上岸。」王澤冰說,第三步,進行出水文物保護、資料整理和研究,最後發表考古報告和研究論文。後續的水下遺存的保護工作、保護區域劃定、遺址的展示和利用主要由相關文博單位主導進行,水下考古負責提供相關的技術指導和基礎資料支撐。

歷經30餘年發展成果豐碩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水下考古事業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迄今為止,我國對遼寧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山東膠南鴨島明代沉船、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平潭碗礁一號清代沉船、西沙群島「華光礁一號」宋代沉船、廣東「南海一號」宋代沉船等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出水了一大批水下文物。

另外,先後開展了河北曹妃甸晚期沉船,天津塘沽一號沉船,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煙臺蛤堆後沉船,蓬萊墟裡沉船,長島日俄戰艦,膠州灣沉艦,舟山沉船,廣東南澳一號、二號沉船等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我國水下考古走過了從灘涂發掘到近海打撈再到遠海作業的歷史進程。1974年,泉州灣宋代古船的發掘,是考古學界在海岸灘涂對古代沉船進行發掘和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的成功之作;2007年,廣東陽江「南海一號」沉船的打撈,在國際水下考古學界率先採用沉箱整體打撈技術,堪稱近海沉船考古的一次創舉;2007—2008年,西沙「華光礁一號」沉船的發掘,標誌著我國水下考古的工作水域已經由近海擴展到了遠海海域。不僅如此,我國還在內水水域,如湖泊、水庫、內河、運河等水域,開展了一系列的水下考古項目,如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考古調查、安徽太平湖水域水下考古調查、湖北丹江口庫區水下考古調查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原題為《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獲取資料的手段和方法是區別于田野考古學的,主要依託於海洋探測方法和潛水技術的發展,但是兩者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學科。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
    原標題: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近日,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遺址保護區域劃定論證會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舉行。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獲取資料的手段和方法是區別于田野考古學的,主要依託於海洋探測方法和潛水技術的發展,但是兩者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學科。
  • 威海甲午海戰定遠艦打撈現場,近觀水下考古,其難度難以想像
    近日在威海歷經兩個月的連續考古調查,終於發現北洋艦隊的定遠艦沉沒位置,隨後考古專家們將會進行非常苦難的水下考古,接下來讓我們來近距離感受水下考古現場。隨著考古學家完成一系列的水下考古,使許多珍貴的文物浮出水面,為歷史的研究點上一盞明燈。在2019年,國家為了保護在威海灣覆滅的北洋漢軍戰艦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和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甲午戰爭博物院等等集結了30名水下考古學家及相關技術人員展開了水下考古。在2017年和2018年的時候,考古隊員已經通過實地勘察抽沙揭露的方法基本了解殘存艦體的情況。
  • 水下考古就是潛水探寶嗎?為何在陸地上也能進行水下考古?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這是今年入圍的考古項目中唯一一個需要水下作業的考古遺址。據悉,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是繼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和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之後,我國水下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
  • 溪流海洋大講堂 解碼水下考古的歷史文化
    為此,浙江溪流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攜手無錫智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了溪流海洋大講堂活動,邀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研究館員作為主講嘉賓,帶您穿越歷史與文化,見證中國水下考古從灘涂發掘到近海打撈再到遠海作業的歷史進程,為您解碼中國水下考古的歷史文化。
  • 直擊水下考古一線:「海漂」90天 踏浪尋古猶如大海撈針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鄧啟江介紹說,此次水下文化遺產的資源調查項目主要涉及漁山列島13島41礁,有三大內容:一是通過水陸空的考古方式、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對漁山列島海域包括陸上的遺蹟遺物進行全面覆蓋的系統調查,初步摸清水下文物資源以及陸上文物資源的家底;二是通過文物資源和一些地理信息化系統相結合,構建漁山列島海域水下文物遺產和島礁陸上文物遺存的數位化管理系統,為海洋文化遺產的後續保護
  • 溪流海洋大講堂 解碼水下考古的歷史文化
    為此,浙江溪流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攜手無錫智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了溪流海洋大講堂活動,邀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研究館員作為主講嘉賓,帶您穿越歷史與文化,見證中國水下考古從灘涂發掘到近海打撈再到遠海作業的歷史進程,為您解碼中國水下考古的歷史文化。
  • 膠州灣外圍水下考古確認1處一戰時期的大型沉艦遺
    德國人李希霍芬考察後更是多次建議「鐵血宰相」俾斯麥選擇青島作為華北最大和最好的港口。古往今來,膠州灣都佔有重要的位置,孕育了豐厚的海洋文化遺產。》(文物保函[2020]694號)精神和要求,2020年8月5日至9月23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組織實施了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 光耀粵海 --從廣東水下考古攝影師黎飛豔先生和他的作品說起
    然後還需要對水下攝影設備和水下燈光設備的充分掌握,還需要潛伴或其他潛水員相互配合——要是一個水下考古項目,還需要領隊潛水計劃的布置安排……黎飛豔先生這張「南澳I號」沉船水下考古攝影作品,則是有了一般地面攝影該有的技術,又有了潛水技術加持,還有水下攝影裝備的配套技術支持,更有「南澳I號」沉船水下考古項目領隊的決策保障——才有了這樣一個作品。
  • 海上敦煌:「南海Ⅰ號」水下考古背後的故事
    02意外收穫「南海Ⅰ號」1987年,中國交通部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合作,想要在臺山海域尋找一艘名為「萊茵堡號」的沉船,卻意外地打撈出200多件宋元時期的瓷器、銀錠和銅錢等。水下考古隊在海邊租了一棟兩層樓的民房,裝潢很簡單,只有一張床和風扇,沒有冷氣,房間裡很熱。」 考古隊告訴陳教練,定海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海上交戰要道,還與倭寇交過戰,海域裡有不少沉船。他們現在勘察的這條古船就是北宋的遺物,船上發現上千件瓷器,很有考古價值。陳教練聽了,更平添了幾分興奮,恨不能立即跳下海去。
  • 從甲午海戰定遠艦的打撈說說水下考古
    名考古學家及相關技術人員在威海一帶展開了水下考古,成功在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天將一塊屬於定遠艦(當時被擊沉的五艦之一)的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一睹真容。除了利用傳統的考古手段,水下考古也需要海洋勘探、潛水工程、遙感物理等多學科的技術支持。水下考古的歷程與傳統的考古學相比,水下考古起源要晚很多。原因很簡單,在不能長時間於水下呼吸的年代,想要發展水下考古學科無異於天方夜譚。
  • 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確認一處一戰大型沉艦遺址
    古往今來,膠州灣都佔有重要的位置,孕育了豐厚的海洋文化遺產。 近日,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取得重要收穫。不僅在大公島南部海域發現並確認1處一戰時期的大型沉艦遺址,還在膠州灣內新發現3處水下文化遺產疑點。
  • 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確認一處一戰時期的大型沉艦遺址
    德國人李希霍芬考察後更是多次建議「鐵血宰相」俾斯麥選擇青島作為華北最大和最好的港口。古往今來,膠州灣都佔有重要的位置,孕育了豐厚的海洋文化遺產。》(文物保函[2020]694號)精神和要求,2020年8月5日至9月23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組織實施了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 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確認1處一戰時期的大型沉艦遺址
    德國人李希霍芬考察後更是多次建議「鐵血宰相」俾斯麥選擇青島作為華北最大和最好的港口。古往今來,膠州灣都佔有重要的位置,孕育了豐厚的海洋文化遺產。、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組織實施了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 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考古會召開 我國水下遺產豐富亟待發掘
    中國網11月19日訊(記者 葛蕾)今天上午,「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技術與海上絲路考古研討會」在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召開。國家海洋局等16家相關單位以及央視、中國網等9家中央媒體30多人參與了此次研討會。
  • 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啟動 計劃工作周期共40天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王廷琦,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朱鐵一、副局長辛龍以及青島海事局相關負責同志出席開工活動,並為水下考古隊授旗,本次考古調查計劃將於8月份至9月份展開,周期共40天,並將採用物理探測以及潛水探摸相結合的調查方式。
  • 國博副館長揭密中國水下考古 水下遺址應原址保護
    中國海岸線漫長,沿海有許多中國古代沉船,然而,由於國家沒有水下考古隊,致使眾多沉船無法打撈。文物專家意識到保護我國水下文化遺產、成立水下考古隊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1987年南海一號的突然現身讓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水下考古隊來不及喘歇,就急不暇擇地邁步走了20年,可以說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是艱辛而成績卓越的。而當下正在進行發掘的南澳一號又一次將水下考古事業推進了我們的視野。
  • 黃山太平湖水下考古發現傳說中廣陽城址
    蓄水以來水下保存有多處古村鎮遺址。這些古村鎮布局基本沒有受到現代化建設大潮的影響,較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清時期的特徵,具有較高的學術、保護和利用價值。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5 年10 月10~30 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實施了2015 年安徽太平湖水域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主要工作內容是對安徽省黃山市太平湖水域的相關水下文化遺存進行水下考古調查。
  • 水下歷史考古難?突破3個難點,沉船遺蹟快發現
    水下歷史考古其實是一個技術活,你知道嗎?首先為啥好好的地上不挖,要去水裡考古呢?這是因為由於地震、火山、海嘯、洪水等原因,歷史上人類很多早期活動的地方,都被淹沒在了水下。而且據部分專家估計,水下遺蹟的價值佔總體75%以上。
  • 大學生競賽知識點:海洋工程與技術
    182.長期工作在海水下的海洋儀器會存在什麼問題?海洋水下儀器特有的問題是海洋儀器的腐蝕和失效。海水含鹽,長期浸在海水中的海洋儀器會生鏽,另外,海洋儀器的測量窗口很容易被海洋生物附著。因此,防腐蝕和生物附著也是海洋儀器開發中的關鍵技術183.首先到達世界海洋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的深潛器名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