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就是潛水探寶嗎?為何在陸地上也能進行水下考古?

2020-12-18 曼話歷史

對於水下考古,看過電影鐵達尼號的朋友應該會有些印象,潛水員下到海底世界去探索沉船的秘密,發現無數奇珍異寶和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這是今年入圍的考古項目中唯一一個需要水下作業的考古遺址。據悉,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是繼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和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之後,我國水下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

出土文物

相對於滿天星鬥的地上考古來說,水下考古更顯陌生,其形成與發展也較為滯後,但是對公眾的吸引力也是最大的。那麼,水下考古到底有多難?它又需要哪些技術條件來支持呢?

眾所周知,陸上作業與水下作業最大的不同是考古工作人員所面臨的工作環境。而這也恰恰是水下考古最為困難的一點。由於人在水中無法呼吸,所以不能像在地上能夠直接獲取氧氣。如果不藉助潛水設備,普通人一般在水中平均只能夠憋氣一到兩分鐘,經過專業訓練的人雖然憋氣時間能夠延長,但也不過數分鐘的時間,所以在沒有配套措施的情況下,水下作業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此外,即使有氧氣供應的情況下,人如果長時間逗留於水中,也會因為失溫而造成生命危險,所以水下工作時間一次性最多不會超過一個小時。

此外,隨著深度的增加,人所受到的水壓也在不斷增大,在沒有任何潛水設備的情況下,正常人下潛深度約10米,即使通過專業訓練,但也不會超過18米。倘若繼續增加深度,在水壓的作用下,身體內產生的氣泡會對潛水員造成嚴重影響,其身體的各器官,如肺、消化系統以及聽覺系統都會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而受到擠壓,甚至會造成器官衰竭。但是針對考古遺址,並不會都在20米的範圍內,在技術條件不夠的情況下,人們對這一深度以下的水下遺址將無計可施。

人是陸生動物,並未進化出類似魚鰭的器官,所以在水中也會面臨行動不便或者遲緩的現象。此外,人在水下作業,還會受到能見度的影響,如果水體水質不佳,必然會對工作造成極大的困擾。所以陌生的水下環境往往隱藏著未知的風險和變數,有時甚至是致命的。風浪、水流、海底的破舊漁網以及各種海洋生物等,都會造成一些潛在的威脅。

正因為在水中進行考古作業困難重重,所以人類也在不斷發明新的設備與技術,逐步克服這些困難,那麼現階段水下考古作業的標配都是什麼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一套完整的潛水設備,此外還有配上幾十斤重的單氧氣瓶或重達近百斤的雙瓶,這些設備能夠為考古隊員通過必要的生理支持,監測隊員生命體徵,對於保障考古隊員的生命安全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此外潛水服的腳蹼狀設計也能夠為工作人員的活動提供便利。此外,水下考古還需要一套通訊設備。這樣可以更為高效地進行作業指揮,也有利於應對突發情況。

考古隊員穿戴潛水設備入水

在人類下水作業之前,現在一般先使用聲納儀、海洋磁力儀等探測機器進行先行試探,以確定遺址的大致位置,為人工作業提供重要的參考。

"南海I號"

對於需要整體打撈以保存完整形態的水下遺址,還需要打撈船等專業船隻與器械進行配合,例如今年的"南海一號"便是利用專業設備將其整體打撈出水的。這樣相對來說減小了水下考古工作的危險係數,也能最大程度地保證遺址和考古信息的完整性,已經成為不少水下遺址考古工作的首選方案。

是不是也想去看看海底的古代世界了?

相關焦點

  • 水下沉船,解密不為人知的水下考古史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鮮出爐,這次評選兼顧了時代性、地域性以及水上水下的考古成果,而其中的「南海一號」就是水下考古成果的代表,「南海一號」的打撈挖掘史就是中國水下遺產保護和挖掘的進化史。1960年美國考古學家喬治·巴斯對地中海一條公元7世紀的沉船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由此開始了真正意義的水下考古。而水下考古人員不僅需要學習潛水和水下作業的技能還要學習水下文物的研究和保護。
  • 陸地考古很危險,可是水下考古更危險,甚至態度積極都會被批評
    考古是人類考證歷史的一把金鑰匙,作為一種探尋古蹟的科學門類,考古也分為陸地考古與水下考古兩種。可是相對來說,二者還是有本質性區別的,水下考古較陸地考古更加危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隨著科技的迅猛提高,考古領域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探索的過程中,考古專家們曾發現了不少聞名的古墓,並在其中挖掘出大量的珍貴文物,不僅能讓後人大飽眼福,更能為歷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相對充足的佐證。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
    原標題: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近日,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遺址保護區域劃定論證會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舉行。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獲取資料的手段和方法是區別于田野考古學的,主要依託於海洋探測方法和潛水技術的發展,但是兩者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學科。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近日,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遺址保護區域劃定論證會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舉行。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科技日報本報記者 陸成寬近日,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遺址保護區域劃定論證會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舉行。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 「南澳一號」水下考古直擊:必須適應海底黑暗
    「南澳一號」水下考古直擊    「南澳一號」,一艘沉睡在海底的明代商船,漁民的盜撈打破了它400多年的沉寂。作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實物例證,它免於再次被破壞的唯一途徑就是搶救性發掘。    「南天順號」作業船平穩地棲泊在大海上,這艘長62米,寬22米,重2000噸的中型打撈船,是「南澳一號」水下考古的海上基地。就在昨天,這條船上還異常繁忙,中央電視臺在船上對「南澳一號」沉船考古進行了連續十天的直播報導之後,今天,70人的報導團隊從「南天順號」撤離,這艘作業船又恢復了它的平靜,繼續和它日夜廝守的將是20名水下考古隊員,他們的領隊是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崔勇。
  • 千島湖水下獅城考古:民居門牌瓦片清晰可見(圖)
    千島湖水下獅城考古:民居門牌瓦片清晰可見(圖)   由於央視的強力介入,尤其是前晚《焦點訪談》的播出,讓這次水下考古成為舉國矚目的一件事。  同時,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張書恆看來,這次行動對於日後科學水下考古發掘、記錄,也有著實際意義。「這次發現了不少牌坊、石雕大門、石獅子,可以說明石構建築在水底保存得非常完整,這是從2001年水下探摸以來,最集中的一次發現。」她說。
  • 國博副館長揭密中國水下考古 水下遺址應原址保護
    中國海岸線漫長,沿海有許多中國古代沉船,然而,由於國家沒有水下考古隊,致使眾多沉船無法打撈。文物專家意識到保護我國水下文化遺產、成立水下考古隊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1987年南海一號的突然現身讓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水下考古隊來不及喘歇,就急不暇擇地邁步走了20年,可以說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是艱辛而成績卓越的。而當下正在進行發掘的南澳一號又一次將水下考古事業推進了我們的視野。
  • 今日看點:早報獨家揭秘膠州灣海域水下考古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多波束旁側聲吶系統,它將用來進行海底掃描,實現三維呈像;磁力儀,別小瞧這個外形有如一節鐵棒的器物,它將專門用來識別海底的鐵質物品,更加有的放矢地找到沉船殘骸的確切位置……「總而言之,此次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將採用物理探測和潛水探摸相結合的調查方式進行。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進行更大範圍的區域勘探,能夠發現一些沉船遺蹟的目標,來進行進一步的確認。」
  • 海都記者登船出海 探秘泉州水下考古神器(圖)
    閩南網8月6日訊 昨天上午8點半,晉江深滬漁港,氣溫超過30℃,太陽毫無遮擋地炙烤在海面上。幾乎無風的海岸邊,泉州水下考古專用船的甲板上已經冒著悶熱的暑氣,考古隊員們一個個從岸邊的渡口跳上考古船,海都記者也獨家跟著隊員們登船,體驗泉州水下考古的一天。
  • 文化大講堂l探秘海上絲綢之路一一廣東水下考古的神秘世界
    要研究航線的存在,就必須藉助水下考古,通過對不同海域,不同時間的沉船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再將這些無形的點串聯成有形的線,這條線就是海上絲綢之路。021988年,創建我國水下考古隊伍的集結號吹響了。號令之下,召集了由全國各地挑選出來的9名田野考古人員,他們被派遣至交通部廣州潛水學校進行培訓,將實現從陸地考古到水下考古的蛻變,崔勇老師便是其中之一。
  • 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水下考古概述
    清代沉船遺址等進行了水下考古發掘。  定海灣的水下考古調查始於1989年秋。  1990年春,首屆中澳聯合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班在定海灣實習,對此進行了多次水下考古調查並對白礁一號沉船遺址作了試掘。  1995年春夏之際,中澳聯合水下考古隊對白礁一號遺址作了正式發掘,並在定海灣繼續進行水下考古調查。
  • 太平湖底千年古城將掀開面紗 水下考古或現場直播
    這些天,水下聲納、蛙人等齊聚我省太平湖,一場大規模的水下考古調查正在這裡展開,順利的話,淹沒在太平湖底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廣陽古鎮將「浮出水面」,而且,這次水下考古還可能現場直播。據了解,11日,這項安徽水下考古調查項目正式開啟,調查為期20天,調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實施的內陸水域水下考古項目。
  • 鴨島沉船遺址:青島水下考古發掘「海絲」之寶
    提起遇到的風險,邱館長說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了,現在想起來仍然感到後怕,海底水流風雲變幻,幾乎是在刀尖上行走,容不得半點疏忽。好在他們都經過嚴格地培訓,心理素質過硬,才能一次次化險為夷。邱館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89年在定海第一次實習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有一個隊員正在水下考古,正好有漁民撒網,網掛在了隊員的腿上,一拖網把隊員倒著給拖上去了,那次非常危險!」
  • 西沙群島水下考古出新成果
    為了逐步探明南海尤其是西沙群島海域水下文化遺存的保存現狀和分布情況,有效保護西沙群島海域珍貴的水下文物資源,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海南省博物館於2018年3月至4月聯合開展並實施了2016-2017年度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主要包括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重點調查、華光礁潟湖內水下考古探測和華光礁已發現水下文化遺存複查等工作內容
  • 國博虛擬技術帶您水下考古
    本報訊(記者童曙泉)國家博物館新館將在展示和導引系統中,應用大量虛擬技術和數字多媒體技術,使古老文物的展覽「活動」起來,甚至還可以帶領觀眾進行一次水下考古。  目前國內僅有國家博物館擁有一支水下考古隊,這也是一個非常神秘的職業。但在新館內,虛擬技術將對這支水下考古隊的「南海一號」等幾次水下考古進行還原再現。
  • 兩岸文保論壇臺北召開 專家盼加強水下考古合作
    記者19日從主辦方獲悉,本屆論壇期間,大陸方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宋建忠、「南海I號」考古隊長孫鍵、甲午戰艦「致遠」號與「經遠」號考古隊長周春水,與臺灣方面「中研院」院士臧振華、位於高雄的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淡江大學教授劉金源、臺中科博館科教組專家劉德祥等人,共提出了11篇專業報告。
  • 雜誌精選||探尋水下古城 希臘福朗荷提遺址考古新成果
    福朗荷提遺址出土的陶器、飾品顯然不是在洞穴內生產的,很可能有另外一個生產地,那裡可能是歐洲最早的村莊或最古老的村莊之一,它現已沒於水下。    這塊吸引考古工作者的福地,對於理解歐洲文明起源,尤其希臘半島上人類文化文明之萌始,以及古代東西方的交通,均有有益的啟示。
  • 溪流海洋大講堂 解碼水下考古的歷史文化
    為此,浙江溪流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攜手無錫智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了溪流海洋大講堂活動,邀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研究館員作為主講嘉賓,帶您穿越歷史與文化,見證中國水下考古從灘涂發掘到近海打撈再到遠海作業的歷史進程,為您解碼中國水下考古的歷史文化。
  • 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啟動水下考古 曾多次被盜掘
    1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召開通報會,宣布啟動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  沉在岷江水底的張獻忠藏寶地  據介紹,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遺址保護範圍面積約100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