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獲取資料的手段和方法是區別于田野考古學的,主要依託於海洋探測方法和潛水技術的發展,但是兩者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學科。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獲取資料的手段和方法是區別于田野考古學的,主要依託於海洋探測方法和潛水技術的發展,但是兩者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學科。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獲取資料的手段和方法是區別于田野考古學的,主要依託於海洋探測方法和潛水技術的發展,但是兩者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學科。
-
溪流海洋大講堂 解碼水下考古的歷史文化
為此,浙江溪流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攜手無錫智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了溪流海洋大講堂活動,邀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研究館員作為主講嘉賓,帶您穿越歷史與文化,見證中國水下考古從灘涂發掘到近海打撈再到遠海作業的歷史進程,為您解碼中國水下考古的歷史文化。
-
水下考古就是潛水探寶嗎?為何在陸地上也能進行水下考古?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這是今年入圍的考古項目中唯一一個需要水下作業的考古遺址。據悉,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是繼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和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之後,我國水下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
-
水下沉船,解密不為人知的水下考古史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鮮出爐,這次評選兼顧了時代性、地域性以及水上水下的考古成果,而其中的「南海一號」就是水下考古成果的代表,「南海一號」的打撈挖掘史就是中國水下遺產保護和挖掘的進化史。1960年美國考古學家喬治·巴斯對地中海一條公元7世紀的沉船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由此開始了真正意義的水下考古。而水下考古人員不僅需要學習潛水和水下作業的技能還要學習水下文物的研究和保護。
-
國博副館長揭密中國水下考古 水下遺址應原址保護
中國海岸線漫長,沿海有許多中國古代沉船,然而,由於國家沒有水下考古隊,致使眾多沉船無法打撈。文物專家意識到保護我國水下文化遺產、成立水下考古隊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1987年南海一號的突然現身讓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水下考古隊來不及喘歇,就急不暇擇地邁步走了20年,可以說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是艱辛而成績卓越的。而當下正在進行發掘的南澳一號又一次將水下考古事業推進了我們的視野。
-
陸地考古很危險,可是水下考古更危險,甚至態度積極都會被批評
考古是人類考證歷史的一把金鑰匙,作為一種探尋古蹟的科學門類,考古也分為陸地考古與水下考古兩種。可是相對來說,二者還是有本質性區別的,水下考古較陸地考古更加危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隨著科技的迅猛提高,考古領域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
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水下考古概述
清代沉船遺址等進行了水下考古發掘。自中國水下考古學科建立以來,在這一海域成功地開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發現了多處自五代以降至清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水下歷史文化遺存和沉船遺址,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水下考古學術成果[1]。其中較重要的按歷史朝代先後順序,同一朝代的按地理位置自北向南依次介紹。
-
國家博物館展出中國水下考古成果 以饗觀眾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記者應妮)還沒走近展廳,你就能聽到「咕嘟、咕嘟」的冒泡聲兒……這是2日在此間國家博物館開展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成果展」,力求以場景重現的形式讓觀眾有親臨之感。 中國的水下考古始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歷史博物館啟動了水下考古工作,在20餘年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中,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廣大海域進行的水下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福建定海白礁一號、遼寧綏中三道崗、廣東南海一號、西沙華光礁一號等沉船遺址的重大發現與發掘,極大推動了中國古代海洋交通史、海外貿易史、外銷瓷、造船史、古代城市布局等課題的研究
-
帶您認識潛水員水下切割
您可能認為:潛水員水下切割施工,就像您常見的用特殊的鋸弓、或者傳動力的硬性切割。其實不以為然!隨著科技的進步,水下切割的種類越來越廣泛。比如水下電氧弧切割、繩鋸切割、風鎬水下破除切割、液壓鋸切割等等。都是現在水下施工運用比較多的水下切割。
-
千島湖水下獅城考古:民居門牌瓦片清晰可見(圖)
千島湖水下獅城考古:民居門牌瓦片清晰可見(圖) 由於央視的強力介入,尤其是前晚《焦點訪談》的播出,讓這次水下考古成為舉國矚目的一件事。 同時,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張書恆看來,這次行動對於日後科學水下考古發掘、記錄,也有著實際意義。「這次發現了不少牌坊、石雕大門、石獅子,可以說明石構建築在水底保存得非常完整,這是從2001年水下探摸以來,最集中的一次發現。」她說。
-
亞歷山大燈塔是否存在,考古專家經過水下考古,給出了靠譜的回答
提到「世界七大奇蹟」,您一定聽說過古埃及的金字塔,可是您也許並不知道,在古埃及之中,同樣有與金字塔齊名的亞歷山大燈塔。亞歷山大燈塔的來歷是什麼?它又是否存在?考古專家們的答案令人嘆服。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古埃及文明一直都是傳奇,甚至還被後人列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
「藍精靈」水下考古初試身手 揭開宋代立佛「神秘面紗」
修建水庫時,庫區內有至少10座石窟寺的幾千尊石刻造像被淹沒於水下。受當時條件所限,這些石窟寺並未得到搬遷,甚至連影像記錄和測繪圖都沒有留下,成為安嶽縣文物保護工作的一件憾事。 近年來,每逢枯水季節,部分被淹沒的古代石刻造像會浮出水面。比如,書房壩水庫內的羅漢寺造像群和佛濟寺造像群等。這些水下的古代石刻造像群,點燃了安嶽人的水下考古熱情。
-
鴨島沉船遺址:青島水下考古發掘「海絲」之寶
邱館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89年在定海第一次實習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有一個隊員正在水下考古,正好有漁民撒網,網掛在了隊員的腿上,一拖網把隊員倒著給拖上去了,那次非常危險!」討論工作方案,右二為邱玉勝館長。
-
西沙群島水下考古出新成果
為了逐步探明南海尤其是西沙群島海域水下文化遺存的保存現狀和分布情況,有效保護西沙群島海域珍貴的水下文物資源,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海南省博物館於2018年3月至4月聯合開展並實施了2016-2017年度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主要包括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重點調查、華光礁潟湖內水下考古探測和華光礁已發現水下文化遺存複查等工作內容
-
兩岸文保論壇臺北召開 專家盼加強水下考古合作
今年論壇由臺灣方面邀請,首度以「水下文化資產之保護與合作」為題。7月13日至18日,匯聚兩岸多位水下文化資產保護專家的「第九屆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保護論壇」及實地考察活動在臺北、澎湖等地展開。圖為率12位專家來臺的大陸中華文物交流協會副會長胡冰出席論壇活動。供圖兩岸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展開相較於海外都屬晚近。
-
今日看點:早報獨家揭秘膠州灣海域水下考古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這些前期預備事項都為考古勘探提供了基礎性的保障:「應該說這次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是有備而來、有的放矢。我們有理由相信,它一定會取得圓滿的成果。」但姜波同時表示,「水下考古是一項技術複合程度很高,也極具風險因素的工作,嚴守水下考古操作規程,確保人員和裝備安全,同時做好特殊環境下的疫情防控,也是順利完成考古計劃的前提。」
-
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啟動水下考古 曾多次被盜掘
1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召開通報會,宣布啟動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 沉在岷江水底的張獻忠藏寶地 據介紹,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遺址保護範圍面積約100萬平方米。
-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1.安陽殷墟婦好墓弦紋鏡1976年5至6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的崗地上,發掘出商王武丁配偶婦好的墓葬。由於墓上有一座商代夯土建築基址,婦好墓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墓內出土大量青銅禮器、玉器等遺物。其中,發現四面銅鏡,一面小型鏡、兩面中型鏡出於第六層,另有一面大型鏡出自槨室內。後調撥至國博大型鏡、中型鏡各一面,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