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

2020-12-18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

近日,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遺址保護區域劃定論證會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舉行。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這些年,水下考古成果豐碩,從「南海一號」到江口沉銀,從「華光礁一號」到甲午沉艦,水下考古不但讓眾多珍貴文物浮出水面,而且為歷史研究點亮了一盞明燈。那麼,究竟什麼是水下考古?它與陸上考古相比有哪些不同?進行一次水下考古要經歷哪些步驟?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海洋探測技術是水下考古的基石

「目前我們對考古學的大致定義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獲取資料的手段和方法是區別于田野考古學的,主要依託於海洋探測方法和潛水技術的發展,但是兩者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學科。

「水下考古由於使用了更多新的設備、探測技術和研究手段,應該說完善和深化了考古學的方法論,從整體上擴充了考古學知識領域。」王澤冰說。

水下考古和陸上考古的最大區別在於獲取資料的環境不同,人類必須依靠專用潛水設備在水中或水下長時間的活動,水下考古工作者在潛水裝備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開展獲取相關考古資料的活動。我國有160多位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目前在一線工作的可能不足80人。

另外,相比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對遺蹟遺物的探測方法也不同。田野考古主要通過人工調查和考古鑽探的方式獲得地表或地下文化遺存的基礎資料;而水下考古調查多以海洋探測技術為支撐,依靠聲學和磁學設備探尋水下遺存,採用精準的GPS設備獲取準確位置,然後再通過人工潛水和水下機器人探查,最終獲取確切的實物及影像資料。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曾表示,水下考古離不開科技進步。首先,人類的潛水能力有限,水下考古作業深度通常不超過30米,而藉助載人深潛技術,可大大拓展水下考古的空間範疇。其次,中國海岸線水體能見度不是很好,特別依賴探測技術如聲吶、光學、磁力方面的設備。只有在探測技術方面不斷突破,才能實現水下考古由淺海向深海的邁進。第三,出水文物的保護處理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有些水下文物非常脆弱,這對保護技術及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關鍵在於尋找到一個準確的點

在王澤冰看來,水下考古主要採用海洋探測的方法和潛水技術,同時也囊括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當然海洋探測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水下考古的效果,畢竟水下考古更多的是探尋一個準確的點,而這個點在海洋探測中往往會被忽略掉。我們常用的設備一般有多波束探測聲吶系統、旁側聲吶、海洋磁力儀和淺地層剖面儀。」王澤冰說。

例如,近幾年開展的「威海灣清甲午沉艦水下考古調查研究課題」,主要是針對甲午沉艦進行物探掃測。研究中首先使用磁力儀對劉公島灣進行覆蓋式掃測,從中探測到磁異常點區域,然後再以探測到的磁異常點為中心,在四周劃出一定的範圍,使用多波束、側掃聲吶系統和淺地層剖面儀對這個小區域範圍進行更加精細的海床面和海床底部探測,這樣我們就基本擺脫了「大海撈針」式的工作,能夠更加及時、準確地探測到某一個未知水下遺存點的位置。

那麼,在確定了一個遺存點之後,就馬上下水進行考古嗎?還不能。王澤冰指出,首先需要對擬開展的水下考古項目進行前期調研,搜集儘可能全面的史籍資料,包括地方志、海事檔案、家族檔案及官方記錄等;然後再派出專門的調研人員到現場進行走訪,主要尋找口碑資料、搜集相關出水實物,以及地方文博部門或者檔案部門保存的實物資料等;還需要調研人員到實地水域查看一下水域現狀,儘可能收集相關水域的所有信息,包括擬開展水域的權屬問題、水文資料、潮汐情況及周邊社會習俗等詳細信息。

「正式的水下考古步驟與田野考古步驟一樣,調查勘探是第一步,試掘或者發掘是第二步。」王澤冰說。

水下考古時,由水下考古隊員潛水探摸中發現的零散文物,會首先做好位置的標註,包括方位、埋藏現狀、距離搜索點的距離等,拍照繪製水下位置圖後,方可將文物帶離出水,然後由現場的出水文物保護組人員立即對其開展出水文物保護程序。「對於體型較大的文物,先由考古隊員在水下將其用繩索固定好,確保起吊過程中不會出現意外滑落或磕碰,然後採用提升浮力帶或者使用甲板上吊機將其打撈上岸。」王澤冰說,第三步,進行出水文物保護、資料整理和研究,最後發表考古報告和研究論文。後續的水下遺存的保護工作、保護區域劃定、遺址的展示和利用主要由相關文博單位主導進行,水下考古負責提供相關的技術指導和基礎資料支撐。

歷經30餘年發展成果豐碩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水下考古事業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迄今為止,我國對遼寧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山東膠南鴨島明代沉船、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平潭碗礁一號清代沉船、西沙群島「華光礁一號」宋代沉船、廣東「南海一號」宋代沉船等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出水了一大批水下文物。

另外,先後開展了河北曹妃甸晚期沉船,天津塘沽一號沉船,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煙臺蛤堆後沉船,蓬萊墟裡沉船,長島日俄戰艦,膠州灣沉艦,舟山沉船,廣東南澳一號、二號沉船等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我國水下考古走過了從灘涂發掘到近海打撈再到遠海作業的歷史進程。1974年,泉州灣宋代古船的發掘,是考古學界在海岸灘涂對古代沉船進行發掘和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的成功之作;2007年,廣東陽江「南海一號」沉船的打撈,在國際水下考古學界率先採用沉箱整體打撈技術,堪稱近海沉船考古的一次創舉;2007—2008年,西沙「華光礁一號」沉船的發掘,標誌著我國水下考古的工作水域已經由近海擴展到了遠海海域。不僅如此,我國還在內水水域,如湖泊、水庫、內河、運河等水域,開展了一系列的水下考古項目,如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考古調查、安徽太平湖水域水下考古調查、湖北丹江口庫區水下考古調查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獲取資料的手段和方法是區別于田野考古學的,主要依託於海洋探測方法和潛水技術的發展,但是兩者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學科。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獲取資料的手段和方法是區別于田野考古學的,主要依託於海洋探測方法和潛水技術的發展,但是兩者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學科。
  • 水下沉船,解密不為人知的水下考古史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鮮出爐,這次評選兼顧了時代性、地域性以及水上水下的考古成果,而其中的「南海一號」就是水下考古成果的代表,「南海一號」的打撈挖掘史就是中國水下遺產保護和挖掘的進化史。1960年美國考古學家喬治·巴斯對地中海一條公元7世紀的沉船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由此開始了真正意義的水下考古。而水下考古人員不僅需要學習潛水和水下作業的技能還要學習水下文物的研究和保護。
  • 水下考古就是潛水探寶嗎?為何在陸地上也能進行水下考古?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這是今年入圍的考古項目中唯一一個需要水下作業的考古遺址。據悉,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是繼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和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之後,我國水下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
  • 陸地考古很危險,可是水下考古更危險,甚至態度積極都會被批評
    考古是人類考證歷史的一把金鑰匙,作為一種探尋古蹟的科學門類,考古也分為陸地考古與水下考古兩種。可是相對來說,二者還是有本質性區別的,水下考古較陸地考古更加危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可是話說回來,考古事業雖然看起來簡單,其實在整個過程中也伴隨著諸多的危險。古墓是古人的墓葬,一般大型墓葬中埋葬的都是王侯將相。為了防止有心懷不軌的盜墓賊對墓葬進行破壞,墓主人通常會於墓室內設置各種機關埋伏,諸如流沙、水銀、毒氣、毒蟲等。
  • 國博副館長揭密中國水下考古 水下遺址應原址保護
    中國海岸線漫長,沿海有許多中國古代沉船,然而,由於國家沒有水下考古隊,致使眾多沉船無法打撈。文物專家意識到保護我國水下文化遺產、成立水下考古隊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1987年南海一號的突然現身讓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水下考古隊來不及喘歇,就急不暇擇地邁步走了20年,可以說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是艱辛而成績卓越的。而當下正在進行發掘的南澳一號又一次將水下考古事業推進了我們的視野。
  • 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水下考古概述
    清代沉船遺址等進行了水下考古發掘。自中國水下考古學科建立以來,在這一海域成功地開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發現了多處自五代以降至清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水下歷史文化遺存和沉船遺址,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水下考古學術成果[1]。其中較重要的按歷史朝代先後順序,同一朝代的按地理位置自北向南依次介紹。
  • 文化大講堂l探秘海上絲綢之路一一廣東水下考古的神秘世界
    珍貴原始視頻,呈現廣東水下考古的神秘世界。021988年,創建我國水下考古隊伍的集結號吹響了。號令之下,召集了由全國各地挑選出來的9名田野考古人員,他們被派遣至交通部廣州潛水學校進行培訓,將實現從陸地考古到水下考古的蛻變,崔勇老師便是其中之一。
  • 國博虛擬技術帶您水下考古
    本報訊(記者童曙泉)國家博物館新館將在展示和導引系統中,應用大量虛擬技術和數字多媒體技術,使古老文物的展覽「活動」起來,甚至還可以帶領觀眾進行一次水下考古。  目前國內僅有國家博物館擁有一支水下考古隊,這也是一個非常神秘的職業。但在新館內,虛擬技術將對這支水下考古隊的「南海一號」等幾次水下考古進行還原再現。
  • 溪流海洋大講堂 解碼水下考古的歷史文化
    為此,浙江溪流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攜手無錫智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了溪流海洋大講堂活動,邀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研究館員作為主講嘉賓,帶您穿越歷史與文化,見證中國水下考古從灘涂發掘到近海打撈再到遠海作業的歷史進程,為您解碼中國水下考古的歷史文化。
  • 西沙群島水下考古出新成果
    為了逐步探明南海尤其是西沙群島海域水下文化遺存的保存現狀和分布情況,有效保護西沙群島海域珍貴的水下文物資源,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海南省博物館於2018年3月至4月聯合開展並實施了2016-2017年度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主要包括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重點調查、華光礁潟湖內水下考古探測和華光礁已發現水下文化遺存複查等工作內容
  • 國家博物館展出中國水下考古成果 以饗觀眾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記者應妮)還沒走近展廳,你就能聽到「咕嘟、咕嘟」的冒泡聲兒……這是2日在此間國家博物館開展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成果展」,力求以場景重現的形式讓觀眾有親臨之感。  中國的水下考古始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歷史博物館啟動了水下考古工作,在20餘年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中,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廣大海域進行的水下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福建定海白礁一號、遼寧綏中三道崗、廣東南海一號、西沙華光礁一號等沉船遺址的重大發現與發掘,極大推動了中國古代海洋交通史、海外貿易史、外銷瓷、造船史、古代城市布局等課題的研究
  • 「南澳一號」水下考古直擊:必須適應海底黑暗
    「南澳一號」沉船考古被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列為2010年的「一號工程」。5月10日至20日,中央電視臺的大型水下直播,更讓億萬觀眾目睹了「南澳一號」考古發掘的現場    5月21日,廣東汕頭南澳島。    在經歷了一夜雷電交加的大雨之後,狂暴的大海終於平靜下來,溫柔地舒展開藍色的碧波。
  • 太平湖底千年古城將掀開面紗 水下考古或現場直播
    這些天,水下聲納、蛙人等齊聚我省太平湖,一場大規模的水下考古調查正在這裡展開,順利的話,淹沒在太平湖底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廣陽古鎮將「浮出水面」,而且,這次水下考古還可能現場直播。據了解,11日,這項安徽水下考古調查項目正式開啟,調查為期20天,調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實施的內陸水域水下考古項目。
  • 海都記者登船出海 探秘泉州水下考古神器(圖)
    幾乎無風的海岸邊,泉州水下考古專用船的甲板上已經冒著悶熱的暑氣,考古隊員們一個個從岸邊的渡口跳上考古船,海都記者也獨家跟著隊員們登船,體驗泉州水下考古的一天。  這是水下考古發掘的第一天,出海調查前,要做的準備工作有很多,即將下水探測的聲吶設備要進行組裝測試,考古隊員的潛水設備也要進行組裝和詳細的檢查,而這些就已經足夠讓隊員們在船上忙碌上一整天。
  • 千島湖水下獅城考古:民居門牌瓦片清晰可見(圖)
    千島湖水下獅城考古:民居門牌瓦片清晰可見(圖) (即原遂安縣城)為期五天的水下直播,落下帷幕。  由於央視的強力介入,尤其是前晚《焦點訪談》的播出,讓這次水下考古成為舉國矚目的一件事。  同時,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張書恆看來,這次行動對於日後科學水下考古發掘、記錄,也有著實際意義。「這次發現了不少牌坊、石雕大門、石獅子,可以說明石構建築在水底保存得非常完整,這是從2001年水下探摸以來,最集中的一次發現。」她說。
  • 今日看點:早報獨家揭秘膠州灣海域水下考古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8月11日,一次國家級海洋文化遺產探尋——2020年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在青島海事局前海碼頭正式啟動,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青島市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三方合力,進行為期40天的水下考古,或將發現眾多戰船和古代商貿沉船遺址,揭開眾多海底歷史之謎。
  • 鴨島沉船遺址:青島水下考古發掘「海絲」之寶
    邱館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89年在定海第一次實習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有一個隊員正在水下考古,正好有漁民撒網,網掛在了隊員的腿上,一拖網把隊員倒著給拖上去了,那次非常危險!」討論工作方案,右二為邱玉勝館長。
  • 兩岸文保論壇臺北召開 專家盼加強水下考古合作
    今年論壇由臺灣方面邀請,首度以「水下文化資產之保護與合作」為題。7月13日至18日,匯聚兩岸多位水下文化資產保護專家的「第九屆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保護論壇」及實地考察活動在臺北、澎湖等地展開。圖為率12位專家來臺的大陸中華文物交流協會副會長胡冰出席論壇活動。供圖兩岸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展開相較於海外都屬晚近。
  • 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啟動水下考古 曾多次被盜掘
    1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召開通報會,宣布啟動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  沉在岷江水底的張獻忠藏寶地  據介紹,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遺址保護範圍面積約100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