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島沉船遺址:青島水下考古發掘「海絲」之寶

2021-01-09 瀟湘晨報

半島記者 張文豔

海水是美麗的,有時也是無情的。

提起遇到的風險,邱館長說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了,現在想起來仍然感到後怕,海底水流風雲變幻,幾乎是在刀尖上行走,容不得半點疏忽。好在他們都經過嚴格地培訓,心理素質過硬,才能一次次化險為夷。邱館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89年在定海第一次實習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有一個隊員正在水下考古,正好有漁民撒網,網掛在了隊員的腿上,一拖網把隊員倒著給拖上去了,那次非常危險!」

討論工作方案,右二為邱玉勝館長。

而且,即便文物被打撈上來,保護難度也比較大,「水下打撈的鐵器,到目前為止是最難保護的,這個難關國際上都沒有攻克,因為在海水裡面,鐵器已經慢慢地開始腐爛、生鏽,並一層層地剝離了。瓷器還好一點,但因為長期浸泡在海水裡邊,飽和度、含鹽度都比較高,需要逐步進行脫鹽、脫水處理。要先用越來越淡的淡鹽水長時間浸泡,把瓷器浸到釉胎裡的鹽分置換出來,否則鹽分凝結會導致爆釉、開裂」。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和難題下,水下考古隊員迎接了一個又一個的挑戰。2002年鴨島沉船遺址,同樣困難不小。

明代商船初步判斷是觸礁而沉的,因而可想而知,鴨島周邊全是礁石,這給潛水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礁石多了,暗流也就多,遇到風浪天氣,危險係數再次升高。

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反覆嘗試,他們終於在旁測聲納探測的基礎上,摸清了鴨島沉船遺址的脈絡,木質船體已不存在,沉船的鐵質凝結物順一條南北向的礁石溝槽分布,分布範圍南北長約15米、東西寬約5米、最厚的堆積約1.5米。沉船凝結物的分布並不連續,共有4個相對集中的區域。沉船的凝結物主要由鐵鍋等鐵質器物組成,其中還夾雜有成摞的青花瓷器,但由於鐵器在海水中浸泡的時間過長,因此與瓷器凝結得較為緊密,分離有較大的困難。在沉船遺物中還有一條1.2米長石碇,保存完整。

鴨島水下遺址測繪。

這些文物大都存放當地的博物館中。琅琊鎮西楊家窪鴨島沉船遺址(明代)在當時也成為膠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鴨島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轉眼到了2007年,國家舉辦了第四批水下考古培訓班,「又重新把鴨島沉船遺址作為實習地點,進行了一次規模比較大的培訓實習,這一次發掘把鴨島沉船遺址摸得更清楚了,認定沉船為中小型商船,並再一次採集了大量的瓷器」,每一次發掘,資深水下考古專家邱玉勝當然都不能缺席,他帶隊下水,尋找失落的明珠。

可以說,鴨島沉船遺址不但印證了青島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地位,也見證了青島水下考古的起步、發展,以及後來的巨大進步。

「2007年,開辦第四批考古培訓班的時候,我們第一次有了外國學員,培訓了兩名肯亞國家博物館的水下考古人員,他們也參加了鴨島沉船遺址的實習。1989年,我們請澳大利亞專業教師來國內培訓,18年後,我們為外國水下考古提供技術支持,足見我國水下考古發展進步的速度有多快,以後我們又到肯亞搞水下考古發掘,後來國外一帶一路沿海國家的水下考古也來我們這裡參加培訓。中國國家水下考古中心前幾年還到沙特主持海港的水下考古工作。現在山東也成立了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也在市考古所加掛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牌子」,作為親歷者、見證者,邱館長的自豪是發自內心的。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今日看點:早報獨家揭秘膠州灣海域水下考古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8月11日,一次國家級海洋文化遺產探尋——2020年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在青島海事局前海碼頭正式啟動,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青島市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三方合力,進行為期40天的水下考古,或將發現眾多戰船和古代商貿沉船遺址,揭開眾多海底歷史之謎。
  • 水下沉船,解密不為人知的水下考古史
    「南海一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沉沒地點位於中國臺山市海域,1987年在陽江海域發現,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距今800多年。「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
    原標題: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近日,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遺址保護區域劃定論證會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舉行。歷經30餘年發展成果豐碩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水下考古事業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迄今為止,我國對遼寧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山東膠南鴨島明代沉船、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平潭碗礁一號清代沉船、西沙群島「華光礁一號」宋代沉船、廣東「南海一號」宋代沉船等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出水了一大批水下文物。
  • 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水下考古概述
    清代沉船遺址等進行了水下考古發掘。  1999年夏初,中國第二屆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班在定海實習,同時繼續對白礁一號遺址進行水下考古調查。  2000年夏,中國水下考古隊再次對白礁一號遺址進行水下考古發掘。  定海灣水下考古調查、發掘出水的陶瓷器主要是黑釉盞和白瓷碗,此外還有一些醬釉罐、壺、缽等。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對於體型較大的文物,先由考古隊員在水下將其用繩索固定好,確保起吊過程中不會出現意外滑落或磕碰,然後採用提升浮力帶或者使用甲板上吊機將其打撈上岸。」王澤冰說,第三步,進行出水文物保護、資料整理和研究,最後發表考古報告和研究論文。後續的水下遺存的保護工作、保護區域劃定、遺址的展示和利用主要由相關文博單位主導進行,水下考古負責提供相關的技術指導和基礎資料支撐。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對於體型較大的文物,先由考古隊員在水下將其用繩索固定好,確保起吊過程中不會出現意外滑落或磕碰,然後採用提升浮力帶或者使用甲板上吊機將其打撈上岸。」王澤冰說,第三步,進行出水文物保護、資料整理和研究,最後發表考古報告和研究論文。後續的水下遺存的保護工作、保護區域劃定、遺址的展示和利用主要由相關文博單位主導進行,水下考古負責提供相關的技術指導和基礎資料支撐。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為何結緣臺山?
    以「海絲系文脈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近日在臺山舉行。連日來,一連串圍繞著海絲史跡的活動在臺山上演,臺山海絲史跡深深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文物界的同行以及專家學者。國家、省文物研究專家及103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城市代表,前往上川島實地考察了臺山考古遺址公園。
  • 「張獻忠沉銀」考古發掘文物增至三萬多件,今秋尋找沉船
    岷江豐水期到來,為期3個多月的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工作告一段落。2017年4月13日上午10時,在眉山市舉行了「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成果通報會」。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通報會獲悉,目前的發掘面積共2萬餘平方米,出水文物3萬餘件,初步發現直接與張獻忠大西國相關的文物上千件。
  • 水下考古就是潛水探寶嗎?為何在陸地上也能進行水下考古?
    對於水下考古,看過電影鐵達尼號的朋友應該會有些印象,潛水員下到海底世界去探索沉船的秘密,發現無數奇珍異寶和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這是今年入圍的考古項目中唯一一個需要水下作業的考古遺址。據悉,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是繼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和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之後,我國水下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
  • 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考古發掘首次發現「蜀世子寶」金印
    金印出水現場(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眉山4月30日消息(記者賈宜超)歷時3個多月的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第三期考古發掘,首次在國內發現了世子金寶實物——「蜀世子寶」金印。此次考古發掘總計出土各類文物10000餘件,其中重要文物2000件。
  • 西沙群島水下考古出新成果
    西沙群島是南海四大群島之一,位於南海中西部、海南本島的東南方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海廣袤海域中的重要節點。西沙群島為離岸遠洋航行的船舶在南海漫漫航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參照,也是遠洋航行船舶避風、休整的臨時棲息之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與南洋群島、中南半島以及印度洋沿岸開展經濟、貿易活動與文化交流的航道要衝和重要橋梁。
  • 文化大講堂l探秘海上絲綢之路一一廣東水下考古的神秘世界
    崔勇老師本次講座精彩之處在於,有幸觀看「南海1號」、「南澳1號」及「西樵山古代採石場」水下考古發掘的要研究航線的存在,就必須藉助水下考古,通過對不同海域,不同時間的沉船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再將這些無形的點串聯成有形的線,這條線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 探尋中國水下沉船的前世今生——不是每一艘沉船都是鐵達尼號
    《水下中國》第三集「古今沉船」選擇了中國臺灣省蘭嶼、福建定海灣、福建平潭、西沙群島、海南三亞等幾種不同年代不同功能的古今沉船遺址,展示了中國沉船考古的歷程,沉船船載物傳遞的民族精神,更展示了現代沉船在海洋的新生。
  • 溪流海洋大講堂 解碼水下考古的歷史文化
    為此,浙江溪流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攜手無錫智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了溪流海洋大講堂活動,邀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研究館員作為主講嘉賓,帶您穿越歷史與文化,見證中國水下考古從灘涂發掘到近海打撈再到遠海作業的歷史進程,為您解碼中國水下考古的歷史文化。
  • 國博副館長揭密中國水下考古 水下遺址應原址保護
    中國海岸線漫長,沿海有許多中國古代沉船,然而,由於國家沒有水下考古隊,致使眾多沉船無法打撈。文物專家意識到保護我國水下文化遺產、成立水下考古隊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1987年南海一號的突然現身讓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水下考古隊來不及喘歇,就急不暇擇地邁步走了20年,可以說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是艱辛而成績卓越的。而當下正在進行發掘的南澳一號又一次將水下考古事業推進了我們的視野。
  • 考古專家在越海域尋找「沉船密碼」 與尋寶者賽跑
    帶著溢於言表的振奮,潛水者們重新潛入海底,把手中的物品放回發現地,讓它們繼續等待越南考古專家的進一步鑑定和研究。    這群人是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水下考古專家,因致力於探索和保護古老沉船遺蹟,被稱為「沉船偵探」。    領隊馬克·斯塔尼福思是澳大利亞人,從事水下考古研究40年。
  • 六問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確認是戰場遺址非主動沉銀
    考古現場成都商報獨家專訪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領隊周春水上萬件出水文物中,聽說還有鑄「西王賞功」幣的模具及被斬開的玉璽?壹考古和挖寶有何異同?挖寶是強盜搶奪 考古為研究保護成都商報記者:「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如何看待這次考古?周春水:網上有人說,不就是挖寶嘛,為什麼你們能挖,我們不能挖?考古發掘時,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 「南海I號」沉船水下考古發掘|打撈「凝固800年的宋朝生活」
    齊魯晚報早在2009年就對「南海I號」的考古成果進行過報導。「南海I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
  •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等20個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等20個項目入圍終評。此次評選共收到有效投票215張,其中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200票,位列前10的項目得票數均在135票以上,選票結果非常集中。
  • 雜誌精選||探尋水下古城 希臘福朗荷提遺址考古新成果
    要探尋歐洲早期人類文明起源繞不開福朗荷提遺址,這裡或許是目前為止歐洲最古老的村落遺址。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福朗荷提遺址就開始了考古發掘。1967 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古典系雅各布森(T.W.Jacobsen)教授領導的團隊開始發掘福朗荷提遺址,並持續到 1976 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和美國駐雅典考古所的學者參加了此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