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張文豔
海水是美麗的,有時也是無情的。
提起遇到的風險,邱館長說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了,現在想起來仍然感到後怕,海底水流風雲變幻,幾乎是在刀尖上行走,容不得半點疏忽。好在他們都經過嚴格地培訓,心理素質過硬,才能一次次化險為夷。邱館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89年在定海第一次實習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有一個隊員正在水下考古,正好有漁民撒網,網掛在了隊員的腿上,一拖網把隊員倒著給拖上去了,那次非常危險!」
討論工作方案,右二為邱玉勝館長。
而且,即便文物被打撈上來,保護難度也比較大,「水下打撈的鐵器,到目前為止是最難保護的,這個難關國際上都沒有攻克,因為在海水裡面,鐵器已經慢慢地開始腐爛、生鏽,並一層層地剝離了。瓷器還好一點,但因為長期浸泡在海水裡邊,飽和度、含鹽度都比較高,需要逐步進行脫鹽、脫水處理。要先用越來越淡的淡鹽水長時間浸泡,把瓷器浸到釉胎裡的鹽分置換出來,否則鹽分凝結會導致爆釉、開裂」。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和難題下,水下考古隊員迎接了一個又一個的挑戰。2002年鴨島沉船遺址,同樣困難不小。
明代商船初步判斷是觸礁而沉的,因而可想而知,鴨島周邊全是礁石,這給潛水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礁石多了,暗流也就多,遇到風浪天氣,危險係數再次升高。
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反覆嘗試,他們終於在旁測聲納探測的基礎上,摸清了鴨島沉船遺址的脈絡,木質船體已不存在,沉船的鐵質凝結物順一條南北向的礁石溝槽分布,分布範圍南北長約15米、東西寬約5米、最厚的堆積約1.5米。沉船凝結物的分布並不連續,共有4個相對集中的區域。沉船的凝結物主要由鐵鍋等鐵質器物組成,其中還夾雜有成摞的青花瓷器,但由於鐵器在海水中浸泡的時間過長,因此與瓷器凝結得較為緊密,分離有較大的困難。在沉船遺物中還有一條1.2米長石碇,保存完整。
鴨島水下遺址測繪。
這些文物大都存放當地的博物館中。琅琊鎮西楊家窪鴨島沉船遺址(明代)在當時也成為膠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鴨島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轉眼到了2007年,國家舉辦了第四批水下考古培訓班,「又重新把鴨島沉船遺址作為實習地點,進行了一次規模比較大的培訓實習,這一次發掘把鴨島沉船遺址摸得更清楚了,認定沉船為中小型商船,並再一次採集了大量的瓷器」,每一次發掘,資深水下考古專家邱玉勝當然都不能缺席,他帶隊下水,尋找失落的明珠。
可以說,鴨島沉船遺址不但印證了青島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地位,也見證了青島水下考古的起步、發展,以及後來的巨大進步。
「2007年,開辦第四批考古培訓班的時候,我們第一次有了外國學員,培訓了兩名肯亞國家博物館的水下考古人員,他們也參加了鴨島沉船遺址的實習。1989年,我們請澳大利亞專業教師來國內培訓,18年後,我們為外國水下考古提供技術支持,足見我國水下考古發展進步的速度有多快,以後我們又到肯亞搞水下考古發掘,後來國外一帶一路沿海國家的水下考古也來我們這裡參加培訓。中國國家水下考古中心前幾年還到沙特主持海港的水下考古工作。現在山東也成立了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也在市考古所加掛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牌子」,作為親歷者、見證者,邱館長的自豪是發自內心的。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