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在越海域尋找「沉船密碼」 與尋寶者賽跑

2020-12-25 新華網客戶端

    越南中部海域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古老航線之一,那裡的海底沉睡著大量沉船和寶藏。近年來,一些海外考古專家開始與越南當局合作,在這片海域展開水下考古工作。

    他們像偵探一樣搜集線索,探尋海底沉船和文物,然後通知越南方面,由後者決定是否打撈或加以保護。

    【觀海尋船】

    2014年6月的一天,一艘摩託艇載著幾個人,出現在越南佔婆島的海邊。佔婆島是地處越南中部的一個群島,由多個小島組成,島上優美的森林風光和熱帶沙灘使其成為附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不過,摩託艇上的這群人並非觀光客。當船艇駛入一處僻靜的海灣,船上領隊站起身來,往四處遠眺。「就停在這裡,這個地方有點意思,」他說。

    接著,其餘人都快速套上潛水服,沉入海中。不多久,平靜的海面喧囂起來,在距離摩託艇不遠處,他們接連冒出水面,手中舉著一些物品,互相展示。「這裡有大量的瓷碗殘片,」一人喊道。

    領隊初步判斷,其中一塊陶瓷殘片年代久遠,可能追溯到13世紀。

    帶著溢於言表的振奮,潛水者們重新潛入海底,把手中的物品放回發現地,讓它們繼續等待越南考古專家的進一步鑑定和研究。

    這群人是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水下考古專家,因致力於探索和保護古老沉船遺蹟,被稱為「沉船偵探」。

    領隊馬克·斯塔尼福思是澳大利亞人,從事水下考古研究40年。他帶領的「偵探」隊員都是具備考古知識和潛水技能的高手,他們在澳大利亞南部的深海接受潛水和打撈訓練,深知水下發現的一小片瓦、一小段木都可能極具考古價值。

    憑藉多年考古經驗,斯塔尼福思通過觀察海岸線就能判斷出當地海域是否可能有沉船。比如,他之所以選擇在佔婆島的這處海灣停船探索,就是因為他通過地形和當地氣候特徵推斷出,這是一個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充滿危機的港口,幾百年前必然有大量過往船隻選擇在此停靠。

    「可能有那麼一天,像今天一樣,風和日麗。但突然之間,颱風襲來,」他說,無法離港的船隻被風浪裹挾,被岸邊巖石撞裂後沉入海底。

    海底發現的大量陶瓷殘片只是證明他推斷的第一步。接下來,考古「偵探」隊找到當地漁民交談,以便了解更多情況。根據經驗,漁民往往是發現海底沉船或寶藏的第一人。

    在一個漁村,他們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一個漁民告訴考古隊:「在幾百米外的水下,我們看到過一些瓷碗,」。另一個漁民說,幾年前,他見過一個「石頭做的、狀如大水瓶的東西,立在海床上」。

    第二天,在這個漁民指引下,海底「偵探」們潛入海底,找到了漁民口中的的「大水瓶」。那是一個石制的錨杆,很可能來自12或13世紀的中國。

    【水下「瓷路」】

    這是海底「偵探」隊第二次到佔婆島海域探尋沉船蹤跡。前一年,他們沒能在季風前抵達,錯過了好天氣,水下工作無法開展。因此,去年他們早早做好準備,帶著相關部門的許可,來到這片海域發掘線索。

    在這些考古工作者眼中,越南中部的這片海域意味著「寶藏」。歷史上,這裡曾是東南亞地區一個重要的貿易中轉站,是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出境後的第一大港。從公元9世紀的阿拉伯獨桅帆船,到十幾世紀的歐洲快速帆船,世界各國的商船搭載著奇珍異寶穿梭往來,而當地多變的氣候則導致不計其數的商船在此沉沒。

    據考古專家估計,在這裡失事沉沒的古老船隻不下1000艘。由於船上貨物絕大多數會被海水衝走、腐蝕、消融,唯有陶瓷製品能大量、持久遺留海底,這片海域因此被一些考古學家稱為水下「陶瓷之路」。

    當地一個私人博物館的主人段輝交(音譯)說:「這裡是沉船公墓。」僅2013年,這裡就經歷過9次颱風;在佔婆島以南的廣義省,同一處沙灘上曾先後發現8艘沉船遺骸,段輝交記得自己童年時就在這片沙灘上玩耍,古老瓷片隨處可見。

    上世紀90年代,這條「陶瓷之路」上的兩大發現震驚世界,讓考古界和古董收藏者的目光開始關注這片海域。先是在南部的頭頓省發現一艘17世紀從中國前往歐洲的沉船,隨船打撈出大約4.8萬件瓷器,包括一些早期的牛奶罐,印證當時歐洲茶葉貿易的興盛。1991年,大約半數出水瓷器在佳士得拍賣行以730萬美元的總價拍出。

    之後不久,佔婆島附近的會安古鎮又曝出消息,有人在集市上出售一批出海漁船打撈回來的精美絕倫的青花瓷器,上有龍、鯉魚、花朵等圖案,很可能來自一艘沉沒的中國古商船。越南政府隨後介入,開始商業打撈和考古保護,共出水約25萬件陶瓷製品和殘片。

    在考古專家眼裡,這些沉船貨物的考古意義重大,能反映出早期全球商貿和資本流動情況。例如,在廣義省海灘發現的沉船遺物中,有一批年代可追溯到公元7、8世紀的陶罐,上面刻有古中文、阿拉伯文、梵文,以及猶太教標誌「大衛之星」。考古專家據此認為,這艘古老商船來自中東,經南亞抵達中國,在返航途中遇險沉沒。它證明了早在一千多年前,人類的海上貿易和遠洋運輸就已經相當發達。

    【與尋寶者賽跑】

    海底「偵探」隊領隊斯塔尼福思說,越南中部海域可能是全球尚待發掘的沉船最多海域,無數船骸和寶貝沉睡海底。但鑑於資金和技術的雙重匱乏,越南政府尚無力顧及海底文物的開發和保護。於是,斯塔尼福思帶領的這支海底考古隊近年來與越南考古研究所展開合作。他們藉助各種線索,探尋海底沉船和遺物,記錄其具體位置,判斷其考古價值,然後通知研究所,由後者決定是否打撈或加以保護。

    與其他探尋海底寶藏的人不同,海底「偵探」發現沉船後不會以研究名義帶走哪怕一件陶瓷殘片,更不能將物品據為己有。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時常需要和別有用心的尋寶者「賽跑」。

    在已經發現大量沉船寶藏的會安古鎮、廣義省等地,靠打魚為生的當地居民不懂考古,卻早知這些海底寶貝能換來錢。他們在出海時潛水尋寶,或是在沙灘上撿走那些被海水衝上岸的陶瓷品,轉手賣給古董商。很少有人會主動把海底文物上交當局。

    段輝交說,過去由於欠缺監管,一艘沉船被發現後,往往還要等上三四年,相關機構的調查和保護措施才能到位。這段空檔內,當地漁民依然能夠隨意打撈沉船貨物並轉手賣出。如今,當局的反應速度快了不少,一旦獲知發現沉船,會儘快委派專業打撈人員入水作業。

    除了擔心珍貴文物流失,水下考古專家還擔憂,被私自打撈出海的文物很可能因為缺乏專業保護措施而毀於一旦。

    海底「偵探」隊員說,一些埋在海底的文物因無氧而得以千年不腐,把它們從海水轉移到淨水這一過程都需要十分謹慎小心,更別提直接打撈出水,暴露在空氣和光照中。但目前無論是漁民、越南本土打撈公司或是私人收藏家,大多數人不了解這類保護知識,也沒有相關的搬運和儲存技術。

    在廣義省一個遠近聞名的私人收藏者家中,考古專家們痛心地看到,來自千年古船船身的木頭赤裸裸躺在地上,已經變得乾枯,有的甚至已經開裂;上千枚從海底撈起的古錢幣堆放在塑料盒子裡;架子上擺滿中國宋朝瓷器、古老的陶罐、小甕、大花瓶……雜亂無章,沒有名目。

    【亟需更多關注】

    來自海外的水下考古專家清楚,越南中部海域的這片沉船「寶地」亟需系統研究和保護。但眼下,這項任務面臨困境。

    斯塔尼福思的海底「偵探」隊由澳大利亞人伊恩·麥卡恩出資贊助,但這筆錢難以長期維持他們在越南海域的考古工作。而把任務儘快交給越南當局,短期內還不現實。

    越南的水下考古研究可謂剛剛起步,直到2013年才成立首個水下考古專門部門,隸屬於國家考古研究所。沒有資金支持,這個水下考古部門目前還只是個空架子。

    「我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但還無力繼續往前走。我們只是在空白基礎上盡力創建了一個新部門,」越南考古研究所新任所長、知名學者孫忠信(音譯)坦承,「如何說服當局投入資源,是一大挑戰。」

    技術人才的匱乏是另一大挑戰。去年6月,斯塔尼福思的團隊出資培訓了一名年輕的越南考古學家,幫助他考取深海潛水執照,成為越南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水下考古專家。

    即便越南水下考古部門能獲得來自國外的投資和協作,開始運作,它還面臨一個難題:改變越南政府現行的海底文物發掘方式,不再過度依賴商業打撈公司。

    孫忠信認為:「打撈公司的優勢是它們擁有先進的潛水設備和人力,但他們缺乏考古知識,不重視保護沉船遺蹟的歷史。我們研究人員了解這些遺址的歷史意義,但有時候,政府只看重經濟價值。」

    一些考古專家為此建議,針對越南水下考古現狀,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或許是讓政府、商業打撈公司和考古專家三方合作,由考古專家監督打撈過程,記錄並協助保存沉船及其貨物。

    斯塔尼福思為代表的另一派專家則認為,如果目前還沒有能力妥善發掘和保管沉船寶藏,不如就像海底「偵探」們做的那樣,先判斷和記錄沉船的價值和地點,然後讓它們繼續留在海底,等待後人用更先進、成熟的技術讓它們重見天日。(新華社特稿)(張代蕾)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沉船打撈出一個水菸袋,考古專家:北洋水師被冤枉100年
    導讀:五年前的夏天,一支水下考古隊運用最新的科技設備,在遼寧省大連市的一處海域下面,發現了一艘鐵質的沉船。雖然沉船的位置深度只有十米左右,但由於當地海域水下能見度有限,水下考古工作進展非常不順利。沒有辦法,考古隊只能向國家文物局水下保護中心和遼寧省考古研究所求助。2018年的夏天,由多個部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攜帶著大量的先進設備和勘探方案,再次來到大連沉船處,對海底沉船進行了詳細的水下考古清理,結果斷定這艘沉船就是一百多年前,沉沒在附近海域的北洋水師艦隊的經遠艦。
  • 日照桃花島海域發現古代沉船?​
    日照桃花島海域發現古代沉船?​ 8月2日,記者從日照市文物保護中心獲悉,2020 年5月中旬至7月初,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與日照工作站聯合開展了日照市桃花島及周邊海域水下文物資源調查工作
  • 今日看點:早報獨家揭秘膠州灣海域水下考古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膠州灣探秘 他們有備而來 水下考古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姜波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之前,專業人員已經做了大量水下沉船的線索徵集工作,對海內外的青島膠州灣沉船的文獻檔案進行了專題梳理研究,甚至還專門聘請了一位德意志考古研究院的專家,收集在德國和日本流傳的青島膠州灣沉船的檔案線索。
  • 菲律賓海域打撈中國古代沉船出水琉璃瓶,專家說是鼻煙壺,但不像
    從南海菲律賓海域打撈出水的中國古代沉船裡,有大量的黃白色琉璃小瓶,它做得十分奇巧,在小瓶裡做出不太規整的內膽,並施以銀粉裝飾。由於以往考古中沒有這類文物參考,故專家們推測,這些琉璃瓶是清朝時製做的鼻煙壺。
  • 泉州水下考古取得新進展 已發現近20處沉船疑跡點
    昨日,泉州水下考古陸上調查隊在晉江英林走訪發現,這塊青花瓷當年出水之處,眾多村民都曾發現過各式各樣的海底遺物。也就是說,可以初步確定,在金門周邊的這一海域,有一艘至少清中期以前的沉船。  目前,考古隊還掌握了近20處沉船疑點。他在金門海域撈到200年前瓷盤  昨日,考古人員找到了一個青花瓷盤。
  • 水下沉船,解密不為人知的水下考古史
    「南海一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沉沒地點位於中國臺山市海域,1987年在陽江海域發現,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距今800多年。「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
  • 英國博物館中有一艘古沉船,專家為了保護它,還要用「特殊」噴霧
    1982年時,英國考古學家在樸茨茅斯港海域打撈出一艘古代沉船,它便是著名的瑪麗羅斯號沉船,素有「海上之花」的美譽。為了完整保護古沉船,考古專家們可謂是費盡了心思。他們究竟用了哪些保護措施?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瑪麗羅斯號的保護工作相當完善,甚至船體大部分殘缺也都被完好地補全,稱得上是水下沉船考古保護的裡程碑式傑作。可是在此之前,英國考古學家們卻因瑪麗羅斯號的出水而感到頭痛不已。為什麼如此說呢?因為瑪麗羅斯號本身全是木質結構,並且在海水之中浸泡了400餘年,其本身已經被腐蝕得相當脆弱。
  • 「張獻忠沉銀」考古發掘文物增至三萬多件,今秋尋找沉船
    新一輪發掘將於今年10到11月份開展,預計其發掘重點或許在於尋找在這處江口戰役中的木質沉船。考古發掘近景文物出水狀態。江口沉銀髮掘現場的銀錠。發掘面積將在本次發掘基礎上進行拓展,重點尋找發生在這一處江口戰役的木質沉船。實證確認「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截至目前,張獻忠江口沉銀水下考古發掘面積共2萬餘平方米,出水文物3萬餘件。
  • 山東省青島市在大公島海域發現一處一戰時期的大型沉船
    2020年10月22日,山東省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等,在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中發現一處一戰時期的大型沉船。大型沉船是在大公島南部海域發現的。考古人員共採集到武器彈藥、扇葉、水管閥門、皮革鞋墊、煤塊等文物100餘件,其中可復原文物45件,帶有文字的文物2件。並採集到鐵錨、煤礦、鐵質凝結物等採集到100餘件文物。考古人員表示,此處大型沉船的發現對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與德國在膠州灣發生的海戰提供了重要實證資料,對進一步豐富我國水下文化遺產當中的沉艦類型、深入研究一戰時期軍事文化水平等具有積極意義。
  • 鴨島沉船遺址:青島水下考古發掘「海絲」之寶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和難題下,水下考古隊員迎接了一個又一個的挑戰。2002年鴨島沉船遺址,同樣困難不小。明代商船初步判斷是觸礁而沉的,因而可想而知,鴨島周邊全是礁石,這給潛水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礁石多了,暗流也就多,遇到風浪天氣,危險係數再次升高。
  • 村民海底發現古沉船,販賣4900件文物,被抓後說:為何專家能撈寶
    村民海底發現古沉船,販賣4900件文物,被抓後說:為何專家能撈寶沉船,顧名思義就是船隻因其他因素而沉落在水底。從古至今,每年都會發生幾起因事故而導致的船隻沉沒事件。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件事就是和沉船有關的。
  • 專家考察明沉船南海一號 稱「海上敦煌」在陽江
    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省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開發研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認為,「南海一號」的考古發掘有力地證明——「海上敦煌」在陽江。  由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省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開發研究組、省文史館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組成專家組,日前到陽東考察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蹟。除黃偉宗外,參加考察的還有中山大學教授、地理專家司徒尚紀等。
  • 「南海2號」古沉船揭秘在即 沉睡海底達400年
    記者日前赴汕頭市南澳島一探虛實,有知情人士告知,曾經在沉船現場打撈的船隻和考古人員已經暫時撤離,何時回來還不清楚。日前,廣東省文化廳廳長曹淳亮帶領省文物、考古部門負責人實地察看了「南海Ⅱ號」古沉船的位置和古沉船博物館擬選地址,「南海Ⅱ號」重見天日的日子讓人充滿期待。
  • 晉江發現沉船 或見證中國大敗西方海軍首戰(1)
    晉江海域發現帶有外國文字的船板和器物,考古學者推斷認為,1633年發生於金門料羅灣的明荷海戰,是中國首次在海上大敗西方的戰役【考古發現】歷史總會留下痕跡,即使年輪滾滾向前,依然會留下一排排軲轆印跡。此前,泉州水下考古人員獲知一處名為「鴿板」的沉船水下遺址。結合明代海戰和近年來陸續出水的瓷器特徵等,考古人員推斷此處沉船水下遺址所沉沒的船隻,應該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夾板船。
  • 西班牙載百億珍寶沉船百年後被發現 引發爭奪戰
    該船被歷史學家和尋寶者稱作全世界沉船中的「聖杯」,其裝載的財寶價值約20億美元(相當於人民幣約130億元)。  然而,這筆寶藏究竟應該歸屬誰?哥倫比亞政府、自稱曾參與尋寶的美國公司,還是原本的船隻歸屬國西班牙?曾經毀滅於一場爭奪戰的「聖荷西」號,在300多年之後,或許會掀起又一場血雨腥風。著名海戰油畫《「聖荷西」號爆炸》。
  • 清朝裝備最好的巡洋艦還在舟山海域
    因此,在今年7月的舟山海域水下文物普查中,寧波基地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很快通過陸地調查確定,「海天」號確實沉沒在舟山海域一帶。通過一臺德國進口的多波束聲吶,讓水下考古隊員發現了「海天」號的真容:殘長72米、寬14米、突出海床約6米,其正面較平,一端翹起,另一端位置較低,頭部尖形,部分被海底淤泥覆蓋;距水面8—16米左右。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
    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這些年,水下考古成果豐碩,從「南海一號」到江口沉銀,從「華光礁一號」到甲午沉艦,水下考古不但讓眾多珍貴文物浮出水面,而且為歷史研究點亮了一盞明燈。那麼,究竟什麼是水下考古?
  • 韓「世越號」沉船成功上岸政府將搜索遇難者遺體
    中新網4月10日電 據韓媒報導,當地時間9日17時35分,韓國 「世越」號沉船成功上岸,運送過程歷時約8個半小時。據報導,韓國9日啟動「世越號」上岸作業,船體運送於當地時間當天上午9時正式展開。據悉,半潛船上排成8列的600輛模塊運輸車將「世越號」抬離甲板。
  • 一戰沉船?宋元海戰遺留? 探尋膠州灣海底沉睡的歷史「寶藏」
    這片波瀾不驚的青島海域究竟潛藏著多少歷史的機密? 8月11日,一次國家級海洋文化遺產探尋——2020年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在青島海事局前海碼頭正式啟動,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青島市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三方合力,聚焦這片海面之下失落的歷史文明,再探沉睡海底的「青島寶藏」。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啟動。
  • 百年東海沉船將重見天日 發現船員遺骸機率不大
    伴隨著一陣汽笛長鳴,昨天中午12點,寧波象山「小白礁Ⅰ號」船體發挖與現場保護主工作船——「滿洋2004」號工程船緩緩駛離寧波北侖白峰碼頭,開往象山北漁山島海域,正式拉開了2014年度「小白礁Ⅰ號」水下考古工作的序幕。  在沉寂了近兩年之後,這艘160多年前的沉船,再次映入人們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