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中部海域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古老航線之一,那裡的海底沉睡著大量沉船和寶藏。近年來,一些海外考古專家開始與越南當局合作,在這片海域展開水下考古工作。
他們像偵探一樣搜集線索,探尋海底沉船和文物,然後通知越南方面,由後者決定是否打撈或加以保護。
【觀海尋船】
2014年6月的一天,一艘摩託艇載著幾個人,出現在越南佔婆島的海邊。佔婆島是地處越南中部的一個群島,由多個小島組成,島上優美的森林風光和熱帶沙灘使其成為附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不過,摩託艇上的這群人並非觀光客。當船艇駛入一處僻靜的海灣,船上領隊站起身來,往四處遠眺。「就停在這裡,這個地方有點意思,」他說。
接著,其餘人都快速套上潛水服,沉入海中。不多久,平靜的海面喧囂起來,在距離摩託艇不遠處,他們接連冒出水面,手中舉著一些物品,互相展示。「這裡有大量的瓷碗殘片,」一人喊道。
領隊初步判斷,其中一塊陶瓷殘片年代久遠,可能追溯到13世紀。
帶著溢於言表的振奮,潛水者們重新潛入海底,把手中的物品放回發現地,讓它們繼續等待越南考古專家的進一步鑑定和研究。
這群人是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水下考古專家,因致力於探索和保護古老沉船遺蹟,被稱為「沉船偵探」。
領隊馬克·斯塔尼福思是澳大利亞人,從事水下考古研究40年。他帶領的「偵探」隊員都是具備考古知識和潛水技能的高手,他們在澳大利亞南部的深海接受潛水和打撈訓練,深知水下發現的一小片瓦、一小段木都可能極具考古價值。
憑藉多年考古經驗,斯塔尼福思通過觀察海岸線就能判斷出當地海域是否可能有沉船。比如,他之所以選擇在佔婆島的這處海灣停船探索,就是因為他通過地形和當地氣候特徵推斷出,這是一個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充滿危機的港口,幾百年前必然有大量過往船隻選擇在此停靠。
「可能有那麼一天,像今天一樣,風和日麗。但突然之間,颱風襲來,」他說,無法離港的船隻被風浪裹挾,被岸邊巖石撞裂後沉入海底。
海底發現的大量陶瓷殘片只是證明他推斷的第一步。接下來,考古「偵探」隊找到當地漁民交談,以便了解更多情況。根據經驗,漁民往往是發現海底沉船或寶藏的第一人。
在一個漁村,他們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一個漁民告訴考古隊:「在幾百米外的水下,我們看到過一些瓷碗,」。另一個漁民說,幾年前,他見過一個「石頭做的、狀如大水瓶的東西,立在海床上」。
第二天,在這個漁民指引下,海底「偵探」們潛入海底,找到了漁民口中的的「大水瓶」。那是一個石制的錨杆,很可能來自12或13世紀的中國。
【水下「瓷路」】
這是海底「偵探」隊第二次到佔婆島海域探尋沉船蹤跡。前一年,他們沒能在季風前抵達,錯過了好天氣,水下工作無法開展。因此,去年他們早早做好準備,帶著相關部門的許可,來到這片海域發掘線索。
在這些考古工作者眼中,越南中部的這片海域意味著「寶藏」。歷史上,這裡曾是東南亞地區一個重要的貿易中轉站,是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出境後的第一大港。從公元9世紀的阿拉伯獨桅帆船,到十幾世紀的歐洲快速帆船,世界各國的商船搭載著奇珍異寶穿梭往來,而當地多變的氣候則導致不計其數的商船在此沉沒。
據考古專家估計,在這裡失事沉沒的古老船隻不下1000艘。由於船上貨物絕大多數會被海水衝走、腐蝕、消融,唯有陶瓷製品能大量、持久遺留海底,這片海域因此被一些考古學家稱為水下「陶瓷之路」。
當地一個私人博物館的主人段輝交(音譯)說:「這裡是沉船公墓。」僅2013年,這裡就經歷過9次颱風;在佔婆島以南的廣義省,同一處沙灘上曾先後發現8艘沉船遺骸,段輝交記得自己童年時就在這片沙灘上玩耍,古老瓷片隨處可見。
上世紀90年代,這條「陶瓷之路」上的兩大發現震驚世界,讓考古界和古董收藏者的目光開始關注這片海域。先是在南部的頭頓省發現一艘17世紀從中國前往歐洲的沉船,隨船打撈出大約4.8萬件瓷器,包括一些早期的牛奶罐,印證當時歐洲茶葉貿易的興盛。1991年,大約半數出水瓷器在佳士得拍賣行以730萬美元的總價拍出。
之後不久,佔婆島附近的會安古鎮又曝出消息,有人在集市上出售一批出海漁船打撈回來的精美絕倫的青花瓷器,上有龍、鯉魚、花朵等圖案,很可能來自一艘沉沒的中國古商船。越南政府隨後介入,開始商業打撈和考古保護,共出水約25萬件陶瓷製品和殘片。
在考古專家眼裡,這些沉船貨物的考古意義重大,能反映出早期全球商貿和資本流動情況。例如,在廣義省海灘發現的沉船遺物中,有一批年代可追溯到公元7、8世紀的陶罐,上面刻有古中文、阿拉伯文、梵文,以及猶太教標誌「大衛之星」。考古專家據此認為,這艘古老商船來自中東,經南亞抵達中國,在返航途中遇險沉沒。它證明了早在一千多年前,人類的海上貿易和遠洋運輸就已經相當發達。
【與尋寶者賽跑】
海底「偵探」隊領隊斯塔尼福思說,越南中部海域可能是全球尚待發掘的沉船最多海域,無數船骸和寶貝沉睡海底。但鑑於資金和技術的雙重匱乏,越南政府尚無力顧及海底文物的開發和保護。於是,斯塔尼福思帶領的這支海底考古隊近年來與越南考古研究所展開合作。他們藉助各種線索,探尋海底沉船和遺物,記錄其具體位置,判斷其考古價值,然後通知研究所,由後者決定是否打撈或加以保護。
與其他探尋海底寶藏的人不同,海底「偵探」發現沉船後不會以研究名義帶走哪怕一件陶瓷殘片,更不能將物品據為己有。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時常需要和別有用心的尋寶者「賽跑」。
在已經發現大量沉船寶藏的會安古鎮、廣義省等地,靠打魚為生的當地居民不懂考古,卻早知這些海底寶貝能換來錢。他們在出海時潛水尋寶,或是在沙灘上撿走那些被海水衝上岸的陶瓷品,轉手賣給古董商。很少有人會主動把海底文物上交當局。
段輝交說,過去由於欠缺監管,一艘沉船被發現後,往往還要等上三四年,相關機構的調查和保護措施才能到位。這段空檔內,當地漁民依然能夠隨意打撈沉船貨物並轉手賣出。如今,當局的反應速度快了不少,一旦獲知發現沉船,會儘快委派專業打撈人員入水作業。
除了擔心珍貴文物流失,水下考古專家還擔憂,被私自打撈出海的文物很可能因為缺乏專業保護措施而毀於一旦。
海底「偵探」隊員說,一些埋在海底的文物因無氧而得以千年不腐,把它們從海水轉移到淨水這一過程都需要十分謹慎小心,更別提直接打撈出水,暴露在空氣和光照中。但目前無論是漁民、越南本土打撈公司或是私人收藏家,大多數人不了解這類保護知識,也沒有相關的搬運和儲存技術。
在廣義省一個遠近聞名的私人收藏者家中,考古專家們痛心地看到,來自千年古船船身的木頭赤裸裸躺在地上,已經變得乾枯,有的甚至已經開裂;上千枚從海底撈起的古錢幣堆放在塑料盒子裡;架子上擺滿中國宋朝瓷器、古老的陶罐、小甕、大花瓶……雜亂無章,沒有名目。
【亟需更多關注】
來自海外的水下考古專家清楚,越南中部海域的這片沉船「寶地」亟需系統研究和保護。但眼下,這項任務面臨困境。
斯塔尼福思的海底「偵探」隊由澳大利亞人伊恩·麥卡恩出資贊助,但這筆錢難以長期維持他們在越南海域的考古工作。而把任務儘快交給越南當局,短期內還不現實。
越南的水下考古研究可謂剛剛起步,直到2013年才成立首個水下考古專門部門,隸屬於國家考古研究所。沒有資金支持,這個水下考古部門目前還只是個空架子。
「我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但還無力繼續往前走。我們只是在空白基礎上盡力創建了一個新部門,」越南考古研究所新任所長、知名學者孫忠信(音譯)坦承,「如何說服當局投入資源,是一大挑戰。」
技術人才的匱乏是另一大挑戰。去年6月,斯塔尼福思的團隊出資培訓了一名年輕的越南考古學家,幫助他考取深海潛水執照,成為越南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水下考古專家。
即便越南水下考古部門能獲得來自國外的投資和協作,開始運作,它還面臨一個難題:改變越南政府現行的海底文物發掘方式,不再過度依賴商業打撈公司。
孫忠信認為:「打撈公司的優勢是它們擁有先進的潛水設備和人力,但他們缺乏考古知識,不重視保護沉船遺蹟的歷史。我們研究人員了解這些遺址的歷史意義,但有時候,政府只看重經濟價值。」
一些考古專家為此建議,針對越南水下考古現狀,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或許是讓政府、商業打撈公司和考古專家三方合作,由考古專家監督打撈過程,記錄並協助保存沉船及其貨物。
斯塔尼福思為代表的另一派專家則認為,如果目前還沒有能力妥善發掘和保管沉船寶藏,不如就像海底「偵探」們做的那樣,先判斷和記錄沉船的價值和地點,然後讓它們繼續留在海底,等待後人用更先進、成熟的技術讓它們重見天日。(新華社特稿)(張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