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一陣汽笛長鳴,昨天中午12點,寧波象山「小白礁Ⅰ號」船體發挖與現場保護主工作船——「滿洋2004」號工程船緩緩駛離寧波北侖白峰碼頭,開往象山北漁山島海域,正式拉開了2014年度「小白礁Ⅰ號」水下考古工作的序幕。
在沉寂了近兩年之後,這艘160多年前的沉船,再次映入人們眼帘。「小白礁Ⅰ號」是一艘從寧波港始發的木質商貿運輸船,下沉於清代道光(1821~1850)年間,埋藏在水下約24米的幽深海底。沉船遺址位於象山縣石浦港東南約26海裡的北漁山島海域。
沉船在2008年度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堪稱繼「南海Ⅰ號」、「南澳Ⅰ號」之後的重大水下考古發現,因此備受矚目。2012年,央視對發掘過程進行了直播,本報也連續做了詳細報導。
據了解,本次「小白礁Ⅰ號」船體發掘與現場保護工作,預計將持續兩個月左右時間,屆時,整個船體將重見天日。
昨天上午10點,記者在寧波北侖白峰碼頭見到了「滿洋2004」號。工作人員正在為船隻出港做著最後準備,船員和考古隊員們正往船艙裡搬運工作和生活用品。
這艘工作船長65米,寬15米,船上還堆滿專業打撈設備,船的後部是船員工作區和生活區,中間是一片空曠的場地,可存放打撈上來的船體等。
承擔打撈任務的滿洋公司副總經理梁興高對記者說,這次派出的工作船和兩年前的工作船不是同一艘,相比起當時的船,這艘船設備更好,也更大一些。
據介紹,此次船體發挖與現場保護考古工作隊分成了保護、潛水、測繪、攝影4個小組,由於工作地點距離漁山島(漁山列島,分為北漁山島、南漁山島、五虎礁等)比較近,考古工作人員白天在海上工作,夜晚就居住在漁山島上。對於即將在大海和小島上「與世隔絕」兩個月,工作人員說,他們已經做好了在單調環境中迎接艱苦的心理準備。
謝越亞是廣州打撈局的潛水監管,曾經參與過「南海Ⅰ號」的打撈,此次將參加「小白礁Ⅰ號」的打撈工作。他說,雖然是第一次到象山,預料打撈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對於完成這項任務自己還是很有信心。
「據說現在島上還能上網,條件應該不錯,當時我們在參加『南海Ⅰ號』打撈工作時,都是住在船上的,環境更艱苦一些。」謝越亞說。
現場
主工作船比兩年前更大更先進
為什麼「小白礁Ⅰ號」在2012年基本完成船載文物發掘後,後續工作沉寂了近兩年時間?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結華介紹,「小白礁Ⅰ號」原定於2013年完成船體發掘工作,因考慮到與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建設的時間銜接問題,經請示國家文物局同意後,這一項目就被推遲至今年5-7月間開展。
據了解,本次考古工作是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組織,以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為主實施,並借調北京、天津、山東、上海、浙江、福建、海南、廣東等地以及德國的水下考古與科技保護力量共同會戰。
來自德國考古研究院的禾多米博士也與眾多國內考古專家一起,奔赴象山北漁山島附近海域。這位在很多國家參加過水下文物考古的專家,將全程參與「小白礁Ⅰ號」船體發掘與現場保護項目工作。
德國專家全程參與本次考古工作
本次考古工作隊成員金濤博士對記者說,整個船體發掘與現場保護工作計劃兩個月左右時間完成,分三個步驟:第一步,計劃6月上旬完成船體表面堆積物的清理;第二步,計劃6月中旬完成船體保存狀況資料採集;第三步,計劃7月中旬前完成船體起吊出水、船板測繪和現場文物保護、包裝、運輸等工作。7月20日左右,將結束海上作業返航。
金濤介紹,與以往相比,這次工作具有鮮明的特色,一是充分吸納社會力量,例如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和交通部廣州打撈局、武漢海達數雲技術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都參與了進來;二是在遵循考古國際準則的基礎上,將首次在發掘工作中檢驗《水下考古工作規程》,為國家即將頒布試行的《水下考古工作規程》提供實踐經驗;三是在國內水下考古工作中首次通過水下三維掃描、地面數位化採集、空中多角度航拍等海陸空三位一體手段,力爭構建海底古船三維虛擬復原圖像、出水文物數位化信息管理系統、水下考古現場三維展示系統等技術平臺,以全面實現水下考古項目的數位化採集、處理與管理。
那麼,這次考古工作,有沒有可能發現當時船員的遺骸呢?金濤認為,可能性比較小,一方面,當時的船員,主要在甲板上活動,一旦發生意外,很多都跳水逃生了,困在船艙裡的不多,就算困在船艙裡,也因為船體不大,逃出來也容易;另一方面,經過這麼多年海水的漂流和腐蝕,就算當時有人遇難,現在也不太可能找得到他們的遺骸了。
計劃
打撈工作計劃7月完成
發現船員遺骸機率不大
據了解,5月到7月,是象山進行水下考古工作的最佳時間,早一點太冷,不利於潛水員下水工作,晚一點可能颱風會比較多。
發掘出水後的船體,將在現場進行初步保護處理後,再運至北侖春曉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
金濤介紹,他們的現場初步處理包括脫鹽、脫水等工作,而公眾要想一睹清代沉船真貌,要等到10月份。
「由於兩年前,船載文物的發掘基本完成了,所以,這次發現大規模文物的可能性不大。而這艘船具體是哪一年沉的,從現有的證據來看,還是很難判斷。」金濤坦言。
發掘出來的船體,並不完整,而船體「復原」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可能要好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所以,大家想要看到這條船完整的樣子,還需要繼續耐心等一等。
接下來,「小白礁Ⅰ號」的發掘與現場保護工作將如何展開呢?考古隊員們在工作中又會有哪些發現和經歷呢?本報將持續關注,一探究竟。
今年10月,可一睹沉船真容
神秘商船水下靜靜躺了百年
「小白礁Ⅰ號」船體遺址位於象山縣石浦港東南約26海裡的北漁山島海域。這是一艘從寧波港始發的木質商貿運輸船,下沉於清代道光(1821—1850)年間,埋藏在水下約24米的幽深海底。
沉船於2008年度浙江沉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發現,2009年實施了重點調查和試掘,2011年進行了遺址表面清理,2012年基本完成船載文物發掘。
迄今「小白礁Ⅰ號」遺址已有出水文物606件,主要為品相精美的青花瓷、名家製作的紫砂壺、標明商號的玉石印章,來自日本、越南的年號錢幣,西班牙銀幣及成列的石板材等水下遺珍。(記者 王晨輝/文 黃昕/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