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除煩生津利尿藥竹葉的功效應用

2020-12-21 騰訊網

竹葉,首錄於《名醫別錄》,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乾燥葉。其卷而未放的幼葉,稱竹葉卷心。主產於長江流域各省。隨時可採。曬乾。竹葉氣弱,味淡。以葉嫩、色綠、呈卷狀者為佳。宜用鮮品。生用

[竹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清心,利尿,主治熱病煩渴,外感風熱,口瘡尿赤。竹葉卷心清心除煩力強。竹葉與淡竹葉功效接近,可替代使用。]

《別錄》:「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

《本草正義》:「退虛熱煩躁不眠,止煩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痺,並小兒風熱驚癇。」

一、性味歸經:甘、辛、淡,寒。歸心、胃、小腸經。

二、功效應用:清熱瀉火,除煩,生津,利尿。

【特點】

1、竹葉寒能清心、胃之熱而除煩;甘寒可生津止渴;甘淡可滲利小便;略具散風熱之功。

2、竹葉卷心尤善清心除煩。

【應用】

1、清熱瀉火,除煩生津;用於熱病煩渴(熱病煩熱口渴)。竹葉甘寒入心經,善於清心除煩,生津止渴。

1)治熱病津傷,煩熱口渴,常與石膏、知母、玄參等同用,如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

2)治熱病後期,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虛煩不寐者,常與人參、麥冬等同用,如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3)竹葉輕清,兼能涼散上焦風熱,配金銀花、連翹、薄荷等,可用治外感風熱,發熱口渴,如銀翹散(《溫病條辨》)。

2、清熱利尿,用於心火上炎口舌生瘡,小便短赤澀痛,及小兒驚熱諸證。竹葉能清心火,並可寧神定驚。上能清心火,下能利小便,使火熱下行從下而解。

1)治療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瘡,或心火下移小腸之小便短赤澀痛,常與木通、生地黃、甘草同用治口糜,如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2)配伍鉤藤、蟬蛻等清熱息風之品,則可用以清心寧神定驚。

3)竹葉卷心清心瀉火之力更強,多用於溫病熱陷心包,高熱不退、神昏譫語者,常與玄參心、蓮子心、連翹心等同用,如清宮湯(《溫病條辨》)。

3、清熱利尿,用於熱淋心火移熱於小腸所致的小便淋痛。竹葉有清心、利尿作用。常配車前子、燈芯草、木通等藥同用。

三、用法用量:煎服,6~15g;鮮品15~30g。

四、使用注意:陰虛火旺、骨蒸潮熱者不宜使用。

【試比較竹葉、淡竹葉、竹葉卷心性能主治的異同】

竹葉、淡竹葉、竹葉卷心均源於禾本科,均味甘淡性寒,歸心胃小腸經。均能清熱除煩,利尿,治心火上炎,下移小腸之口瘡尿赤,熱病心煩及熱淋澀痛。

竹葉源於喬木或灌木狀竹的葉,清心除煩力強,並能生津,熱病心煩多用;又兼辛味,清中兼散,能涼散上焦風熱,治風熱表證或溫病初起。

淡竹葉則源於草本狀淡竹葉的莖葉,通利小便力強,多用於口瘡尿赤及熱淋,並治水腫尿少及黃疸尿赤。

竹葉卷心與竹葉同源而為嫩心,更長於清心火,多用治溫病熱入心包之神昏譫語等。

相關焦點

  • 清熱生津除煩止嘔藥蘆根的功效應用
    [蘆根:善清熱生津、除煩止嘔,清肺排膿,透疹,利尿。主治熱病煩渴,熱病傷津,胃熱嘔逆,肺熱咳嗽,熱淋澀痛,肺癰吐膿。鮮蘆根:清熱生津利尿力強。蘆根可緩解口渴,卻不可解暑熱。]
  • 山裡這種野草長得像竹葉,用它泡水喝有止咳祛痰、清熱除煩的作用
    為禾本科淡竹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們稱它為雞米草,也有叫它為迷身草、金雞米、山雞米、竹葉卷心、碎骨子等,其實它的學名叫淡竹葉。雞米草屬於中藥材的一種,可以用它的葉子來治療多種疾病,這樣對我們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
  • 梔子:清熱除煩利膽,涼血消腫止痛
    傳統中醫根據臨床經驗總結出梔子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涼血止血、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熱病心煩,肝火旺盛,目赤頭痛,溼熱黃疸,淋證,吐血衄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等。按照中藥的四氣五味理論,梔子的藥性是「味苦,性寒。歸心、肝、肺、胃、三焦經。一般認為梔子性寒,所以「胃寒作痛,脾虛便溏腹瀉者忌用」。
  • 中草藥材 | 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入氣分能瀉火而除煩,入血分能涼血解毒而止血療瘡,入三焦能清利溼熱而利尿退黃。此外,外用還具消腫止痛之功。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消腫止痛。(1)熱病心煩、鬱悶、躁擾不寧。(2)溼熱黃疸,熱淋,血淋。(3)血熱吐血、衄血、尿血。(4)熱毒瘡腫,跌打腫痛。
  • 去火第一藥,清熱除煩,涼血解毒
    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於熱病心煩,黃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 《黃帝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所以凡眼中結膜發炎,目赤腫痛,口腔鼻腔炎熱腫痛,以及咽喉紅腫熱痛,甚至中耳炎,鼻竇炎等三焦熱盛者,梔子均可使用。朱丹溪言,梔子大能降火,從小便洩去。
  • 孩兒樂告訴您淡竹葉的功效與作用
    能清熱,利尿。具有清心除煩、利尿通淋的功效,可用於熱病心煩口渴,神疲乏力,小便赤澀,口舌生瘡等症。民間驗方頗多,如治口舌生瘡,可採用鮮淡竹葉煎湯當茶飲有良效。夏日消暑也可用淡竹葉適量水煎,作涼茶飲用;民間將它的根苗採來搗汁,與米作酒麴,有濃烈的芳香。
  • 淡竹葉的根有什麼功效?專家告訴你淡竹葉三大功效
    儘管淡竹葉的葉子和竹葉很像,但是它是一種草本植物,所以和竹子其實並不相同。在尋常人看來,淡竹葉更像是路邊不知名的成片生長的野草,然而或許這些野草並不起眼,但是它的根卻具有非常好的藥用價值,常常與其他藥材一起搭配為患者解除痛苦。因而,淡竹葉的根到底有什麼具體功效呢?
  • 除了去火 原來七星茶的功效與作用還有這些
    作為小兒上火的專用藥,七星茶含有薏苡仁、山楂、稻芽、淡竹葉、鉤藤、蟬蛻、甘草等七種成分。  薏苡仁健脾利溼,主攻脾胃之火;山楂健胃消食,主攻胃火;稻芽清熱除煩,淡竹葉利小便,主攻心火;蟬蛻清熱疏水,主攻脾火;鉤藤平肝息風,主攻肝火;甘草補肝益氣,調和諸藥。
  • 煙臺市疾控中心介紹粽子的養生功效
    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有深遠的節日意義,而且由於粽子是主副食一起搭配製作的綜合性食物,有特殊的養生功效。那麼,粽子到底有哪些養生功效呢?為此我們特意採訪了煙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營養專家,專家從三個方面給我們介紹了粽子的養生功效。
  • 紅茶有十大養生功效:提神消疲生津清熱
    原標題:紅茶有十大養生功效:提神消疲生津清熱  1.提神消疲:醫學實驗發現,紅茶中的咖啡鹼藉由刺激大腦皮質來興奮神經中樞,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進而使思維反應更形敏銳,記憶力增強;它也對血管系統和心臟有興奮作用,強化心搏,從而加快血液循環以利新陳代謝,同時又促進發汗和利尿,由此雙管齊下加速排洩乳酸(使肌肉感覺疲勞的物質)及其它體內老廢物質,達到消除疲勞的效果
  • 枸杞葉又名地仙 清熱除煩-健康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食神特別提醒:  一、枸杞葉又名地仙 清熱除煩  枸杞子能入藥,而枸杞葉的營養價值一點也不比枸杞子低,枸杞葉,別名:甜菜、枸杞尖、枸杞苗、枸杞頭,在中醫上被稱為「地仙」,枸杞葉全株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除煩、滋陰明目的作用,適於治療陰虛發熱、消渴口乾、手足心熱以及肝腎虧虛、兩目乾澀、虛火牙痛等病症
  • 夏天寶寶愛「上火」怎麼清熱?這劑去心熱「涼茶方」可喝
    我一向主張孩子少喝、慎喝涼茶,不用大寒之物清熱降火。這讓不少家長十分困惑,好像不知道該用什么正確的辦法給孩子清熱了。其實,我也說過,絕大多數寶寶都是積熱——積食產生的體內垃圾帶來的熱。只要用好消食導滯法,清掉積食,寶寶的熱證就能夠自然消退。
  • 煲湯食材功效一覽表,收藏起來!
    沙參 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熱。田雞 補肺氣、解熱毒、利水氣。百合 補肝肺、清熱、益脾。雪菜 除熱開胃。霸王花 清熱潤肺、止咳。鴿子 調經益氣、解毒消瘡。泥鰍 補中益氣、強精補血。竹蔗 潤燥、和胃、清熱解毒、可闢去蛇等腥味。馬蹄 清熱涼血、通便。土茯苓 清熱去溼、解毒利尿。銀耳 滋陰養胃、潤肺生津。荷葉 清熱祛暑、利溼健脾、散瘀止血。冬蟲草 補損虛、益精氣、化痰。
  • 河邊常見的蘆葦根,清熱生津、清肺排膿,還有其他妙用你了解嗎?
    《名醫別錄》指出蘆根性味甘寒,主治「消渴、客熱,止小便利」;乾隆御醫黃元御在《玉楸藥解》中寫道,蘆根能清降肺胃,消蕩鬱煩,生津止渴,除嘔下食,治噎懊之證;《本草求真》說蘆根專入肺、胃兩經,兼可入心,「治無他奇,惟清肺降火」,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蘆葦為什麼能治這些病,都是因為它清肺降火之力宏大。
  • 酷夏喝點蓮子心,清心利尿又安神
    清暑除煩,生津止渴,治目紅腫。」《溫病條辨》亦載:「蓮心,由心走腎,能使心火下通於腎,又迴環上升,能使腎水上潮於心。主要用於熱入心包、神昏譫語、心腎不交,失眠遺精,血熱吐血。常用量為2-5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寒、大便不成形者慎用。現代研究表明,蓮子心的主要成分為蓮心鹼、異蓮心鹼、甲基蓮心鹼等生物鹼及木犀黃酮苷、金絲桃苷、芸香苷等黃酮類。
  • 中醫中藥,生地黃的功效及應用
    【功效】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 蒲公英花的功效有哪些?蒲公英花清熱解毒還利尿
    蒲公英屬於一種草本植物,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藥食同源的保健野菜,挖其嫩幼苗,開水燙後,冷水漂洗,炒食、涼拌、做湯,風味尤佳。那麼,蒲公英的花能吃嗎?   蒲公英花有哪些營養?   蒲公英的花能吃的。蒲公英的主要食用部分為葉、花、花莖、根。
  • 《中醫實戰筆記》:黃柏的功效與應用
    一、黃柏的功效:  黃柏味苦性寒,沉陰下降。歸腎、膀胱、大腸經。功效能清熱燥溼,瀉火解毒,退虛熱。為治下焦溼熱之要藥。」  二、黃柏的配伍應用:  1.常用配伍整理:  《本草衍義補遺》:「知母滋陰降火;得蒼朮除溼清熱,為治痿要藥;得細辛瀉膀胱火治口舌生瘡。」  李時珍言:「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