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和我一起,走走停停看西安。
昨天小漁為大家介紹了「西安最後一個古村落」南豆角村,具體內容可以看看我的上一篇遊記冬遊西安,西安最後的古村落,70年前曾經繁華無比,如今時光在此凝固,其實距離南豆角村不遠的終南山子午峪內,還有一座千年道觀。這座道觀十分特別,觀內碑文幾乎都是韓文,人們稱它為「韓國廟」,還有一座神秘的祭天神臺。
它便是——金仙觀。金仙觀位於子午峪內大約5公裡處,從子午峪保護總站出發,步行快則半個小時,慢則一小時就可以抵達。如今保護總站也有了擺渡車,單程10分鐘就到金仙觀下,交通已經十分便利,即便是普通遊客也能輕易抵達。就是這個已經不再遙遠的地方,在千年之前曾是古人逃離喧囂、寄情山林的秘境所在。
從峪口進山,沿著曲折盤旋的山路前行,峰迴路轉間之間一座石質牌坊出現眼前,金仙觀三個金色大字躍入眼帘。金仙觀是一座道觀,石牌坊兩側「出世修真不避世,居塵得道也離塵」的楹聯,頗有道家灑脫、豁達之韻。細品之下,令人忘俗。
過牌坊後,遠遠看見一塊巨大的石頭矗立於山間,石頭旁有座遇仙橋,橋下是潺潺流水。最惹人注目的,還是大石頭上「金仙觀」三個大字。不僅有漢字、還有韓文。我們遊覽景區時,常常見到景區標誌牌上會有多種語言的文字介紹,但這座藏於終南山內的千年道觀,又並非景點、遊客也很少,怎麼會有韓文呢?
這就要從金仙觀的歷史說起了。金仙觀是道教全真派道觀,始建於唐代景雲元年(710),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了。金仙觀是為了唐睿宗的女兒(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西寧公主出家修道而建,第二年公主改封「金仙」,所以道觀也改名為「金仙觀」。
一個世紀之後,唐朝有位叫做金可記的新羅人(即今韓國、朝鮮)來到長安留學,拋棄了入朝為官的仕途,而隱居子午峪金仙觀中修道,直到終老。金可紀的學生崔致遠和李靖,二人回國後開始在韓國傳道。從此中國的傳統道家文化開始在韓國發展。於是,金仙觀也被韓國人尊為韓國道教之祖庭。
據說,來到西安長安區子午鎮附近,說到金仙觀或許有人不知道,但說起「韓國廟」,那就人人皆知了。遊覽金仙觀時,我發現這座「韓國廟」裡真的隨處可見韓語的碑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方豎碑,是韓國道教協會會長崔炳柱題寫的「韓國道教祖庭」。這方石碑,也道出了金仙觀的千年中韓文化交流的人文底蘊。直到今日,很多信仰道文化的韓國人還不遠千裡來到西安金仙觀朝拜。
寫這篇遊記的時候,我在網上專門查找了金仙觀的相關信息。得知子午古道廢棄之後,因為山洪暴發等種種原因,金仙觀的主體建築在上世紀50、60年代已經蕩然無存了。如今我們見到的這座道觀是在2006年重修而成的。
不過不知道是否是沾染了終南山的靈氣,我來參觀時,覺得這裡古色古香,頗有韻味。在冬日暖陽下,我靜靜地站在主殿門前,感受到一種人文之氣噴湧而出,心頓時也安靜了下來。
很多遊人不知道的是,金仙觀還有一處神秘的祭天神臺——玄都壇。玄都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文帝時期。當時漢文帝在秦嶺終南山子午峪建了一座神壇,是專門用來祭天的地方。後來,在終南山修道的隱士們利用這個祭壇,修建了眾多道觀,成為子午峪道教文化繁盛的發端。
穿過「韓國道教祖庭」石碑後的月洞門,有一條兩邊長滿竹子的隱蔽小路,順著這條路爬行,就能到達玄都壇(其實道觀的另一側有一條險峻的山路也能上玄都壇,不過太險,普通遊客就不推薦了)。大概金仙觀並非景點,所以沒有任何指示牌指引,所以很多不了解歷史的遊人就會錯過了。
遺憾的是,我來這天雖然天氣晴朗,但登上玄都壇的山路背陰處有很厚的積雪,非常滑。為了安全起見,我在距離玄都壇頂很近的地方折返,並未領略這座群山之巔祭天神壇的魅力,只能下次再來造訪了。
遊覽了一圈,感覺這座千年道觀可遊玩之處很多。如果你喜歡道教文化,自然能感受良多;如果你喜歡爬山觀景,這裡非常適合登高望遠。雖然我沒有登頂玄都壇,但站在高處俯瞰子午古道時,依然感受到秦嶺終南山的壯美;如果你喜歡攝影,這座依山勢而建的古道觀,周邊蓊鬱的山林,琉璃金頂的建築,鱗次櫛比的大殿……簡直是天然的取景器,隨手一拍,都可能是大片。
最後,小漁說一些使用信息吧。金仙觀沒有門票,就位於子午峪內5公裡處。從秦嶺子午峪保護總站既可以步行進來,也可以乘坐擺渡車,擺渡車往返10元錢。
從西安抵達子午峪的交通也十分便利,自駕遊直接導航即可(車不能開進子午峪了,只能停在保護站的停車場);自由行可以從地鐵二號線韋曲南站乘坐334路公交車,到北豆角村下車,步行導航即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進子午峪需要刷身份證。有時間的話,來這裡逛一逛還是挺好的。
想了解更多冷門、好玩的旅遊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現世界更多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