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好!這裡是慕瀟桐的文藝棲息地。在慕瀟桐久居的小城——錫林浩特,有一座穿越百年時空的廟宇——貝子廟,貝子廟的背面有一座聖潔的小山——敖包山。 一半是記述,一半是臆想,慕瀟桐用充滿靈氣的文字來輕觸這座廟宇和小山的歷史故事。
275年前(公元1743年,乾隆八年)在建造時,此處除了敖包山和錫林河,只有與藍天一樣遼闊的草原。在有這座城市之前,這山與這廟,在數千喇嘛晝夜不停的誦經聲中,努力向彼此內裡生長,直至最終融合在一起,形成鍾靈毓秀的錫林浩特,它故事從此開始,一路向南奔去,兩翼直指東西,屢經風霜雨雪,終成草原明珠。
其他地區的廟宇偏愛遠離鬧市的山林,貝子廟則「結廬在人境」。貝子廟周邊水草肥美,風光秀麗。聖潔的錫林河水在貝子廟西邊,由南向北緩緩流去,如今它的兩側是繁華市區。貝子廟,是這座城的名片,是這座城的路標,指引著一個又一個旅人走向它的經堂,去聆聽朝克沁殿的法號莊嚴,去聆聽鐘鼓樓上清脆的風鈴聲。
每一次在山下的石階上邁步走向山頂,兩邊長長的紅色高牆似要講一個古老的故事給你聽,自覺地放慢步伐,一步一個臺階,踩著光陰的肩緩緩上升。這是內心最寧靜的時刻,而不遠的山頂,是沐浴了數次仍想再次沐浴的聖潔!
山頂之處就是十三敖包山,是這座城裡唯一的天然高地,也是藏傳佛教或蒙古族建築的一個重要標誌——敖包。十三敖包的十三,被認定為敖包神,是神靈所局和享祭之地。其中,一是指它的四面、四方,即四面八方;二是指天與地;三是指三時,即過去、現在、將來。貝子廟的選址採用了典型的蒙古式的選址方式,同時也在廟結內加入了蒙古的祭祀載體——敖包。
這裡以前叫額爾敦敖包,已有三百多年的祭祀歷史,而山下就是額爾墩路。在1753年貝子廟建廟十年之際將額爾敦敖包擴建成十三敖包,成為敖包中最大型的一種,十三個敖包中的每個敖包均有自己的象徵寓意,中間最大的敖包為浩日穆斯特騰格爾,是長生天的意思,周圍的十二個是它的護卒。十三敖包肅然而立,經幡五顏六色地掛在敖包的四周,像是虔誠的路標,又像是引領塵世歸途的旗幟。在敖包上還豎立著蘇力德,它直指蒼穹,令人心生敬畏。
中間大敖包後還有一個水祭壇,祭壇中的黑白日月圖屬於日月同輝貝子廟是錫林浩特市一處唯一的名勝古蹟。它建於清朝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現在,它是人們登頂後最虔誠的朝聖,平日總有人來此燒香敬獻哈達。每年的4月15日人們都來到這裡祭敖包,希望上天給草原帶來風調雨順,牛羊興旺。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蒙古族牧民他們懷著無限的虔誠從草原深處趕來,身著民族服飾,由誦經的喇嘛帶領,向騰格里默默禱告。更多慕名而來者跟隨人群拾級而上,一睹蒙古族習俗的精髓,在莊嚴的儀式面前,山頂呼嘯而過的風聲似乎都是神意味深長的諭示,欣喜與激動的瀑布狂瀉於每個人的心間。
夜晚,靜默古樸的敖包山、莊嚴神秘的貝子廟,深情凝望著近在咫尺的一城燈火。暗黃色的霓虹燈在很遙遠的地方,就已經將整個廣場、殿堂、和廟宇,以及通往山頂的石階勾勒出來。肅靜的夜讓古老的廟宇有了幾許滄桑,幾許神秘。草原的風吹動著蒙古包前旗杆上的經幡,和殿堂簷角的銅鈴,讓心在寧靜的同時又有了些許的彷徨。朋友們,你們是否也想來貝子廟,敖包山,在一個寧靜的夜裡接受禪意的洗滌呢!請在下方留言,並且關注化文為藝的慕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