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貝子廟上有一座敖包山,為何人們紛紛來此虔誠朝拜

2020-12-13 化文為藝的慕瀟桐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好!這裡是慕瀟桐的文藝棲息地。在慕瀟桐久居的小城——錫林浩特,有一座穿越百年時空的廟宇——貝子廟,貝子廟的背面有一座聖潔的小山——敖包山。 一半是記述,一半是臆想,慕瀟桐用充滿靈氣的文字來輕觸這座廟宇和小山的歷史故事

275年前公元1743年,乾隆八年)在建造時,此處除了敖包山錫林河,只有與藍天一樣遼闊的草原。在有這座城市之前,這山與這廟,在數千喇嘛晝夜不停的誦經聲中,努力向彼此內裡生長,直至最終融合在一起,形成鍾靈毓秀的錫林浩特,它故事從此開始,一路向南奔去,兩翼直指東西,屢經風霜雨雪,終成草原明珠

藍天白雲之下的古老廟宇
貝子廟莊嚴而神聖的大門

其他地區的廟宇偏愛遠離鬧市的山林,貝子廟則「結廬在人境」。貝子廟周邊水草肥美,風光秀麗。聖潔的錫林河水在貝子廟西邊,由南向北緩緩流去,如今它的兩側是繁華市區。貝子廟,是這座城的名片,是這座城的路標,指引著一個又一個旅人走向它的經堂,去聆聽朝克沁殿的法號莊嚴,去聆聽鐘鼓樓上清脆的風鈴聲。

每一次在山下的石階上邁步走向山頂,兩邊長長的紅色高牆似要講一個古老的故事給你聽,自覺地放慢步伐,一步一個臺階,踩著光陰的肩緩緩上升。這是內心最寧靜的時刻,而不遠的山頂,是沐浴了數次仍想再次沐浴的聖潔!

長長的紅色高牆和堅固的石階
夜晚燈光照耀著石階直通山頂

山頂之處就是十三敖包山,是這座城裡唯一的天然高地,也是藏傳佛教或蒙古族建築的一個重要標誌——敖包。十三敖包的十三,被認定為敖包神,是神靈所局和享祭之地。其中,一是指它的四面、四方,即四面八方;二是指天與地;三是指三時,即過去、現在、將來。貝子廟的選址採用了典型的蒙古式的選址方式,同時也在廟結內加入了蒙古的祭祀載體——敖包。

十三敖包肅然而立
黃昏日落之下的敖包

這裡以前叫額爾敦敖包,已有三百多年的祭祀歷史,而山下就是額爾墩路。在1753年貝子廟建廟十年之際將額爾敦敖包擴建成十三敖包,成為敖包中最大型的一種,十三個敖包中的每個敖包均有自己的象徵寓意,中間最大的敖包為浩日穆斯特騰格爾,是長生天的意思,周圍的十二個是它的護卒。十三敖包肅然而立,經幡五顏六色地掛在敖包的四周,像是虔誠的路標,又像是引領塵世歸途的旗幟。在敖包上還豎立著蘇力德,它直指蒼穹,令人心生敬畏。

象徵長生天的大敖包

中間大敖包後還有一個水祭壇,祭壇中的黑白日月圖屬於日月同輝貝子廟是錫林浩特市一處唯一的名勝古蹟。它建於清朝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現在,它是人們登頂後最虔誠的朝聖,平日總有人來此燒香敬獻哈達。每年的4月15日人們都來到這裡祭敖包,希望上天給草原帶來風調雨順,牛羊興旺。

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水祭壇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蒙古族牧民他們懷著無限的虔誠從草原深處趕來,身著民族服飾,由誦經的喇嘛帶領,向騰格里默默禱告。更多慕名而來者跟隨人群拾級而上,一睹蒙古族習俗的精髓,在莊嚴的儀式面前,山頂呼嘯而過的風聲似乎都是神意味深長的諭示,欣喜與激動的瀑布狂瀉於每個人的心間。

牧民在此祭敖包
一城燈火——貝子廟

夜晚,靜默古樸的敖包山、莊嚴神秘的貝子廟,深情凝望著近在咫尺的一城燈火。暗黃色的霓虹燈在很遙遠的地方,就已經將整個廣場、殿堂、和廟宇,以及通往山頂的石階勾勒出來。肅靜的夜讓古老的廟宇有了幾許滄桑,幾許神秘。草原的風吹動著蒙古包前旗杆上的經幡,和殿堂簷角的銅鈴,讓心在寧靜的同時又有了些許的彷徨。朋友們,你們是否也想來貝子廟敖包山,在一個寧靜的夜裡接受禪意的洗滌呢!請在下方留言,並且關注化文為藝的慕瀟桐。

相關焦點

  • 馬裡安曼興都廟,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廟,標準的南印度廟建築風格
    馬裡安曼興都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廟,專門供奉驅逐霍亂、瘟疫等傳染病的馬裡安曼女神。此廟不僅是朝拜聖地,在殖民地時代,這裡也是舉辦社區活動的重要場所。馬裡安曼興都廟坐落在橋南路244號,其位置處於 中國 城(牛車水)的心臟地帶,是 新加坡 最古老的 印度 教寺院。
  • 馬裡安曼興都廟,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廟,標準的南印度廟建築風格
    馬裡安曼興都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廟,專門供奉驅逐霍亂、瘟疫等傳染病的馬裡安曼女神。此廟不僅是朝拜聖地,在殖民地時代,這裡也是舉辦社區活動的重要場所。馬裡安曼興都廟坐落在橋南路244號,其位置處於 中國 城(牛車水)的心臟地帶,是 新加坡 最古老的 印度 教寺院。
  • 布達拉宮:有一種虔誠和無私叫做藏民的朝拜!
    每年都有絡繹不絕的藏民前來朝拜,藏民們將自己最純粹的信仰和膜拜賦予佛光普照下的布達拉宮,這個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朝拜,是一種信徒們虔誠的禮佛方式,遠遠沒有常人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在旁人眼裡無非去寺廟對菩薩跪拜磕頭?其實真正的朝拜很多是用生命和滿身的傷痛作為代價的。
  • 漳州齊天宮媽祖廟:上千臺胞信眾來朝拜(圖)
    閩南網3月31日訊 「噼裡啪啦」,舞獅隊伍躥上跳下,舞龍隊伍搖曳擺尾,大鼓涼傘和鑼鼓隊齊賣力,還有那戴著墨鏡的哪吒跳起《小蘋果》……昨天上午10點半左右,漳州薌城區下沙路到齊天宮媽祖廟門口,迎來了上千臺胞和信眾朝拜。
  • 布達拉宮:有一種虔誠和無私叫做藏民的朝拜!
    每年都有絡繹不絕的藏民前來朝拜,藏民們將自己最純粹的信仰和膜拜賦予佛光普照下的布達拉宮,這個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朝拜,是一種信徒們虔誠的禮佛方式,遠遠沒有常人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在旁人眼裡無非去寺廟對菩薩跪拜磕頭?其實真正的朝拜很多是用生命和滿身的傷痛作為代價的。
  • 漳州一座1.5萬平米的廟宇,有900多年歷史,很多古代先賢來此朝拜
    市內面積最大的古建築群,也是境內最大廟宇文廟,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漳州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場所,我國很多地方都有文廟或者孔廟,其實基本都是同指一廟,漳州文廟位於漳州市薌城區修文西路,是漳州城內最大的古建築群,佔地面積達1.5萬平米,為免費對外開放。
  • 河南名氣最大的一座山,「太上老君」在此歸隱,遊人紛紛來朝拜
    位於河南的老君山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是河南名氣最大的一座山(之一)。老君山是秦嶺餘脈八百裡伏牛山的主峰,也是世界地質公園伏牛山的核心景區。老君山自北魏以來,是周邊各郡香客朝拜要地,位於山頂的太清觀也是始建北魏,迄今已有1600餘年。直到今天,老君山香客不斷,遊人如織。
  • 漳州齊天宮媽祖廟:上千臺胞信眾來朝拜(圖)
    閩南網3月31日訊 「噼裡啪啦」,舞獅隊伍躥上跳下,舞龍隊伍搖曳擺尾,大鼓涼傘和鑼鼓隊齊賣力,還有那戴著墨鏡的哪吒跳起《小蘋果》……昨天上午10點半左右,漳州薌城區下沙路到齊天宮媽祖廟門口,迎來了上千臺胞和信眾朝拜。
  • 我們一起去看錫林浩特貝子廟額爾敦敖包博物館錫林九曲和平頂山吧
    事實的確是,只是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系列,獨立的、連綿的,在草原上安安靜靜。路上,當我老遠望見它們,不由得張大了眼睛,它們比我想像的還要平齊,幾百裡,如刀削一般,齊刷刷得在天空下形成了又一條地平線,不是很連貫,但很壯觀。大概,「鬼斧神工」就是這麼來的。
  • 雖然只是一座山廟,但卻幽靜古老
    它北靠群山南望平川,遠離都市的喧囂,坐擁山林的寧靜,是一座聞名西北的古老寺廟。關於北武當廟,很多人從名字上推測它可能是湖北武當的某個分支,其實不然,這兩座觀廟一南一北毫無聯繫。北武當廟中的「武」是指真武大帝,即道教尊奉的北方之神,「當」是「止」或「在」的意思,合起來意指真武大帝所在的地方。
  • 一種信仰的虔誠-藏民的朝拜
    > 要在貢嘎機場落地的時候,剛好日出,完美 大家要來拉薩旅遊的朋友 從成都出發過來的可以參考一下:成都航空EU2743
  • 新春五臺山朝拜,淨雪化凡塵,古寺聽梵音,感悟樸素人修行的虔誠
    五臺山朝拜,找尋內心的寧靜人生必有一次去朝臺,飄揚的經幡,五臺的險峻,刻骨銘心的美景與眾多朝臺者的信仰與汗水,總有一個理由讓你愛上這裡。來五臺山,流連於香菸繚繞、鐘磬悠鳴的古寺,走過熙熙攘攘的佛事、法會和道場。
  • 新春五臺山朝拜,淨雪化凡塵,古寺聽梵音,感悟樸素人修行的虔誠
    五臺山朝拜,找尋內心的寧靜人生必有一次去朝臺,飄揚的經幡,五臺的險峻,刻骨銘心的美景與眾多朝臺者的信仰與汗水,總有一個理由讓你愛上這裡。來五臺山,流連於香菸繚繞、鐘磬悠鳴的古寺,走過熙熙攘攘的佛事、法會和道場。
  • 農村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有道理嗎?為何農村人要這麼說
    文/惜談農村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有道理嗎?為何農村人要這麼說許多朋友可能都聽說過在我們國內的許多農村,其實流行著許多農村俗語。其實也不難理解,農村人在日常勞動之餘,肯定也有不少經驗總結,但是一輩子操勞他們又哪有什麼機會來分享他們的經驗呢?所以睿智的農村人就將他們的一些經驗編作一些順口就來的農村俗語,一方面能給大家帶來不少樂子,一方面也傳達了一些傳統觀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句農村老話,說的是「寧住廟前,不住廟後」。
  • 有一種信仰,叫一生朝拜,來到這裡你會被他們深深的感動
    一生朝拜在大昭寺內有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是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佛像至拉薩,供奉於小昭寺內。後來移到犬昭寺的。1409年藏傳佛教格魯派開創者法王宗喀巴在傳詔法會上,為佛獻上五佛冠,使其成為報身形相。
  • 虔誠是這個民族的代名詞 朝拜是他們一生的信仰
    藏族也是跨境民族,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在青、甘、川、滇區域內有十大藏族自治州。圖片拍攝於2017年7月12日。藏族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崇尚佛教,虔誠成為整個民族的代名詞,人們的一生都在信仰藏傳佛教。圖為一位老人在佛塔前拜佛,圖片拍攝於2017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