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去看錫林浩特貝子廟額爾敦敖包博物館錫林九曲和平頂山吧

2020-08-15 霽君

從宣化去錫林浩特,途經平頂山。平頂山,顧名思義,頂部平齊的山,在沒見到它之前我是這樣定義的。事實的確是,只是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系列,獨立的、連綿的,在草原上安安靜靜。

路上,當我老遠望見它們,不由得張大了眼睛,它們比我想像的還要平齊,幾百裡,如刀削一般,齊刷刷得在天空下形成了又一條地平線,不是很連貫,但很壯觀。大概,「鬼斧神工」就是這麼來的。

因為下午要去貝子廟,在平頂山沒多停留,就近走草原上的便道圍著幾座山繞了一圈,先探探路,待返回時再來。還有錫林九曲,聽名字就想去看看,只是不順路,也留給了返程。

接下來,一路向北,沒再打岔,下午將近三點到了錫林浩特。吃完飯去看貝子廟,不巧,維修施工,暫停參觀;去看博物館,閉館前半小時停止入館。於是,在錫林浩特的街頭走了走。

還好,第二天從朝克牧場返回錫林浩特,又去了貝子廟,意外地有一個殿限時開放,這樣的好運氣,我又一次「迷信」為天意。不強求,隨遇而安,自有它的妙處。

|去錫林浩特,初探平頂山

錫林浩特,和錫林郭勒一樣,久已裝在我的心裡,卻一直寫在下一個旅程的計劃裡。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想做一件事,總覺得來日方長,不急,以後再說吧,於是一拖再拖,拖出了多少遺憾與不可及。

活在當下,很簡單,只是我們習慣了停留在嘴上,因為那樣更簡單。

不要說,去做吧——




那天,出了市區,上了壩,將高樓、工廠、菜地一一甩在身後,穿梭於純粹的草原、丘陵與戈壁間,始覺進了內蒙,尤其是過了太僕寺旗,大草原的氣息越來越濃,感覺也越來越遼闊長遠。



平山沙地雙面人


接近平頂山了,路邊山丘上出現了一組雕塑,平山沙地雙面人,地處渾善達克沙地。


男像側面


男像正面


女像側面

女像正面

該雕塑兩面分別由蒙古族男女頭像構成,男像濃縮了多位蒙古族摔跤手的特徵,目光深邃,注視東方;女像則汲取眾多蒙古族婦女的相貌特點,表情安詳,注視遠方,寓含陰陽相合與天地人的和諧。

雕像用料為錫林郭勒鑲黃旗花崗巖,由中央美院申紅飆博士設計製作。



西北望去,平頂山兀自佇立,光影交織的波浪,在太陽的升起與降落間緩緩湧動,看不見它們在動,但能想像得到。



目光拉近,山丘、沙地、灌木、草灘,構成另一番地貌。團團雲朵飄浮其上,遮擋炙熱的陽光,有遊人搭了帳篷,他們是在野炊亦或露營,當夜幕降臨,雲團散去,數星星吧。



去錫林浩特與平頂山擦肩而過,走岔道直通平頂山,也便走進了貝勒克牧場。



平頂山現為草原旅遊景區,進入景區的路並不很寬但很平坦。




走著走著迷了方向,上了「煤渣路」,意外地看到了「喊泉」和蒙古包,「喊泉」的來歷,有誰知道呢?

平頂山也稱貝力克牧場多階熔巖臺地,是草原火山保護區的地質遺蹟。



蒙古包不高,個頭和我差不多,重心低,才不會被大風颳倒,空間小,才保暖~



這段路真心不好走,但卻藏著天然的美。



無意中到了景區背面,也是牧場,牛羊在安靜地休息,廢棄的卡丁車好像在說,這裡曾經也被當作過遊樂場。還好,熱鬧喧譁散去,還是還給了牛羊。


同時多了個免費拍照道具~



奇特的火山草原,天與地融合在一起,我們在哪兒,渺若微塵。




想要到草原的盡頭看一看,但車走盡頭仿佛也在走,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無法靠近,像天上的雲彩。



草原上各家的草場以鐵絲護網相隔,簡易的鐵柵欄門掛著鏈條鎖,但並未上鎖。大聲喊「有人嗎」,只有空曠的回聲縈繞耳邊,於是……這算擅自闖入嗎?進去後關門恢復原樣,以免牛羊跑出去。



這是開礦還是挖土留下的,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破壞,而據說破壞是為了建設為了創造。



平頂山下的人家,數千畝草場上只有孤零零一戶,比起終南山上人滿為患,貌似這兒更適合隱居~




沿著羊腸小道行走,天上,雲彩浩浩蕩蕩,大地,悄無聲息,只見牛羊不見人,草原多寂寞呀。


要離開了,我想到高處看看,一個人爬上一個小山坡,山坡上的風真大,呼嘯著在耳邊怒吼,終於我還是沒有勇氣再往高處去,站得越高越感到蒼茫吧。






一路上的景點,遠的近的影影綽綽,在空曠的天地間顯得冷清。



而草原的天與地,豐富深情,有些傷感。



意外地看到一汪湖泊,映著天空的色彩,一閃而過。

有時我不免會想,是時間在流逝,還是空間在流逝,或許是我們在流逝。





那雲,那山,那森林,那乾枯的河流,那沙丘,那戈壁,草原的胸懷,我的鏡頭裝不下。


錫林浩特到了




作為旅遊城市,錫林浩特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藍天上流雲。

|貝子廟

在去錫林浩特前,查看了有關貝子廟的介紹,得知先有貝子廟,後有錫林浩特市。

起源於清雍正年間,始盛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至今已歷經八世活佛的貝子廟(蒙古語名「班智達葛根廟」,漢名「崇善寺」),作為錫林郭勒歷史上著名的喇嘛教學府,和內蒙古中西部四大藏傳佛教寺廟,它的故事很能激發人的想像,令人想要去看看它現在的模樣。

不巧的是,我們去時正趕上修繕,暫時不對外開放,沒看到據說沿襲黃教傳統建築格式、結構獨特、精雕細琢的清代古建築群全貌,也未遇見據說場面宏大的傳統法事。

巧的是,第二天從朝克牧場返回,離開錫林浩特前,又去了貝子廟,像是和它道別,又好似抱著某種希望,結果希望真的實現了,卻日殿限時開放,我們正好趕上。雖說只看了一個殿,但「窺一斑而知全豹」,也可以對貝子廟的現狀有個大概的了解。








貝子廟前是一廣場,介紹說佔地5萬餘平方米,濃縮了錫林郭勒盟蒙古族四大部落民俗文化特徵,這個還有待研究,我什麼也沒看出來,只看到空曠。

有老人坐在花壇旁、廟門前,有孩子在玩耍,有遊人穿行而過。



貝子廟現有五個大殿:

朝克沁殿(行政教務殿),卻日殿(俗稱東廟,哲學殿),明幹殿(俗稱西廟,活佛殿),珠都巴殿(天文數學殿),曼巴殿(現為蒙醫醫院),坐北朝南,一字排開,自成獨立的院落。

圖上貝子廟主體建筑西側,還有一個新拉布仁殿(烏蘭夫故居),和老笨喇嘛廟(我猜是僧人們居住的地方)。




朝克沁殿是貝子廟規模最宏大的一座殿,當年政教合一時期,這裡也是治理地區政務的主要場所,如今僧人們在此講經悟道,未能進去,在紅牆外想像一番吧。





卻日殿在朝克沁殿東側,那天下午去時關門,第二天下午從朝克牧場返回又去,趕上了限時開放。

有些事別去強求,隨緣甚好。



喜歡看古建築,不是因為懂,而是因為不懂。





它屬於什麼形制什麼結構什麼手法,資料上有介紹,但對於沒有系統學過古建築的外行來說,只能是「噢、噢、噢,哦、哦、哦」,寫出來也是鸚鵡學舌,不如用心感受它的氣息它的美感來得直接了當。

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並正在發生,更容易吸引人駐足聆聽。




大殿內是誦經堂,莊嚴肅穆,有出家師傅在誦經,無比專注,不為外境所動;有信眾頂禮膜拜,無比虔誠,不為別人的目光而動搖。

殿內禁止拍照,即使允許,那場面你舉起鏡頭,都感覺是一種褻瀆。



卻日殿不大,分前院後院兩部分,後院是僧人的居所,不對外開放。

在我看來,每一座寺廟都是一個特定生活的場所,只是與俗家的生活方式不同罷了。或許我們只有住下來(踐行一段修行的日子,並非要你出家),與出家師傅們同吃同住同上課,才能讀懂並體會那麼一點點。



佛學,本來就是一個實證的法門,在門外隔著門縫窺探,永遠都只是猜測,還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窠臼。





院落一角,兩尊石像沐浴在陽光下,樣子很特別,面目模糊,隱隱約約看似像人,不知來歷,不知有何說法。

我圍著它們前看後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琢磨了半天,還是一無所知,你知道嗎?



屋脊上的小獸們,每一個都是神靈,承載著先人的意念、祈禱與祝願,不管時光過去了多久,它們依然如故,守護在那裡。

所以你看,古建築是有生命的。



隔壁正在修繕的殿堂,如果用心去修去維護,而不僅僅是建築材料與技藝的堆砌,那也便是對生命的延續吧。


隔壁的鐘樓




其他幾個殿都大門緊閉,重重圍牆內飛簷鬥拱,猶抱琵琶半遮面,很神秘的樣子。

一堵牆,橫亙在心上,隔斷了紅塵。


|額爾敦敖包

貝子廟朝克沁殿與西廟明幹殿之間是一條臺階路,據說有171個臺階,蒙古族有崇尚9的習俗,171由19個9組成,171三個數字相加也是9,很巧妙,可見這段路不是一般的路,是朝聖之路。路的盡頭,是額爾敦敖包山。



地圖上臺階路在朝克沁殿與東廟卻日殿之間,是我記錯了還是地圖標錯了。




沿著臺階拾級而上,緩緩上坡,走起來很輕鬆。


敖包相會


了解下敖包


敖包是蒙古民族祖先傳下來的地形、地界的標識,更是蒙古族愛護山河草木,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象徵。

額爾敦敖包(意為寶山)始建於公元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2002年後重建。



該敖包是原阿巴哈納爾左旗世襲貝子的旗敖包。由十三個敖包組成,每一個敖包都有其象徵寓意:

中間的大敖包是佛祖敖包,也是原阿巴哈納爾旗敖包;大敖包左邊第一個敖包是貝子廟朝克沁主殿敖包,右邊第一、二個是貝子廟敖包,剩下九個敖包分別是原阿巴哈納爾旗所轄9個佐(行政區域,亦即現在的蘇木,相當於鄉)的敖包。

敖包祭祀是蒙古族敬仰崇拜大自然,祭祀山神、河神的傳統習俗,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是其傳統祭祀日。如今,每年的遊牧文化節也由此拉開序幕。



除了傳統祭祀日的敖包祭祀,平時來這兒的遊客或當地居民,通常也要圍著敖包順時針繞三圈,就如到寺廟繞佛、繞佛塔、轉經筒,應該是一個寓意吧。

我也加入了繞敖包的隊列,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也入鄉隨俗了,想想當年憤世嫉俗的自己,有些可愛也有些無知。






貝子廟背依敖包山而建,站在敖包山上可俯瞰貝子廟,遠眺錫林浩特市。

只是山不高,俯瞰、遠眺都很受限。




敖包山是一座石頭山,如今樹木蔥蘢、花草爛漫,一叢從白色的小花像極了雪絨花,不禁想起了《音樂之聲》。

Edelweiss,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雪絨花,雪絨花

清晨迎接我開放

小而白

潔而亮

向我快樂地搖晃

白雪般的花兒願你芬芳

永遠開花生長

雪絨花,雪絨花

永遠祝福我家鄉


想起了張家口的雪絨花




從貝子廟西側下山,遇見一片遺址,看地圖是新拉布仁殿遺址嗎?裡面僅存一座房子,猜測是烏蘭夫故居。



有鳥從貝子廟上空掠過,飛向敖包山,這裡是它們的家,自由而舒展。


|錫林郭勒盟博物館

了解一個地方的捷徑,就是去看它的博物館。




不巧的是博物館也在維修,而將我們拒之門外,是因為閉館半小時前禁止入館。

開放時間

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夏季:5月1日——10月7日

上午8:30——11:30

下午2:30——5:30

冬季:10月8號——4月30號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據介紹,錫林郭勒盟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展現蒙元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集收藏、研究、展示於一體。

館內藏有蒙元時期的金銀器、石雕、陶瓷、兵器、建築構件、印章、符牌、服飾、繪畫等文物,絕大多數出土於錫林郭勒大草原。

這次未能入館參觀,看它的開放時間,第二天也不好安排再來,留待下次吧。





館外一樣精彩,一半晴空萬裡,一半烏雲漫道,很奇怪,黑壓壓的烏雲下,竟也能心曠神怡。





大氣磅礴,自然環境也是成就民族氣概的關鍵因素吧。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後會有期。

|錫林九曲

早就聽說錫林九曲很美,它的名字就足以讓人浮想聯翩。於是,離開朝克牧場,離開錫林浩特,返程繞道去看它。






朝克牧場

漸行漸遠

錫林浩特

漸行漸遠

留下留戀

帶走懷念

一路向前





錫林九曲嗎?是我看到了一個假的九曲,還是它早已不再是從前的它。

那天的風真大,九曲已乾涸。

我站在風中,想像它曾經的模樣,擔心這一片水域,也將消失。








九曲,空留一個美麗的名字,早已變成了買吃喝玩樂的地方。



像祭壇,更像定期舉行旅遊盛會的場地,當旅遊與商業攜了手,也便離自然越來越遠了。


|再見平頂山

聽說日落時平頂山最美,我們計劃在日落前走出草原,未等待平臺落日,卻邂逅了雙彩虹。

不執著,不計較,前路漫漫,你想不到會遇見什麼,隨遇而安吧。




去錫林九曲,為看它一眼。再去平頂山,為看它第二眼。



第一眼看了它的背面,第二眼來看它的陽面。






好多馬



好多車

未見平臺落日,意外地邂逅了彩虹。



與彩虹合個影,仔細看,兩道彩虹,下午五點多鐘的太陽,真熱烈呀


孤獨的馬


孤獨的車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管到哪兒,我們終歸是要說再見的,留下記憶——


在這裡



在那裡




在每一個到過看到過的地方


|告別

告別朝克牧場

告別錫林浩特

告別貝子廟

告別額爾敦敖包

告別錫林郭勒盟博物館

告別錫林九曲

告別平頂山

告別一路上遇見的可愛的人們和動物們

而前面還會有——








新的遇見










新的告別





告別草原

告別每一段走過的路

平坦的、崎嶇的

順暢的、艱難的



原來

所有的遇見都是為了

學會告別

學會放下

相關焦點

  • 錫林浩特額爾敦敖包公園,一座環境優美的園林公園
    錫林浩特額爾敦敖包公園,地處城市中軸線的最高點、貝子廟的北側,是一座環境優美的園林公園。在公園的最頂端是額爾敦十三敖包,在這裡俯瞰園內樹木蔥鬱,錫林浩特城市風光盡收眼底,美不勝收。額爾敦敖包名字意為「寶地」,是錫林浩特市的地標性建築。
  • 2020年走進草原D3,錫林九曲變九河,失之交臂貝子廟
    以錫林浩特為中心,沿著錫海線一路尋找美景,感受草原的遼闊、牧民的淳樸和上天賜予我們的心靈的洗滌。位於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北部的「額爾敦陶力蓋」敖包南坡下,蒙古語名「班智達葛根廟」,漢名「崇善寺」。始建於公元1743年即乾隆八年,歷經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費白銀174多萬兩。貝子廟是藏傳佛教聖地。
  • 錫林浩特的內涵 不只是在藍天和草原之間 還有一個西藏僧人的靈動
    早知道錫林浩特素有「草原明珠」之稱,也聽說錫林浩特的「八景」景景醉人,灰騰草原、錫林九曲、平臺落日、沙海疏林、古剎貝子、民俗浩特、查幹敖包、錫林餘韻就如八個夢幻碎片時常闖進腦海。前幾天,有幸前往錫林浩特,感受了錫林浩特的內涵。
  • 錫林浩特市~中國馬都,草原明珠,鍺礦儲量中國,世界領先歷史文化誦
    風景名勝,貝子廟廣場位於錫林浩特市北部的額爾敦陶力蓋敖包山南坡下。貝子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錫林廣場廣場建成於1999年7月,位於市區南部,總面積22萬平方米,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廣場,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環保型廣場。
  • 錫林浩特貝子廟
    廟前是一片寬闊的廣場,廣場上鋪著銀灰色的人造大理石,上面建有花壇和噴水池,花壇裡百花爭豔,五顏六色,五彩繽紛,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噴水池噴出五六米的水柱,水花從高空中灑落下來,幾個水池一起噴出,景色十分壯觀。涼爽的金風徐徐地吹拂著,此時正是人們納涼散步的好時光,人們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裡來,女人們牽著狗,男人們一圈圈走步,在進行鍛鍊。
  •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舊稱阿巴哈納爾,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乾隆八年(1743年)錫林河北岸的額爾敦敖包崗上建貝子廟,阿巴哈納爾左翼旗亦稱貝子旗。2、1949年併入阿巴哈納爾右翼旗,改稱中部聯合旗。1952年撤銷中部聯合旗,併入西部聯合旗。1956年西部聯合旗更名阿巴嘎旗,1963年析阿巴嘎旗置阿巴哈納爾旗,駐地貝子廟改稱錫林浩特鎮。1983年撤銷阿巴哈納爾旗,設錫林浩特市。
  • 佛教聖地——貝子廟,祭祀載體——十三敖包,遊牧文化的集中體現
    這次從北京出發第一站我們就選擇到盟錫林浩特市,到錫林浩特主要是再去看看錫林郭勒盟的第一大寺——貝子廟。因當年主持修建此廟的是當地的貝子巴拉吉道爾吉,寺廟因此而得名。貝子廟的背面是十三敖包山(又稱為「額爾敦敖包山
  • 古老的貝子廟上有一座敖包山,為何人們紛紛來此虔誠朝拜
    在慕瀟桐久居的小城——錫林浩特,有一座穿越百年時空的廟宇——貝子廟,貝子廟的背面有一座聖潔的小山——敖包山。 一半是記述,一半是臆想,慕瀟桐用充滿靈氣的文字來輕觸這座廟宇和小山的歷史故事。在有這座城市之前,這山與這廟,在數千喇嘛晝夜不停的誦經聲中,努力向彼此內裡生長,直至最終融合在一起,形成鍾靈毓秀的錫林浩特,它故事從此開始,一路向南奔去,兩翼直指東西,屢經風霜雨雪,終成草原明珠。
  • 星空下的錫林浩特當然還有大草原
    廣場T字路口獨特的當地民族文化,不一樣的敖包風情!敖包風情錫林九曲小河流水人家感受當地民族的風情和文化!蔚藍天空下綠油油的草原很美很美南山下的景色還是很不錯的晚上還可以看城市夜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吧!我在錫林浩特等你!
  • 遊覽錫林浩特貝子廟
    ,特意抽出時間去遊覽一番。為了避免上次遊覽烏蘭五臺的遺憾,有遺漏的景點,去之前特意做了攻略,準備好好遊覽一番,誰知,又留下許多遺憾……貝子廟,是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藏傳佛教聖地,位於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北部的「額爾敦陶力蓋」敖包南坡下。
  • 趕在國慶人多之前—秋色濃時探塞外之錫林浩特
    我們的旅遊是說走就走,我們的行程是邊走邊變,我們總策劃師在昨晚研究了錫林浩特酒店所擺放的市區地圖和宣傳書籍後,宣布今天的遊覽計劃的有三個景點:錫林九曲,平頂山和白音牧場。,整個錫林浩特溼地廣場就我們一兩波人,巨大的烤肉爐子我們獨自享用,偌大的遊樂場由我自助玩樂,一個個蒙古包就等我們去拜訪。
  • 5大內蒙古錫林郭勒旅遊景點遊記心得:貝子廟、錫林九曲等景點…
    其中,大景堂的山門很高,前面是整個廟宇的廣場(今天的市場),有一個講臺,所有寺廟集會都舉行,貝子廟經過第七活佛後不斷更新。整個建築群由七個殿堂組成,包括朝欽、明幹、車裡、朱都巴、甘珠、丁克和額爾利圖、五個拉布朗(活佛殿)、五個佛塔、30多個寺廟庫房和寺廟兩側和寺後的兩個喇嘛住宅。
  • 熟悉的老街——錫林浩特西商
    1947---1957年錫林浩特沒有多少人,文化生活也很單調,有個電影院和蒙語說書館。那時候不管啥電影我們這些小孩都愛看。後來在工程公司院內也蓋了個禮堂。一般周末,大人們有在公署禮堂跳舞的,小孩一般不讓進去。盟文工團就在廟東的地毯廠旁邊的那個院子裡。有時候在電影院也有時候在禮堂有演出,小孩子也愛看,但都有大人領著我們看歌劇。   那時候,錫林浩特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