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聖地——貝子廟,祭祀載體——十三敖包,遊牧文化的集中體現

2020-08-21 獨往者

這次從北京出發第一站我們就選擇到盟錫林浩特市,到錫林浩特主要是再去看看錫林郭勒盟的第一大寺——貝子廟。貝子廟,蒙古語名「班智達葛根廟」,漢名「崇善寺」,是內蒙藏傳佛教的聖地,也是內蒙古的四大廟宇之一。當地的牧民又將它俗稱為「大廟」。

我們清晨一大早就驅車來到貝子廟,貝子廟還未開門,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但狂野的雲彩也將這座寺廟增添了神秘和壯美的色彩。貝子廟建在錫林河畔的一座山丘之南麓,這裡四周平坦開闊、河水蜿蜒、水草豐美、景色怡人,堪稱是一處理想的建廟,居住寶地。在這裡建廟、建住宅群,既體現了「背山面水」的傳統建築選址,還應照了「依水草而居」的遊牧文化。

貝子廟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歷經七代活佛精修而成,耗費白銀174萬兩,面積達1.2平方公裡。因當年主持修建此廟的是當地的貝子巴拉吉道爾吉,寺廟因此而得名。

貝子廟的建築朝向也讓人們對它產生了好奇,貝子廟的朝向獨特而別致,該廟「面東南、座西北」,它打破中國傳統建築取正南的子午線方向,而遵從了遊牧人居住的蒙古包門的朝向,這一建築朝向反映的是蒙古人的習俗,表現的則是遊牧文化的特色。

這是因為從當地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上來看,這種朝向的好處是:既有利於抵禦冬季西北寒風,又便於夏季東南涼爽空氣的進入。而且又符合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風水之說,寓意著「山澤通氣」的祥瑞。是順天時,應地利,十分合理與科學的選擇。

貝子廟的建築朝向,不僅使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自然而巧妙地結合起來,而且表現了蒙、漢民族歷史文化水乳交融的獨特魅力。貝子廟的這一建築朝向,甚至還影響到錫林浩特城市建築的朝向,進而形成了錫林浩特別具一格的城市規劃特點,賦予了這座城市於濃鬱的民族文化內涵。



貝子廟的背面是十三敖包山(又稱為「額爾敦敖包山」,為紀念樂善好施的額爾敦老牧人而得名),敖包是藏傳佛教和蒙古族建築的一個重要標誌。十三敖包的十三,在蒙藏佛教中被認定為敖包神,是神靈所在和享祭之地。

十三敖包始建於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由十三個敖包組成。中間的大敖包為佛祖敖包,也是原阿巴哈納爾旗敖包;左邊的第一個敖包是貝子廟朝克沁主殿敖包;右邊第一、二個是貝子廟敖包,剩下九個敖包分別是原阿巴哈納爾旗所轄9個佐的敖包(佐也就是現在的蘇木,相當於鄉)。

要登上十三敖包山需攀登171級臺階,蒙古族有崇尚數字9的習俗,為此十三敖包山的臺階一共建了171階,171是19個9組成,171相加也是9。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載體,在古代,蒙古人把世間萬物都看作神靈來崇拜,他們在山上建大型敖包作為祭祀聖地。這與古代漢人祭祀聖山類似。


一曲優美動聽的蒙古民歌《敖包相會》將「敖包」一詞,傳輸到千家萬戶,婦孺皆知。敖包是蒙古語,意為木、石、土堆,漢語意為堆子,實際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原來是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用石頭堆作為路標,來辨別方向或牧場邊界的界標,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十三敖包作為錫林郭勒盟最重要的敖包每年都要祭祀,至今已有數百年的祭祀歷史。



相關焦點

  • 錫林浩特貝子廟
    貝子廟就坐落在敖寶山山腳下,遠遠望去,銀灰色的廟頂,在陽光照耀下顯得古樸典雅。這裡四周平坦開闊、河水蜿蜒、水草豐美、景色怡人,堪稱是一處理想的建廟,居住寶地。在這裡建廟、建住宅群,既體現了「背山面水」的傳統建築選址,還應照了「依水草而居」的遊牧文化。
  • 遊覽錫林浩特貝子廟
    常常聽先來的姐妹們提起貝子廟為了避免上次遊覽烏蘭五臺的遺憾,有遺漏的景點,去之前特意做了攻略,準備好好遊覽一番,誰知,又留下許多遺憾……貝子廟,是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藏傳佛教聖地,位於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北部的「額爾敦陶力蓋」敖包南坡下。
  • 2020年走進草原D3,錫林九曲變九河,失之交臂貝子廟
    >遊玩採風早上吃完早飯,首先瀏覽貝子廟貝子廟是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位於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北部的「額爾敦陶力蓋」敖包南坡下,蒙古語名「班智達葛根廟」,漢名「崇善寺」。始建於公元1743年即乾隆八年,歷經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費白銀174多萬兩。貝子廟是藏傳佛教聖地。
  • 走進貝子廟:探訪錫林河畔「北國名剎」,領略百年古寺別樣秋韻
    貝子廟。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藏傳佛教四大聖地之一,貝子廟享有「北國名剎」聲譽,是錫林郭勒盟佛教文化的一大寶庫。貝子廟周邊水草肥美,風光秀麗。聖潔的錫林河水在貝子廟西邊,由南向北緩緩流去,如今它的兩側是繁華市區。
  • 我們一起去看錫林浩特貝子廟額爾敦敖包博物館錫林九曲和平頂山吧
    起源於清雍正年間,始盛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至今已歷經八世活佛的貝子廟(蒙古語名「班智達葛根廟」,漢名「崇善寺」),作為錫林郭勒歷史上著名的喇嘛教學府,和內蒙古中西部四大藏傳佛教寺廟,它的故事很能激發人的想像,令人想要去看看它現在的模樣。
  • 藏身在中國第七大沙漠的「世界最大敖包」(圖)
    「蓮花在佛教中有著獨特的象徵意義,它象徵著神聖的本源,就像我們電視上看到的,佛祖和觀音坐的都是蓮花寶座。」額爾定點力格喇嘛介紹說,該敖包上端的杆子叫做瑪尼宏杆子,是成吉思汗西徵時的武器,牧民們為了表示對成吉思汗的尊崇,就把這個杆子作為了供奉的聖物。
  • 藏身在中國第七大沙漠的「世界最大敖包」 圖
    抬眼望去,這一敖包的雄偉與壯觀著實令人驚嘆,即便身高近1.80米的記者也很難一眼看到頂端。只能在負責指引信眾的額爾定點力格喇嘛介紹下,才能獲悉其頂部的蓮花寶瓶,它是由5.6噸純銅鑄造,象徵56個民族以及上面雕刻的蓮花圖案在佛教中有著獨特的象徵意義。
  • 在草原上不是堆一堆石頭就叫「敖包」!敖包是神聖的傳統文化
    來到呼倫貝爾草原旅遊,你會經常看到草原上的敖包,甚至有些旅行社會刻意安排大家「祭拜敖包」。但是,這裡需要提請大家注意的是,在旅遊點的「祭拜敖包」活動,一般多是對蒙古民族文化的一種體驗,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祭拜敖包」。在草原上,敖包不是隨意建的,要想建一座敖包,一般都是要由喇嘛來確定建築位置,然後經由必須的開光程序,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敖包。
  • 內蒙古舉行「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新聞發布會
    那達慕具有深厚的傳統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為體現民族精神與性格的重要載體。每年的不同季節,人們為了慶祝豐收和喜慶日子都要舉行規模不等的那達慕。如今夏季那達慕、冰雪那達慕、旅遊那達慕、國際那達慕為主的各種那達慕,競相開展,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