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上不是堆一堆石頭就叫「敖包」!敖包是神聖的傳統文化

2020-09-17 新媒視界

來到呼倫貝爾草原旅遊,你會經常看到草原上的敖包,甚至有些旅行社會刻意安排大家「祭拜敖包」。但是,這裡需要提請大家注意的是,在旅遊點的「祭拜敖包」活動,一般多是對蒙古民族文化的一種體驗,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祭拜敖包」。在草原上,敖包不是隨意建的,要想建一座敖包,一般都是要由喇嘛來確定建築位置,然後經由必須的開光程序,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敖包。

敖包也稱腦包、鄂博,蒙古語「堆子」之意,原是以石塊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記。因為草原廣闊無垠,故在遊牧交界之所或在辨別方向上壘石為記,謂之曰「敖包」。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就逐步演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以祈求平安無事、旅途順利。人畜充足、條件優裕的人家,有時甚至趕上車,裝滿石頭送到附近的敖包去,以致有些大的敖包石頭多達幾十立方米之多。在草原上,不是堆一堆石頭就叫「敖包」!敖包是神聖的,有著很多規矩的!因為敖包一般是建在草原上最高的地方,與長生天最近的地方,所以,敖包也就是與長生天對話的地方。

敖包有盟、旗、蘇木敖包,也有姓氏敖包和一家所祭的敖包。一般情況下,每個敖包都有固定的祭祀日,但也有例外,在鄂溫克旗境內的好裡堡蘇木,這裡生活的主要是布裡亞特蒙古族,祭敖包的日期是由喇嘛來確實的。

敖包有用石頭壘起的,也有用柳條圍建的。呼倫貝爾草原上的敖包形式大體一樣,即在草原的高山上堆積石頭為臺,臺基上面分大、中、小三層,重疊做圓錐體。其數目各地不等,有的單獨一個敖包,有的是敖包群,即7個敖包並列,中間大的為主體,兩旁各陪襯3個小的;

也有的1個大敖包居中,東、南、西、北各陪襯3個小敖包,成為13個敖包群。中間的主體敖包為三層塔型階臺,上豎旗杆懸掛經旗(白綢子,書有梵文);各個小敖包只壘一層平臺成為饅頭型,上插樹枝。

在舉行敖包祭典時,在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綢布條或紙旗,還在敖包與敖包之間用繩子懸掛很多五色紙旗或綢布旗。

由於蒙古族牧民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異。一般都是在夏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

祭祀時,非常隆重、熱烈,幾十裡、上百裡遠的牧民們都要坐著勒勒車、騎馬或乘汽車、拖拉機帶著祭品趕來。在有條件的地方,還要請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擺成陣勢,焚香點火、誦經。

祭祀儀式上,主祭喇嘛坐在敖包前擺滿供品的長方形桌子後,手數法珠,念念有詞;兩側有兩個中年喇嘛手持大型法號,其他喇嘛畢恭畢敬,跪在他的前邊,牧民群眾圍跪在三邊,面向主祭喇嘛。當主祭喇嘛發出祭祀開始的經令,法號奏出深沉粗獷的音調,眾喇嘛和牧民雙手作揖念咒。

最後,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兩旺,並將帶來的祭品牛奶、酒、奶油、點心、糖塊撒向敖包……

祭典儀式結束後,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有的青年男女則偷偷從人群中溜出,登山遊玩,傾訴衷腸,談情說愛,相約再見的時日。這就是所謂的「敖包相會」了。

現在,一些較大型的敖包祭典除傳統的儀式和活動項目外,又增加了商品交易內容。如巴爾虎草原上的寶格德烏拉敖包祭典時就形成了一個「草原集市」,有商品交易區、飯店、停車場,新左旗和新右旗各蘇木人員的蒙古包及帳篷排列有序,秩序井然。

文獻參考:徐佔江主編《呼倫貝爾旅遊》

攝影配圖:蔡巖峰

整理編輯:醉臥草原

圖文均為版權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嚴禁商用

違者將最高承擔50萬元/幅的賠償負責!

喜歡的話,就轉發到朋友圈吧~

歡迎留言與小編互動

景區/旅行社合作郵箱:

veconcyf@sohu.com

89321868@qq.com

所有來稿,請附300字以上文字說明,我們將在多平臺同時發布

相關焦點

  • 草原上的書敖包:「敖包上有一塊石頭,圖書館裡就有一種書」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12日電(記者魏婧宇 哈麗娜)「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這不是傳說。在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巴音希裡嘎查有一座書敖包,每一塊石頭上都用精美的字體刻著書名,仿佛在低聲訴說著文明的往事、吟唱著歷史的和弦。這座書敖包由一對蒙古族兄弟修建,他們希望在書敖包上點燃的知識之光,能播撒到草原上每一位牧民的心中。
  • 你知道草原上的敖包嗎
    草原上的敖包,是蒙古民族祭祀神靈的地方,青年男女相約,彼此表達愛慕之情,著名的草原歌曲《敖包相會》就是表達青年男女在此相會的情景!草原上的敖包很多,牧民們放牧的時候,遇到敖包,就會撿上幾塊石頭,堆在敖包山上,再系上各色的「哈達」,以求神靈的保佑!
  • 美麗的敕勒川草原上,這個呼和敖包成為一處風景線
    哈素海呼和敖包坐落於陰山下美麗的敕勒川草原,是由一座主敖包和環繞其周的十二座子敖包組成,象徵著十二生肖圍繞宇宙長生天。 每年的夏季,有很多的遊客來到這裡,一方面在廣袤的大草原上可以感受到這種無與倫的震撼,同時,作為草原上最重要的標誌之一,人們可以親身感受到草原文化帶來的與眾不同。
  • 內蒙古呼倫貝爾,巴彥呼碩大草原,敖包相會從這裡唱遍世界
    敖包又叫鄂博,蒙語意為"堆子",最初是草原牧民為出行方便隨意擺放的幾塊石頭堆。茫茫草原缺乏標誌物,無法辨別方向和道路,敖包就起到了指路、辨別方向和劃定牧場邊界的作用。後來作為標誌的敖包逐步演變成蒙古族祭拜各路神仙和祈禱風調雨順和平安的場所,和漢族的土地廟類似。因為歌曲《敖包相會》,使得"敖包"一詞廣為人知。敖包一般是堆石成臺,沙漠中則就地取材用柳條堆成。
  • 佛教聖地——貝子廟,祭祀載體——十三敖包,遊牧文化的集中體現
    在這裡建廟、建住宅群,既體現了「背山面水」的傳統建築選址,還應照了「依水草而居」的遊牧文化。,而遵從了遊牧人居住的蒙古包門的朝向,這一建築朝向反映的是蒙古人的習俗,表現的則是遊牧文化的特色。而且又符合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風水之說,寓意著「山澤通氣」的祥瑞。是順天時,應地利,十分合理與科學的選擇。
  • 蒙古族圖瓦人舉辦傳統節日敖包節
    蒙古族圖瓦人舉辦傳統節日敖包節   中新網喀納斯6月10日電(記者 戚亞平)6月9日,新疆喀納斯景區蒙古族圖瓦人舉辦傳統節日敖包節
  • 通訊:在草原「書敖包」裡尋找詩和遠方
    圖為草原上的「書敖包」。 馬知遠 攝圖為草原上的「書敖包」。馬知遠 攝中新網鄂爾多斯7月31日電 題:在草原「書敖包」裡尋找詩和遠方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烏蘭陶勒蓋鎮巴音希利嘎查茫茫的草原上,這10個由鐵框焊接的大字分外惹眼。由此繼續驅車前行約50米,然後拾級而上,即可在這片草原一處制高點上看到頗為壯觀的「書敖包」。
  • 七夕相約浪漫科爾沁草原:第三屆敖包相會文化旅遊節開幕
    初秋的科爾沁草原天高雲淡、牛羊肥美,雙合爾山下敖包吉祥、琴聲悠揚……伴隨著綿長如水的古老祝頌,8月25日,第三屆敖包相會文化旅遊節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阿古拉文化旅遊主題小鎮拉開帷幕,來自各地的嘉賓遊客歡聚在敖包山下,在充滿濃鬱民族特色的文旅活動中品味獨具草原特色的七夕浪漫。
  • 七夕相約浪漫科爾沁草原:第三屆敖包相會文化旅遊節開幕
    初秋的科爾沁草原天高雲淡、牛羊肥美,雙合爾山下敖包吉祥、琴聲悠揚……伴隨著綿長如水的古老祝頌,8月25日,第三屆敖包相會文化旅遊節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阿古拉文化旅遊主題小鎮拉開帷幕,來自各地的嘉賓遊客歡聚在敖包山下,在充滿濃鬱民族特色的文旅活動中品味獨具草原特色的七夕浪漫。
  • 蒙古人的敖包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一)敖包是什麼意思?敖包是蒙古語的直譯,也有譯成也有譯成「腦包」「鄂博」的,意思是石頭堆。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標識,就像我們現在的路標一樣。在很多市縣交界處,都能看到類似「某某縣人民歡迎您」的標語,實際上還起了界標的作用。
  • 藏身在中國第七大沙漠的「世界最大敖包」(圖)
    神樹」的「許願樹」、接著穿過一尊雕刻精美的石獅,即可抵達世界上最大的敖包。這既不是神話,也不是傳說。  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是中國七大沙漠。而被稱為「世界最大的敖包」則坐落於此。近日,中新社記者實地探訪了這一神秘之地。  抬眼望去,這一敖包的雄偉與壯觀著實令人驚嘆,即便身高近1.80米的記者也很難一眼看到頂端。
  • 藏身在中國第七大沙漠的「世界最大敖包」 圖
    (李愛平攝)圖為敖包。(李愛平攝)在茫茫的沙漠之中,走過一棵被當地牧民稱作「神樹」的「許願樹」、接著穿過一尊雕刻精美的石獅,即可抵達世界上最大的敖包。這既不是神話,也不是傳說。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是中國七大沙漠。而被稱為「世界最大的敖包」則坐落於此。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了這一神秘之地。
  • 來通遼阿古拉草原,與你「敖包相會」
    中國通遼「一帶一路敖包相會」國際文化旅遊節將於8月17-18日在內蒙古科左後旗阿古拉草原舉行。為積極參與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提升「敖包相會的地方——通遼」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國通遼「一帶一路敖包相會」國際文化旅遊節於8月17日至1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阿古拉草原舉行。
  • 賀蘭山,萬仞絕頂「敖包疙瘩」
    主峰「敖包疙瘩」,海拔高度3556米,高出銀川平原2000餘米。它不但遠高於我國東部五嶽,而且在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高峰。明朝重臣金幼孜來寧夏府郊外觀獵時,即興賦詩曰:「賀蘭之山五百裡,極目長空高插天」的絕句,就是讚美「敖包疙瘩」的峻峭壯觀。從蘇峪山口登山,觀賞那萬仞絕壁,高聳直文,雄偉壯觀。從側嶺向上登攀,可達絕頂,上到賀蘭山脈的主峰。
  • 大敖包,石人像,古障城,蘑菇圈
    這個依然偏僻的地方,我是有感情的。30多年前,我在這裡初為人師,開始了職業的啟蒙,成為影響一生的職場起點。                          (石砌大敖包)大敖包夠大,在蒼茫的高山草原上,突兀聳立。敖包石砌而成,四周呈圓形,自下而上,分四層梯次結構。敖包高約6米,直徑約5米。
  • 北上日記:烏蘭五臺,天下第一大敖包
    ,草原面積17.96萬平方公裡,優良牧草佔有率50%,是水草豐美的牧場,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1998年國家郵政局發行《錫林郭勒草原》特種郵票1套3枚,小型張1枚。
  • 第三屆敖包相會文化旅遊節開幕式精彩紛呈
    、雲蒸霞蔚,敖包山下歌舞歡騰,溼地草原牛羊信步……8月25日,第三屆敖包相會文化旅遊節在通遼市科左後旗阿古拉文化旅遊主題小鎮拉開序幕。非常喜歡這樣的蒙古族婚禮,草原上的歌聲也好聽,看了以後讓人回味。」許建昌說。
  • 從「祭敖包」到那達慕大會,蒙古族的浪漫因子溯源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盛會,「那達慕」在蒙古語裡意為「娛樂」、「遊戲」。那達慕大會歷史悠久,源於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敖包」以石塊堆積而成,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標誌,後來成為祭祀場所。屆時,牧民攜兒帶女臨時搭起蒙古包,撿起石頭堆放在敖包上並插上蓬花枝或柳樹枝,將紅、白、黃等象徵哈達的布條拴在枝上。然後喇嘛們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禱神靈保佑。同時也舉行一些體育娛樂活動, 並宰羊煮肉、大辦酒宴,人們歡聚一堂,載歌載舞,往往通宵達旦。
  • 阜蒙縣舉行大巴關山旗祭敖包活動
    阜蒙縣舉行大巴關山旗祭敖包活動
  • 相約八月 相聚阿古拉|第三屆敖包相會文化旅遊節開幕
    相約八月 相聚阿古拉|第三屆敖包相會文化旅遊節開幕 八月的科爾沁草原水草豐美、雲蒸霞蔚,敖包山下歌舞歡騰,溼地草原牛羊信步……8月25日,由市政府主辦,市文化旅遊廣電局、科左後旗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三屆敖包相會文化旅遊節在科左後旗阿古拉文化旅遊主題小鎮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