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廟前,我驚訝地看到給參觀者做關於中國歷史和文化講解的竟然是不同膚色的當地人,用法文告訴人們一段似乎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因為在這個島上,節日都是不分民族的,正如留尼旺島的記者兼作家Daniel Vaxelaire在《留尼旺歷史溯源》中所描述:從第一個殖民者來到留尼旺開始,種族融合就成了留尼旺島的顯著特徵。
「你來的正好,這幾天聖丹尼市正在舉辦華人的傳統節日「關帝節」,非常熱鬧。」聽Enis這麼一說,貓貓還真想去看看,於是到了留尼旺的當天下午便來到了留尼旺首府聖丹尼市(Le Saint Denis)。
沒想到這個印度洋小島上竟然生活了不少華人,大約三萬多,佔全島人口的4%左右,還沒到關帝廟所在的唐人街,就聽到一陣熟悉的敲鑼打鼓,步行街上擠滿了人,原來在街口搭起了個舞臺,演員們正在表演中國民間歌舞,下面則裡三層外三層的觀眾,津津有味地觀賞著,貓貓擠過人群,跟著Enis來到了關帝廟。
關帝廟是新修的,建築很中國,裝飾很喜慶,再一看門口對聯兒邊迎客的美女,雖然穿著一身紅色中式衣服,竟然是一位白皮膚高鼻碧眼的留尼旺姑娘,微笑著歡迎貓貓前來參觀,沒搞錯吧,貓貓倒成了「老外」了。這才注意到周圍不少穿著旗袍的竟然都是些不知哪個種族的美女們,有意思。
聽說有客人「專程」從祖國趕來參加關帝節,節日組委會的負責人之一,一位五十多歲的阿姨迎了出來,她自我介紹姓劉,來自廣東,已經在留尼旺生活了三十年了,熱心的劉阿姨一邊帶著貓貓參觀,一邊仔仔細細地講起留尼旺華人的歷史。島上第一批華人是130多年前到來的,19世紀後期,製糖業興起,甘蔗取代咖啡,成為留尼旺主要經濟作物,同模里西斯差不多時期,即1848年留尼旺便宣布廢除奴隸制,六萬奴隸獲得了自由,沒人種地了,但甘蔗種植業又需要勞動力,殖民者便從印度和中國等地引入了不少勞工,成為契約工人,那時從福建招來的華工叫「賣豬仔」,聽稱呼就能想像出當時的惡劣環境。
華人有規模地進入並旅居於此是從1920年以後,早期的中國移民來自廣東省的梅縣、順德縣和南海縣等地,其中客家人佔了一半還多。他們漂洋過海到此地做小買賣開餐館兒,或者以此為中轉站又前往其它地區,其中的三個商人一個姓周,一個姓劉,一個姓唐,為了方便故鄉來的親朋落腳以及聚會,便在此購買了一塊地皮,蓋起了房子,一方面用作關帝廟,另一方面也讓初來乍到的新人有個住宿的地方。最早的三個關帝廟,屬於三個姓氏,後來唐姓家族不再,關帝廟也不再分姓氏所有,而是屬於全體留尼旺華人了。
現在的華裔已經是第四代,第五代了,可惜能講中文的幾乎沒有,完全融入了本地社會,只有劉阿姨因為是從大陸過去的,還可以講普通話。後來見到當地華人聯誼會會長林源祥先生時,貓貓也深有感觸,這位留尼旺第三代華人,只能講法文和少量英文,於是和林會長交談時,Enis在一旁將法文翻譯成西班牙語,貓貓再將西班牙文翻譯成中文給同伴,這樣的交流還是生平第一次。聽林會長介紹,法國政府的學校只可以教授法文,從前有幾家華文學校,大都關門了,華裔孩子只能在課下進補習班學習中文,對學生來說負擔很重,很多人便放棄了。四代五代的年輕人畢業後喜歡從事醫生,律師,工程師,信息等比較不錯的職業,像父輩那樣辛辛苦苦開店的倒少了。現在,留尼旺的新移民中又多了浙江溫州人、上海人,主要是開餐館,也有開價廉物美的連鎖超市,很受當地人喜歡。
不過遠離故土的華人的思鄉之情並沒有隨著距離和時間的推移而減淡,「關帝節」便是最好的證明,為什麼是關羽呢?原來這位三國演義中以「忠義仁勇誠信」而著稱的歷史人物,被民間尊奉為武聖人、恩主公、財神爺,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逐步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的傳統文化格局。劉阿姨介紹說,2008年當地華人湊錢將原來的老關帝廟整修一新,這畢竟是維繫中華文化的唯一紐帶了。貓貓看著廟裡張燈結彩,廟殿正簷均懸掛色彩耀目的黃帛紅綢,案臺上向關公施古祭最高的大禮太牢,即在關帝大殿前敬獻整牛、整豬、整羊,參觀者無不上前上香叩拜,頗為感慨,原來華人們離家越遠,對故土的情就越濃,就著關帝文化的緣表達自己對祖國的那份情誼吧
「我們這裡其實春節的氣氛還沒有關帝節濃呢,因為春節大家都要上班,不放假,關帝節是每兩年大辦一次,無論是華人還是當地其他種族都很看重這個節日,看做是全留尼旺的節日。」劉阿姨很驕傲地告訴我,貓貓看到給參觀者做講解的許多志願者竟然什麼膚色都有,大家都非常認真地在講著中國古代文化,不禁感到很新鮮。原來小島留尼旺也堪稱一座「國際島」,除了中國人外,留尼旺的人口由多個民族組成:源自非洲的卡非人、來自印度的馬勒巴人和阿拉伯人、馬達加斯加人、葛摩人和歐洲人,他們是在留尼旺不同的殖民時代和發展時期,由各地移居於此,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了一家人,各個民族間的關係很和睦,也正是因為這種民族的多樣性,使得前奴隸時代留下的傷痛得以更為快速地痊癒。
看到關帝廟牆上還有個亡靈牌位,劉阿姨說,那些都是孤身一人客死他鄉的採金華工和各路華商,身後因為沒有子孫來拜祭,便把牌位放在這裡,如果有來拜祭關公的也順便告慰一下這些在天之靈,聽到這番話,令人不禁動容,遙想當年,這些不論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遠離家鄉的人們,寄身異國勤奮勞作,生時追隨關公忠義互助精神,死後依傍關帝慈善威嚴神靈,如回歸故土一般寧靜安祥,多少也是種慰藉,落葉歸根想必是每個海外華人心中最大的願望吧。
今年的關帝節格外熱鬧,因為請來了關帝老家——山西的客人,太原雜技團的演員們,他們在留尼旺為當地人做了精彩的演出,而這要歸功於同為山西人的中國駐留尼旺的總領事—張國斌先生了,在歡送雜技團的告別宴會上聖丹尼的市長特地表示了感謝,熱心的張領事則為我們介紹了不少留尼旺的情況,雖然來留尼旺的時間不長,但已經對這個小島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留尼旺島的重要特色就是種族多元化產生的特殊絢麗文化,而不同種族之間的通婚情況也普遍,正巧,在聖丹尼的市政廳,貓貓就趕上了一場華人小夥兒與法國姑娘的婚禮,雙方親友陪同下,新人們在政府人員的主持下舉行了一場西式登記儀式,估計之後還應該會有一場中式婚禮吧,看著美麗的新娘與略帶靦腆的中國小夥兒的幸福結合,正是這樣的種族融合使得小島文化豐富,宗教寬容,色彩斑斕。
記得Enis曾清楚地告訴過貓貓,島上有288個教堂,14個清真寺,5個寺廟,各個種族平等地生活在一起,互相尊重對方的信仰,正是在這種讓Enis應以為豪的平等融合,重生了留尼旺式的新文化——它可能什麼都不是,但它卻什麼都是——因寬容而再生的聯合的、共融的、絢麗多姿的留尼旺島風情,讓這個本意為「聯合」(Réunion)的小島更加名符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