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廠區的辦公區域,黑色電子大屏上「讓杭可製造走向杭可創造,成為智能裝備產業國際一流系統集成商」的紅字非常醒目。
6月21日,杭州迎來一場大雨,坐落在國家級經開區——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毗鄰蕭山機器人小鎮的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杭可科技」),廠區內一片忙碌場景。
就在一個星期之前,6月13日,杭可科技在科創板上市委2019年第3次審議會議上成功過會。
這意味著,杭可科技或成為杭州乃至浙江登陸科創板「第一股」。
從今年4月15日在科創板申請獲受理,到6月13日成功過會,杭可科技只用了60天。比起更早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的另外5家杭州企業(鴻泉物聯、虹軟科技、當虹科技、安恆信息、先臨三維),可謂神速。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杭可科技的第一選擇並非科創板,其曾在今年3月申報主板IPO,但是在4月9日終止審查,並在一周內「火速」轉戰科創板。
由於這一變換過於突然,也令市場浮想聯翩。
鋰電行業「老兵」
6月21日上午,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看到,這裡分布著杭可科技的三個廠區,位於高新十一路和高新五路的廠區內,工人們在機器前忙碌作業。
進入廠區的辦公區域,黑色電子大屏上「讓杭可製造走向杭可創造,成為智能裝備產業國際一流系統集成商」的紅字非常醒目。
此外,記者在廠區內走動,不時可以看到杭可科技2019年「實現42億年產能規模」的宣傳標語。
從時間來看,杭可科技可謂鋰電行業的「老兵」,自稱有「36年的電子設備研發製造經驗,20多年的充放電化成分容設備的創新和積累」。
招股說明書(上會稿)顯示,杭可科技的前身是杭州可靠性儀器廠,成立於1984年,是江幹區集體企業,從事軍用特種電源和實驗室用老化篩選設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1999年杭可儀改制為股份合作制企業,2011年成立杭可有限公司,2015年改為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杭可科技的實控人為曹驥、曹政父子,雙方合計控制了杭可科技發行前80.0749%的股份。
在過去的三年裡,即2016-2018年,杭可科技實現營收分別為4.1億元、7.71億元和11.09億元,實現淨利潤分別為0.92億元、1.81億元和2.86億元,營收和淨利潤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均超過了67%。
「老企業,(業務)在國內做得比較早」,一位關注新能源行業的業內人士如此評價杭可科技。
作為國內最大的鋰電池化成測試設備供應商、電源設備的專業研發生產型企業,杭可科技的主營產品為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後處理系統。2016-2018年,杭可科技市場佔有率分別為20.01%、22.72%和20.23%。
從客戶來看,杭可科技的客戶包括韓國三星、韓國LG、日本索尼(現為日本村田)、寧德時代(300750.SZ)、比亞迪(002594.SZ)、國軒高科(002074.SZ)、比克動力、天津力神、億緯鋰能(300014.SZ)等國內外知名鋰離子電池製造商。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書顯示,杭可科技還在2018年獲得了韓國三星頒發的「BEST PARTNER」獎項。
一周內從主板轉戰科創板
衝刺科創板並非杭可科技的第一選擇。
在此之前的2018年8月17日,杭可科技向證監會遞交了IPO申報稿,擬衝刺主板IPO,公開發行不超過4100萬股。
到了2019年3月29日,杭可科技對預披露進行了更新,這意味著,其距離上會僅差「臨門一腳」。
隨後,證監會給予了反饋意見,就杭可科技的規範性問題、信息披露問題、財務會計資料相關的問題等三方面提出了63個問題。
沒想到,4月9日,杭可科技的審核狀態為終止審查;4月15日,不到一周時間,杭可科技出現在了上交所科創板申請受理的企業名單中,其保薦商為國信證券,計劃在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4100萬股,計劃募資5.46億元,其中4.26億元用於鋰離子電池智能生產線製造擴建項目,1.2億元用於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杭可科技選擇了科創板第一套上市標準,「預計市值不低於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5000萬元,且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1億元。」
在4月15日受理之後,杭可科技接受了三輪審核問詢,分別在5月6日、5月23日和6月3日完成。
對於公司目前登陸科創板的進一步進展情況,6月21日,杭可科技董事會辦公室拒絕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的採訪,其表示,「公司現在處於靜默期,不接受媒體採訪」。
財務數據顯露多重挑戰
「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預計為13億元,同比增長18.18%;2019年預計淨利潤為3.1億元,同比增長8.39%。」在回復上交所的問詢函中,杭可科技表示。
儘管杭可科技表示2019年營收有望達到13億元,但是其仍然面臨鋰離子電池行業波動、客戶集中度比較高以及存貨較多等多重挑戰。
杭可科技提到,最近三年佔其營收八成以上的鋰電池充放電設備,主要應用在消費領域和動力電池領域。
其中,消費型鋰離子電池主要用於手機(含功能手機和智慧型手機)、可攜式電腦(含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數位相機等3C產品。
深度綁定三星、LG、索尼(日本村田)等日韓廠商們的杭可科技,最開始的營收來源就是消費類電池。招股書顯示,2016年杭可科技來自消費類鋰電池充放電設備的收入為2.6億元,佔比超過70%。
不過到了2018年,杭可科技消費類鋰電池充放電設備的收入為4.9億元,但是佔比由此下降到54.43%。
而在動力電池領域,動力型鋰電池主要應用於電動汽車、電動工具等設備領域。
從數據可以看到,2016年至2017年,杭可科技的動力型鋰離子電池充放電設備的銷售規模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同比增長了195%,主要得益於電動汽車領域的快速增長;但是2017年至2018 年,隨著下遊補貼政策退坡及下遊行業競爭加劇,杭可科技的動力型鋰離子電池充放電設備的增長明顯放緩,增長率僅為27.25%。
如何面對鋰離子電池行業波動,繼續保持營收和淨利潤穩步增長,是杭可科技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此外,2016-2018年,杭可科技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佔比達60%以上,集中在韓國三星、韓國LG、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國內外頭部企業,不得不面臨客戶集中度過高帶來的經營風險。
在杭可科技申報主板時,證監會在反饋意見中就重點關注到這方面的問題,要求其補充披露是否對前五名客戶存在重大依賴;該等集中是否可能招致對發行人未來持續盈利能力的重大不確定性風險。
此外,由於杭可科技的業務模式,也決定了其存貨佔比較高的風險。
2016-2018年,杭可科技的存貨帳面價值分別為3.65億元、6.05億元和7.8億元,佔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32.44%、40.42%和41.13%,佔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29.14%、32.95%和33.84%,佔比較高。
「公司存貨主要為發出商品。發出商品金額較大系公司產品運達客戶後,需先進行安裝、調試和試生產,在能夠穩定地滿足客戶生產需求後,經客戶驗收合格方能確認收入,從發貨至驗收的時間間隔較長,普遍在一年左右。」對此,杭可科技如此解釋。
在杭可科技的業務模式中,鋰離子電池後處理系統設備主要與鋰電池生產線進行配套,所以設備需要與客戶的整條鋰電池生產線一起試生產後才可驗收。
而對於採用「首付款—發貨款—驗收款—質保金」的銷售結算模式,一位上市公司財務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如果驗收時間較長,結算周期較長,就會對公司的資金流產生較大壓力」。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