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兩全」這個成語,是指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雙全」。是出自唐代白居易《除程執恭檢校右僕射制》:「業傳將略,名在勳籍;蘊天爵以修己,忠孝兩全。」意思是說在報效國家的同時提升了自己,光宗耀祖,達到「忠孝兩全」。元代高明《琵琶記·高堂稱壽》:「人生須要忠孝兩全,方是個丈夫。」 可見,忠孝兩全是每個做子女的心願。
歷史上「忠孝兩全」的人物首推北宋末年的抗金英雄嶽飛。我們在電視劇播放過程中,當我們看到嶽母刺字這動人的一幕以後,對於嶽飛這種「忠孝兩全」的偉大歷史人物,內心不得不油然地產生出一種衷心的敬慕之情,使得心潮久久不能平靜。
而在同一時期的北宋末年,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同樣地出了一個「忠孝兩全」人物,在民間卻是很少有人知道。《宋史》又有這個人物的明確記載,而且這個人一生的所作所為,深受南宋理學家朱文公朱熹的一番盛讚,並親筆題書表揚,這個不平凡的歷史人物,就是北宋時期漳州府漳浦縣人——高東溪。
高東溪的故鄉在眾多臺胞祖籍地,漳州市漳浦縣杜潯鎮。在高氏宗祠的裡面,當我們抑頭看匾額,呈現在眼前的有四個明顯的字「忠孝兩全」,左右還配置有一幅楹聯:獲鹿感魚千秋稱孝子,朋東仇檜萬古識忠臣。這幅楹聯是南宋時期知漳州事(當行政長官)的理學家朱熹的手書。楹聯的內容高度地概括了高東溪「忠孝兩全」的一生。
應該說,高東溪的高尚品德主要是「忠」,第二才是「孝」,而且「忠」是有史實《宋史·高登傳》的記載。而「孝」夾雜很多民間故事傳說的成份,倒也增加很多故事內容曲折離奇,豐富多彩的表達。
《宋史》為高東溪立傳,《漳州府志》、《漳浦縣誌》資料來源都採自《宋史》,將高東溪的孝行寫在傳記的末尾。首先先來說高東溪的「忠」。
高東溪名登,字彥先,「東溪」是他的號。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期的動蕩年代。理學家朱熹將他與國家的投降派權貴鬥爭至死的事跡,以「朋東」和「仇檜」做總概括。
要說高東溪「朋東、仇檜」的故事,咱們就從大宋皇朝宣和年間說起。當年,高東溪與鎮江人陳東(字少陽),撫州人歐陽澈等一大群人同為太學生。那個時代朝政非常腐敗和黑暗,以蔡京、童貫、高俅、楊戩等為首的朝中大臣,老百姓稱為「六大國賊」,只知對外邦主張納款割地求和,對內只知追求享樂剝削百姓,弄得大宋朝江山民不聊生。高東溪、陳東、歐陽澈等等一幫太學生,屢次上書宋徽宗皇帝,請求誅殺蔡京等國賊,以向國人謝罪,追求天下太平、國家富強。
靖康元年,當時宋徽宗皇帝退位給兒子,自己當上「太上皇」。可惜天下大勢大金國的武力相當強大,東北興起的大金國不但吞併遼國。金國大元帥金兀朮統兵馬進犯中原,包括大宋朝的帝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繼任皇帝位的欽宗皇帝一度用主戰派李綱為相,也正好李綱為朝庭積極備戰的時候,僅僅為相才七十天的李綱又被欽宗皇帝罷官,朝庭又採用割地送款送物,對金國求和的妥協政策。
在這十分恥辱的國度裡,曾經引起了許多天下有志之士對朝庭不平的怒火。以陳東、歐陽澈、高東溪為首的一大群熱血青年,率太學生以及京城居民十餘萬人向皇帝伏闕上書,要求恢復李綱官職兵權,堅決抗戰。
說一句實在話,當時高東溪他們這些人這樣做來,等於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嚴重者也等於是膽敢向朝庭造反,造反之罪是極其嚴重,所以這些人險些被當時開封知府王時雍所殺。
北宋朝政權只管對外邦一味求和妥協,不願主戰抵抗,很快的時間裡面被金國的兵馬攻破帝都,徽、欽二皇帝以及朝中大臣親眷們被俘擄到東北「五帝城」(現在的哈爾濱)囚禁,皇帝既然都做了人家的囚徒,北宋王朝也宣告滅亡了。
閩臺兩地民眾口頭上有流行一句俗語話叫做:「泥馬渡河,自身難保。」意思指人處在十分危險的環境中,最終死裡逃生獲得重生的機會。其實,這句俗語話典故出處,是由宋徽宗第九皇子趙構說起的。
話說金兵攻破北宋帝都汴梁的時候,九皇子趙構趁亂逃出了城外,趙構真不幸又遇到一大隊金兵的追趕,前面又是一條白茫茫的江水阻隔。也正在九皇子趙構前無路,退無步,十分危險的情況下,突然間身邊跑過來一匹瘦小的劣馬。趙構正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總算讓他看到一點點逃生的希望。趙構二話不說,趕緊爬上馬背上。說也奇怪,這頭劣馬當趙構爬上去坐穩時候,馬竟然飛奔起來,直衝滔滔的江水橫泅過去,後面追趕的兵將看到這一切不禁人人大驚失色,只好勒住馬繩子望江水興嘆,在滔滔急流而過的江水當中讓九皇子逃過了一條活命。
再說當九皇子非常狼狽地上岸而來,竟然沒有看到這頭劣馬的蹤跡,空闊的岸邊孤零零地矗立一座小廟,十分疲勞的趙構不得不暫且選擇進入小廟來歇息一會兒。當九皇子走進廟來舉頭一看,原來這座小廟奉祀著一匹泥塑的馬,此時馬的身上渾身都是水滴,已經溼了神案的一大片地方。
泥塑的馬本來下水便溶化,更不要說望不到對岸的江水。由此,趙構也深深地體會到死裡逃生的不容易,同時也非常感激這頭泥馬救他性命的功勞,賞賜重塑金身,重建廟宇,答謝泥馬的救命恩情。
說實在的「泥馬渡河」只是一則神話,趙構九皇子因這件事,無非就是要來說明他是一個洪福無邊,有皇帝之相的高貴人物。也正因為歷史上民間,有這則「泥馬渡康王」的故事傳說,由此也引申來了這句閩臺兩地俗語話,意思除了指十分危險的處境下,死裡逃身獲得重生;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專門用在對某些難於解決的事情,藉口來推辭說法,得到脫身的機會。
後來九皇子在一幫逃亡的官吏大員,包括地方官員,富戶大地主的幫扶之下在杭州登上了皇帝大位,杭州地名改為「臨安」,九皇子趙構也成為歷史上的高宗皇帝,從此開始歷史上便有南宋王朝的出現。此段時期,高東溪回到了閩南故鄉漳浦。
高宗重建宋朝政權以後,召陳東、歐陽澈入南京(今日河南省商丘)任職。任職以後的陳東、歐陽澈還在主張對金國主戰,收回失土。甚至兩人聯合向朝庭上書痛斥主和派黃潛善,汪伯彥的罪惡。當時的朝庭以主戰派對金國決戰,收回失土,還我河山。主和派對大金國屈辱妥協,割地賠款的對決非常激烈。
高宗皇帝卻用北方逃跑回來的新科狀元秦檜為相,整個形勢逆轉使主和派佔盡絕對的優勢。高宗只好要將陳東、歐陽澈殺害,後來朝庭又經受不住天下民眾輿論壓力,又不得不給予陳東、歐陽澈平反和追贈官職。
當高東溪在漳浦家鄉知道這些事情以後,心情非常悲憤,馬上動筆作《陳少陽贈官》詩以哭之。此詩歌記述了這些事的詳細經過。詩篇還完整地留存到今日,讓世人同悲慨。
紹興二年高東溪考中進士,授廣西富川縣主簿,廣西靜江府古縣令等職,抑制打擊武斷鄉曲的土豪秦琥,反對靜江知府胡舜陟為權相秦檜立生祠,致受迫害,撤職編管於廣西容州。
高東溪雖然受了迫害失去自由,但還是講學不輟並關心國家大事。當聽到對於國家不利的消息以後便放聲大哭一場,即使是死到臨頭還放下遺囑盡談天下大計,對於自己生死的危險處境置之度外。這是他最高尚的人格品德。
高東溪一生的行為,深受理學家朱文公朱熹盛讚他「朋東仇檜」;跟陳東、歐陽澈抗金人物友好至上。對大奸臣大宰相秦檜仇恨到底,就是這樣說來的。(海峽之聲網《閩南語林趣話》作者:陳預果 編輯:江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