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碣石鎮上洋村"寨門樓"古 村 落,一段不平凡的歷史!

2021-12-24 碣石新天地

 ◆  ◆

碣石鎮上洋村"寨門樓"古 村 落,

一段不平凡的歷史!

陸豐市碣石鎮上洋村,人傑地靈,民風淳樸。該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就是村子面前的"寨門樓"(村子正大門),為上洋村王姓先人所建造。       

據王氏族譜記載,明朝萬曆年間,"九牛大力將軍"王政公任碣石衛武官,率兵鎮守碣石衛。由於明朝實行"屯兵制",王政公的子孫除部分留在碣石衛菜街、城背、新饒村居住外,另一部分子孫則隨軍生活,並在上洋建居立業。有村必有門。由於王政公是朝廷命官,故村子大門得以修建成圓型拱門。從此,無論碣石衛還是其他地方的官員,一旦進入上洋村,到了"寨門樓"面前,騎馬的要下馬,坐轎的要下轎,方能進去。         

歷史已成為過去。"寨門樓"歷經風吹雨打,已經破舊。為紀念先人的豐功偉業,為保佑全村合境平安,王姓後人遠生出資對"寨門樓"牆壁進行修繕(王興益也有出資),二扇大門則由其他村民捐款修換。本著以古復古,修舊如舊的方案施工,今天,"寨門樓"維修工程終於峻工。        

" 寨門樓"是王姓先人留下的寶貴遺產,是上洋村歷史輝煌的見證;是上洋村王姓族人的驕傲,也是全體村民的驕傲!





....

.

看更多新聞資訊、長按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一本堂"的歷史傳說 <一>
    文 鄭志錫 攝影 安 安 <<一本堂>>位於本縣蘆溪鄉奇嶺口村河西,又名"唐大司徒鄭公祠
  • 五味沙河粉(附"沙河粉村"獨家制粉工藝)
    特色五味沙河粉(附"沙河粉村"獨家制粉工藝)特點:廣州「白雲九龍泉沙河粉村」特色菜品,口味豐富,造型美觀
  •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居住"碉樓 享有"天然空調"美名
    "穹廬"的習慣。,到現在已集2000多年的歷史於一身。牆體和牆體之間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於是有了無數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歷史的迷宮。李仁奇 攝施工時不繪圖,不測算,不吊線,信手砌成,結構勻稱,稜角突兀,雄偉堅固,精巧別致,是世界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大奇觀
  • 瓜掌村:驛道古關鎖鑰地 壺關東南第一村
    △瓜掌村中具有濃鬱民國風情的建築踏著古驛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瓜掌村凹凸的寨牆,寨牆下有寨門,門上鐫刻有斑駁的匾額「東南鎖鑰」,方知這裡是古潞安東南的「鎖關古道大約四五米寬,全部用青石鋪就,向南一路通往村外。遙想當年,潞商的騾馬、駝隊就是通過這條驛道,將潞州產的鐵貨、潞綢、陶瓷等物品源源不斷地運往南北各地。在歷史上,這裡曾是壺關東南第一村。如今,雖繁華褪去,但古關猶在,古村尚存。
  • 【翠屏湖畔】前洋村古民居群
    前洋村與無數的村莊一樣,在歷史上都曾經歷過戰亂或浩劫,卻不像大多數村莊一樣古民居群遭到嚴重破壞,甚至毀滅,相反,一代代的前洋人能悉心對舊民居加以保護,使之留存至今。這種規劃能力、傳承能力、保護能力,展示了前洋人高度的建設文明。前洋古民居群的發展史,堪稱中國古代村落建設發展的一個範例。前洋村的古民居,數量眾多,令人目不暇接,無法逐一細述。
  • 2020看中國大好河山之北京古村落:碣石村,三家店,琉璃渠
    葦子水村葦子水村是明清時期的古村落,村子民居分布在九龍八盆之中碣石村碣石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十三陵碑文記載,碣石村原名「三叉村」,主要有高、何、於三大姓氏。並且這三大姓氏都是名聲顯赫,有「高知府,何知縣,於家三翰林」之說。因為村前有很多躺倒的大石頭,根據「立石為碑、臥石為碣」的說法,村號就叫「碣石村」。
  • 北京門頭溝碣石村:京西井養第一村 完整保留多個明清宅院
    從門頭溝區雁翅鎮往西南出發,一路驅車盤山,繞過數道山坳,展現在眼前的便是大山深處的「井養」古村——碣石村。碣石村始建不晚於金代。原名三岔村,據說當年有三位朝廷官員相中當地風水,在這裡建立了村落。明萬曆年間,碣石村遭遇浩劫,後來人們根據散落在村落周邊那「立石為碑,臥石為碣」的累累巨石,將其定名為碣石村。
  • 探訪鄭州最後的都市古城寨——保吉寨 (圖)
    保吉寨坐北朝南,三面環水,只有南城門可以出入,村內住戶不足百,是中原區須水鎮管轄的一個自然村,也是迄今鄭州市保留的唯一一個存有寨牆、寨門的都市村莊。  站在中原西路大橋的東側,遠遠的就可看到保吉寨南城門高高的門樓,門樓的正中間鑲著狀如柳體字的「保吉寨」三個字,這也是保吉寨唯一的寨門。
  • 寧波杉木洋村:飄散著古鹽味的新農村
    原標題:杉木洋村:飄散著古鹽味的新農村 山上,山花爛漫;村內,碧水潺潺。徐氏文化陳列館、鹽文化陳列館,見證著村莊千百年的歲月滄桑,蘊涵著世世代代村民勤勞堅韌、自強進取的精神。近日,筆者走進了寧波象山大徐鎮新農村建設的「代言人」——杉木洋村。 杉木洋村位於象山縣大徐鎮東部,全村共350戶1060人。
  • 杉木洋村:飄散著古鹽味的新農村
    山上,山花爛漫;村內,碧水潺潺。徐氏文化陳列館、鹽文化陳列館,見證著村莊千百年的歲月滄桑,蘊涵著世世代代村民勤勞堅韌、自強進取的精神。近日,筆者走進了象山大徐鎮新農村建設的「代言人」——杉木洋村。  杉木洋村位於象山縣大徐鎮東部,全村共350戶1060人。據徐氏家譜記載,該村是象山首任縣令徐旃的故鄉。1357年,徐氏十九世祖祥觀公率支族遷至「杉坡」定居。
  • 【微記錄】花兒與大叔的臺灣之行:湘菜"彭園"
    我吃著那「血汗淋漓」的包子,立下了當時最大的「志願」,長大了一定要學會做包子,做給媽媽吃,做給所有吃不到包子的人吃。 命運如我所願,終於讓我在八十年代末搭上了進入餐飲行業的這班車,當上了一名廚師。我有幸受到過石蔭祥大師的指點,也在當年"又一村"飯店接受過"蔡派"菜食製法的薰陶,九十年代初我畢業出師,心高氣傲地闖蕩江湖,靠著一身「糊子嘛大海」(長沙俚語:髒亂差的意思)的手藝混跡業界。
  • "四知堂"是藥店招牌?楊家人不可不知的幾個故事!
    我們知道"四知"是東漢太尉楊震說的,但楊震這個人是誰?他來自什麼地方?這就要從頭說起。  一、洪洞楊國。        楊姓起源於商代。2700年前的周朝時期封了許多諸侯國,楊國就是其中之一,封地在今山西洪洞縣境內,歷史上洪洞縣就叫楊縣。古人以國為姓,楊國就是楊姓的祖源。古楊國遺址在今洪洞縣曲亭鎮安樂村以西、範村以東、敬村以北的原野上。
  • 井橋村:寶豐縣唯一的百年紅石古寨舊村落,被定位不可移動文物
    中國的古村每天都在經歷著損壞、消失,而僅存的也難以達到完整,但這些不完整的古蹟,構成了絢麗多彩的中華文化,讓我們對古代的深思,有了實體的感受,我想這就足夠了,而我們能做得,以現有的文字,添上自我的感悟,譜寫一段歷史烙印下文字。
  • 寧波象山西周儒雅洋村:隱遁的千年古驛
    走進寧波象山儒雅洋村,仿佛走進歷史的捲軸,時間的影子重重疊疊。儒雅洋位於象山縣西周鎮境內,地處蒙頂山腳下,是個坐落在古驛道上的村落。由於交通便利,歷史上商賈遊客、文人墨客絡繹不絕,繁榮了當地經濟,也造就了村落的興盛。曾經的繁華遺留在這裡,也彌散在這裡。
  • 廣西黃洛紅瑤"長發村" 「世界吉尼斯之最」
    上海«旅遊時報»「阿莊的專欄」文章 黃洛紅瑤"長發村" 「世界吉尼斯之最」
  • 愛情瀑、丹霞巖,夢牽最是"四面山"
    看罷會龍莊,接著去看四面山,會龍莊臨近四面山景區,四面山很大,距核心景區還有一段距離。景區負責推廣的小施前面引路,只一刻鐘功夫,便看到了四面山的標誌:一塊巨大的丹霞石。他答不知,我告訴他因為比三面多了一面,一句話逗笑了大家,他卻不知我這個創意來自彩虹合唱團的一支合唱,那支搞笑合唱說的是北京,其中有那麼兩句歌詞:"啊,六環,你比五環多一環⋯",歌詞近似廢話,廢話又含著調皮和幽默。對這個環境,老貓先就有了七分滿意。
  • 探訪:懷集「九九奇門村」,竟然是鄭成功的後裔?
    ▲【一個人窮遊廣東:探訪廣東歷史古村】 廣東保留著許多歷史古村。下面和大家探訪:廣東懷集縣大浪村。村子有「九九奇門村」美譽。
  • 在"溫州小張家界"優雅地張揚
    一段高約十幾米,斜度約七八十度左右的陡崖擋在了眼前。經過長途跋涉的我們沒有往回走的勇氣,惟有隻好登上陡坡勇往向前的決定。我們用手指摳崖壁細紋,腳蹬石縫和偶突出的石尖,小心翼翼地向上進發。遇到難關互相拉攜一下,團隊合作的精神隨時出現。當然這時山坡上的樹根、樹杆、藤蔓成了我們上山的最親切的幫手。我們四肢著地,抓住一段樹根,或者一些藤蔓,借力上坡頓覺輕鬆安全多了。
  • 2018國慶日汕頭市自行車運動協會探索古村落古驛道騎行系列之—揭陽榕城鍾厝洋村
    鍾厝洋村位於揭陽市榕城區榕東街道東部,也就是現在的鐘厝洋社區,鍾厝洋村北臨榕江北河,背靠黃岐山,南望榕江南河,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 話說京西 碣石村:尋覓「七十二口井」
    樹底不遠有一個石碾磨盤,磨盤對面的影壁圍住了一方不大不小的廣場。用石板鋪砌的街道十分整齊,兩邊的矮牆亦溫暖迎人。在這樣的巷道中行走無需著急,一間一間簡樸古拙的民居布落其中,南北走向的胡同與主街自然分流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