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高照,這是西部成都少有的好天氣。我趁著這大好天氣,專程前往三聖花鄉,再次體驗了這個接續都市文化的鄉村旅遊生態圈。
說再體驗,這是說我已不止一次來過這裡,因為它是錦江的創新之舉,也是成都創意文化新景觀,尤其是新型城市文化生態的代表之作,作為城市文化研究者,我是絕對不會放過它的。雖然去過不知多少次,但每次都沒曾深度地感悟過,因為不是陪同領導前往,就是帶著孩子前去,接觸點位自然有限,但三聖花鄉的情與形早已滲入骨髓。
抑或星期日的緣故,景區車水馬龍、人山人海,農家樂裡遊客爆滿,整個景區也人海如潮,有的漫步於花園式的景觀裡,有的坐在牌桌上鬥地主,有的舉著魚竿在池塘邊垂釣,有的坐在農家樂裡悠閒自得地喝著茶,還有的三五成群聊著天,反正到處都是遊客,熱鬧得沒有丁點兒的消停。
1
花香農居是三聖花鄉的第一朵金花,也最大的一朵金花。因此,我第一站就去了這裡。
花香農居,顧名思義,就是以種花為主的農村,自然間雜著簡約時尚的民居了。用此名命之,一點兒也不過分,因為三聖花鄉原本就是成都的花卉交易市場,可以這麼說,花香農居佔據了成都花卉市場的半壁河山。我們這次去時,雖然不是花卉交易的旺季,但這裡仍舊是人來人往,那些花農、花商正討價還價,而且貨車裡面還裝得滿滿當當,更是襯託出了花香農居的自然之美。
花是這裡的產品,也是這裡的主角,因而這裡的農居都少不了花的元素。雖然棟棟樓房座座院落沒有什麼特色,就是到處可見的川西民居,但是每個院落裡都用鮮花藝術地點綴其間,於是就形成了獨具匠心的美景。
倘若你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自己掌握,拿上一天來這裡坐一坐,或品茗,或麻將,或撲克,享受一番花香農居的生活,那一定會是件終身難忘的事兒。可惜,我得完成自己的作業,因此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匆匆地觀賞了下美景,就揮手告別了花香農居。
2
江家菜地,顧名思義,就是江家的菜地,但這不是我們常講的江姓人家,其得名於這裡的江家堰村。
江家菜地是農村美景之地,真正是菜園、竹林、農舍混為一體,既有農村田園風光的美,又有城市交易的經濟活力,因此這裡不是簡單的農家,而是充滿「市」的濃鬱味道的經濟場域。或許在這裡,你可以感知到城市形成的過程與雛形。
看到菜地裡有很多人在那裡勞動,原以為是這裡的農莊主聘請的工人,可看上去又不像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於是我走過去,詢問了旁邊的一位同志,她熱情地告訴我,這是她們家的菜園子,城裡有喜歡體驗農村生活的人,她們就分成若干份,租售給對方來種菜,今天正是星期日,她們是專門從城裡趕過來的,正在打點她們自己的菜地。我問她,那這菜地沒人管,別人偷了咋辦呀!大姐給我講,不會的,我們這裡還沒有偷菜的事兒發生過。不過,即使有偷菜的,我們還得負責照管,因此可以大放心小放心。
聽了大姐的話,我便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講,到時我也到你這裡來租幾分地種種。大姐爽快地答應了下來,可我倒不敢認真了,因為我的時間多用在創作上,擔心沒有時間來照料自己的那一分三畝地。
雖然沒有達成合作協議,但我的心裡特別地爽,因為體驗經濟的實現有了落點,能不能成只是我的抉擇而已。因此,我告別大姐,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花香農居,但那極富川西特色的民居,那鮮花簇擁下古色古香的院落,特別是那在菜地裡勞作的人們,久久地留存在我的腦海並揮之不去,也許這就是未來都市生活中流行的新節奏。
3
東籬菊園,是駙馬村的新景觀,也是駙馬村民的新生活。因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詩的意境,正是對駙馬村當下的真實寫照。駙馬村不大,只有3000多畝地,但種植菊花就有1000多畝。
東籬菊園名不虛傳,這裡是一年四季菊花飄香,因為鄧小平先生說得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在的花農們也不是白痴,他們跟著玩起了高科技,把菊花弄得四季盛開,而且不僅有觀賞價值,同時也有藥用價值,所以說是一舉多得。
說到觀賞價值,這裡的花農們還以菊花造型,把創意文化也玩到了極點。因此,當你走進東籬菊園,完全是個花的世界,就像花海一樣讓你無法再去思考其他任何的東西。這就是造景的作用,也是物質決定意識的例證。也緣於此,才有了「採菊東籬下」的景致。
東籬菊園除菊花展外,還有就是水系特別發達,當地政府官員借力打力,營造出了水上樂園。我們到達東籬菊園時,而湖中有許多遊客坐著遊船在水裡遊蕩,而且 湖邊聚集了不少觀眾,我們走近一看才明白,有寺廟的人來此放生。看到一條條魚兒歡騰地躍進水裡,暢快地遊來遊去,我當時才明白沙彌們的高尚與偉大,我們的卑微與渺小。高尚是心淨如湖水不染一塵,偉大是不僅僅對人類和平,而且對世間萬物皆慈悲為懷。可我們呢?多是為了錢財或私利,把老命搭上都要往裡面擠,而鮮有對貧困群眾疾苦的關照,雖然我們裝得清廉無比道貌岸然,但卻是一群卑微甚至卑鄙無恥之徒。偉大與渺小,這不是我們說出來的,而是我們做出來的。站在放生池旁,我如斯地想。
4
荷塘月色,這是我最神往的地方,因為小時候讀朱自清的散文,就把荷塘月色這美景牢記於心了,多年前到清華大學研修學習,也專門去朱自清散文中描述的地方走了圈,自然是想感受一下大師筆下的美景。而今,三聖花鄉也有個「荷塘月色」,其景致如何?同樣勾起了我的心神嚮往。
荷塘月色是萬福村的景色,這裡的農戶多以種植蓮藕和花卉為主,而且荷塘面積至少有600多畝。我們去時,荷葉正是盛開時節,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經露開了花骨朵兒,有的完全暴露式地綻放出來,那點點紅色花骨朵兒,把這荷塘景色襯託得更美,真正是「萬綠叢中一點紅」。荷花盛美,其實荷葉更美,那張張碧綠的荷葉,一葉緊挨著一葉,相互心手相連,不覺形成了一幅壯觀的景象。我看到這等美景,不由得聯想到了楊萬裡的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其實,這首詩理應是對三聖花鄉這景致的寫照。當然,它不應包含作者對宮廷生活的關切。
荷塘月色不僅荷花美不勝收,而且這裡用好了擠出效應,他們利用荷花的美景,專門在此修建起別墅群,自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為他們不僅想為畫作交易服好務,而且還想從根本著手解決畫家生活問題,切實把畫的藝術之根留在這裡。也許源於此,這裡的畫廊真正富有生氣,而且帶動了產業發展,逐漸形成了生產畫作、加工畫框畫架、批發顏料畫筆等上下遊兼具一條龍服務的產業鏈,駙馬村也隨之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畫家村。
5
幸福梅林,使我想到了一部電影,叫《嘎啦梅林》。都叫梅林,但我都不知其內涵,就只是簡簡單單的聯繫而已。也就是如此,反倒使我更是急於想了解這個美麗的地方。
當我徒步來到幸福村時,眼前的景象使我一下子明白了過來,原來幸福梅林就是一個簡單的疊加,因為幸福村大面積種植梅花,全村栽植梅花有20多萬株,品種就有200多個,面積達2000多畝,已經躋身全國四大梅林之一。
幸福梅林不僅梅花多,而且還有濃鬱的梅文化。地方官員以「梅」為主題,打造出了「歲寒三友」「梅花三弄」等梅園景觀。當然,正如詩一樣,地方官員打造梅文化,那一定是有典故的,比如梅花三弄,當我第一眼看到時,首先就聯想到了同名歌詞,因為那是我們那個年代的產物,自然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烙下了深深的印跡,同理會輕易地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記憶。不僅如此,這裡還有詠梅詩廊、梅花知識普及長廊以及梅花博物館,從而使幸福村處處瀰漫著梅花文化的芳香。
也許是意境悠然的緣故,也許是川西壩子文化的悠閒,這裡聚集了不少的人才,可謂是藏龍臥虎之地。真正的,我的同學,他們一個北京科技大學,一個清華大學,二人畢業後到華為工作,十五年後,夫妻二人辭掉工作,回到成都,購買住房、門市,過著悠閒的生活。閒暇之餘,沒事兒就在此舉辦了個音樂茶莊,不為利往只為生活情趣,但我為了完成任務,沒來得及去拜訪。但由此讓我想到,在這裡的人並非田間野夫,而是身懷絕技之才。
6
三聖花鄉是錦江最成功的運作,可以說是把創意文化做到了極致,從而使鄉村旅遊成為了時尚,2004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和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因此,來三聖花鄉走一招,雖然人已精疲力盡,但內心卻是愉悅的,因為我不僅沐浴了自然景觀的洗禮,而且享受到了創意文化帶來的美感。客觀地講,三聖花鄉的成功打造,既體現了存在即合理的哲學精神,也體現了無為而治的道家精髓,更是體現了自然即美的中線精義。
三聖花鄉絕不是人為的雕琢,而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這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城市空心化的現實告誡;三聖花鄉的建設,既有農家樂的元素,也有鄉村旅遊的味道,政府官員只是對其進行了規範,同時提升了服務能力與品質而已,真正秉持了無為而治的老子思想,完全沒有學某些名人故裡,用誇張的手法來打造;同時,三聖花鄉尊重現實,注重挖掘自然之美,把荷花、湖泊、園林等景觀布局其中,同時尊重歷史,將農耕社會作為圖騰崇拜的牛王廟也請了進來,這種既不過分追求高大上,也不無所作為低檔次發展城市版鄉村旅遊的做法,有效地把資源、優勢與發展高度統一起來,自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一天的遊玩,雖說有點累,但心裡卻特別地愉悅, 因為我們在旅行過程中獲得了文化的薰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景,尤其分享到了創意景觀的另類思想,即能夠放平你的心態、調適你的心境、饋贈予你生活的樂趣。我想,這才是旅行的目的與意義所在。因此, 臨到告別這方熱土之時,總有點依依不捨之情。真的,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我想把這種感受寫進自己的打油詩中: 城市大了人無聊,吃喝玩樂找逍遙;官員順勢造美景,錦城興起旅遊潮。達官貴人甚喜歡,周末常來樂逍遙;人心舒暢精神爽,經濟發達民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