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顧金華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
很多人會選擇「出國遊」
然而有些人只要花10元
一樣可以「環遊世界」
在一些電商平臺,商家可以提供朋友圈全球定位服務,買家只需複製粘貼,瞬間變成在世界各地到處旅行的高富帥和白富美!這讓人不禁大呼,微信朋友圈還能這樣「造假」!
事實上,除了提供朋友圈假定位外,用來在社交朋友圈裡秀高端、曬品味、炫財富的圖片和短視頻,花很少的錢一樣也能在網上買到。
10元一次全球定位
一個套餐38元
在淘寶上,記者輸入關鍵詞「朋友圈打造」,頓時出現數上千種商品。
記者看到,這些商品主要是各種用來在社交朋友圈打造「人設」的圖片、文本和視頻素材包,價位從幾元到上百元不等。
記者隨機進入一家店鋪,該店鋪客服人員告訴記者,提供一次全球定位只需要10元,客戶編輯好圖文,提供個人信息後給賣家修改:如果需要連續服務,那就花38元購買套餐,每周定期收到兩個到四個熱門網紅打卡地照片以及短視頻,前後共三個月。
在這家店鋪的圖庫裡,記者看到圖片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全球的著名景點、網紅餐廳、酒吧、咖啡館、演唱會等,照片拍攝角度都很美。有了這些照片,環球旅遊很簡單,想在哪瞬間就能就在哪。
這名客服人員告訴記者,這個國慶假期購買「各地」服務的客戶都有,而他們提供的定位、圖片、視頻都很逼真,一般不會被發現。圖庫還在不斷更新,這些圖片有的是實地取景拍攝;有一小部分來自網絡圖片。當然為了讓圖片更逼真,後期店鋪還有專門的技術人員給這些網紅景點修圖。
而在另外一家店鋪,服務更加周到。客服稱:不僅提供圖片,還可幫忙包攬配圖文字。如果再花上8元,還能把買家的聲音加進視頻裡,直接來個私人訂製。該客服表示,圖片很有講究,拍攝角度和濾鏡既要有特色,但又不能太專業,否則會讓人感覺很假。
除了「曬」旅遊
還能曬「品味」、曬「生活」
除了「曬」旅遊外,只需要動動手指頭,在微信朋友圈曬「品味」、曬「生活」也是分分秒秒的事。
在不少電商平臺,一樣花10元就能打包購買到豪車超跑、超級豪宅的圖片以及小視頻。跟旅遊視頻一樣,為了顯示其真實性,能把買家自己的聲音植入。
除「炫富」素材外,以「朋友圈」作為關鍵詞還可搜索到「美女帥哥套圖」,即用於抖音及朋友圈等社交平臺的個人照片,不少店鋪還能提供10秒左右的小視頻,包含「暖男、女王」等人物類型。
為了吸引買家,這些店鋪在商品介紹中這麼寫:「高質量的朋友圈,可以展示出你的美好一面,而這些特質能讓你在聊天前加不少分。」「有品位朋友圈,能讓你與眾不同,讓你更受歡迎!」
除了直接購買各種服務外,如果買家想自己隨意打造朋友圈,還可以通過電商平臺直接購買相關軟體,這些軟體的價格在上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網友:單純出於好奇,覺得好玩
買家小陶告訴記者,其實沒啥特別原因,就是好奇、覺得好玩。「這個國慶哪都沒去,就想和同學開個玩笑,結果大家都信了。」小陶告訴記者,花18元購買了假定位、圖片加上配有自己聲音的視頻,完美無瑕,沒人任何人懷疑她朋友圈的真實性,甚至有同學還留言「幫忙帶些化妝品帶回來」。不過就在昨天,當小陶回到學校時,她還是將這個玩笑告訴了她的同學,大家大笑一番之後此事也就過去了。
記者發現,和小陶一樣,買家多是一些年輕人,他們購買這些朋友圈假定位就是出於好玩,想和身邊朋友們開個玩笑而已。
還有網友吐槽:
這都是虛榮心作祟!
微商:顯示自己是見過世面的
但是,除了年輕人覺得好玩,買家中更多的是微商。記者看到,不少賣朋友圈素材的店家都打出了「助力微商」的口號。
姚女士是一位買服裝的微商,她告訴記者,在她們的圈子裡,花錢來「裝飾自己的朋友圈」比較常見。「做我們這一行,朋友圈必須要精緻一些,這樣顧客就會認為我們賣家很有品味,自然地會博得一些好感,也可以帶動銷量。」在姚女士的內心,要做好微商,打造高端社交朋友圈必不可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定位、出入各種高級酒店、展示各種奢侈品都是增加引流、帶貨能力的籌碼。
「此外,我們還要發展『下線』。只有讓自己看起來更好,通過賣公司產品掙了不少錢,這樣才能給分銷商信心。」姚女士說。
記者採訪中,僅有小部分買家「精裝修」自己的朋友圈,想要得到他人認可、想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專家:「精裝修」朋友圈須謹慎,以防陷入尷尬
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顧曉鳴教授看來,花錢打造「人設」的消費人群,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更多時候他們是出於好奇心理,不需要對購買服務的這些年輕人過於苛責。
「但是,真的就是真的,假的還是假的。」顧曉鳴教授提醒,購買朋友圈假定位、虛構自己朋友圈的時候一定要謹慎。「比方說萬一當事人假定位的所在地發生刑事案件,很容易將自己莫名陷入尷尬。」
除此之外,這樣一群「精裝修」朋友圈的目的令人髮指。他們買來俊男靚女的套圖之後,在社交平臺上實施詐騙。在這類詐騙犯罪的模式中,嫌犯隱匿性別,在朋友圈等平臺發布虛假照片以包裝自己,以戀愛、談對象的方式取得對方信任後,藉機索要錢財。
除此之外,一些店鋪所售套圖是賣家從網絡上私自搜集而來,並未取得授權。這種「盜圖」行為存在一定法律風險,可能會涉及智慧財產權問題,侵犯到他人的肖像權、隱私權。
最後,還有網友戳穿了真相
扎心了!
部分內容綜合自澎湃新聞、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黃奕珏
對於這件事
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