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Baotu Spring),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東臨泉城廣場,北望五龍潭,面積達158畝,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乾隆皇帝南巡時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冊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
趵突泉與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2013年,以趵突泉為代表的「天下第一泉景區」成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濟南的山區是由石灰巖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隱藏著巖漿巖。山區的石灰巖大約是在4億年前形成的,其質地比較純,它以大約30°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石灰巖本身不很緊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儲存和輸送地下水。地下水順著石灰巖層的傾斜,大量地流向濟南。
這些被攔阻的大量地下水憑著強大的壓力,從地下的裂隙中湧上地面,就形成了這些著名的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趵突泉水分三股,晝夜噴湧,水盛時高達數尺。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湧不息的特點。
同時又以「趵突」摹擬泉水噴湧時「卜嘟」之聲,可謂絕妙絕佳。著名文學家蒲松齡認為,趵突泉是「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清代康熙皇帝南遊時,曾觀賞了趵突泉,興奮之餘題了「激湍」兩個大字,並封為「天下第一泉」。
近現代趵突泉的主要停噴經歷有六次。
20世紀90年代末,由於濟南市的水文情況,趵突泉經常陷入季節性停噴的窘境,2001年時更是創下了停噴890天的歷史紀錄。泉水停噴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當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採取加大地下水的保護和放水保泉等措施後,自2003年9月以來,趵突泉已經基本上恢復了四季泉水不斷的景象。後來,在2007年5至6月有一次斷湧,不過,在濟南7·18暴雨事件後,趵突泉再次恢復了四季泉水不斷的景象。
2015月2月8日,趵突泉面臨停噴,地下水盜採加重。 3月22日至6月6日,趵突泉水位曾連續11天失守紅色警戒水位。6月6日,濟南趵突泉地下水位降至27.65米,再次逼近27.6米的紅色警戒線,比5月12日下降了28釐米,較2014年同期低了37釐米。 6月,由於天氣乾旱,濟南趵突泉水位持續下降,湖面出現「魚兒泥上爬」的現象,魚兒露著脊梁在泥水中遊。
2016年4月2日,濟南趵突泉水位跌到了27.38米,跌破又一個重要關口,趵突泉的三個噴口僅有微弱的水紋。另一個名泉黑虎泉水勢大降,西側獸頭已經徹底斷流,另兩個也十分虛弱。 7日,濟南趵突泉水位降至27.47米,比去年同期低21釐米,處於2003年趵突泉泉水持續噴湧以來的最低水位。為減緩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濟南市相關部門首次調用長江水補源,每天補源量達到30餘萬立方米。
2015年15日下午,雨後的趵突泉水位大漲。趵突泉水位早晨漲至27.49米,比前一天漲7釐米,比十幾天前的最低實時水位27.17米暴漲32釐米,漸漸脫離停噴危機區。
2017年11月,趵突泉水位已連續8天處於橙色警戒線以下,創下自2003年泉水復噴以來歷史最低水位,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1米,提前3個月跌破橙線 。
相信在未來,在政府的保護下,趵突泉會一直噴湧不息,給予濟南的經濟發展注入無限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