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思路

2020-12-08 中國金融新聞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色金融具有連接、反映、配置和控制生態、經濟和社會系統運行與結構的功能,構築綠色金融發展新格局,為生態經濟社會高質量協同發展和結構秩序穩定貢獻金融力量,成為綠色金融在「十四五」期間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時代意義

  (一)以綠色金融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水平提升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整的詮釋金融業為什麼發展和如何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為新時代下金融發展指明方向。新時代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已從單純的物質滿足提升為物質與生態的雙滿足構成,人民不僅僅要吃得好,還要生活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綠色金融的發展要有經濟收益,更要有生態收益,以生態收益作為金融收益的基本點和出發點,以綠色金融生態效益的提升助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要求的實現。

  (二)以綠色金融服務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生態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在能夠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這需要實施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和發展效益,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機制的、健全的現代產業體系。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綠色金融服務與協助,需要通過對綠色金融發展目標、方式、機制和制度的深度改革,以滿足人類社會新的發展需要。

  (三)以綠色金融推進系統間集成與協同,形成深化發展新動力。金融是資源配置的核心,新時代要求金融不僅要完成與經濟社會系統的對接,同時應在綠色配置的基礎上,完成金融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對接關係,並形成以綠色金融為中心的反映、配置和調控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和生活系統之間結構關係的功能,進而促進生態、經濟和社會系統的協同發展,形成社會發展新動力。

  主要舉措

  (一)以綠色金融服務思想與行為的確立,為綠色金融深度改革指明基本方向。綠色金融系統服務思想確立是指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上,金融系統把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綠色經濟轉型作為自己應盡的基本責任和義務而進行的優化選擇與配置資金的過程。服務是從金融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綠色經濟系統和綠色社會系統之間客觀存在實踐關係入手,從大循環系統建設和金融系統整體運行角度提出要求,為綠色金融深度改革與發展奠定基礎。綠色金融服務思想的確立,一方面與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保持一致關係,為綠色金融服務於人民美好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進行銜接,把生態、經濟、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協調納入綠色金融的基本功能之中,是生態文明思想在金融領域的具體應用與拓展,為提高經濟社會系統的運行效率與質量提升奠定思想基礎。

  (二)建立綠色效益考核發展模式,實現綠色金融運行效益的全面提升。綠色效益考核發展模式是指以綠色效益考核作為金融資金運動全過程基本職責和要求的金融運行模式,該模式的核心要求是把綠色效益作為金融資金準入、資金運動過程和資金運動結果評價的基本依據,通過全過程綠色效益的考核,融入生態經濟社會循環系統,以綠色金融效益考評,全面推進生態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運行效率提高和生態經濟社會綜合質量的提升。綠色金融效益考核模式具備以下優勢和特點:一是與生態經濟社會複合系統運行規律一致的符合性特徵;二是具有引領、反映、衡量和監督特性;三是具有運行成本低,效率高、效益高的特徵。

  (三)以綠色金融體系的深度改革,服務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一方面,以綠色金融系統推進生態經濟社會複合循環運行。綠色金融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循環經濟系統和綠色社會系統之間是生態環境優先原則條件下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係,四者相互構成整個複合系統的大循環。另一方面,以完整性助推綠色金融系統運行目標質量的提升。本著保目標、保質量、保效益的要求,在依據中國區域自然生態特點、綠色經濟水平、資源環境管理戰略與體系特徵、社會大眾自然生態環境質量需求狀況的基礎上,結合金融系統特點,綠色金融系統主要由綠色金融運行系統、綠色金融監督調控系統、綠色金融技術標準系統和綠色金融制度系統四部分構成。

  體系構建

  (一)綠色金融分層責任機制體系建設。基於金融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存在剛性約束與軟性約束關係,金融行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責任方式應從道德約束關係提升為道德約束和剛性約束並存的狀態,即把金融環境責任方式分為基本責任、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三個層次。新時代下,金融機構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認知也在不斷提升,人類社會發展的矛盾也從生產力落後轉化為提升人類社會生存質量,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責任而非道德責任,企業運行的前提是不能威脅到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因此,從自然環境保護責任的視角,為真實反映金融機構參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的責任狀況,也應把責任方式分為基本責任、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三種方式,並在該責任分層方式的基礎上進行綠色金融分層責任機制體系的建設。

  綠色金融分層責任機制體系是綠色金融系統的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明晰和建立一個基於關係處理的綠色金融機制是綠色金融系統發展的基本要求。從層次關係上包括綠色金融系統與外部的綠色經濟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和綠色社會系統之間機制關係、綠色金融系統要素與要素之間關係機制的建設、綠色金融系統要素與綠色金融系統之間機制關係的建設,把以上這些關係進行系統化、分層化、規範化和制度化建設形成綠色金融分層責任機制體系,形成綠色金融系統發展的不同動力源。

  (二)綠色金融法律制度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法的價值是滿足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當生態環境成為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矛盾時,金融法的價值不僅是滿足金融關係的調節與規範,同時應滿足自然生態資源優質配置、優質提供的生態需求,並以生態優先的原則調節金融交易關係、調控關係和管理關係。金融法應把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其首要任務和目標註入金融法系統的建設。

  一是把綠色作為金融法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一方面,把綠色作為基本原則引領、指導、統帥和協同金融法體系建設,讓綠色成為從事金融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義務;另一方面,讓綠色成為金融活動的優先選擇,指導金融與生態關係的處理與協調,協調金融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的衝突。此外,還應讓綠色成為金融活動的基本遵循,金融活動必須是在尊重、遵循生態環境規律基礎上運行,讓綠色成為評價金融活動好壞的標誌之一。

  二是讓綠色成為金融交易活動的必備義務。金融交易過程同時是金融行為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過程,有效把握金融交易過程的綠色化就抓住了金融行為綠色化的關鍵環節。因此金融法體系的綠色化的核心環節就是金融交易過程的綠色化,該行為包括金融產品綠色規範、綠色金融產品準入、綠色金融合同訂立、金融運行過程綠色監督和金融效益公正評價等內容。通過對以上各環節特別是合同訂立和履行生態保護承擔,不僅體現了對經濟交易活動的環境保護導向,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機構的環境風險,同時實現金融與生態的友好相處,為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改善貢獻金融力量。

  三是將綠色作為金融調控的基本規範。綠色金融宏觀調控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其工作方式是以金融系統和生態環節系統平衡為基點,調控生態環境系統、循環經濟系統和綠色生活系統三者之間的平衡,平衡的主要方法包括:金融政策制定的綠色化審核以及綠色金融標準的制定與實施,這都需要通過法律方式加以明確與認定。

  四是按社會公益性劃分綠色金融監管權。根據生態環境運行規律和綠色金融行為結果的社會公益性屬性,建議把金融綠色行為的監管權分為三部分:金融機構綠色監管權,重點是金融機構綠色監管;金融行為綠色效益監管權,建議由自然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承擔;金融行為綠色化的社會監管權,保證社會公眾信息權和監督權。通過三權的分與合及信息公開,實現綠色金融市場的公平與公正,保證綠色金融效力的真實與質量。

  (作者為河北經貿大學綠色金融研究所教授)

相關焦點

  • 邢成:綠色金融背景下的綠色信託發展思路
    2016年8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七部委下發《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這是我國首次正式建立綠色金融的政策框架體系。由於綠色產業大多具有「公共物品」「正外部性」和「重資產」等特點,在其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信託業應積極抓住轉型機遇開闢新的業務方向——綠色信託,充分發揮信託制度的靈活優勢,對綠色產業的不同發展階段的資金需求予以支持。
  •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就《關於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
    在起草過程中,開展了廣泛調研,組織企業、科研機構、高校、中介機構、創新聯盟、行業協會等多場座談會,充分了解綠色技術創新的現實需求,並多輪次徵求相關部門和地方的意見。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是我國第一次針對具體技術領域提出的創新體系建設,充分反映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
  • 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政府「壓陣」企業「衝鋒」
    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政府「壓陣」企業「衝鋒」  綠色技術創新是引領綠色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著力點。但長期以來,我國綠色技術創新難以滿足實際需要,成為綠色發展的瓶頸。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所提出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是我國第一次針對具體技術領域提出的創新體系建設,充分體現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  那麼,《指導意見》對目前我國綠色技術發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措施中有哪些亮點能夠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對於發展綠色技術的企業將帶來哪些利好?
  • ​綠色金融最新成果丨安國俊新書《為了綠水青山——金融破繭之...
    著有《構建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金融服務體系》《國內外綠色基金髮展研究》《探路:中國金融改革再出發》 (2017年獲評十大金融圖書)《債券市場發展與金融穩定研究——全球金融危機啟示錄》等。曾獲得中國綠色金融最佳研究成果獎。相關文章和採訪被人民網(603000,股吧)、新華網(603888,股吧)、和訊網、財經國家新聞網、鳳凰財經等多家媒體和網站轉載。
  • 以綠色金融推動綠色發展——「金融如何服務高質量發展」系列評論⑥
    隨著新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用綠色理念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已成為各界的普遍共識。筆者認為,認清綠色金融對於綠色發展的重要作用,要從三個維度深入審視。例如,在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中,綠色金融能夠有效助力環境汙染防治、推動經濟綠色轉型。綠色金融不僅能為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等綠色項目提供資金,還能通過發行綠色債券、資產證券化等緩解綠色項目的期限錯配和其他風險,並通過限貸、停貸等方式有效抑制汙染性項目的生產。第二個維度,是我國發展綠色金融具備大有作為的條件。
  • 綠色交通體系如何構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綠色交通體系如何構建作者:馬冬(環境保護部機動車排汙監控中心重點項目辦主管)
  • 中赫助力崇禮構建綠色產業體系
    乘冬奧東風 冰雪運動急速「升溫」   「十三五」期間,我國標準滑冰場館從157家增加到388家,滑雪場從568座增加到770座,基礎設施不斷健全,人民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也逐漸高漲。目前,我國參與冰雪運動人口佔比已超過15%。
  • 我國已構建涵蓋五大環節八個稅種的生態稅收體系
    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全國稅務系統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構建生態稅收體系,助力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  雙向發力促進轉型升級  自2018年1月1日環境保護稅法實施以來,環境保護稅(以下簡稱「環保稅」)的開徵有效發揮了「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的反向約束和正向激勵機製作用,促進了綠色發展。
  • 我國構建數據新型要素市場體系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本文對當前我國構建超大規模數據要素市場的重大意義進行了系統闡述,深入剖析了當前我國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面臨的統籌力度弱、數據立法欠缺、交易市場瓶頸大、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低、數據市場監管難、數據安全保障差等六個方面的挑戰,並從搭建公共平臺、完善市場要件、研究配套政策、推動協同聯動、優化市場結構等方面提出具有實踐價值的解決方案。
  • 中國綠色貸款餘額超11萬億元居世界第一 專家認為金融支持綠色發展...
    易綱表示,下一步,關鍵是做好綠色金融政策設計和規劃,發揮出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三大功能——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市場定價。   為此,易綱提出,要逐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的五大支柱。一是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做好統計、評估和監督等工作;二是完善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對社會公開披露碳排放信息;三是構建政策激勵約束體系,增加碳減排的優惠貸款投放,科學設置綠色資產風險權重等;四是不斷完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產品,建設碳市場,發展碳期貨;五是加強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綠色金融標準要「國內統一、國際接軌」,爭取年內完成《中歐綠色金融共同分類目錄》
  • 富滇銀行綠色金融助推綠色城市發展
    本網訊 近年來,富滇銀行緊密圍繞昆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和重點方向,不斷探索綠色金融新模式、新途徑,為昆明市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發展保駕護航。;對綠色節能建築、綠化工程、清潔能源等領域發放貸款逾17億元,綠色信貸已覆蓋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生態環境產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六大領域,有力促進綠色金融和綠色經濟良性循環發展。
  • 中共雲南省委 雲南省人民政府 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
    推動人工智慧技術、智能設備在電網中全面應用,全面建成數位化綠色智能電網。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加快先進裝備製造和數位化生產線建設。推動我國與南亞東南亞數字經濟合作,打造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數字經濟示範區,力爭在全國率先突破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多語言技術。推進行業大數據中心和服務平臺建設,建設一批公共信息資料庫和國家級數據中心。
  • 中行董事長: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金融業要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姚均芳)中國銀行董事長劉連舸3日表示,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金融業應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領域。  劉連舸是在3日召開的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年會暨第一財經金融峰會上作此表示的。  「要以創新為引領,打造科技金融服務新模式。」
  • 習近平強調的綠色行動體系是什麼?
    5月26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要求,「加快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綠色行動體系」。這一「綠色行動體系」是什麼樣的?應當怎樣構建?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目前,我國生態總體環境嚴峻,雖然局部環境在改善,但是總體環境治理能力還遠遠趕不上生態保護要求的發展,在很多領域生態損失還在逐漸擴大。必須儘快形成綠色領導方式,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快速補齊環境保護的短板。  構建綠色行動體系,首先要求政府領導方式綠色化。第一,要形成綠色領導思維。
  • 系統構建我國生物安全法治保障體系
    在我國,儘管還沒有專門的生物安全法,但相關的立法一直都在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而不斷跟進。即便如此,我國還是發生了眾多的生物安全事件,如2003年非典疫情、2009年H1N1流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等。為什麼會這樣?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國缺少相對完善的生物安全法治保障體系,對於生物安全法應建立什麼樣的法治保障體系還不夠清晰。
  • 「十四五」時期完善我國區域政策體系和區域治理機制
    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金融服務,加強對先進位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碳循環經濟的金融支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放寬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推動信用信息深度開發利用,增加服務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推進綠色金融創新,不斷完善綠色金融頂層設計與基礎性制度安排,拓寬綠色項目投融資渠道,創新綠色金融工具,形成綠色金融與綠色發展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 集齊港澳臺金融力量,東莞正構建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東莞金融80...
    富於創新的金融市場需要有活力的金融政策作為支撐。「深化莞港澳金融合作,構建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是「東莞金融80條」的核心內容之一。 如今,東莞基本形成了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運行穩健的現代金融體系,是全省首個港澳臺資銀行齊集的地級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涵蓋了除保險業外的金融業主要種類,資產總額超9000億元,超九成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在莞設立分支機構,全市現有銀行、證券和保險機構超150家、金融機構密集程度居全國地級市前列,且經營業績普遍躋身全國系統的20強之列。
  • 【讓美麗江蘇越看越贊】構建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展綠色發展之美
    近日,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於紮實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意見》提出,美麗江蘇要呈現「五美」,壓軸的就是「綠色發展之美」。底色綠,生態才美,生態美,江蘇才美。系列解讀,今天推出《構建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展綠色發展之美》   在位於連雲港的盛虹石化產業園,斯爾邦石化醇基多聯產項目26萬噸/年丙烯腈裝置,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酸等物質,源源不斷地通過再生裝置變為下一產業鏈的原材料。
  • 華雲數據出席2020綠色計算產業峰會 用信創雲基座助力金融綠色創新...
    本次峰會由綠色計算產業聯盟主辦、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中國開源雲聯盟、邊緣計算產業聯盟協辦,以「凝心聚力 共贏綠色計算新時代」為主題,匯聚了全球全產業頂級的綠色計算領導型企業, 共同探討綠色計算標準、體系與發展機遇,為即將到來的計算產業變革,指引方向。華雲數據作為中國雲計算獨角獸受邀出席,並帶來產業新思考。
  • 首屆中國國際綠色食品與綠色金融論壇(2020)將於9月在廈門召開
    要注重打造農產品品牌,培育一批叫得響、信得過的綠色食品品牌。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綠色食品企業已有15900多家,獲證產品36000多個,綠色食品年銷售額達4600多億元,綠色食品品牌影響正在不斷擴大,受到產業界、消費市場和政府部門的廣泛關注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