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強宋?宋朝的對外戰爭勝率,真有百分之七十五嗎?

2020-12-12 庭州史臣論古今

宋朝對外戰爭勝率75%這一說法,最早出現於網絡論壇,並非經過專業統計得出。但這個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對外戰爭一詞如何界定,是統計勝率的關鍵。「對外」一詞,本身就帶有一種主動性的含義,因此「對外戰爭」應當被定為為:主動出擊其他政權的戰爭,而不是「與其他政權發生的所有戰爭」。但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卻將宋朝與周邊其他政權發生的所有戰爭都算了進去。

宋朝在宋太宗到宋神宗這一百年時間內,除了宋太宗的兩次北伐之外,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對外出擊。尤其是宋仁宗時期,西夏李元昊崛起,屢次侵犯邊境,宋朝因為其軍事體制原因,只能消極防禦,難以主動出擊。防禦戰爭的「勝利」判定標準,即對方退兵。相比於開疆拓土,被動防禦顯然更為容易,送茶憑藉「龜縮功」,成功地擊退了西夏一波又一波的攻擊,這些都被當做「勝利」來書寫。然而,以宋朝和西夏的體量而論,宋朝被打得不敢出來顯然是太過丟人。

儘管如此,如果單看宋朝主動出擊的戰爭,其勝率實際上是不低的。以北宋而言,除了宋太宗的兩次北伐和宋神宗的永樂城之敗,其主動出擊的戰爭取得的戰果是不錯的。因為宋遼兩國在宋真宗時期便修好,所以直到金國崛起之前,宋遼基本沒有發生過大規模衝突,宋朝主要的對手是西夏。李元昊死後,宋夏的局勢實際上已經開始逆轉,在永樂城之戰前,宋神宗派王韶出兵河湟,徵討吐蕃各部,拓地千裡,史稱「熙河開邊」。而宋哲宗到宋徽宗時期,宋朝持續對西夏用兵,1115年的橫山之戰,宋軍奪取橫山,西夏都城徹底暴露在宋軍的攻擊範圍之內。

後來,隨著宋徽宗短暫拿回燕雲十六州,宋朝的疆域反而達到了最大,不過沒幾年北宋即滅亡。這是很少見的現象,一個王朝的疆域在即將滅亡的時候達到了鼎盛。

宋朝真正被詬病的點,在於:

第一,其並不能算作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

第二,宋朝的軍隊普遍較弱,對外戰爭沒有兩點,和漢朝的幾度出塞痛擊匈奴和唐朝的滅國數十相比,宋朝實在是太平庸了

但這也不能完全怪宋朝,畢竟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敵人——完全封建化的遊牧政權,面對這種集中了遊牧政權軍事優勢和中原王朝制度優勢的「怪胎」,難免會無所適從。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宋朝對外勝率70%,唐朝對外勝率僅30%,所以宋朝軍事上並不羸弱?
    一、宋朝對外戰勝率70%,唐朝對外戰勝率30%這個數據對比存疑首先有一說一,宋安之並非專業的唐、宋史研究者,也並非專業的軍事史研究者,所以對於宋朝對外戰勝率70%,唐朝對外戰勝率30%這個說法的可靠性不敢妄下定論,畢竟要確定兩個朝代對外戰爭戰勝率,是要下相當大的功夫的。
  • 宋朝對外戰爭勝率這麼高,為什麼又叫「弱宋」,其實我們都誤會了
    宋朝對外作戰的勝率是很高,這和規模關係不大,主要的原因是宋朝的對外戰爭都是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所以這樣也導致了宋朝成為人們口中的「弱宋」。丟失了燕雲之地,那麼北宋不僅沒有天然的屏障來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更為嚴重的是缺少戰馬,這樣是導致宋朝在對外戰爭無法做到殲滅的原因。宋朝的對外戰爭是什麼情況?
  • 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超過了70%?軍事力量真的這麼強大?
    這個說法來自於一篇網文《99%中國人不知道的歷史真相》,這篇文章提到唐朝對外勝率55%,宋朝勝率為70%,因此有人認為宋朝比較強。這是真的麼?我們仔細看看宋朝的歷次對外戰爭,會發現,宋朝的勝利一般都是小規模擊潰戰,或者是防禦戰,不是殲滅戰。
  • 為什麼強唐對外戰爭勝少負多,而宋朝有些相反?
    今天意外在一個歷史自媒體,看到了這麼一段話「被『主流』專家們詬病為『軍事軟弱』的宋朝,對外戰爭(交戰規模萬人以上,不包括統一戰爭和國內戰爭)的勝率超過了70% ;而被認為是軍事最強盛的唐朝卻在對外戰爭中勝少負多」,這段話其實還是有些感慨,因為這段話實在太誤導人了。
  • 宋朝對外戰爭的最大失敗,不是因為幽雲十六州,而是缺少了它
    以前我們看宋王朝的對外戰爭是老是有一種憋屈的感覺,因為他的對外戰爭一般都有一個簡單的流程模式,首先就是地方上遭到接連的破壞性的外族入侵,然後就是兵敗如山倒的危機感,最後朝廷禁軍出手勉強頂住危險,然後就開始了喪權辱國的和談行動。
  • 四十餘年抵抗蒙古帝國的戰爭,耗盡了宋朝最後的氣數
    公元1234年(宋理宗 端平元年)在與蒙古聯合滅掉金國後,宋朝的國土開始與蒙古接壤。而宋蒙的「聯合滅金」協議在金國滅亡後兩國邊界線的劃分上有很大爭議,這就給宋蒙之間的戰爭埋下了隱患。於是,在金國滅亡的次年即公元1235年,蒙古開始大舉南侵,由此便開啟了長達40年的宋蒙戰爭,直至1279年南宋滅亡。
  • 北宋時期,遼國最強大,為何宋和西夏不聯合對付遼國?
    對於當時的宋朝來說,雖然南邊還有大理南詔,但其威脅性並不是很大,真正可以稱之為大敵的,也就是西夏和遼國。而這其中,西夏從國力上來說,是無法撼動大宋的,只能算是斷臂之痛,而遼國,卻是有攻滅大宋的潛力,堪稱是心腹之患。那麼,在宋夏遼三國亂戰之中,宋遼為何不聯合起來對付遼國呢?
  • 宋夏百年戰爭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範仲淹心憂天下,在前線與宋軍將士同甘共苦,親身經歷戰爭的殘酷。宋夏戰爭中的「鎮戎三敗」震驚了朝野,也讓他看清了時代的危機,這才是他痛心疾首的原因。李元昊見挑釁得逞,乾脆就來硬的,發動舉國兵力,東出攻宋。宋夏百年恩怨就此拉開序幕。從李元昊的爺爺李繼遷反宋,到靖康之變後宋夏脫離直接聯繫為止,在近一個半世紀裡,宋、夏約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時間在陝西、寧夏一帶對立。因此,西夏成為宋朝敵對時間最長的政權,雙方打的仗一點兒不比與遼、金的少。
  • 宋朝發動三次戰爭想要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實際意義上從未屬於宋朝
    我們都知道,五代十國之後,幽雲十六州便掌握在契丹人手裡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宋朝一共發動了三次戰爭,但始終未能如願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大宋朝廷發起了第一次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此時大宋王朝在位的皇帝正是宋太宗太宗皇帝在收復北漢以後,氣勢高漲,揮師東進,欲一舉攻下燕雲十六州。六月,宋太宗親率大軍從鎮州出發北上攻入遼境只是宋軍已經經過數月戰爭,將士疲乏,人心渙散,交戰之時士氣並沒有想像中的那般高昂,反而十分低落。
  • 從北宋與西夏的戰爭,看宋朝令人生畏的城防
    中國歷史上,擅攻王朝有漢朝、隋朝、唐朝、明朝、明朝,不過這些王朝的擅攻往往只是一段時期亦或者說是一位皇帝在位時期是擅攻的,而不是說王朝由始至終都保持這種狀態。擅守的王朝則有宋朝,鼎鼎有名的擅守,從頭守到尾,不擅守就只能被滅亡,只有挨打和敗仗的份,不擅守還能怎麼辦。
  • 宋朝有什麼神奇的地方?皇帝喜歡吃外賣,中產階級則佔帝國大部分
    宋朝有什麼神奇的地方?皇帝喜歡吃外賣,中產階級則佔帝國大部分。有一個著名的歷史學家曾經說過,如果讓我可以有所選擇的話,我願意在宋。很多其實對於宋朝並沒有那麼深入了解的人,肯定會說為什麼要去宋啊,天天被人欺負還不斷的給別人錢,這種國家有什麼安全感的呢?
  • 長篇連載:鐵血強宋(8)
    宋代戰爭的特點宋代(西元960——1279年)的戰爭處於火藥時代的前夕,仍是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宋朝的火毬炮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南宋的火箭、突火槍、震天雷、掌心雷都已成型,但威力不大,要等到明朝才能成為主力武器。戰爭的主要因素是作戰單元和指揮體系,我們先談作戰單元。現代戰爭中評價一個作戰單元的性能除了最基本的裝甲系統外,主要是從三大系統:動力系統、火控系統、通信系統出發,現在一些飛機和艦船還有一個隱身性能。
  • 唐刀的殺傷力很強,到了宋朝為什麼沒有人用?原因其實很簡單
    比如宋朝大規模發展弓弩以及火器,同時期宋朝的這兩項技術可以說絕對是領先於世界的,當然了除了弓弩之外,長兵器也是能夠克制輕騎兵的一個重要保障,當時為了有效克制北方遊牧民族的起兵部隊,宋朝也是在大規模的發展長槍兵。比如《水滸傳》之中就有「八十萬禁軍教頭」,其中金槍將徐寧和豹子頭林衝都是槍棒好手,也是克制長兵器的有效武器。
  • 宋朝子嗣單薄「歷史悠久」,被逼過繼的不止仁宗,大宋皇帝不好當
    宋朝,終於火了!一部製作精良的宋朝題材電視劇《清平樂》將北宋著名的皇帝宋仁宗的一生展現在了我們面前,這位心繫國家、德高仁義的皇帝為了大宋的發展將自己和身邊所愛的人「禁錮」在了汴京城的大內,看著城外四海昇平,內心卻是孤寂一生。
  • 兩宋在對外戰爭上為何總是失敗?有一致命原因,不敗才不科學
    話說宋朝是一個比較畸形的朝代,比如說宋朝的經濟十分強大,文化也很強盛,但是,在對外戰爭的時候卻不斷失敗,而這其中存在一個致命的原因,因為這個原因,宋朝的敗亡已經成為了定局,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大宋滅亡後,如果所有宋朝皇帝聚在一起,宋太祖趙匡胤會先抽誰?
    在歷史上,有不少皇帝都不是好君主,正是他們,導致了戰爭的爆發,從而產生了許多朝代的更替。它們有的是貪圖享樂以廢功業,有的則生來不適合當皇帝,正如寫下「問君能有多少愁」的南唐後主李煜一般,卻更適合當文人。千百年來,中國有一個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是最發達的,這一時期就是宋代。
  • 宋朝這兩個書生,是怎樣背叛大宋,並覆滅大宋王朝!
    而在宋朝就有兩個「知識分子」帶領西夏差點滅了堂堂的大宋王朝,左右世局的往往是那些「書生」。據說大宋王朝就差點被兩個「文弱」書生給毀了,這兩個人就是「張元」,「吳昊」。年輕的時候他們都是器宇軒昂、才華橫溢,風度翩翩。張元還經常以俠士自居。可是他們也有多次碰壁的時候,當年他們多次科考落選。滿腔抱負無法施展,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朝廷又不能慧眼識珠。
  • 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
    提到宋朝,總給人以「積貧積弱」的感覺,但這樣的評價準確嗎?宋朝真的有那麼不堪嗎?下面我們從「弱」和「貧」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但是造成這一結果是有原因的,不能把帳全算到宋朝頭上。宋朝繼承了五代時期的後周的版圖,一直以來都沒有馬匹的產地,馬匹是冷兵器時代極為重要的戰略裝備,缺少馬匹相當於在現代戰爭中缺少飛彈、戰略轟炸機,武器對比處於劣勢。同時它也沒有長城一帶的戰略要地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在五代十國時期被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送給了契丹,之後一直沒有收回來,直到明初徐達北伐才重新納入中原政權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