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養蠍目的是儘可能地提高單位面積的最大產量,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然而蠍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蠍的產量。為了能使引進的種蝸優良化和對養殖形式的適應性,在引種之前,應做好蠍品種的調查工作。
蠍的分類從總體上講可分為山蠍(又稱野生蠍)和家蠍兩大類,山蠍很難人工馴養。近年來,我國發展的人工養殖品種主要是經過多次換代、篩選、雜交育成的適應性強的速生家蠍,其體內細胞組織發達,生理機能加快,長期處於高循環狀態。在飼養過程中,完全改變了隨季節而生長的依賴性,對溫度的依賴性強,對聲響、振動和光反應較於平穩。
一、引種前的準備
做好引種前的準備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若從思想上和設施上沒有做好準備,盲目地引進種蠍,將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而且關係著養殖蠍的成敗。首先要認真檢查一下飼養室內的保溫保溼措施是否到位。無論是塑料大棚養殖還是房養,室內頂部和四周牆面用塑料布封閉起來,保溫保溼效果是比較好的。
在製作時,塑料布一般要離開頂部30~50釐米,以防在加溫時塑料布隆起而貼到頂面上,塑料布也不要緊貼在牆面上,要留出5釐米左右的空隙,使之有一較好的保溫層。有條件的可在窗口安裝換氣扇。大棚養殖時頂上要備有黑色遮蔭網,天氣炎熱時遮蓋以後既能起到吸熱作用又能起到避光作用。
一切準備妥當後要對飼養室密閉燻蒸消毒滅菌,消毒完畢後,打開通風孔,讓甲醛氣徹底消散。沒有自動分離設施的初養戶還需準備產仔杯或瓶。產仔杯或瓶的多少,要根據引進蠍種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個產仔杯或瓶放1條待產蠍。
購買的產仔杯或瓶,在放入學蠍前都要用0.1%高錳酸鉀溶液洗刷、晾乾。並用適量細壤土拌水,溼度在18%左右,並把拌好的飼養土均勻放在每個杯或瓶內,厚度為1釐米。人工養蠍最常見的餌料有黃粉蟲、地鱉蟲、洋坐等,因此養蠍先要學會養殖黃粉蟲,靠長期購蟲,不是長遠之計。
二、種蠍的種源
有的養殖戶從野外捕捉或購回野生蠍作種蠍進行繁殖,對於初養者來說,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野生蠍於人工養殖的蠍的生活習性有所不同。野生蠍由野外自然環境進入人工創造的小環境中,難以馬上適應,其正常的生理活動必將受到影響,野生蠍性情兇悍,人工高密度混養會激化其種內競爭,造成大吃小,強吃弱的相互殘殺現象。因此,初養者來說,要去人工養蠍單位處購買,等有一定的養殖經驗後,再捕捉一些野生蠍進行品種優化。
本地野生蠍的捕捉
捕捉野生蠍的時間最好在每年的5~6月底前進行,此時捕到的為臨產母蠍,出蟄後經過一段時間覓食,體力恢復較好,且在自然條件下,受精卵發育好,家養2個月左右就能產仔蠍,所產仔蠍成活率高。野生蠍一般都群居於石板的陽坡和半陽半陰坡地的隔縫和隙洞內。捕捉時,首先要查明蠍經常棲息的場所,然後尋找蠍排出的白色糞便,糞便的線路和光滑的空道,就是蠍出人的痕跡,沿此痕跡尋找,即可找到蠍窩。
採集野生蠍的有利時機是雨過天晴或大雨過後的次日晴朗天氣,此時野生蠍的活動頻繁,可乘機捕捉。為了保護野生資源,捕捉時,捉大不捉小,見到背上馱有仔蠍的母蠍也不捕捉,因為初生的仔蠍無捕食能力,離開母體不能生存,白白死掉而造成野生資源的浪費。
捕捉野生蠍需注意捕捉時不能讓蠍受傷,運回家的途中要用帶葉樹枝隔離,儘量避免他們互相蟄傷。不同種,不同地區,大小不同的蠍不能混在一起飼養。帶有黴菌或寄生蟲的蠍不能飼養。將野生蠍放入蠍池中後,要少翻動,不驚擾蠍。
從人工養蠍單位引種
1、引種季節
蠍引種可分為引成年蠍和幼蠍兩種。引成年蠍的最佳季節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氣溫保持在25℃以上時引種最為適宜,此時冬眠蠍已出蟄並已渡過「春亡關」,成活率高,且成年雌蠍已進入孕期,能夠在當年的7月底、8月初產仔,引種當年能夠受益。有加溫控溫條件的養戶,幼蠍可在任何時間引種;對沒有加溫控溫條件的養戶,可在8月底9月初為最好,仔母分離後進行,引進後直接放入飼養池內飼養即可。
2、引進種蠍的注意事項
人工養蠍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養殖業,養殖戶在引種是不能求富心切,一定要明辨是非,辨別真假種蠍,初學養蠍,一定要認真考察,分析,到有信譽保證,有良好售後服務,有固定養殖場,有一定養殖規模和有法律公證的「五有」地方引種,謹防受騙。
不要被那些提供稀奇古怪的優質蠍種所誘惑。有倒種者講他的蠍種每年可繁殖3~4胎,每胎可產仔多少條。實際生產中,在加溫控溫條件下養殖的母蠍,每年只產2胎,產3胎的很少。 每胎在20~30條。購蠍種不要一味圖便宜。
家養蠍和野生蠍在習性上有很大的不同。家養蠍經過人工長期飼養馴化,生長快,性情比較溫和,自相殘殺少,適合家養條件,死亡率低;野生蠍生長慢,性情較烈,自相殘殺嚴重,家養死亡率高。一些農戶養蠍失敗,其中個主要原因就在於購進了以野生蠍假冒的種蠍。因此,引種時定要辨清家養和野生,千萬不要把野生蠍種引進來,更不能將家蠍與野生蠍混養。
真正家養成功的種蠍的顏色為淺黃色,觸肢勻稱,節紋明顯。 因營養平衡個體大小均等,性情溫順,群居時,能和睦相處,如果是未經馴化的野生蠍,種蠍個頭大小不均,蠍種顏色發黑、行動迅速,群居時有打鬥現象,繁殖後的幼蠍成活量在每胎5隻以內。 且幼蠍生長緩慢,抗病能力差,公蠍淘汰率很高。
購買種蠍之前,還要仔細查看供種單位的種蠍數量,如果供種單位大蠍多於幼蠍,則要引起警惕,正常養蠍場的大小竭數量的比例應該為1:30左右。其次,還要查看供種単位的黃粉蟲數量,一個十萬條成蠍以上規模的養殖場,黃粉蟲的面積最少應該不少於20平方米,如果達不到以上條件,則應慎重行事。
儘量就近引種,遠距離引種會由於環境,氣溫,溼度等方面的差異,蠍水土不服,引起死亡。初養著一定要就近的養蠍場去引種。做好以上幾點,還要再引種前學會養殖蠍和黃粉蟲的技術,還要與供種方籤訂購買或其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