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藝館 | 探索陶瓷器皿之美(一)

2021-02-08 Ashley的異想城堡

The Japan Folk Crafts Museum


2019年夏初,我來到了位於目黑區駒場的日本民藝館,周邊安靜的出奇,除了伴隨著夏日映照在枝葉上的光影,就是碰到的零散幾人,且不是遊客,都是附近的居民。


民藝館就這樣安靜的佇在駒場公園旁。


進到民藝館會發現別有洞天,不能稱之為熱鬧,因為人們都井然有序的欣賞展品,偶爾有幾人坐在休憩的木質椅子上談論著展品。


民藝館進門左手邊的工藝品店與多年前官網中的圖一樣(參考下圖),小小的木質收銀臺隱匿在右後方的角落,房間不大,工藝品的種類卻不少,幾百日元至萬餘日元不等,記得有一個類似繡球花形態的編織工藝品,分為大中小號,不過最後忙著看書刊還是忘記買了,只能下次了。


提到日本民藝館

那麼,創始人柳宗悅先生是一定要介紹的


日本民藝館創始人·柳宗悅



柳宗悅(1889-1961),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


因家世優渥,是海軍少將之子,先進入日本貴族學校學習,後大學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科,以研究威廉·布萊克、惠特曼等英文宗教哲學為主。


1911年,法國藝術家羅丹送給日本的《白樺》雜誌三件雕刻作品,柳宗悅也有一件,這也是開啟柳宗悅發掘平凡之美的「民藝運動」之路的引子。


1914年,柳宗悅先生在其寓所中接待了一位重要的客人,那就是來自朝鮮的淺川伯教。這位朝鮮青年為了能親眼欣賞羅丹的雕塑,便帶了一件朝鮮李朝的釉下青花瓷器秋草紋方壺作為見面禮,這件作品引發了柳宗悅的興趣。


(就是下圖中的器皿,至今還保存於民藝館)

染付秋草文面取壺(瓢形瓶部分)
〈そめつけあきくさもんめんとりつぼ〉
金沙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 18世紀前半
12.8 x 11.8cm


同年,柳宗悅先生在其推崇的《白樺》雜誌中寫下了感想:首先,想敘述一項最新發現的器物造型美;這種至真至善的沒,乃得自於朝鮮瓷器。我從未想到過,在一向不為我所重視的日常瑣碎事物中,居然也有這般超俗的工藝之美,更想不到竟由此發現了自己真正興趣之所在.


1915年夏季,柳宗悅第一次前往朝鮮考察。從釜山到晉州等等地區,在淺川兄弟的陪同下尋訪了不少古董店。


1920年代,柳宗悅不僅對對李朝瓷器進行深入研究,其朝鮮民眾日常使用的工藝品也讓當時的柳宗悅先生大開眼界。


同期,柳宗悅先生在日本境內因看友人收藏的李朝瓷器,還偶然瞧見了日本江戶時期的木喰佛,並在1925年寫下對此的回憶錄-「我的生活一天也不能離開美的世界,值得慶幸的是我的心能夠因美而快速跳動.」


(參考下圖,這件作品至今還保存在民藝館)

地蔵菩薩像〈じぞうぼさつぞう〉
木喰明満 木造 江戸時代〔日本〕 1801年
70.0 x 22.0cm

儘管柳宗悅先生在當時調研了解了許多民藝作品,但並沒有被當時的主流社會所迅速接納,因為「民藝」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器具,大多出自無名工匠之手,並非是優雅的作家器。


從1926年柳宗悅先生與其追隨者一直在企劃日本民藝館的建設問題,轉年的初夏,他們在銀座的鳩居堂辦了五天的展覽,希望可以向更多人傳遞民藝的想法;不過那段時間仍然是飽受爭議的過程。


日本藝術古董經銷商山中定次郎先生的嗅覺一向靈敏且善於抓住機會,在他的幫助與號召下,過了4年,民藝展覽便從關東走向了關西,且社會接納度變高了。

山中定次郎

(當時,山中先生在古董界的地位就像今天高古軒在當代藝術界的位置。山中先生也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關於他的介紹,日後我們會專開一篇單獨闡述。)


1936年(昭和11年),在東京府東京市目黑區駒場設立日本民藝館,也就是今日我們所前往的民藝館。



柳先生的孩子也十分有才華,截止至今還能在市面上看到一些由其後人撰寫的書籍。其大兒子柳宗理是產品設計師、二兒子美術史家是柳宗玄、三兒子柳宗民是園藝家,侄子柳悅孝是染織家。


(下圖出自《柳宗理隨筆》)

民藝館收藏十分豐富,日本、朝鮮、中國的陶瓷器皿、木工漆藝、染織繪畫等等。


今天先給大家介紹對柳宗悅產生一生影響的朝鮮陶瓷器皿。


民藝館大約收藏了600餘件朝鮮陶瓷器皿,在日本國內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可觀數量,其大部分收集是以創始人柳宗悅的眼光與審美進行收藏的。


下面將以精美圖錄的方式呈現給大家。

白磁面取缽 〈はくじめんとりはち〉
金沙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8世紀前半
8.3 x 24.0cm

染付辰砂鯉形水滴 

〈そめつけしんしゃこいがたすいてき〉
分院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9世紀後半
6.8 x 10.6cm

染付家形水滴 〈そめつけいえがたすいてき〉
分院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9世紀後半
4.0 x 7.7cm

染付辰砂窓絵山水文壺 

〈そめつけしんしゃまどえさんすいもんつぼ〉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9世紀
23.9 x 26.3cm

染付鉄砂葡萄慄鼠文壺 

〈そめつけてっしゃぶどうりすもんつぼ〉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7世紀末期~18世紀初期
34.9 x 28.5cm

呉須地三段重

 〈ごすじさんだんじゅう〉
分院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9世紀
15.8 x 14.5cm

辰砂虎鵲文壺

 〈しんしゃこじゃくもんつぼ〉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8世紀後半
28.7 x 25.1cm

刷毛目茶碗 〈はけめちゃわん〉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5世紀後半~16世紀前半
6.6 x 17.0cm

大井戸茶碗 銘「山伏」

 〈おおいどちゃわん めい「やまぶし」〉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6世紀
10.3 x 16.1cm

刷毛目鉄絵草花文俵壺 

〈はけめてつえそうかもんたわらつぼ〉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5世紀後半~16世紀前半
18.3 x 22.3cm

白磁壺 〈はくじつぼ〉
金沙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7世紀末期~18世紀初期
53.8 x 43.3cm

染付鉄砂窓絵花鳥文壺

 〈そめつけてっしゃまどえかちょうもんつぼ〉
金沙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8世紀前半
40.3 x 31.7cm

雖說是普及民藝

不過,民藝館也是有收藏作家器的

例如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等等


三色打薬茶碗〈さんしょくうちぐすりちゃわん〉

河井寛次郎 京都・鐘渓窯 昭和時代〔日本〕 1963年

7.5 x 14 cm

辰砂丸文角瓶〈しんしゃまるもんかくびん〉

河井寛次郎 京都・鐘渓窯 昭和時代〔日本〕 1937年

28.8 x 13.0 cm

青釉押文十字掛角皿

〈あおぐすりおしもんじゅうじがけかくざら〉

濱田庄司 益子 濱田窯 昭和時代〔日本〕 1958年

6.6 x 29.3 cm

地掛鉄絵黍文茶碗〈じがけてつえきびもんちゃわん〉

濱田庄司 益子 濱田窯 昭和時代〔日本〕 1955年

10.5 x 12.0 cm

柳宗悅在《工藝之道》一書中曾說:


若是因故離開了用途,器物便會失去生命。

如果不堪使用,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在此,器物應當忠順地為現實世界服務。

只有具備了服務之心的器物,才能被稱之為器物。


因此,工藝之美就是實用之美,所有的美都產生於服務之心。 

更多關於日本民藝館的介紹,敬請關注下期推送。




ashleyart成立於2018年,以創始人Ashley Gao的品味為基準,專注海內外藝術分享,致力挖掘優秀藝術家,提供藝術品收藏指導性建議。旗下平臺包含:


微博·AshleySArt

微信·Ashley的異想城堡

藝術品線上商店·正在部署中

商業合作聯繫:郵箱/ashleysart@126.com

                        


喜歡文章的朋友

歡迎打賞價值不等的現金

這將成為筆者源源不斷的動力





相關焦點

  • 日本民藝館 | 探索民藝之美(二)
    赤絵蓮池水禽文皿〈あかえれんちすいきんもんさら〉景徳鎮窯(天啟赤絵) 明時代〔中國〕 17世紀4.3 x 20.5 cm鉄絵葦文壺〈てつえあしもんつぼ〉唐津 市ノ瀬高麗神窯 桃山時代〔日本〕17世紀14.2 x 21.5cm日本、朝鮮、中國的陶瓷器皿、木雕、染織等等作品,柳先生都有收藏
  • 《日本民藝館》:邀你遊覽收藏生活之美的博物館
    DNA之所在中村好文記憶中無可替代的學藝教室民藝運動領袖柳宗悅以美為單一宗旨創立令人無比愜意的生活博物館 17000件來自生活的藏品精選22件解剖展示 聆聽物品的故事與傳說,觸摸民藝的過去與未來;走進日本民藝館,
  • 日本民藝館遊覽指南
    今天,想帶你一覽日本民藝館。在這座可以用自由的心和眼去體驗的博物館裡,可以直接觸碰到美的本質。在這裡,是拋棄了固有的成見和知識的生活之物,沒有過分的好和過分的壞,物品只是承載著被賦予自己的使命光榮站立。它們背負著平凡人的思想,纏住歲月的打磨,又在這裡長出了新的生命。在這裡洋溢而出的人類的智慧,緊貼著塵埃,高而俯瞰大地,在它們的後面,是一路茂盛繁密的春天。
  • ▼ ▎民藝 ▍日本之眼---日本民藝館藏品欣賞
    師從鈴木大拙,在東京帝國大學專修心理學,研究藝術與宗教哲學。1914年9月,一位韓國青年帶來了一件李朝的釉下青花瓷器秋草紋方壺送給柳宗悅,他被高麗器物上微妙的流暢線條之美所震撼:我從未想到過,在一向不為我所重視的日常瑣碎事物中,居然也有這般超俗的工藝之美,更想不到竟由此發現了自己真正興趣之所在。
  • 一屋子「不值錢」的收藏,為何影響了那麼多日本頂級設計師?
    民藝館由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建立,館內藏品超過17000件,包含了染織、繪畫、雕刻、陶瓷器皿等等各個類型應有盡有,但大多數都是一些在美術史中沒有重要地位的、或是無名工匠的作品。 日本民藝館部分藏品(陶瓷) 柳宗悅雖然沒有為這些藏品豪擲千金,卻耗費了他畢生心血,從日本各地、世界各地考察、收集而來。
  • 一屋子「不值錢」的收藏,為何影響了那麼多日本頂級設計師?
    民藝館由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建立,館內藏品超過17000件,包含了染織、繪畫、雕刻、陶瓷器皿等等各個類型應有盡有,但大多數都是一些在美術史中沒有重要地位的、或是無名工匠的作品。 日本民藝館部分藏品(陶瓷) 柳宗悅雖然沒有為這些藏品豪擲千金,卻耗費了他畢生心血,從日本各地、世界各地考察、收集而來。
  • 日本民藝之美.
    在談及創立民藝館的初衷時,柳宗悅說:民藝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眾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藝品之美屬於親切溫潤之美。在充滿虛偽、流於病態、缺乏情愛的今天,難道不應該感激這些能夠撫慰人類心靈的藝術美嗎?誰也不能不承認,當美發自自然之時,當美與民眾交融之時,並且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才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人類生活。
  • 探索陶瓷的無限可能
    ▽從手傳遞到器物上的溫暖日本陶作家宇田令奈的手捏陶瓷器皿,有質樸的手法、簡潔的圖案裝飾、溫和的釉色。 宇田令奈的陶箱非常的可愛,拙樸的外形和樸素釉色,透露出一種淡淡的美麗,好像同班那個不愛說話的女生一樣。
  • 認識日本九大陶瓷之美
    「陶瓷」二字,包含了陶土製作較粗獷的陶器,及以瓷土或高嶺土燒制,顏色細白而密度及硬度較高的瓷器。日本47 個都道府縣,各出產不同的陶瓷食器,且因為陶瓷都是取當地陶土或瓷土燒制,故大多以「產地名+燒」來命名,名稱如「伊萬裡燒」、「唐津燒」、「美濃燒」等,都是以這個方式來命名。
  • ​追溯日本陶瓷之源 --我的三次日本之旅
    1980年代赴日本學術交流的有李遊宇老師,赴留學的鄭寧老師,還有其他一些曾經在日本留學的陶藝界人士,與他們相比我對日本了解還是太膚淺了,提筆時戰戰兢兢。我的日本陶瓷之旅一共有三次,分別2011年東京藝術大學舉辦的國際交流研討會,2018年美濃等古窯地區,2019年九州產瓷地區和東京的民藝館和益子燒。
  • 認識日本九大陶瓷之美
    「陶瓷」二字,包含了陶土製作較粗獷的陶器,及以瓷土或高嶺土燒制,顏色細白而密度及硬度較高的瓷器。日本47 個都道府縣,各出產不同的陶瓷食器,且因為陶瓷都是取當地陶土或瓷土燒制,故大多以「產地名+燒」來命名,名稱如「伊萬裡燒」、「唐津燒」、「美濃燒」等,都是以這個方式來命名。
  • 千年陶瓷如何超越傳統器皿,成為藝術交流的載體?看看這對兄弟的探索
    他們從小對陶瓷有著天然的執著與偏愛,從傳統陶瓷的創新入手,不懈努力,銳意突破,又以不盡相同的方式創造了當代陶瓷的獨特審美。近日亮相上海璟通藝術中心的「磁場——白磊白明雙個展」,展出白氏兄弟的作品近六十件,就讓人們看到有著數千年歷史的陶瓷如何不止於傳統器皿,而成為一種進行藝術探索與交流的載體。
  • 器物之美|硝子為何物?美成這樣的玻璃器皿你見過嗎?
    一件精細到不容瑕疵的工藝品,處處流露著細節之美的設計感,也難怪一隻小小的玻璃藝術品可以賣出珠寶的價格!不過,我們為什麼不喜歡玻璃?實際上,國內的玻璃製造業並不落後,我們在各種博覽會上也常常能看到玻璃器皿的身影(雖然不多),但主要原因是,國內的玻璃製作方向多數是工業製造。許多當代玻璃藝術品牌主要還是來自於國外,比如英國、德國和日本。
  • 日本民藝陶瓷百年回望:根植民眾的美學運動,中國瓷業的革新歸旨
    過去日本民眾使用的日用雜器被稱為「下手物」,字裡行間帶有些許輕視。而「民藝運動」的宗旨,就在於從「下手物」中深度探索新的藝術創造力,體現為:民藝是供普羅大眾使用的日常工藝,旨在發現實用之美的所在,開啟日本民眾的美的再發現。
  • 日本夫婦隱居深山十幾年,只為設計返璞歸真的陶瓷器皿!
    在這個遠離塵囂的小村子裡Yuichiro Yuichiro建立了他的工作室Inima Pottery,和妻子一起製作陶瓷器皿。陶瓷的製作從一塊泥巴開始,藝術家在旋轉的拉胚器上拉出泥胚,再對泥胚進行修整、風乾,然後再刻花、上釉,最後進行燒制,一件精美的陶瓷器皿就是這樣一步步完成的。
  • 成都銀灘餐飲創始人周子鈴探尋器皿之美
    如果說色香味是食物之美,那麼配盞好的器皿便成了藝術之美,那我們又該如何去平衡食與器之間的關係呢?中國美食講究色香味俱全,這其中一半的奧妙,要歸功於器皿的功勞。美食與器皿,缺一不可,相得益彰。而這也正是子鈴創立古法川菜想要做的事情,在傳承川味的的同時,也要將其器皿的藝術性發展到極致。於是子鈴帶領成都銀灘餐飲高層深入蒲江縣明月村,花兩年時間向蜀山窯創始人李清學習古法川菜餐具的設計。
  • 器物之美|硝子為何物?美成這樣的玻璃器皿你見過嗎?
    一件精細到不容瑕疵的工藝品,處處流露著細節之美的設計感,也難怪一隻小小的玻璃藝術品可以賣出珠寶的價格!不過,我們為什麼不喜歡玻璃?實際上,國內的玻璃製造業並不落後,我們在各種博覽會上也常常能看到玻璃器皿的身影(雖然不多),但主要原因是,國內的玻璃製作方向多數是工業製造。許多當代玻璃藝術品牌主要還是來自於國外,比如英國、德國和日本。
  • 探索日本雜貨的秘密
    深澤直人在作為一名知名產品設計師外,還有著另一重身份——日本民藝館的第五代館長。日本民藝館在近一個世紀前,由日本民藝學的創造者柳宗悅創立。1920 年代,柳宗悅發起的民藝運動對日本如今的造物文化影響深遠。
  • 日本夫婦隱居深山十幾年,只為設計返璞歸真的陶瓷器皿!
    文末有驚喜 (吉野的櫻花)吉野郡位於日本的奈良縣,以春季櫻花繁茂盛開的景象「千本櫻」而聞名。其實,吉野的群山在一年四季中都是風景如畫。春季櫻花盛開、繁花似錦;夏季青山如洗、鬱鬱蔥蔥;秋季滿山紅葉、燦爛如霞;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
  • 中國美院民藝館正式開館 其建築設計為隈研吾最滿意作品
    而且民藝館的開幕式,他推掉了在日本的工作專程過來,就像父親參加孩子的婚禮般的開心。」杭間介紹。「白鷺曾是棲息象山的精靈,我們這次通過這一方式將他們重新請回了象山。研吾的設計是把民藝館隱在群山中,我們就在休息區用木質平臺還民藝館一座小山,這些木質平臺內還鑲嵌著視頻播放器,供休息者觀看。」袁由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