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Japan Folk Crafts Museum
2019年夏初,我來到了位於目黑區駒場的日本民藝館,周邊安靜的出奇,除了伴隨著夏日映照在枝葉上的光影,就是碰到的零散幾人,且不是遊客,都是附近的居民。
民藝館就這樣安靜的佇在駒場公園旁。
進到民藝館會發現別有洞天,不能稱之為熱鬧,因為人們都井然有序的欣賞展品,偶爾有幾人坐在休憩的木質椅子上談論著展品。
民藝館進門左手邊的工藝品店與多年前官網中的圖一樣(參考下圖),小小的木質收銀臺隱匿在右後方的角落,房間不大,工藝品的種類卻不少,幾百日元至萬餘日元不等,記得有一個類似繡球花形態的編織工藝品,分為大中小號,不過最後忙著看書刊還是忘記買了,只能下次了。
提到日本民藝館
那麼,創始人柳宗悅先生是一定要介紹的
日本民藝館創始人·柳宗悅
柳宗悅(1889-1961),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
因家世優渥,是海軍少將之子,先進入日本貴族學校學習,後大學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科,以研究威廉·布萊克、惠特曼等英文宗教哲學為主。
1911年,法國藝術家羅丹送給日本的《白樺》雜誌三件雕刻作品,柳宗悅也有一件,這也是開啟柳宗悅發掘平凡之美的「民藝運動」之路的引子。
1914年,柳宗悅先生在其寓所中接待了一位重要的客人,那就是來自朝鮮的淺川伯教。這位朝鮮青年為了能親眼欣賞羅丹的雕塑,便帶了一件朝鮮李朝的釉下青花瓷器秋草紋方壺作為見面禮,這件作品引發了柳宗悅的興趣。
(就是下圖中的器皿,至今還保存於民藝館)
染付秋草文面取壺(瓢形瓶部分)
〈そめつけあきくさもんめんとりつぼ〉
金沙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 18世紀前半
12.8 x 11.8cm
同年,柳宗悅先生在其推崇的《白樺》雜誌中寫下了感想:首先,想敘述一項最新發現的器物造型美;這種至真至善的沒,乃得自於朝鮮瓷器。我從未想到過,在一向不為我所重視的日常瑣碎事物中,居然也有這般超俗的工藝之美,更想不到竟由此發現了自己真正興趣之所在.
1915年夏季,柳宗悅第一次前往朝鮮考察。從釜山到晉州等等地區,在淺川兄弟的陪同下尋訪了不少古董店。
1920年代,柳宗悅不僅對對李朝瓷器進行深入研究,其朝鮮民眾日常使用的工藝品也讓當時的柳宗悅先生大開眼界。
同期,柳宗悅先生在日本境內因看友人收藏的李朝瓷器,還偶然瞧見了日本江戶時期的木喰佛,並在1925年寫下對此的回憶錄-「我的生活一天也不能離開美的世界,值得慶幸的是我的心能夠因美而快速跳動.」
(參考下圖,這件作品至今還保存在民藝館)
地蔵菩薩像〈じぞうぼさつぞう〉
木喰明満 木造 江戸時代〔日本〕 1801年
70.0 x 22.0cm
儘管柳宗悅先生在當時調研了解了許多民藝作品,但並沒有被當時的主流社會所迅速接納,因為「民藝」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器具,大多出自無名工匠之手,並非是優雅的作家器。
從1926年柳宗悅先生與其追隨者一直在企劃日本民藝館的建設問題,轉年的初夏,他們在銀座的鳩居堂辦了五天的展覽,希望可以向更多人傳遞民藝的想法;不過那段時間仍然是飽受爭議的過程。
日本藝術古董經銷商山中定次郎先生的嗅覺一向靈敏且善於抓住機會,在他的幫助與號召下,過了4年,民藝展覽便從關東走向了關西,且社會接納度變高了。
山中定次郎
(當時,山中先生在古董界的地位就像今天高古軒在當代藝術界的位置。山中先生也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關於他的介紹,日後我們會專開一篇單獨闡述。)
1936年(昭和11年),在東京府東京市目黑區駒場設立日本民藝館,也就是今日我們所前往的民藝館。
柳先生的孩子也十分有才華,截止至今還能在市面上看到一些由其後人撰寫的書籍。其大兒子柳宗理是產品設計師、二兒子美術史家是柳宗玄、三兒子柳宗民是園藝家,侄子柳悅孝是染織家。
(下圖出自《柳宗理隨筆》)
民藝館收藏十分豐富,日本、朝鮮、中國的陶瓷器皿、木工漆藝、染織繪畫等等。
今天先給大家介紹對柳宗悅產生一生影響的朝鮮陶瓷器皿。
民藝館大約收藏了600餘件朝鮮陶瓷器皿,在日本國內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可觀數量,其大部分收集是以創始人柳宗悅的眼光與審美進行收藏的。
下面將以精美圖錄的方式呈現給大家。
白磁面取缽 〈はくじめんとりはち〉
金沙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8世紀前半
8.3 x 24.0cm
染付辰砂鯉形水滴
〈そめつけしんしゃこいがたすいてき〉
分院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9世紀後半
6.8 x 10.6cm
染付家形水滴 〈そめつけいえがたすいてき〉
分院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9世紀後半
4.0 x 7.7cm
染付辰砂窓絵山水文壺
〈そめつけしんしゃまどえさんすいもんつぼ〉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9世紀
23.9 x 26.3cm
染付鉄砂葡萄慄鼠文壺
〈そめつけてっしゃぶどうりすもんつぼ〉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7世紀末期~18世紀初期
34.9 x 28.5cm
呉須地三段重
〈ごすじさんだんじゅう〉
分院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9世紀
15.8 x 14.5cm
辰砂虎鵲文壺
〈しんしゃこじゃくもんつぼ〉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8世紀後半
28.7 x 25.1cm
刷毛目茶碗 〈はけめちゃわん〉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5世紀後半~16世紀前半
6.6 x 17.0cm
大井戸茶碗 銘「山伏」
〈おおいどちゃわん めい「やまぶし」〉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6世紀
10.3 x 16.1cm
刷毛目鉄絵草花文俵壺
〈はけめてつえそうかもんたわらつぼ〉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5世紀後半~16世紀前半
18.3 x 22.3cm
白磁壺 〈はくじつぼ〉
金沙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7世紀末期~18世紀初期
53.8 x 43.3cm
染付鉄砂窓絵花鳥文壺
〈そめつけてっしゃまどえかちょうもんつぼ〉
金沙裡窯 朝鮮時代〔朝鮮半島〕18世紀前半
40.3 x 31.7cm
雖說是普及民藝
不過,民藝館也是有收藏作家器的
例如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等等
三色打薬茶碗〈さんしょくうちぐすりちゃわん〉
河井寛次郎 京都・鐘渓窯 昭和時代〔日本〕 1963年
7.5 x 14 cm
辰砂丸文角瓶〈しんしゃまるもんかくびん〉
河井寛次郎 京都・鐘渓窯 昭和時代〔日本〕 1937年
28.8 x 13.0 cm
青釉押文十字掛角皿
〈あおぐすりおしもんじゅうじがけかくざら〉
濱田庄司 益子 濱田窯 昭和時代〔日本〕 1958年
6.6 x 29.3 cm
地掛鉄絵黍文茶碗〈じがけてつえきびもんちゃわん〉
濱田庄司 益子 濱田窯 昭和時代〔日本〕 1955年
10.5 x 12.0 cm
柳宗悅在《工藝之道》一書中曾說:
若是因故離開了用途,器物便會失去生命。
如果不堪使用,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在此,器物應當忠順地為現實世界服務。
只有具備了服務之心的器物,才能被稱之為器物。
因此,工藝之美就是實用之美,所有的美都產生於服務之心。
更多關於日本民藝館的介紹,敬請關注下期推送。
ashleyart成立於2018年,以創始人Ashley Gao的品味為基準,專注海內外藝術分享,致力挖掘優秀藝術家,提供藝術品收藏指導性建議。旗下平臺包含:
微博·AshleySArt
微信·Ashley的異想城堡
藝術品線上商店·正在部署中
商業合作聯繫:郵箱/ashleysart@126.com
喜歡文章的朋友
歡迎打賞價值不等的現金
這將成為筆者源源不斷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