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說說老北京的家常菜,保準您看完文章後食指大動,回家讓老媽或媳婦兒做上兩道,享享口頭福兒,咂摸咂摸北京味兒。
炒羅鍋菜
把白菜幫子順著切成長條,豬肉切絲,大火翻炒。因為菜幫子本身的弧度,這道菜有個詼諧的名字——「羅鍋菜」,透著老北京人平淡之中的幽默。
醋溜白菜
剝去老幫子,裡邊的菜幫子最適合熘炒。老北京最家常的醋熘白菜主要就是用白菜幫子炒出來的,切絲或切片,講究大火熱油,出鍋前勾薄芡,色澤明亮,蒜香撲鼻,下酒下飯都是好菜。
拌白菜心
把白菜心細細切成絲,加鹽、味精,再加上醋、醬油、香油,講究點的人家再拌上點海蜇絲,調勻下酒,堪稱至味。
熬白菜
北京熬白菜分兩種,一種羊肉熬加醬,味道見仁見智。另一種豬肉熬不加醬,味道深長,如再加爐肉、海米、豬肉丸子,將白菜熬成爛泥,湯肥似加乳汁,冬日得此,真可大快朵頤了。北京以前喜以「把鈷子」熬白菜,真有幾十年老鈷子的,佐以玉色白米,色味俱佳。
獨茄子
也叫煮鹹茄,是一道老北京的家常菜,特點是不用油烹,吃著口感清爽又有肉味兒,由茄子與黃豆為主要用料烹製而成。
炒黃瓜醬
是老北京四大醬,用精瘦豬肉和嫩黃瓜,以黃面醬烹製,特別的清香脆嫩。
炒黃瓜丁
將鮮黃瓜、水芥切丁加豆嘴或鮮豌豆、鮮毛豆皆可,以豬肉炒之。以綠豆水飯佐素炒黃瓜丁,頓覺暑退涼生。
炒水疙瘩絲
炒鍋倒油,油熱下薑絲翻炒,出香味下水疙瘩絲和黃豆,翻炒均勻,當然也可以加入肉絲。
炒麻豆腐
北京特色菜,因為炒時用羊尾油,所以羊肉館多半以此算敬菜。其實講究一點的家庭做的比羊肉館還要好一點。用真四眼井做的麻豆腐,以浮油、香油和脂油炒,用一點老黑醬油,加入韭菜段、大豆芽,炒熟後撒上羊肉焦丁,拌上一些辣椒油,自然味美了。
燉茄子皮
主料是以夏秋吃茄子時削剩下的皮,曬乾後到冬天的時候吃。先將茄子皮用冷水泡半個小時。時將切好的肉入鍋煸炒,待出香味時加入料酒少許。把茄子皮入鍋後煸炒兩三番,加入鹽、醬油、高湯。然後倒入粗沙鍋內,改用文火燉煮一小時左右收湯,上桌時盛到大海碗中另加香油少許。
炒雪裡蕻
用醃好的雪裡蕻或芥菜纓,加大豆,以羊肉醬炒,最能下飯。
炒胡蘿蔔醬
老北京人的餐桌上有四大醬之一。將胡蘿蔔切丁,加羊肉丁、豆嘴兒炒之,必須醬大,也是秋末冬初果腹的食品。
炒鹹什錦
把麵筋、水芥、胡蘿蔔、豆腐乾切成極細的絲,用香油醬油炒熟,撒上香菜,最好是涼吃。
大白菜捲兒
先將去皮肥瘦豬肉剁碎成泥,把泡好的幹海米剁碎,撒在肉泥中;把大白菜頭上的菜葉剝下洗淨,用開水燙一下。燙好的大白菜葉兩三張平放在案板上,將拌好的肉泥二兩左右放在菜葉上包成菜捲兒,然後將菜卷上鍋蒸。
炒醬瓜絲
醬瓜是醬漬老菸瓜,最好是醬甜瓜(非夏日的香瓜,是一種小瓜,較老菸瓜短小的小瓜,醬漬後比老菸瓜甜嫩),切絲後用山雞肉或烤裡脊肉切絲拌炒,主要條件是要用香油,肉絲須先用滾水焯過,蔥須炒熟後再加。炒時如能加一點白糖或冰糖,自能別具一種風味。可以下粥,可以滲酒。
芥末墩
這可是努爾哈赤的最愛,又名芥菜白菜,將白菜外皮除去,只取內心,切成寸厚小段,用馬蘭葉或錢串拴牢,放鍋內煮熟,取出帶湯放置盤中,撒上高芥末面和白糖,涼食最好,且加一些高醋為宜。
來都來了,就別走了
關注「四九城大磊子」,帶您感受更多有趣又有料的北京城文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