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城巡禮】筑波科學城:世界級科研中心,日本第一科學城是這樣...

2020-12-16 澎湃新聞

科學城巡禮

日本筑波科學城,是日本政府在20世紀60年代為實現「技術立國」目標而建立的日本第一科學城,也是全球典型的以成為高水平的研究和教育基地為目的的世界級國家科研中心。

筑波科學城匯集日本全國30%的科研機構、40%的科研人員、50%的政府科研投入,以及140國的高端人才。同矽谷一樣,筑波科學城也是全球人才、資金、技術的高度密集之地。

技術立國:國家主導,法律先行

筑波科學城的誕生最早緣於1961年日本政府提出的建立新城的設想。一方面通過將國立科研機構移出東京,可以有序緩解東京巨大的人口和交通壓力;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科學城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實現「技術立國」的目標。

筑波科學城總體規劃從一開始就瞄準了由北向南延伸的狹長開發區,佔地28400公頃,人口20萬左右。其距離東京約五六十公裡,到東京都中心乘電車(筑波特快電車)45分鐘、乘高速巴士也只需60分鐘,距離新東京國際機場西北約40公裡。東京與筑波的交通十分便捷。

筑波科學城是由國家直接管理,日本首相直接負責的典範項目。日本政府直接介入整個筑波科學城的籌建過程,包括科學城的選址、人力籌措,併購買大量的城市建設土地來建設筑波科學城。筑波科學城的各類研究機構和教育設施,以及其它產業和公司,均由政府規劃引進。

為推動筑波科學城建設,筑波科學城有著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優惠政策。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專門針對筑波科學城制定的法律,將筑波科學城規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內容,以法條的形式固定下來,同時還規定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團體在高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過程中的權利、義務。

發展階段:從空白到吸納國際人才目標轉變

筑波科學城發展,是從1963年議會通過了興建筑波科學城的決議開始的,一直到現在經歷了50多年時間。筑波科學城於1966年開始收購土地,1968年動工,在近乎空白的地上耗資50億美元而建成。

大致可分為4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63年至1973年的初創階段。它用10年的時間完成了項目確定,土地規劃、立法、首個國家級無機材料研究所的設立,以及筑波大學的遷入。

第二階段是1973年至1989年的推進發展階段,其中,到1980年3月,全國約40個國家級實驗研究機構、國家級大學等的設施建設基本完成,並準備開始運作;1985年的筑波世界博覽會,筑波科學城提升了國際知名度。

第三階段是1989年至2010年的再創階段,筑波科學城自己提出了再創計劃,內容包括1998年的「科教區建設規劃」和「周邊郊區發展規劃」的變更。由於2001年獨立行政法人的重組再編,日本國有研究教育機關等由45所變為33所。2005年開通的筑波快線更拉近了筑波與東京的聯繫,為筑波科學城的發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第四階段是2011年至今的國際戰略綜合特區建設階段,即由茨城縣和筑波大學共同申請的「筑波國際戰略綜合特區」旨在建設世界尖端技術研究機構及人才聚集地,推進開拓創新工作,由此筑波科學城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為便於聚集國際人才,筑波市政府官網向外國人提供了英語、漢語、韓語、泰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越南語、俄羅斯語、法語、他加祿語10種語言的電詢諮或面談服務熱線,為筑波市及附近市町村居住的外國人提供生活信息的介紹等。

兩大功能區:研究與教育區和周邊開發區

筑波科學城功能定位服從實現科學研究聚集和建設現代化的宜居城市兩大發展目標,有研究與教育區和周邊開發區兩個區域,佔地面積分別為2700公頃、25700公頃。研究與教育區包括國家研究與教育機構區、城市中心區、住宅區等功能區。周邊開發區主要設立私人研究機構,聚集民營研究機構和生產性企業。

研究教育設施區約1465公頃,佔研究與教育區的54%。為促進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效率,按專業設置文教、理工、建築、生物、公共設施等30所左右科研教育機構。並設有宇宙研究中心(擁有最先進的質子加速器),工業試驗研究中心包括(工業技術院的9個研究所),農業科研實驗中心,研究人類的靈長類試驗站及高空氣象臺等。

科研功能集中:300個研究機構、聚集多國科研人員

日本政府把筑波定位為科學技術的中樞城市,圍繞電子學、生物工程技術、納米和半導體、機電一體化、新材料、信息工學、宇宙科學、環境科學、新能源、現代農業等優勢領域,筑波科學城每年會產生大量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成為新知識、新創造、新發明的誕生地,同時依託每年舉辦的國際科技博覽會、成果展示會和科學技術周,向日本大企業集中展示和轉移轉化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保持日本科技創新的領先地位。

日本全國30%的科研機構、 40%的科研人員、50%的政府科研投入集中於筑波科學城。筑波科學城擁有大約300個國家和私人研究機構和公司,僱傭了大約1.3萬名科學家,成為日本最大的科學技術據點。

筑波科學城居住著許多外國研究人員和留學生,常年保持著140個國籍以上的、約9000名左右的外國人,包括因商務、國際會議等來訪的人,筑波科學城已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卓越的人才聚集、活躍的多樣化城市。

同時,在這裡孕育了數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無數科學成果,近年來還在不斷地飛躍。

筑波科學城建設時要求,與道路、社區、學校、住房等必要的公共設施建設有關的項目,應當同實驗研究設施一併開發,同時要求通過保護自然環境和歷史遺產,保持居民的健康和文明生活。科研院所、大學職工公房(7701套)和城市剩餘公房代理住房(2829套)在該地區建成,項目住房面積約佔住宅區面積的25%。

筑波科學城通過計劃性的城市配置,在日本被評價為「舒適生活」「安心育兒」的城市之一。這裡的146個城市公園,用全長48Km的步行者專用道路連結起,既有美麗的景觀又保證了居住者的安全。

高小新漫記:使科技真正成為經濟的主導

做為日本第一科學城,也是全球典型的以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主體的世界級國家科研中心,筑波科學城的發展策略對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有哪些啟示呢?

筑波科學城的成功,在於規劃先行,並及時組織修訂跟隨市場變化及時代發展的相關法律,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積極促進大學與產業之間,以及各研究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與聯繫,從而實現大學輸送大量優秀後備科研人才,產業轉化大量科技成果。

筑波科學城不僅是高尖端科學技術的創新高地,而且還是國際知識技術交流地,發布面向外國人的生活指導手冊,主要道路、公共設施、信息發布點與相關網站使用多國語言文字,致力於打造國際化的硬體設施和文化氛圍。同時規劃制定中適當留白一些建設空間,以應對未來科技創新高速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

大家都在看

責編:趙婷

校對:朱林國

來源:科技中國雜誌,南開大學報,光明日報,兩江新區官網,筑波市政府和日本國土交通省

圖片來源:筑波市政府,和其他外國網站

原標題:《【科學城巡禮】筑波科學城:世界級科研中心,日本第一科學城是這樣煉成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日本自主科研基地:筑波科學城
    日本筑波科學城是日本著名的科學研究和知識中心,也是日本最具國際化特色的都市之一。筑波科學城位於離首都東京60公裡的筑波山麓,是完全由日本政府主導的項目典範。筑波科學城的誕生最早緣於1961年日本政府提出的建立新城的設想。
  • 日本筑波科學城建設發展對於懷柔科學城的啟示
    受美國矽谷啟發,20世紀60年代,日本科技戰略逐步從「吸收型」向「自主研究和創造型」轉型,經濟戰略逐步從「貿易立國」向「技術立國」轉型,政府從政策、計劃、財政、金融等方面,對發展應用技術、基礎研究、尤其是對高技術大力引導和支持,並著手實施筑波科學城計劃。現今,筑波科學城為日本最大的科學中心和知識中心,是日本在先進科學技術方面向美國等科技發達國家挑戰的重要國家謀略。
  • 白雪潔:日本筑波科學城的發展經緯——對雄安新區建設的啟示
    日本筑波科學城建設的初衷,一是振興科學技術,充實高等教育,實現「技術立國」;二是緩解東京都市圈生態和社會發展壓力。應該說這個目的在某種意義上和雄安新區還是有一定相似性的,筑波科學城是距離首都東京大約60公裡的地方,地理區位條件與雄安新區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也是在近乎空白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
  • 筑波科學城的立法經驗及其啟示-光明日報-光明網
    日本筑波科學城是一個以高等教育和基礎科研見長的城市。筑波科學城先後有3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全部集中在筑波大學。    《筑波研究學園城市建設法》有這樣幾個特色:一、該法是由日本國會制定的全國性法律,立法層級高。究其緣由,主要在於:其一,建設筑波科學城不是地方政府的決策,而是中央政府的戰略決策,事關日本在未來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其二,筑波科學城的建設任務僅憑地方之力是無法完成的。它涉及到公共科研項目的重新布局,科研投入的重新分配,沒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支持是無法完成的。
  • 看看日本學者品評的筑波科學城
    筑波科學城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日本「科技立國」戰略的重要載體,也是全球科學新城建設的經典代表。但長期以來,筑波科學城在「城」的建設上常以負面案例示人。面對配套服務滯後、城市活力欠缺等問題,筑波科學城也在以各種方式努力應對。那麼,筑波科學城近況如何?此篇回溯過往、聚焦當下,透過日本學者的視角對筑波科學城的發展建設進行解讀與思考,可以為更加客觀和多面認知筑波科學城提供參考。
  • 為了科技強國,走,讓我們去建設世界一流的科學城
    圖2 矽谷自然風光(二)日本筑波科學城1、基本概況筑波科學城位於東京東北約60公裡處,總面積284.07平方公裡,現有人口約20萬,其中從事科學研究的總人數達2.2萬人。匯集了日本30%的科研機構、50%的政府科研投入,擁有6個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獎得主。
  • 佛山周邊崛起8座科學城:一場不為人知的競賽
    去年,中子科學城更名為松山湖科學城,相關建設全面推進,向「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進發。緊接著,惠州有了大動作。2016年11月,惠州市政府與思科公司籤約共建潼湖科學城,並於次年底動工。潼湖科學城世界級數位化創新產業高地,將助力惠州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此時,深圳正在醞釀屬於自己的科學城。
  • 日本筑波科學城:低碳理念先行的「機器人城市」
    新華網東京4月23日電(記者藍建中)機器人在日本社會的未來視野中佔據一個重要位置,日本的科幻電影、小說和漫畫所描述的未來生活裡,機器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今,在東京都東北約50公裡的筑波,一個「機器人城市」正悄然崛起,這裡的人們致力把最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實用化,並以此為基礎建設低碳環保的新型城市。筑波市作為科學城,集中了大批研究機構,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
  • 光明科學城昨日官宣落子,1萬億產業群的光明要來!
    文 | 話嘮灣德佛昨天宣布了,深圳宣布對標美國、日本、法國,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這一次,真的為光明發展插上了新一輪騰飛的翅膀!根據昨天獲悉消息,深圳市政府昨天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出臺重磅意見布局光明科學城建設,加快「落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合肥濱湖科學城將有「雙一流」大學建科研中心
    合肥濱湖科學城將有「雙一流」大學建科研中心 中安在線   2020-10-13 06:49:47     作者:郜徵  編輯:馮曉芳
  • 重慶開建科學城,目標中國第五科學中心,成都武漢跟進否?
    近日重慶「西部科學城」建設全面啟動,總投資達1300億元。西部科學城佔地面積巨大:北至嘉陵江,南至長江,西為縉雲山脈,東為中梁山脈,南北長度達60公裡,東西平均寬度10公裡,總面積約500多平方公裡。比現有的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都大數倍!
  • 光明區舉辦光明科學城雲端研討會
    當日上午,光明區舉辦「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之光明擔當——光明科學城雲端研討會」,向光明區成立兩周年獻禮。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來自國內外的科研、經濟、規劃等領域知名專家智匯光明科學城,聚焦原始創新、產業轉化、管理運營體制、區域協同創新、一流環境建造等貢獻了精彩的觀點,為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提供決策參考。
  • 廣州深圳東莞中山將崛起4座科學城
    目標定位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組成部分的廣州南沙科學城將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點前沿科學領域,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創新高地。按照協議,南沙科學城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做到「三個重大」: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科研任務和項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載空間,積極打造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的開放平臺。
  • 通訊:李鵬參觀新西伯利亞科學城
    在這古老、美麗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大地上,新西伯利亞科學城就座落在這裡。  在科學城——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門口,中國五星紅旗和俄羅斯白蘭紅三色旗迎風飄揚。「科學城歡迎你們,尊敬的李鵬委員長和朱琳女士」的橫幅格外醒目。迎接貴客的紅色地毯從門口直通向大廳,一名俄羅斯小夥子用心地把地毯掃了一遍又一遍。
  • 昌平新印象:崛起的未來科學城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2009年北京未來科學城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在昌平區南部「落子」,之後國家電網、中糧、武鋼、中國鋁業、中國電信、中國兵裝、國家電投等央企的研究院、研發中心先後完成進駐。昌平的迅速發展,也讓昌平有了「高精尖」的新印象。
  • 深圳光明區:從農場到科學城的蛻變
    陳文 攝   (特區40年)深圳光明區:從農場到科學城的蛻變  中新網深圳8月29日電 題:深圳光明區:從農場到科學城的蛻變  作者 鄭小紅 朱族英 郭宣序  位於深圳西北部的始建於1958年深圳光明華僑農場(又名光明華僑畜牧場),是深圳市轄區唯一的華僑農場,也是深圳市安置歸難僑最集中的地區
  • 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丨密蘭——科學硬核吸引下的國際科學城
    但是要說硬核中的硬核,以大科學裝置為核的國際科學城絕對是當之無愧。縱觀全球,日本播磨科學花園城、英國哈威爾科學創新園,以及法國格勒諾布爾科學中心等硬核國際科學城正在全球範圍內崛起。其中最為成功的,要數位於日內瓦遠郊的小城密蘭,它的另一個名字則更為知名——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學城。
  • 深圳科技館(新館)落戶光明科學城
    原標題:深圳科技館(新館)落戶光明科學城   作為深圳「新十大文化設施」之一,深圳科技館(新館)將落戶光明科學城。記者昨日從市建築工務署獲悉,該項目計劃今年內開建,力爭2023年底建成。
  • 日本跨區域科學城京阪奈 給我們什麼啟示
    來源:第一財經日本跨區域科學城京阪奈 給我們什麼啟示劉群藝[ 與筑波不同,京阪奈跨京都府、大阪府和奈良縣,三個地方各有長短,而奈良又明顯在經濟實力上比不上前兩者,三者的結合有都市圈中高低收入地區協調發展的意味。
  • 踏訪日本人才「高地」——筑波
    筑波,位於東京都東北約50公裡,北有名山筑波山,東靠日本第二大湖「霞之浦」。這座人口不足21萬、面積284平方公裡的小城,卻是日本國內研究機構和人才最為密集的地區,曾湧現出4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記者近日前往筑波,體驗了這座科學城的魅力。在筑波,「隨便扔個小石子,都能砸到博士的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