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城巡禮
日本筑波科學城,是日本政府在20世紀60年代為實現「技術立國」目標而建立的日本第一科學城,也是全球典型的以成為高水平的研究和教育基地為目的的世界級國家科研中心。
筑波科學城匯集日本全國30%的科研機構、40%的科研人員、50%的政府科研投入,以及140國的高端人才。同矽谷一樣,筑波科學城也是全球人才、資金、技術的高度密集之地。
技術立國:國家主導,法律先行
筑波科學城的誕生最早緣於1961年日本政府提出的建立新城的設想。一方面通過將國立科研機構移出東京,可以有序緩解東京巨大的人口和交通壓力;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科學城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實現「技術立國」的目標。
筑波科學城總體規劃從一開始就瞄準了由北向南延伸的狹長開發區,佔地28400公頃,人口20萬左右。其距離東京約五六十公裡,到東京都中心乘電車(筑波特快電車)45分鐘、乘高速巴士也只需60分鐘,距離新東京國際機場西北約40公裡。東京與筑波的交通十分便捷。
筑波科學城是由國家直接管理,日本首相直接負責的典範項目。日本政府直接介入整個筑波科學城的籌建過程,包括科學城的選址、人力籌措,併購買大量的城市建設土地來建設筑波科學城。筑波科學城的各類研究機構和教育設施,以及其它產業和公司,均由政府規劃引進。
為推動筑波科學城建設,筑波科學城有著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優惠政策。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專門針對筑波科學城制定的法律,將筑波科學城規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內容,以法條的形式固定下來,同時還規定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團體在高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過程中的權利、義務。
發展階段:從空白到吸納國際人才目標轉變
筑波科學城發展,是從1963年議會通過了興建筑波科學城的決議開始的,一直到現在經歷了50多年時間。筑波科學城於1966年開始收購土地,1968年動工,在近乎空白的地上耗資50億美元而建成。
大致可分為4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63年至1973年的初創階段。它用10年的時間完成了項目確定,土地規劃、立法、首個國家級無機材料研究所的設立,以及筑波大學的遷入。
第二階段是1973年至1989年的推進發展階段,其中,到1980年3月,全國約40個國家級實驗研究機構、國家級大學等的設施建設基本完成,並準備開始運作;1985年的筑波世界博覽會,筑波科學城提升了國際知名度。
第三階段是1989年至2010年的再創階段,筑波科學城自己提出了再創計劃,內容包括1998年的「科教區建設規劃」和「周邊郊區發展規劃」的變更。由於2001年獨立行政法人的重組再編,日本國有研究教育機關等由45所變為33所。2005年開通的筑波快線更拉近了筑波與東京的聯繫,為筑波科學城的發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第四階段是2011年至今的國際戰略綜合特區建設階段,即由茨城縣和筑波大學共同申請的「筑波國際戰略綜合特區」旨在建設世界尖端技術研究機構及人才聚集地,推進開拓創新工作,由此筑波科學城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為便於聚集國際人才,筑波市政府官網向外國人提供了英語、漢語、韓語、泰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越南語、俄羅斯語、法語、他加祿語10種語言的電詢諮或面談服務熱線,為筑波市及附近市町村居住的外國人提供生活信息的介紹等。
兩大功能區:研究與教育區和周邊開發區
筑波科學城功能定位服從實現科學研究聚集和建設現代化的宜居城市兩大發展目標,有研究與教育區和周邊開發區兩個區域,佔地面積分別為2700公頃、25700公頃。研究與教育區包括國家研究與教育機構區、城市中心區、住宅區等功能區。周邊開發區主要設立私人研究機構,聚集民營研究機構和生產性企業。
研究教育設施區約1465公頃,佔研究與教育區的54%。為促進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效率,按專業設置文教、理工、建築、生物、公共設施等30所左右科研教育機構。並設有宇宙研究中心(擁有最先進的質子加速器),工業試驗研究中心包括(工業技術院的9個研究所),農業科研實驗中心,研究人類的靈長類試驗站及高空氣象臺等。
科研功能集中:300個研究機構、聚集多國科研人員
日本政府把筑波定位為科學技術的中樞城市,圍繞電子學、生物工程技術、納米和半導體、機電一體化、新材料、信息工學、宇宙科學、環境科學、新能源、現代農業等優勢領域,筑波科學城每年會產生大量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成為新知識、新創造、新發明的誕生地,同時依託每年舉辦的國際科技博覽會、成果展示會和科學技術周,向日本大企業集中展示和轉移轉化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保持日本科技創新的領先地位。
日本全國30%的科研機構、 40%的科研人員、50%的政府科研投入集中於筑波科學城。筑波科學城擁有大約300個國家和私人研究機構和公司,僱傭了大約1.3萬名科學家,成為日本最大的科學技術據點。
筑波科學城居住著許多外國研究人員和留學生,常年保持著140個國籍以上的、約9000名左右的外國人,包括因商務、國際會議等來訪的人,筑波科學城已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卓越的人才聚集、活躍的多樣化城市。
同時,在這裡孕育了數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無數科學成果,近年來還在不斷地飛躍。
筑波科學城建設時要求,與道路、社區、學校、住房等必要的公共設施建設有關的項目,應當同實驗研究設施一併開發,同時要求通過保護自然環境和歷史遺產,保持居民的健康和文明生活。科研院所、大學職工公房(7701套)和城市剩餘公房代理住房(2829套)在該地區建成,項目住房面積約佔住宅區面積的25%。
筑波科學城通過計劃性的城市配置,在日本被評價為「舒適生活」「安心育兒」的城市之一。這裡的146個城市公園,用全長48Km的步行者專用道路連結起,既有美麗的景觀又保證了居住者的安全。
高小新漫記:使科技真正成為經濟的主導
做為日本第一科學城,也是全球典型的以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主體的世界級國家科研中心,筑波科學城的發展策略對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有哪些啟示呢?
筑波科學城的成功,在於規劃先行,並及時組織修訂跟隨市場變化及時代發展的相關法律,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積極促進大學與產業之間,以及各研究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與聯繫,從而實現大學輸送大量優秀後備科研人才,產業轉化大量科技成果。
筑波科學城不僅是高尖端科學技術的創新高地,而且還是國際知識技術交流地,發布面向外國人的生活指導手冊,主要道路、公共設施、信息發布點與相關網站使用多國語言文字,致力於打造國際化的硬體設施和文化氛圍。同時規劃制定中適當留白一些建設空間,以應對未來科技創新高速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
大家都在看
責編:趙婷
校對:朱林國
來源:科技中國雜誌,南開大學報,光明日報,兩江新區官網,筑波市政府和日本國土交通省
圖片來源:筑波市政府,和其他外國網站
原標題:《【科學城巡禮】筑波科學城:世界級科研中心,日本第一科學城是這樣煉成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