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法蘭西擁有250餘萬人的世界第一陸軍,裝配有當時世界第一坦克,坐鎮世界第一防線馬奇諾。然而,50天之後,靠著世界第一海軍船隊的協助,法國人完成了人類軍事史第一大撤退:十萬法國士兵從敦刻爾克成功撤往英國。
法國擁有這麼強大的陸軍,為何投降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士兵厭戰,沒有戰鬥意志。從1800年到1940年,法國先是對抗了六次全歐洲聯合的反法同盟,然後在遠徵克裡米亞戰沙俄,遠徵墨西哥,進軍義大利戰奧匈,普法戰爭被打到巴黎,然後才是一戰二戰。不說別的,就拿破崙遠徵俄羅斯戰死凍死在東歐平原的軍隊,就比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清朝所有對外戰爭陣亡的軍隊要多不少。
法國當年可是硬生生打掉了一代青年人,二戰時法國本土人口面積工業都不及德意志。德國人並沒有經歷過法國人的慘痛,德國老百姓並沒有受到戰火波及,對於德國一些保守派來說,一戰德國軍事上並沒失敗。
戰爭後期依舊碾壓英法,是後方搞破壞和美國人的加入才讓德國失敗,讓德國非常恥辱地割地賠款。當他們發現英美一個綏靖一個孤立,法國比以前更加虛弱,國內赤色分子已經被肅清,那第一反應自然是要把失去的場子找回來。
看世界史的時候,法國在一戰前是多麼渴望復仇、拼命進攻啊,但是後面的戰爭簡直是災難,那些可怕的絞肉機,一個接一個,一年接一年,戰前的熱情早耗光了,就是苦撐著直到戰爭結束。然後,為了大陸平衡,居然不讓法國過分削弱德國。法國看著這些所謂的戰友,怎麼會沒有背叛的感覺呢。
法蘭西是真的投降了嗎?
其實說法國投降,不太準確,應該是和議。1940年6月,法德意的停戰協定只是緩兵之計而已,當時情況確實危機。法國實際上處於被德意兩國群毆(英軍基本撤出法國戰場),本土丟失大半,軍隊節節失利,只能兩手準備,一方面繼續轉移有生力量(剩餘的法國陸軍和艦隊)到法國的殖民帝國。
一方面利用談判儘可能保全法國本土和利益。當然後面的情況又不一樣了,停戰2年多,1942年11月19日,維希法軍在突尼西亞重新打響抵抗德國侵略的第一槍,11月22日,達爾朗在法屬北非宣布停戰協定作廢,重新入盟反法西斯。總之這是一個臨時的停戰協定,德國和法國兩方都有違背停戰協定的措施,對於法國來說,更是如此,停戰2年多後就作廢了。
繼續按照雷諾的「繼續戰爭方案」向海外帝國轉移軍力,也說明貝當也考慮了如果德國在停戰的條款上要求過分苛刻,超過法國能接受的範圍(例如1918年11月的貢比涅停戰協定裡的一些苛刻要求) 法國還是會繼續作戰,當然代價是放棄本土和人民。1944年8月,法國本土解放之後,又在短暫時間內動員了70萬人。
總結
是戰是和,歷史上從來不是簡簡單單一加一。主和不一定是賣國,主戰有可能是盜名。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一戰又是二戰的延續,說到底是利益的衝突,而法國的利益又在何處呢?
不管是一戰二戰,法國都沒得到好處。在法國看過一些厭戰主題的電影,最開始很震驚,第一反應是他們國家怎麼允許這種電影上映?現在覺得對於多數個體,戰爭是毀滅性的。而在歷史長河中,戰爭誰輸輸贏好像最終還是世界的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