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春節本該叫元旦,古人曾在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過春節

2020-12-21 老沙侃文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作為新年,它已經存在了四千多年。但是「春節」這個名稱,卻只出現百餘年。雖然我們今天給孩子講「年」的由來,都是從傳說中的「年獸」開始的,但是,真正的起源應該是古代人民慶祝勞動成果的活動和祭拜天地的活動。《詩經豳風七月》就記載了人們在十月收穫後慶祝的活動場景:「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十月滌場,…曰殺羔羊,…萬壽無疆。」夏朝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商代以十二月為正月,周代以十一月為正月。秦代以十月為正月。正月的初一,就是「歲首」,一年的開始。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漢代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使南北地區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漢朝初期沿用秦歷(顓頊曆)。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之後,雖然也有幾名皇帝進行過改歷改歲首,但是變化都不大。自唐代武則天之後,都是以一月一日為歲首。

中國古代曆法都是在夏曆基礎上逐漸完善的,所以一直稱為「夏曆」,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即陰曆)。在整個中國古代,都是以夏曆紀年(或以皇帝年號),以歲首為年節,但並沒有出現「春節」一詞。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那麼,「春節」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採用公曆,但用「民國」紀年。1912年,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發了一通電報,內容大致是「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旦。經由各省代表團議決,由本總統頒行。訂定於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公曆就是我們說的陽曆,這樣就把中國幾千年以來以農曆一月一日為歲首改為了以公曆1月1日為歲首。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元旦被官方從農曆新年變成陽曆新年,官方不承認以前的農曆新年。

但是幾千年的傳統豈能是說變就變的?中國農曆早已刻入中國人的骨子裡,雖然官方要求過陽曆新年,但是老百姓卻只認同農曆新年,於是「兩年之爭」便開始了。這樣就造成了一種現象:政府在陽曆一月一日放炮慶祝新年,老百姓不以為然,普遍認為「此是彼之新年,非吾之新年」。老百姓還是熱熱鬧鬧地過自己的農曆新年。

在這種情況下,1914年,北京政府內務部向袁世凱遞交了一封呈文:「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袁世凱批准了。可能是因為其他三個節日都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將春節與它們並列也突出了春節的重要性,最終人們接受了這個稱呼,只不過叫了幾千年的元旦改成了春節,當時人們肯定不太適應。至於其他三個節日,該叫什麼還叫什麼,所以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改變。也就是從1914年開始將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視為農曆年的開始,即為一年之歲首。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這個規定一直沿用了下來。所以最早的春節就是1914年的農曆新年。到今天「春節」一詞出現也不過百餘年而已。

所以,今天的新年的名稱是由「元旦」改變過來的,過新年的時間也從曾經的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變成了今天的正月初一。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元旦與春節曾是同一天 民國過元旦不積極竟成了「思想有問題」?
    所謂元旦,就是起始日、第一天,用來當做新年第一天的專屬名稱,當然再合適不過了。元旦雖然年年都過,但把元旦的日子定在1月1日這天,並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誰讓古人講究「改正朔,易服色」,正和朔,分別是一年和一月的開始,改朝換代的時候,得頒布新的曆法,重新規定每年正月初一的時間。在沒有「元旦」這個詞的年代,元旦的日期也是一變再變。
  • 古代元旦跟春節是同一天,那為什麼春節七天假,元旦卻只有一天?
    元旦和春節是怎麼分開的?但是又有人不明白了,元旦既然跟春節一回事,那為啥現在的正月初一不叫元旦叫春節,而公曆的1月1日卻成了元旦呢?這筆糊塗帳,到底是從啥時候開始變得糊塗呢?其實早在夏商周時代就開始亂套。
  • 只知道每年過春節,你知道春節的來歷嗎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它的時間在農曆正月初一這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傳說最早在堯舜時代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國君講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大悅,感到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並創建曆法,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就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
  • 古代元旦和春節是一回事嗎?
    古代元旦和春節是一回事嗎按照現在的說法,元旦和春節並不是一回事,但在古書上的元旦就是今天的春節,即農曆新年的通稱。之所以有如此一說,是由於1912年改用現行公曆(格里曆)把格里曆新年稱為元旦」,而把傳統的元旦稱為「春節」了,這是一種移花接木的方法,很容易造成不知真相的人們所誤解,認為古書上的元旦就是現今的格里曆元旦」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此「元旦」非彼「元旦」,古元旦即今天的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的年節,而格里曆元旦(民間俗稱陽曆年)是從西方傳來的,並不是我們的傳統節日。
  • 你知道春節是如何演變的嗎?
    過年啦  過春節,就是過年。  但是,你知道中國春節是怎麼演變的嗎?  戳↓↓↓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視頻:中國春節演變史  年這個字,最早是商朝的甲骨文。這個字在甲骨文裡的形象,就像一個背著「禾」的人,這個含義是「收成」。古代典籍《說文》裡面說:「年,谷熟也」。
  • 冬月,你知道嗎?
    你知道今天時節是冬月第一天嗎?你知道成語「」寒冬臘月」是指哪三個月嗎?「寒冬臘月」,即是指春節前最冷的三個月,寒月為十月;冬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冬月即指農曆十一月。據《封禪書》記載,農曆十一月為「冬月」,又稱辜月、暢月、後十月、仲冬。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的話,又稱「子月」稱「建子」。
  • 古人為什麼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有什麼說法?
    古代春節的出現和古人祭祀有關。古人為了感恩祖先和上天的保佑,一般在豐收之後和年終歲尾舉行祭祀活動。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古人發明了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記載日期,這就出現了十二月份。
  • 正值春節,你知道春節是怎麼來的麼?
    每年的農曆新年,就是中國人過春節的日子,在現代,人們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而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才結束。過了這麼多年春節,你知道春節是怎麼來的麼?
  • 中華節日:元旦與春節曾是同一個民間節日嗎?
    其實,2006年筆者曾寫過一篇《元旦是中西合璧的民俗節日》的文章,對這個問題曾做過簡單解釋。今兒,我們對這些問題做一些簡單敘述,讓讀者比較清楚地了解到,中華優秀節日文化隨著時代發展而帶來的不同變化。   先簡單講一下我們傳統的春節。我們以前說過,其實春節與年不是一回事兒。
  • 元旦與春節的來歷:農曆元旦被官方易名為「春節」
    尤其是梳理二者的形成,更會發現各種變化背後蘊含的除了生活生產經驗的總結,更有歷史觀文化觀的變遷  李鬱  2011年1月1日,也就是「元旦」,馬上就要到了,而再過一個月「春節」也將來臨。  現在所謂農曆年的春節,歷史上稱為「元旦」;而現在過的「春節」,古代是沒有的,是民國政府創造的。這種情況已經近百年了,我們都習慣了,以為古來如此。
  • 你知道今年是第多少個春節嗎?春節是為慶祝什麼?春節的來歷
    春節,這個帶給我們無限美好記憶和無限期待的日子,現在不僅是我們國人特有的傳統節日,已然成了全球最為聲勢壯大的節日奇觀。十多億中國人奔波忙碌一整年,都趕在這一個節日回家團聚,如此大負重的人口大遷徙也堪稱世界奇蹟。經過這麼多年的沉澱,春節似乎現在已愈發滲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可是你知道嗎,」春節」這一概念從確定下來至今才不過一百年而已。
  • 傳統文化:元旦與春節的由來
    年字寫意元旦即初始的意思,元旦在中國已經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元旦是一年的開始,古代稱為元日,元正等。歷史上元月元日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一月為正月,商朝以臘月為正月,周朝以冬月即十一月為正月,秦朝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月即十月為正月,十月初一為元旦。夏曆正月就是一月。漢朝時又改一月為正月,沿用至今。元旦一詞最早記於晉書。新中國改用公元統一紀年,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因為我們傳統的夏曆與西曆有時間差,所以將原來夏曆正月初一的元旦稱為春節了,春節在立春前後,也正合適。
  • 元旦過後便是新年,古人也有春節聯歡晚會,也會放假,你知道嗎?
    古人過元旦圖在前一篇文章中講過元旦的來歷,也提到過,在中國古代是沒有元旦和春節之分的,古代的元旦便是春節,而在今天,元旦過後農曆的一月一日便是春節,也就是現在的過新年。而在古代,元旦便是春節的時候,人們又是如何過元旦的呢?當然,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各個朝代的習俗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古人也有類似於我們今天「春節聯歡晚會」的活動。
  • 古代過年和現代有何區別,秦始皇時代的春節竟是十月初一
    可是,若是追溯起春節的起源,還得從周代說起,不過老祖宗過年的日子,可不是我們現代的正月初一,而是十月初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要知道真相,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春節」嗎?冷門知識科普
    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春節」嗎我們把正月初一稱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是我國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兒女一年一度翹首以盼的日子。它標誌著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開始。我國的春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不過真正用「春節」這個說法卻僅僅有110多年。看來,古時候的正月初一併不叫「春節」。那麼,正月初一在古時候被稱作什麼呢?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正月初一不稱為「春節」而是稱為「元旦」。根據《史記》中的記載,早在夏代的時候正月初一即稱為「元旦」,正月朔日(每月看不見月亮的那天)的子時稱為歲首,也就是一年的開始。
  • 馬上春節了,你知道我國古代年是怎麼由來的?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曆,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曆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的年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
  • 「元旦」趣談:春節、新年日期如何確定?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日電(記者 上官雲)今天是1月1日,很多國家都稱呼這一天為元旦。它代表新一年的開始,在人們心目中是個歡快的節日。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而「春節」、「新年」以及「元旦」等名稱和日期的確定,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演變過程。
  • 元旦到底是中國的節日還是外國的節日?它和春節有什麼不同
    今天是元旦,本打算出去旅遊,可是看到電視上人山人海的畫面,毅然決然的打消了念頭。葛優躺在溫暖的躺椅上,打盹的兔子忽然有一個疑問。元旦是陽曆的1月1日,陽曆是外國人的記年法則,那么元旦也就是外國人的節日了?翻閱了一番資料後,才發現講元旦是外國人的節日,對,但是也不對。首先我們熟知的元旦只是我們國家的叫法。
  • 十二月文案|我帶著十二月一起營業了
    倒計時跨年 元旦 煙花 回家 春節 和 你 時間卻不知不覺的走到了尾巴, 我們是否該對過去揮手對未來招手。 09 十月蔓延全城的糖炒慄子香, 十一月手裡熱乎乎的烤紅薯, 十二月串著竹籤塞滿嘴的冰糖葫蘆
  • 冬月是陰曆的十一月嗎 十一月為什麼叫冬月?
    冬月是陰曆的十一月嗎對冬月是農曆十一月的別稱,不只是冬月,每個月bai都有稱。早春、孟春、新正;二月:命月、如月、麗月、杏月、酣香、仲春;三月:蠶月、桃月、桐月、季春、曉春、鳶時、桃良、櫻筍時;四月:餘月、陰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陽、朱明;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鬱蒸、天中;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陽、季夏;七月: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窮秋、抄秋;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