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元旦和春節是一回事嗎?

2020-12-18 時光深處許柔清

古代元旦和春節是一回事嗎

按照現在的說法,元旦和春節並不是一回事,但在古書上的元旦就是今天的春節,即農曆新年的通稱。

之所以有如此一說,是由於1912年改用現行公曆(格里曆)把格里曆新年稱為元旦」,而把傳統的元旦稱為「春節」了,這是一種移花接木的方法,很容易造成不知真相的人們所誤解,認為古書上的元旦就是現今的格里曆元旦」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此「元旦」非彼「元旦」,古元旦即今天的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的年節,而格里曆元旦(民間俗稱陽曆年)是從西方傳來的,並不是我們的傳統節日。

農曆十二月有哪些別名

月:《爾雅·釋天》稱「陬」,民間稱「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春王、青陽」;

二月:《爾雅·釋天》稱「如」,民間稱「如月、中和、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爾雅·釋天》稱「病」,民間稱「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陽春、暮春」;

四月:《爾雅·釋天》稱「餘」,民間稱「餘月清和月、槐月桃月、孟夏」

五月:《爾雅·釋天》稱「皋」,民間稱「榴月、薄月、蒲月、端月、仲夏」;

六月:《爾雅·釋天》稱「旦」,民間稱「且月、荷月、伏月、季夏、天貺」;

七月:《爾雅·釋天》稱「相」,民間稱「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爾雅·釋天》稱「壯」,民間稱「壯月、桂月、獲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爾雅·釋天》稱「玄」,民間稱「亥月、菊月、葡月、季秋

十月:《爾雅·釋天》稱「陽」,民間稱「陽月、小陽春、孟冬、梅月、良月」;

十一月:《爾雅·釋天》稱「辜」,民間稱「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爾雅·釋天》稱「塗」,民間稱「塗月、臘月、嘉平月,季冬」。

農曆一月為何又稱做「正月」

我國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在漢朝以前,每換一個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個月稱做「正月」。直到漢朝的漢武帝,才恢復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現在。據春秋時代《春王正月》說:「正月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胡月稱正也。」意思是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頭一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改為了正月。

以上解釋中可見,正月的「正」為「改正」的正。那麼為何又讀「長徵」的徵」音呢?這是因為到了秦朝,秦始皇名贏政,為了避名諱,就把「正月讀作「正(徵)月」。後來人們習慣了,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為什麼冬至就開始「數九」呢

所謂數九,就是從冬至(或其次日)這一天開始,連數九個九日,名為「連冬起九」。九九八十一日之後,時節已是驚蟄、春分之間,寒消暖至,冬盡春來,俗稱「九九豔陽天」,因而數九又名「九九消寒」,古人就以這種方式來捱過冬季的漫長嚴寒。

數九消寒的方式各異,形態自別,民間流行的是:「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為什麼有冬三九,夏三伏之說

「三九」指的是冬至以後第三個9天,大約在1月12日到20日前後。「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基本上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

冬至一年中北半球白經最短、黑夜最長因比這一天地球表面獲得太陽最少。但是冬至不是氣溫最低的一天,冬至後,儘管太陽光照射時間增加,但地面熱量支出仍多於收入。所以,地面氣溫接著降低,到了地面受到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相同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時,天氣才會是最冷的時候。這時大約在一月中下旬(三九),才會說「冷在三九」。因為同樣的原因,夏至的那天是我國許多地區白晝時間最長、正午太陽高度最高、太陽輻射最強的天。即使夏至以後,我國得到的太陽輻射逐漸減少,然而地面吸收的熱量仍大於放出的熱量熱量在繼續緩慢上升,到了7月下旬前後,大氣的熱量吸收與放出處於平等的狀態,我國部分地區氣溫出現最高,所以有「熱在三伏」之說。

十二時辰」所指具體時刻是什麼

古人用地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西戌、亥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

子時:夜半(23點至1點)。丑時:雞鳴(1點至3點)。寅時:平且(3點至5點)。卯時:日出(5點至7點)。辰時:食時(7點至9點)。已時:隅中(9點至11點)。午時:日中(11點至13點)。未時:日映(13點至15點)。申時:哺時(15點至17點)。西時:日落(17點至19點)。戌時:黃昏(19點至21點)。亥時:入定(21點至23點)。

中國為什麼把一周叫「一星期」呢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鄉試、會試,廢除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成立「學部」,袁嘉穀即奉命調人學部籌建編譯圖書局,後任該局首任局長。編譯圖書局下設編書課、譯書課,任務是研究編寫「統一國之用」的官定各種教材。各種教科書的編寫中自然會遇到一個「新名詞」該怎麼處理的問題。19090年,編譯圖書局設立了一個新機構統一規範教科書中的名詞術語。袁嘉穀親自參加了這個館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統一的名稱。

我國古代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周,周而復始,稱為「七曜」;西洋曆法中的「七日為一周」,跟我國的「七曜」暗合;日本的「七曜日」更是與其如出一轍。但袁嘉穀感到不順口,使用起來不方便,與同事們商量後,將一周稱一星期,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稱周內各日。

這就是既與國際「七日一周」制「接軌」,又具中國特色的「星期」的由來。把七日一周制定為中國自己的「星期」,就是在光緒時的編譯圖書局首任局長袁嘉穀主持下制定的。

相關焦點

  • 古代元旦和春節是一回事嗎?
    古代元旦和春節是一回事嗎按照現在的說法,元旦和春節並不是一回事,但在古書上的元旦就是今天的春節,即農曆新年的通稱。之所以有如此一說,是由於1912年改用現行公曆(格里曆)把格里曆新年稱為元旦」,而把傳統的元旦稱為「春節」了,這是一種移花接木的方法,很容易造成不知真相的人們所誤解,認為古書上的元旦就是現今的格里曆元旦」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此「元旦」非彼「元旦」,古元旦即今天的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的年節,而格里曆元旦(民間俗稱陽曆年)是從西方傳來的,並不是我們的傳統節日。
  • 王安石《元日》:古代的元日和今天的元旦是一回事嗎?
    大家都聽過這首詩嗎?【詩中不容易理解的詞語】元日:指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屠蘇:「屠蘇」是一種中藥劑,由大黃、白朮、桔梗、蜀椒、桂辛、烏頭、菝葜等七種藥材混合製成。桃和符: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詩詞裡的小故事】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元旦」。元為始,旦為晨,所以「元旦」為一歲之首,新年第一天。
  • 古代元旦跟春節是同一天,那為什麼春節七天假,元旦卻只有一天?
    古代沒有「春節」這個說法,但古人照樣也是正月初一過年,也就是說,古代的元旦,其實就是現代春節的前身。這方面不用多解釋理論,一看古代的元旦習俗就明白。《禮記·月令》記載,周朝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相關的禮儀性活動也特別多,天子和三公、九卿、大夫、諸侯要進行親耕,並舉行盛大的勞酒大宴。
  • 古代元旦跟春節是同一天,那為什麼春節七天假,元旦卻只有一天?
    古代沒有「春節」這個說法,但古人照樣也是正月初一過年,也就是說,古代的元旦,其實就是現代春節的前身。這方面不用多解釋理論,一看古代的元旦習俗就明白。《禮記·月令》記載,周朝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相關的禮儀性活動也特別多,天子和三公、九卿、大夫、諸侯要進行親耕,並舉行盛大的勞酒大宴。
  • 中國古代節日——元旦和春節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人們將告別寒冷單調的冬季,迎接生機盎然的春天。春節原名「元旦」。「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 古今「元旦」之別?古代「元旦」非今日「新年」,而是春節
    2020年元旦到了,談起元旦,初探元旦的由來。古今「元旦」之別,真的有別嗎?如今之意的元旦,在古代有沒有?如今的元旦,與古代的「元旦」有什麼不同呢?
  • 元旦、春節「冷知識」,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 古代「元旦」二字啥意義?
  • 原來春節才是元旦啊
    春節,每年的農曆一月初一;元旦,每年的公曆一月一號。這是我們大家都清楚的,可是我們的祖先以前過農曆一月初一,不叫春節,而叫元旦。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春節風俗1《夢梁錄》:「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歲節序,此為之首。」正月是農曆一月,朔日農曆每個月的初一。「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 古代的「元旦」和現代的「元旦」有什麼不一樣嗎?
    今天是2018年1月1日,你們知道今日的元旦和古代的元旦有什麼不一樣嗎?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 「元旦」在古代是春節,現在為何變成元旦節?
    今天咱們來聊一聊元旦節的由來。  首先,元旦節不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就像勞動、兒童、婦女節等,都是後來形成的,而我們的四大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清明、端午、中秋。  不過,在古代,沒有春節這種說法,當時叫什麼呢?  叫元旦。
  • 元旦、春節「冷知識」,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 古代「元旦」二字啥意義?
  • 古代的春節和現代的春節是同一個節日嗎?有什麼不同?
    中國的古代元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代雖然也有元旦,但是日期和現在卻不一樣,它是在變化的,以十二月初一這天為元旦之日。古代春節的由來一說:源於原始公社的「臘祭」,《左傳·僖公五年》:「虞不臘矣。」西晉杜預註:「臘,歲終祭眾神之名。」
  • 明天元旦,但你知道元旦的來歷嗎?古代元旦可和現在不一樣
    明天就是元旦了,辭去18迎來19。現在還有好多人把元旦稱為「陽曆年」或者是「公曆年」,這是因為什麼呢?其實我國古代的元旦和現在的元旦可是大大的不一樣。"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
  • 古代的春節和現代的春節是同一個節日嗎?有什麼不同?
    中國的古代元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代雖然也有元旦,但是日期和現在卻不一樣,它是在變化的,以十二月初一這天為元旦之日。古代春節的由來一說:源於原始公社的「臘祭」,《左傳·僖公五年》:「虞不臘矣。」西晉杜預註:「臘,歲終祭眾神之名。」
  • (傳統文化習俗)春節是怎麼來的?古代也稱為春節嗎
    六甲番人希望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盡微薄之力,從今日開始,每天一文介紹傳統文化習俗,希望大家關注我。今天介紹的是「春節」,春節是怎麼來的?古代也是稱為春節嗎?且聽六甲番人介紹一二。一、古代有春節嗎?、元日、元首、 歲朝;5、唐宋元明清:元旦、元日 、歲日、新正、新元。
  • 請把元旦還給「春節」|立春|曆法|元旦|正月初一|春節
    陰陽合曆性質的曆法除夏曆之外現在主要使用的還有希伯來曆和藏曆、傣歷等。但是其他的陰陽合曆多不設節氣。「陰曆」是以月亮的運動作為依據而制定的曆法,又稱太陰曆,在現行的曆法中伊斯蘭曆依然採取次類曆法。關於陰曆,我要多說幾句,中國民間所說的「陰曆」其實是指農曆,與真正的陰曆不是一回事,這個錯誤是來源於民國時候,導致後來民間混淆了農曆和陰曆。
  • 「樂活」元旦、春節「冷知識」,你知道嗎?
    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那現今「春節」「新年」以及「元旦」的日期,是怎麼來的呢?和小布一起去探尋~古代「元旦」二字啥意義?說起元旦,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解釋,可以理解為「首日」。
  • 「元旦」究竟是怎麼來的,元旦與春節有什麼區別?
    今日元旦,公曆一年中的第一天,這個節日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從小就過習慣了的,元旦和春節是不同的,春節是農曆新年第一天,相比這個公曆的第一天,更要隆重和重要很多。
  • 元旦與春節的來歷:農曆元旦被官方易名為「春節」
    尤其是梳理二者的形成,更會發現各種變化背後蘊含的除了生活生產經驗的總結,更有歷史觀文化觀的變遷  李鬱  2011年1月1日,也就是「元旦」,馬上就要到了,而再過一個月「春節」也將來臨。  現在所謂農曆年的春節,歷史上稱為「元旦」;而現在過的「春節」,古代是沒有的,是民國政府創造的。這種情況已經近百年了,我們都習慣了,以為古來如此。
  • 關於春節的由來,古代春節是怎麼過的?周邊國家過春節嗎?
    說到春節,想到就高興,以前我們總是盼著過春節,因為過春節,我們有紅包和壓歲錢收,有新衣服穿,放著鞭炮,吃著豐富的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如今長大了,感覺春節除了開心之外,更多的是傷感,自己又老了一歲,這些年我們走過的風風雨雨,身上的責任多了很多,但每一年的新春來臨之際,我們依舊要開心,因為這是除舊迎新的日子。而古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過春節或者過年的?說到年,古代傳說是一種兇獸或者年,又或者叫夕。因為多種傳說,因此有不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