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月1日,
很多國家都稱呼這一天為元旦。
它代表新一年的開始,
在人們心目中是個歡快的節日。
你知道嗎?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那現今「春節」「新年」以及「元旦」的日期,是怎麼來的呢?和小布一起去探尋~
古代「元旦」二字啥意義?
說起元旦,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解釋,可以理解為「首日」。
「元旦」的「元」有開始、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是一個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象徵地平線,結合起來象徵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新的一天開始了。
所以,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一元初始,萬象更新。古代的元旦十分受重視,古詩《元正》:「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的便是當時元旦的熱鬧情景。
古代「元旦」起源於何時?
實際上,中國古代的「元旦」,相傳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晉書》中記載:「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雖然「元旦」表示一年之首日的意思從未改變,但由於曆法原因,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之前並不十分統一,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不一致。
夏朝時,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但之後各朝多有變更。
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基本固定下來:漢武帝太初元年,鄧平等人創立「太初曆」,重定夏曆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春節」名稱的由來
1912年1月,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關於頒布曆書令》,要求內務部編印新曆書,隨後又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不叫「元旦」。
由此一來,在中國出現了兩種曆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陽曆」,作為公共行政、國際交往等的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會沿用的「農曆」,服務於農時與日常生活。
1914年1月,當時政府的內務部在給大總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在批准之後,傳統農曆新年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名稱被擱在了公曆的1月1日。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古代「元旦」吃什麼?
「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元旦總是能給人們帶來新的期待,古代元旦宮廷有隆重的賀歲之禮。三國時曹植《元會》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
有一種說法認為,歷朝歷代類似的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源於上古社會的「蜡祭」,主要祭祀莊稼和收穫神,如農神等。在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時代,人們在新的一年開始之日,要感謝「神靈」、祖先的庇護,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此時的飲食也是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中便有明確記述。南朝時荊楚地區拜賀完畢,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五辛盤等等。
仔細數數,其中有飲料、食品、藥物,各有寓意。古代「元旦」,人們按部就班的執行著一整套習俗,忙的不亦樂乎。
明代詩人陳獻章在《元旦試筆》中則提到:「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好似一幅「樂歲圖」,描摹的正是人們歡度傳統新年的景象。
編輯:朱軼鍇
來源:中國新聞網
郵箱:pdxinwenchu@163.com
你在看嗎?